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3、地质因素 (1)岩石的成分 岩石的成分影响岩石的溶解度。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 (2)岩石的结构 影响岩石的相对溶解度,以及影响岩石的透水性。 (3)地质构造 岩层的产状和破裂可控制溶岩作用的方向和强度。
岩溶地貌
一、地上:溶沟与石芽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宽十几厘米 至几百厘米,深几厘米至数米,底部常充填泥土或碎屑。
岩溶地貌
李凯
一、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 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 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国亦称岩溶地 貌。 二、岩溶地貌的分布 可溶性岩石的分布很广,在世界上占陆地面积的10.2%;我 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泛,面积约125×104Km,西南地区约占全国 分布面积的一半。
石芽:为蚀余产物,亚热带厚层纯石灰岩上发育形体高大 的石芽常高达数十米,称为石林。
二、地下岩溶地貌 1、洞穴 又称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 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2、洞穴堆积地貌 (1)化学堆积物 可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坝、泉华等。 (2)机械堆积 洞穴中的机械堆积物有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崩塌沉积。 (3)生物堆积 有史前人类活动的堆积,还有鸟类和蝙蝠的粪便堆积。 3、地下河与岩溶泉 地下河:是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岩溶泉:有泉水出露的出口。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岩溶地貌与经济建设
岩溶地貌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也是地下水、铝土矿、 砂矿、油气的储存场所,同时亦可引起地貌灾害。
岩溶作用
一、岩溶作用的概念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和化合)
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的崩塌和堆
岩溶地貌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岩溶地貌

峰丛是指连座的石灰岩山(丘)峰。
越南下龙湾
桂林
越南下龙湾
峰林则是成群的石灰岩山(丘)峰。 广西桂林
石灰岩峰相对高度100-200m,坡倾角 大于45°。成串的石灰岩峰常依构造线 方向排列。 中国桂林、阳朔、贵阳、柳州等地有典 型的峰林,国外学者称为塔状喀斯特 (Tower karst)、中国式喀斯特等,并认 为这种类型的喀斯特发育与低地的季节 性淹没有关。
第五节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 是由岩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 奇特现象。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区 昂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 斯特改为岩溶。大多数学者 认为: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 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 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 现象和地貌现象。
越南下龙湾
第五节 岩溶地貌
溶蚀剥蚀速度 (mm/1000a)
450 300 200 160 100 80 80
当地气候特征
热、湿 牙买加 西爱尔兰 暖、湿 东英格兰查尔克 冷、干 暖、干
溶蚀剥蚀速度 (mm/1000a)
80 72 55 45 25 14 6
上表中的溶蚀剥蚀估算,特别鲜明地反映了温度与水中CO2的含量 和CaCO3溶解度的关系。
白云岩类
结构特征
CaO/MgO
细晶生物微粒结构 隐晶质向镶嵌结构过渡
2.13 1.44
细晶及隐晶质镶嵌结构 1.65
中晶及细晶质镶嵌结构 1.53
中晶质镶嵌结构
1.36
中粗粒镶嵌结构具溶孔 1.73
相对溶解度
1.09 0.88 0.85 0.71 0.66 0.65
(2)岩石的透水性
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裂隙度对岩石的透水性影响最大。它的大小与岩石 的构造、纯度和厚度等有关。背斜轴部或破碎带中 的灰岩因张性破裂构造密集,透水性强,有利于地 下水运动而易被溶蚀,发育典型的喀斯特;石灰岩 比白云岩(白云石,CaMg[CO3]2)又比硅质灰岩 易受溶蚀。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岩溶地貌形成与发展

岩溶地貌形成与发展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在地表上形成的地貌类型。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岩石中,因为这些岩石具有易溶解的特性。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坑洞、洞穴而闻名,通常包括塔、峰、溶洞、溶岩、溶谷等地形。
**1.溶蚀阶段**:这是岩溶地貌形成的最初阶段。
溶蚀是指水通过渗透和流动进入岩石中,溶解其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导致岩石表面的溶洞、溶岩和表面的凸起地形。
当水蚀溶解掉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时,岩石会变得更加薄弱,从而容易被水冲刷和侵蚀。
