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里传》读后感
关于作风问题(余秋里)

关于作风问题(余秋里)2012-03-30 10:03 阅读(109)评论(0)作风问题,是个大问题。
培养作风实际上就是培养队伍的战斗力。
这几年,我们遵循毛主席关于作风方面的一系列教导和中央的历次指示,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结合石油工业的具体情况,树立“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作风。
现在看来,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说,对我们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个作风,我们要坚持下去,长年累月地抓下去。
从这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作风,最核心的问题,在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要在一切工作中抓得很严,抓得很细,抓得准,抓得狠。
否则,好作风就不能形成。
我们有不少毛病就是出在这个问题上。
严,就是我们讲的“四严”,就是在一切工作上,不马虎,不凑合,严格要求。
严,是现代化企业的客观要求。
一个企业有了严的作风,工作就会井井有条,产品质量就好,做事情就有个规格。
反之,生产秩序就会不好,产品质量就差,问题就多。
严,就是做事认真,干就干得漂亮,决不凑合应付。
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什么事情认真去做,才能搞成,搞好。
大庆钻井取心少取一厘米,射孔误差一公分,资料差零点几都要重来,这样,工作就可靠,就信得过。
兰炼也是个严,在分析化验油品质量时,一点不合格都不轻易放过。
有了这样的好作风,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领导上不讲严字,那就会给工作带来无穷无尽的祸害。
严,就是对工作卡得非常紧,一点也不迁就,遇到问题毫不含糊,不让它滑过去。
毛主席曾经讲过,报纸上出一个错字,也要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认真对待,要开大会,讲上三次、五次,错误才能纠正。
我们搞工业,一个产品,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好的,但只差百分之零点几,就叫做全部不合格。
因此,更要一丝不苟。
在大庆,工程质量不好,就推倒重来;固井不好,套管就要拔出重来,而且要开上千人的大会,严肃地进行教育,这样狠抓,反复几次,事故就少了;有些事情搞不好,群众就不会让他通过。
【最新推荐】老三篇心得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推荐】老三篇心得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三篇心得读后感老三篇心得读后感大家好,今天由我做为生产部的代表和大家共同分享我读了《老三篇》以后的心得和体会。
《老三篇》为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分别是《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
这几篇著作饱含着毛泽东同志及我党最简明最基本的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它的指导意义及鼓舞振奋人心的作用至今不容忽视的。
《愚公移山》,通过古代中国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畏惧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艰苦奋斗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正气。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是弘扬了这种浩然之气,带领亿万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又在建设新中国的征途上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
《纪念白求恩》,对共-产-党人提出的最高要求,首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还是做一个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
《为人民服务》,指明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一切的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多少年来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把人民群众视为衣食父母,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为人民服务应牢记在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心中。
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如果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就丧失了根基,什么事都干不成。
重温《老三篇》,首先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我们公司的宗旨及我们正在追求的东西和《老三篇》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我们公司的宗旨是“为众人打造一个创业的平台,承载更多的幸福与梦想”,这里的众人我理解成人民群众,那个年代的人民群众特指无产阶级,而现在的我和台下的各位同仁,我想大多应都是无产者。
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公司,这不仅仅是为了一点物质的需求,肯定还有某种精神上的东西,在强烈的鼓舞着你,激励着你,支撑着你,让你选择留在这个平台上创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奠基者》观后心得体会[1]
![《奠基者》观后心得体会[1]](https://img.taocdn.com/s3/m/f1469f9d79563c1ec4da7191.png)
撼人心魄扬人奋进——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刘秀梅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奠基者》讲述的是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独臂将军余秋里临危受命,出任石油部长,带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天灾和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平原上开展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最终一举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这确实是一部既有“主弦律”又有“收视率”的大戏,整部戏将我国当年石油会战的恢宏画卷,浓缩进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引人入胜,撼人心魄,扬人奋进。
当年的大庆石油会战,那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堪称中华民族的一篇壮丽史诗。
