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游戏》读后感
模仿游戏观后感

模仿游戏观后感【高考数学】今夜又失眠,写一篇影评吧,刚刚看的一部根据图灵自传改编的电影叫做《模仿游戏》,是一部让人泪目的作品。
艾伦.麦席森.图灵大家都知道吧,是计算机之父,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人。
剧情是这样的,图灵是个数学家,二战时,为了破解德国的密码情报,他克服种种困难,制造出了一台破译机(就是计算机的雏形),缩短了战争时间,拯救了数以千万的人。
但自己的科学成果却因是机密,最后被毁掉,自己也因同性恋问题被化学阉割,最后自杀,年仅41岁。
我觉得影片的主题很明确,天才拯救了时代,时代却毁了天才,虽然老套,但因为有历史的衬托,编剧的合理,再加上主演的精湛演技,使这部电影的感染力爆棚。
这部电影就是福尔摩斯的扮演者本尼提克特.康伯巴奇主演,专演天才二十年的那个,传说还与图灵有血缘关系。
图灵是计算机的鼻祖,我是学编程的,所以能够充分理解他有多伟大,对他的悲惨遭遇更是扼腕。
我认为,他的悲惨遭遇来源于两点,一是因为他是个情商低的天才,先说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你没成就前就不会被人理解的那种人设,所以天才都很孤独。
那什么是情商低呢,情商低就是社交水平很差,不懂人情世故,常常遭到厌恶排斥的那种。
也就是说图灵在生活中是个没人理解还被人讨厌的人。
其实大家对情商低都有一个误区,情商低的人不代表没有感情,正好相反,他们感情是最丰富和深邃的,因为他们想不了那么多东西,爱一样东西就深爱,没有多余的分摊。
故事中的图灵也是如此,不讨人喜欢,甚至被人评价是冷血,但当军情处的头头怀疑琼是间谍时,他脱口而出了谁是间谍,丝毫不在乎自己是否会进,因为那个间谍曾用他同性恋的秘密威胁他,当时的英国,同性恋犯法的。
这充分表现出了他并非冷血,而是情感丰富,甚至远超常人,只是太过笨拙,不会表达。
其次是他同性恋的问题,我个人是非常理解不了这种情感的,好好的姑娘不去喜欢,竟然去喜欢男人,天啊,疯了吗。
但我不会去打压这种行为,因为又没伤天害理,你们爱搞就去搞嘛。
《模仿游戏》电影观后感

《模仿游戏》电影观后感今年是图灵诞辰 110 周年,值此之际,我想对电影《模仿游戏》中的一些与历史不符的情节提出批评,以免观众被误导。
《模仿游戏》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所写的《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然而电影与真实历史出入较大。
电影讲述了图灵在布莱切利庄园破译德军密码的故事,他在儿时被同学欺负,长大后又遭同事排挤,唯一的朋友克里斯朵夫也英年早逝。
在工作中,他因举止怪异而被怀疑是间谍,还受到了调查。
尽管如此,他最终成功破译了密码,但他的工作成果却未能为人所知。
此外,他曾向同事求婚,后来又取消了婚约,并且一直隐瞒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最终因一桩盗窃案而被判有罪,身心受到巨大创伤,在接受两年的雌激素治疗后自杀身亡。
电影中有三条线交错叙事,其中主线是关于布莱切利庄园的往事。
电影中正确的部分包括图灵确实建造了一台破译密码的机器,以及他的工作未能为人所知。
然而,电影中存在一些错误。
图灵并非通过面试进入布莱切利庄园,而是军方主动联系他。
而且,他进入庄园时,破译密码并非一场面试,而是通过熟人介绍。
此外,图灵对破译密码一事非常重视,他深知其重要性,并在战争期间资助了一名难民营的学生。
他心地善良,渴望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图灵在布莱切利庄园并非处于被排挤的地位,相反,他在核心的八号小屋一直居于领导地位,深受同事喜爱。
他的同事们都非常尊敬他,他的智慧和耐心对大家帮助很大,他也很幽默,并非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超然和冷漠。
建造炸弹机并不是图灵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由一家公司负责制造。
此外,电影没有解释炸弹机的破译原理,这部分实际上有大量相关情节,但电影并未呈现。
关于图灵的领导权,他并非通过写信给丘吉尔获得。
实际上,那封信是由炸弹机的另外三位领导人联名签署的,他们需要更多资金、人员和设备。
而图灵也从未开除过语言学家,他不擅长行政管理,这方面的工作由休·亚历山大负责。
此外,图灵的确没有刻意隐瞒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曾在克里斯的生日之际给克里斯的母亲写信,提到自己想念克里斯,并提到自己的德语学习情况。
二战题材的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