**2.沉积阶段**:在溶蚀阶段之后,溶蚀产物会随着水流沉积下来。
这些溶蚀产物包括碳酸盐、石灰石和其他岩石碎屑。
这些沉积物会在溶蚀区域周围沉积,形成溶洞、溶岩和岩溶地貌的特征。
**3.重构阶段**:在沉积阶段之后,岩石会通过压力和地壳运动进行重构。
这可能会导致地震和地壳变动,从而改变地形。
在岩溶地貌中,重构可以导致平台、断裂、变形和其他地形特征的形成。
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的特性、气候和水文系统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因素:**1.岩石的特性**:岩石的溶解度是影响岩溶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石灰岩、石膏岩和大理石等岩石由于其高含量的可溶性矿物质,往往比其他岩石更容易溶解和形成地表的溶洞、溶岩。
此外,岩石的断裂和节理也会影响溶蚀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2.气候**:气候因素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非常重要。
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岩石表面的溶解和溶洞的形成。
有更多降雨的地区往往会有更多的岩溶地貌。
此外,降雨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影响地表水文系统的变化,从而影响岩溶地貌的形成。
**3.水文系统**:水文系统的变化对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会直接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和速度。
此外,水流还可以通过溶解和冲刷岩石表面,进一步改变地表的地貌特征。
总体来说,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过程和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岩溶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在地质过程中溶解、侵蚀和崩塌而形成的地形、地貌。
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的作用,岩溶地貌常常具有洞穴、溶洞、地下河、地下水道、喀斯特盆地等特征。
岩溶地貌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如下:1.岩层类型:岩溶地貌通常由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易受化学侵蚀作用,并形成特殊的地形。
2.地表形态: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地表上出现洞穴、溶洞、风化坑、峡谷、塌陷等特殊形态。
例如,喀斯特地貌中的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地貌中的山峰、风化洞等特殊地形是岩溶地貌的标志。
3.裂隙和缝隙: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裂隙和缝隙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裂隙和缝隙通常是地下水的通道,地下水可以通过溶解岩石来创造地下洞穴和地下水道。
4.风化和侵蚀作用:岩溶地貌通常是由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了许多溶质,如钙、镁等离子,通过溶解力来侵蚀岩层,形成喀斯特地貌。
5.地下水系统:岩溶地貌中通常有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如地下河流、地下水道和喀斯特盆地等。
这些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6.沉积物和溶蚀物质:岩溶地貌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沉积和溶蚀作用。
沉积物可以是钙化的沉积物、钢化的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等。
溶蚀物质可以是溶化岩层、岩石片段、溶解了的岩石矿物等。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岩层类型、地表形态、裂隙和缝隙、风化和侵蚀作用、地下水系统以及沉积物和溶蚀物质等因素。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确定一处地点是否为岩溶地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岩溶地貌

4.6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溶解性岩石地区。
以下是对岩溶地貌的详细介绍:1. 定义: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在溶解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等形成的地表地貌。
在岩溶地貌中,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的溶解孔洞和裂隙,进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2. 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溶蚀地貌: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溶解,形成溶洞、溶壑、溶谷等地貌。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钟乳石、石笋等。
- 塌陷地貌:溶洞或溶壑的天花板或地面因为溶蚀而发生崩塌,形成塌陷洞、塌陷丘等地貌。
- 地下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水流形成地下河谷,有时会形成地下河流。