而发现的大庆油田,这一浸润着中华儿女无限期盼的名字,在当时新中国的大地上横空出世,从此,中国贫油的帽子彻底被甩进了太平洋,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汗水、热血、心智、生命昭告天下,我们完全有资格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时至今日,我的耳畔仍然回响着先辈们壮怀激烈的呐喊,激励着我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看了《奠基者》,看了大庆石油会战,所有人都会想起、谈起铁人王进喜,提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我也对那个激情岁月、昔日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形成的“三老四严”、“人拉肩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经典词语有了更生动、形象的理解,受到的震动、感动也深刻得多。
《奠基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也渲染了一种中国精神,那就是“为国为民而忘我”的精神,作为一名石油人、作为一个塔里木人,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新形势下,不正需要继承这种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吗有了这种精神,塔里木石油事业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了这种精神,何愁中国石油的责任履行不好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何愁不能早日腾飞!余秋里、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人就是这种中国精神的脊梁!这也不正是开年大戏《奠基者》所要表现的主旋律吗观看电视剧《奠基者》有感质量检测中心宋宗君近段时间以来热播的电视机《奠基者》作为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特别是作为一名石油工作者,我更是由衷地感到自豪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央视奠基者观后感心得体会

央视奠基者观后感心得体会新中国诞生后当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
西方国家妄图用天然气"窒息红色中国"。
独臂将军余秋里于罗瑞卿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
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精兵克服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整整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情报部没有完成计划。
西欧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无能为力。
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征南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西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所,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偷袭。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糟。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
年轻的新中国周边更趋局势日趋紧张。
毛泽东、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
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
在成都研商的毛泽东,不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
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闭幕"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皮先卡的一些领导干部。
余秋里冒政治市场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
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
长征的故事-断臂英雄秋里读书心得

长征的故事-断臂英雄秋里读书心得今天我写完作业看了一本书,又是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了,书里面有很多关于战争时的故事。
书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断臂英雄余秋里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手臂断掉肯定特别疼,而且需要进行截肢对吧。
但是在长征那时候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因为需要拿枪,然而在战争中武器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一位战士居然被机关枪了把骨头给打伤了,整整遭到了一个弹夹的巨大伤害,白森森的骨头直接露在外面,鲜血淋漓,令人特别感触。
然而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因为他那时候已经忘记了疼痛,战争正处于激烈阶段,他不能因为这个小伤而耽误了大事情。
他使用他的右手打到了战争的尾端,战争尾端就不像刚开始这么激烈了,所以疼痛开始了也有队员注意到了他,医生把他拖到后方进行截肢。
这样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8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8篇)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一“我好恨!”恨王道士为何将如此珍贵的经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国竟是留不住一个小小敦煌;恨作为一个飞天儿女,我却是在风沙肆虐之时什么也不能为她做。
余先生说“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们足够强大,能够保护她。
这个世界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华富贵;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护一生的梦想。
我们是敦煌的子民,飞天的儿女,共同守护千古的敦煌梦就是我的梦想。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二就个人而言,我一直对散文存在偏见,觉得它不如小说那样吸引人。
然而余秋雨的散文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全身心的融入,阅读速度很慢的我此时竟爱不释手,阅读起来毫无障碍。
但这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绝非如此快速、浅薄。
余秋雨的文字带我走过了他所走过的地方,启发我去思考他所思考的问题,对文物流失的痛恨,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反问、传承,读着读着情到深处,读着读着潸然泪下,每次总让人以满腔的民族厚重感和历史责任感收尾。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三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要妈妈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
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
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
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
我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