二战题材的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腾·泰杜姆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拉·奈特莉等主演的传记电影。
影片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传记《艾伦·图灵传》,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于图灵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经历二战题材的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一:因为你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才有如今的模样。
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世界上99%的人都极其愚蠢。
勿感冒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和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我们有着平庸的头脑,做着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的劳动,以此应付我们的生活。
同时我们还在不停地抱怨世界给我们的太少。
而剩下1%的人,或者更少,他们是这个世界前进的真正的源动力。
而他们,从不关心这个世界剩下的其他部分。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天才。
GENIUS天才也许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对他们本人来说。
《模仿游戏》或是其他很多作品已经有了这样的描述:与众不同的人,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侮辱,怀疑,鄙视和伤害。
为什么?人类惧怕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制定了这样那样的规定。
因为大多数人穿一样的校服,不穿就是邪恶的。
因为大多数人是异性恋,所以同性恋是邪恶的。
因为大多数人都应该结婚,所以不结婚是邪恶的。
etc.正如片头那个小哥。
我可是拿了XX奖的,他笑着说,两次。
这只不过更是证明了他只是99%愚蠢者中的一个。
因为天才是不会跟别人比较的。
天才只会专注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天才甚至不会关注做的东西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多么震撼的作用:他们从来就不是为了名誉,金钱或者任何普通人梦想的东西而工作的。
他们只为满足自己内心而工作。
而他们的成果,只是顺便地,或是拯救了世界,或是让人类前进了一大步。
看到片尾的时候我一直不停地在抹眼泪。
在绝大多数时候害死天才的是我们,愚蠢的普通人们。
模仿游戏观后感

模仿游戏观后感《模仿游戏》观后感电影《模仿游戏》是由导演莫滕·泰杜姆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凯拉·奈特莉主演的一部传记剧情片。
该片根据阿兰·图灵(Alan Turing)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他在二战期间为破译德国的密码而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故事。
电影展示了图灵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同时也揭示了他个人生活中的痛苦和挣扎。
观影后,我被这部电影所打动,不仅对图灵的伟大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经历和人格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电影以图灵的幼年开始,展示了他对数学的天赋和对密码问题的兴趣。
年幼的图灵受到了父亲的鼓励和支持,这使得他有了追求科学的动力。
然而,随着成长,图灵在学校中遭到了欺凌和孤立。
这些经历带给他无尽的痛苦,但也锻炼了他的坚韧和执着。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图灵并不是个典型的英雄角色,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脆弱和缺点,这让他变得更加真实和可信。
然而,是二战的爆发改变了图灵的命运。
他被选入由丘吉尔领导的团队,负责破译德国的恩格玛密码。
他壮丽的脑力斗智让人叹为观止,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复杂的密码,为盟军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情报。
电影中的气氛紧张而紧凑,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破译密码的艰辛和危险。
同时,电影也展示了团队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每个成员的个性和能力都在破解密码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图灵的个人生活并不如他在科学上的成功般辉煌。
他害怕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被揭露,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被视为犯罪,这加剧了他的焦虑和痛苦。
电影中展示了他与同性恋情人的深情关系,以及因被发现而导致的悲剧结局。
观众不禁对这种对于不同性取向的社会压迫感到愤怒与心痛,也更加理解图灵为什么在电影中选择了自杀。
《模仿游戏》不仅是一部关于科学与战争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社会问题的作品。
它向观众展示了优秀人才的孤独与痛苦,揭示了同性恋被社会所排斥的苦楚。
2022年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5篇