- 岩溶塌陷:溶蚀作用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发地表地面塌陷。
3. 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
溶洞内部通常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物形成的景观。
-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类型,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如石峰、石林、溶洞群、地下河等。
- 溶谷: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溶蚀沟谷。
- 塌陷地貌:由于溶洞或溶壑地表或地下部分的崩塌而形成的地表塌陷地貌。
- 岩溶小丘: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圆顶状小丘,通常由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组成。
4. 分布: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广泛,如贵州黔南地区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等。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同时,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地下水的储存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溶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据统计,碳酸盐类岩约占全 球沉积岩的15%,面积4 100万平方千米,硫酸盐岩面积为1
100万平方千米,合计面积为5 200万千方千米,占全球面积
的10.2%,因此由可溶岩所成的地貌分布也很广。
在我国,碳酸盐类岩的分布可分为裸露、覆盖和埋 藏等三种类型,面积共344.3万平方千米,其中裸露型面 积为90.7万平方千米。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贵 州和云南等地,它们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最发育的地区之一。
彩的地表与地下地貌。
二 溶蚀作用的基本过程 (一)溶蚀作用及其化学机制
溶蚀作用是指水通过化学作用对矿物和岩石的破坏作 用。化学作用主要有溶解、水解、水合、碳酸化及氧化等。 其中水对可溶岩的溶解和水解十分普遍。
大气中的CO2与水化合后即成为碳酸: CO2+H2O H2CO3
H2CO3
H++CaCO3
貌保存较好,所以最有地貌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岩溶地貌都
发生在该类岩石中,特别以石灰岩为突出。
碳酸盐岩因碳酸钙含量不同,其溶解度也有较大的差别。 一般来说,碳酸钙的含量越高,其他杂质含量越少的岩
石,其溶解度就越大,碳酸盐岩石的溶蚀强度顺序为质
纯的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石灰岩>泥质石灰岩。岩石的 结构与溶解度有密切关系,试验表明,结晶的岩石,晶 粒越小,溶解度也越大,隐晶质微粒结构的石灰岩相对 溶解度为1.12,而中、粗粒结构为0.32,比前者少
水性等因素影响,同时,还与大气压力、大气温度、 水体温度、CO2分压、体系的开放程度、离子强度效 应、酸离子、碱效应等。
(二)岩溶的沉积作用
岩溶地区由于地表地下的形式转换,水化学条件发生变
化,可以形成与溶蚀作用相反的过程,富含重碳酸钙离子的
水体在温度、二氧化碳分压等条件改变后发生二氧化碳气体 逸出,同时发生碳酸钙沉淀,形成石灰华(钙化),这就是 岩溶化学沉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岩溶沉积地貌。
四 影响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
(四) 人类活动 人类的大规模生产活动,包括工业、采矿等对岩溶地区地貌
水文过程产生各种特殊的影响。
石钟乳
石钟乳
石钟乳、石笋、石柱
石塔
岩溶沉积以CaCO3为主,特别是在地下溶洞内 非常发达。沉积机制正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相反,
即当水中CO2逸出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即行分解,
CaCO3就发生沉淀,反应式: Ca(HCO3)2 CaCO3 +CO2 +H2O
导致CO2逸出的原因有多种:如水温或气温升高,二氧化
调查描述研究为主,
2、1950-1975年,岩溶研究进一步发展, 3、1976-1979年,岩溶研究开始复兴, 4、1980-1999年,我国岩溶地貌科研工作进展迅速, 我国近期岩溶研究的发展趋势:岩溶研究在近年成
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二节 岩 溶 作 用
一 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成,岩溶作用主要是指水对可溶 岩石的溶蚀、冲蚀、崩塌和沉积的总称。作用有物理的,也 有化学的,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物理作用为次。岩溶作 用的空间十分广阔,既在地表也在地下,从而造成了丰富多
与溶蚀作用有关,因为溶蚀首先为崩塌创造了空间条件,由溶
蚀而诱发的崩塌,可称为岩溶崩塌作用。其主要类型有:错落、 陷落和气爆。 岩溶地区由于溶蚀作用、水流侵蚀作用等可在地下形成地下 通道及地下河。
三
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