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
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反思工业学大庆

反思工业学大庆”毛华鹤2013年第5期炎黄春秋杂志“工业学大庆”是怎样兴起的大庆会战进行到1963年下半年,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虽然在石油行业内部早已轰轰烈烈,但在其他行业仍鲜为人知。
会战指挥部对外称“萨尔图农垦总场”,下属单位称“农垦分场”。
曾发生过有的职工冬季穿“杠杠”棉工作服回家探亲,走出火车站即被警察误以“劳改逃犯”拘留的故事,就是当时的生动反映。
1963年10月下旬,国家经委和东北局经委在大庆召开“东北地区基层工业企业经验交流座谈会”,这是事先派工作组到现场调查后做出的决定。
参加会议的有东北地区大型国营企业的厂长,国家经委、东北局经委的专家与负责人,共100多人。
会议由国家经委第一副主任谷牧、东北局经委主任顾卓新主持。
按照会议的安排,会议代表先轮流参观了20个基层单位,包括钻井队、采油队、施工现场、集油站、家属缝补厂以及“地宫”、油库、新建的炼油厂等等。
然后,由副总指挥兼生产办公室主任张文彬汇报“三年石油会战进展情况”、副总指挥陈李中汇报“油田地面建设,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情况”、会战指挥部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宋振明汇报“坚持基层岗位责任制情况”以及副书记吴星峰汇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情况”。
通过这些参观考察与听取情况汇报,与会代表反响热烈。
大家称赞大庆石油会战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项创举,赞扬大庆工人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在科研工作、生产管理上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会议结束的前一天,余秋里从北京赶来作了一个简短发言,反复强调大庆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必须革命化”。
这个座谈会的情况很快传到北京。
国家经委决定宣扬大庆事迹与经验,指定康世恩作报告。
康世恩带着我进北京帮他撰写与整理这个报告。
1963年11月6日,康世恩在国家经委召开的全国工交工作会议上作了这个报告,反响也很热烈。
接着,11月19日,余秋里以康的报告为底本,略加增删,在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了汇报。
12月,石油部党组正式向中央上报了“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汇报提纲”。
《余秋里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

《余秋里传》读后感日前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奖在北京颁奖。
董保存主笔的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里传》榜上有名。
这是一部由组织出面组织写作的正传,一般说来,这种传记的政治色彩较浓,往往会存在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的问题。
很难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爱,因而也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找来读完这本,我感到,此书在官方修史和读者欣赏间似乎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的铺陈,也有对鲜为人知的细节的雕刻,既写出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裹挟向前的历史必然,也充分展现了传主的个性色彩和个人魅力。
《余秋里传》用史记笔法,着力刻画了传主波澜壮阔而富有传奇的一生。
用看似朴素实际很有张力的语言,把这种传奇写得绘声绘色。
大家都知道余秋里是我军著名的独臂将军,但并不知道他是如何断臂的?他是如何拖着断臂走完长征路的?作者正是抓住“断臂”这个点,写出了一连串的传奇故事。
在红二、六方面军西征路上的得章坝战斗中,时任十八团政治委员的余秋里看见对面山坡上敌人正瞄准自己所在的地方,情急之中,他推了团长成钧(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空军副司令员)一把,自己的左臂被子弹击穿,骨头打碎了。
当时没有条件做手术,拖着断臂开始了艰难的长征,过金沙江时,还掉进了江中。
爬雪山,过草地,无时无刻不被疼痛折磨着。
直到部队到达甘肃,在战斗中缴获了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余秋里才接受了截肢手术,这时距离他受伤已经192天了。
由于缴获的麻药,没有注明剂量,胳膊锯掉后,他却迟迟不能醒来,直到7个小时以后,他才睁开眼睛。
失去左臂的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一觉睡得真香啊!”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失去右臂的贺炳炎将军一起,组建一二〇师三支队,号称“一把手”部队。
驰骋冀中平原,令敌人闻风丧胆。
贺龙元帅曾经说过,“他们两个人都只有一只胳膊,刚来冀中时没几个人,可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个队伍来。
这个队伍打得很硬嘛!敌人一听见‘一把手’的队伍,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
”这两位独臂将军,领服装时,手套只领一副,你用一只,我用一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里传》读后感
日前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奖在北京颁奖。
董保存主笔的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里传》榜上有名。
这是一部由组织出面组织写作的正传,一般说来,这种传记的政治色彩较浓,往往会存在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的问题。
很难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爱,因而也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找来读完这本,我感到,此书在官方修史和读者欣赏间似乎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的铺陈,也有对鲜为人知的细节的雕刻,既写出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裹挟向前的历史必然,也充分展现了传主的个性色彩和个人魅力。
《余秋里传》用史记笔法,着力刻画了传主波澜壮阔而富有传奇的一生。
用看似朴素实际很有张力的语言,把这种传奇写得绘声绘色。
大家都知道余秋里是我军著名的独臂将军,但并不知道他是如何断臂的?他是如何拖着断臂走完长征路的?作者正是抓住“断臂”这个点,写出了一连串的传奇故事。
在红二、六方面军西征路上的得章坝战斗中,时任十八团政治委员的余秋里看见对面山坡上敌人正瞄准自己所在的地方,情急之中,他推了团长成钧(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空军副司令员)一把,自己的左臂
被子弹击穿,骨头打碎了。
当时没有条件做手术,拖着断臂开始了艰难的长征,过金沙江时,还掉进了江中。
爬雪山,过草地,无时无刻不被疼痛折磨着。
直到部队到达甘肃,在战斗中缴获了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余秋里才接受了截肢手术,这时距离他受伤已经192天了。
由于缴获的麻药,没有注明剂量,胳膊锯掉后,他却迟迟不能醒来,直到7个小时以后,他才睁开眼睛。
失去左臂的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一觉睡得真香啊!”