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可容岩,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 岩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的结构。地球上卤盐类和硫酸盐类岩石 分布不广,厚度小,加上溶解速度快,地貌不易保存,故地貌 意义不大。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虽小,但分布广,岩体大,地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对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 (Karst)石灰岩高原进行研究,并于 1893年正式“karst'’ 来概括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自此Karst一词渐被世
界各国学者所接受。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年2月, 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词,并把它作为 Karst的汉语同义语。
2.5倍。此外,不等粒结构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石灰岩
的相对溶解度大。
四 影响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
(一)地质地貌条件 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可容岩。不同沉积相的碳酸盐岩可 以形成不同的碳酸盐岩结晶状况、岩石结构和岩石构造,并导 致了岩溶作用的差异,进而对地貌发育产生影响。
四 影响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
(二) 水文与气候 地表、地下水流的流体力学性质、流动性及流量对于侵蚀或
我国对岩溶地貌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800多年前的宋代 《梦溪笔谈》(沈括)中已有记载,明代《徐霞客游记》(徐宏
祖 ,1586--1641),作者是一名地理学家,曾经深人湘、桂、
黔、滇等地进行岩溶地质地貌考察,成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 的岩溶研究学者。
我国现代岩溶地貌研究的发展分期: 1、1949年前,主要研究以地文学方法和岩溶地貌形态
自然界中的水体大多含有酸性离子,来源可以有大气、 土壤、生物、地壳深部等,可以由硫化铁氧化时产生的硫酸, 生物活动或死亡后分解而产生的有机酸,闪电时产生的二氧
化氮溶入水后形成的硝酸等强酸类,对石灰岩都会产生强烈
的溶蚀。
溶蚀作用的影响因素:溶蚀作用能否进行及其溶
蚀速度主要受水的溶蚀力、岩石的可溶性及岩石的透
碳酸钙的溶蚀量比寒、温带与干旱地区大。局部气候可以导致
土壤二氧化碳的变化产生局部影响。气候变迁则可以导致出现 相应的岩溶地貌发育分期,并形成相应的地貌产物。
我国不同气候带的碳酸盐岩溶蚀量
地 区 气候带 年降水量(毫米) 400-600 1 000—1 200 1 271 1 734 1 500—2000 年平均气温(℃) 6 ~8 12~15 15.6 15.1 20~22 年溶蚀量(毫米) 0.02—0.03 0.06 0.036 0.051 0.12~0.3
第十章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的定义 岩溶作用
岩溶地貌类型及特征 岩溶地貌理论研究及应用
象鼻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风景甲桂林
漓江凤光-喀斯特地貌
第一节 岩溶地貌的定义
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蚀作用为主所塑造的各
种地表和地下的地貌。 岩溶地貌发生在可溶岩分布地区,
可溶岩主要是指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及卤盐类岩石。由可 溶岩构成的地貌,景观奇特,有“奇峰异洞”之称。我国 的岩溶地貌以贵州、广西、云南一带最典型。
碳分压力降低,水流速度加大,出现紊流或有生物(如藻类)吸
收CO2等都会造成CaCO3的沉淀。此外,在干旱地区由于强烈 的蒸发而引起水溶液的过饱和;高山冰雪融化的地下水,在温 CO3结晶, 成为海滩岩的胶结物。
(三)岩溶地区的其他地貌作用
岩溶地区的其他地貌作用包括流水机械作用、重力作用等。 如崩塌作用,岩溶区的崩塌作用同样发生在地表和地下,而且
H++HCO3HCO3-+Ca2+ 2HCO3-+Ca2+
综合反应式是:CaCO3十CO2+H2O
通常意义的溶蚀作用,是岩溶地区塑造地貌最主要的 动力。
溶蚀结果 一是所有组分全部溶解,即称为“全溶解”。 二是只有部分组分溶解,称为“不全溶解”。不 溶或难溶的物质会残留在岩石表面或裂隙中,阻碍溶 解作用。
沉积地貌的形成均有较大的影响。经常流动的水体,能较大地
提高水的溶蚀力。 ①、流动的水处于开放系统,能不断地补充因溶蚀岩石所消 耗的CO2,使水体不易达到饱和。 ②、流动状态的水发生浓度、温度、异离子混合溶蚀现象。
宏观上,不同气候导致了不同的降水和气温条件直接影响了 岩溶的过程,并导致了岩溶发育的地带性。热带、亚热带地区 大气降水多,地表径流活动强,气温高,生物作用活跃,因此
河北西北部 暖温带半干旱区 湖北三峡 黔北务川 滇东罗平 广西中部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南亚热带湿润区
四 影响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
(三) 生物与土壤
生物参与岩溶作用,加速溶蚀或沉 积过程与现象的总称。一方面普遍发生,因生 物活动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源源进 入溶蚀作用系统,打破化学平衡,使溶蚀继续。 生物活动还生成有机酸,增加溶蚀。据雅库斯(L. Jakucs)计算,全球碳酸盐岩 溶蚀因素份额中,生物成因二氧化碳占49.26%,有机酸占37.11%。如 生长苔藓 的碳酸岩岩面上加深发育的溶盆、树木生长处常发育成溶囊、腐殖层或 沼泽下发 育覆盖型浑圆状溶沟与石芽 等。另一方面,植物起阻挡扰动水流、吸收与吸附作 用,使水中碳酸钙沉积。如著名的南斯拉夫十六湖石灰岩坝、中 国贵州黄果树水 帘洞石灰岩、南方许多洞口与崖壁上悬挂的钟乳石状向阳斜出 的灰岩沉积物及偶 尔在近洞口的石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