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失去右臂的贺炳炎将军一起,组建一二〇师三支队,号称“一把手”部队。
驰骋冀中平原,令敌人闻风丧胆。
贺龙元帅曾经说过,“他们两个人都只有一只胳膊,刚来冀中时没几个人,可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个队伍来。
这个队伍打得很硬嘛!敌人一听见‘一把手’的队伍,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
”这两位独臂将军,领服装时,手套只领一副,你用一只,我用一只。
上衣也时常换着穿。
余秋里的右边袖子磨坏了,贺炳炎的左边袖子磨坏了,两个人一调换,“这不都是好的嘛”。
两人互相尊重、互相配合、情同手足,创造了军政干部合作的典范……
余秋里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仅仅写出他的传奇色彩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又是官修正传。
因而,在这本传记中,作者浓墨重彩写出了余秋里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和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解决部队的战斗力问题,他敏锐地发现和着力推动了“以诉苦和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被称为“一个伟大的创造”。
新中国成立以后,余秋里的革命生涯跨越多个领域,在每个领域都写下了壮丽辉煌的篇章。
1958年毛泽东点将,余秋里出任石油部长,这对一位军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余秋里勇敢地挑起了这个担子,和石油战线的干部、工人、科技人员一起顶风雪抗严寒,发起中国石油大会战,叫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为共和国抱了个“大金娃娃”。
他培育出了“铁人精神”“三老四严”作风,让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人大会上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宣布:“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论在数量或者品种方面,基本都可以自给了。
”
“文革”中,他白天被揪斗,晚上回办公室进行生产的指挥调度,在极其困难的局面下,努力协助周恩来总理处理各地发生的重大紧急问题,千方百计地维持生产建设。
在当时大的政治背景下,他的努力虽然很难扭转局面,但对减轻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和冲击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离开军队24年后,邓小平点将,余秋里重披戎装,担任原总政治部
主任。
虽然已经接近职业生涯的尾声,但他丝毫没有懈怠之意。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兴起的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促进军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百万大裁军、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工作中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余秋里传》中的人物形象,既是高大的也是平凡的,既是叱咤风云的也是冷静隐忍的,既是铁面无私的又是充满感情的。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听到弟弟埋怨他“六亲不认”,不为家乡办事时,他没有解释,只是说:“我绝不做违反原则的事情。
”当听到“铁人”王进喜生病的消息后,立即设法让王进喜住进了301医院,王进喜病逝时,他正在外地主持一个会议,秘书告诉他时,他竟然潸然泪下,使得会议不得不停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到,余秋里批评别人时,可谓暴风骤雨,“刮胡子不打肥皂”,叫人下不来台,而当他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他能在大会上向下属鞠躬道歉……
就他的个人生活而言,既是有声有色的,又是枯燥无味的。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曾问他:“你最大的乐趣是什么?”他回答:“工作。
”“你业余时间喜欢参加哪些活动?”他回答:“工作。
”他说:“我的生活就是工作,业余生活也是工作。
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什么了。
”看到这里,有人会笑他傻,有人会说他亏,有人会说他没有趣味,但你不能不对他肃然起敬,不能不承认,他和他的同事们是这支军队、这
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复兴的脊梁。
这才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余秋里,一个活生生的余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