2022年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5篇模仿游戏观后感早前3月份就有好友推荐我看模仿游戏,终因事情耽误,没能观看,今天观看的整个过程让我激动不已。
暂且不论剧本编写的如何,就说整个剧务的场景设计感,是我喜欢的英国调调;演员的挑选更不用讲了,卷毛太帅,女一号也是我喜欢的姑娘。
对于这部影片我有一些小小的思考:其一:论智商和情商的区别:无疑图灵属于高智商青年,1931年进入剑桥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哈代,1938年在取得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返回剑桥,曾经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那么什么是高智商呢?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IntelligenceQuotient),它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也叫智能,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表现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其包括文商(CQ)。
高智商的人通常思维方式独特简明,逻辑思维好,是一块科研好工具;在影片开头我们就看到了图灵的高推理思维方式让自己面试成功,细心的人会发现图灵也是低情商的好青年,面试过程中由于不懂得聪明的社交和表达差点让将军将其赶出去,到后来的投诉事件,再到后来的休砸机器事件,种种都告诉我们低情商也可能是你的死穴;那么什么是情商?简明扼要,情商就是五部分组成自我认知,他人认知,自我情绪控制,自我鼓励,人际交往,无疑,图灵只做到了第一点,后来幸亏是琼的出现,才帮助他处理好整个团队的关系,从而化解了中间的解雇事件,可见情商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情商和智商并不矛盾,当然智商多为天生的财富,情商先天后天均有影响,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重视的是在当今群居社会里,智商和情商需要双向修炼,单练智商你就是一个优质的工具,单练情商你就是纸上谈兵。
智商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聪明,但情商可以让你事半功倍;其二:论爱情:记得大学第一节思修就讲什么是爱情?爱情三要素就是共同的理想,性爱,三观,以前我还嗤之以鼻,经过这几年的思考,我不得不说,思修还是要好好读的。
模仿游戏观后感

模仿游戏观后感模仿游戏观后感 1《模仿游戏》主要根据“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的传记改编而成。
阿兰-图灵(Alan Turing)英国出生,剑桥毕业,普林斯顿博士,二战期间回到英国,协助军方破译了德国著名的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获得了二战胜利。
图灵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他是个同性恋者。
在上世纪50年代,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图灵的同性恋身份曝光后,英国法庭判他有罪,对他进行了强制性“同性恋治疗”。
接受治疗1年后,1954年,图灵自杀。
60年过去,2013年圣诞节,英国女王最终赦免图灵无罪。
电影则选取了图灵二战期间破译密码的经历进行展开。
比较常看英剧的人大概都知道,英国二战期间有个叫布莱切利的地方,德军大部分密码都在这里破译,图灵就是供职于布莱切利的高级专家。
神秘的布莱切利已催生不少谍战片、悬疑片,《模仿游戏》里面自然也少不了谍战桥段。
不过间谍元素只是本片点缀,《模仿游戏》的主要戏剧冲突来自图灵和他排除万难一意孤行建造破译密码的计算机模型的整个过程。
有趣的是,虽然图灵是个gay,影片还是给他安排一个女主角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
真不愧是英国人拍的电影啊!如果是法国人拍这样的题材至少会来几段同性场景,可是英国人把这个电影拍成了百分百清水版,连kiss都没有,更别提脖子以下。
关于同性恋的描述,只有少年图灵的精神恋爱,以及图灵晚年被警察指控等段落。
而大段的正面情感描写,全都交给了差点和图灵形婚的凯拉-奈特莉。
这种保守和谨慎固然保证了该片绝对符合所有年龄段,但也意味着它在力度和深度上总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此片也堪称一场本尼迪克特的个人表演秀。
外媒给予了他毫不吝啬的吹捧,什么“令人印象深刻”是最客气的说法,主流评价已经达到了“跻身最佳演员行列”、“将获奥斯卡提名”的程度。
女一号凯拉-奈特莉够有名了吧,可在新闻里也就随便提她一句,因为本尼是本片的绝对主角,其他人都只是或深或浅的布景板。
2016年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

2016年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模仿游戏》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传记《艾伦·图灵传》,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于图灵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经历2016年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一:看完电影时还是很澎湃的,然而查了一下史实,戏说的成分还蛮不少。
- Turing破解Enigma的机器在1939年完成最初的设计,名为Bombe,不是Christopher;1940年第一台Bombe便已投入使用。
- 除了Enigma,德军还有别的密码系统。
后续担负起破解任务的机器叫做Colossus(因为体积很大),而建造Colossus项目跟Turing 的直接关系并不大。
在Computer History Museum看到的一段科普片里也提到将战争缩短了两年的说法,但是指Colossus- Denniston本人其实也是密码学家。
关于Turing本身,电影似乎有塑造Turing带有自闭症(autism) 的倾向,表现他有社交沟通障碍(要不要去吃午饭、不懂什么是flirting 等)、强迫症(分开胡萝卜和豆子)。
但在本片所基于的传记著作里,Turing是一个甚有幽默感,跟同事相处也很和谐的人。
而同性恋部分,传记所描述的Turing,并没有向朋友和同事掩饰自己的性倾向,还会主动去结识男人。
电影原本拍了一个Turing死在床上、床旁边桌子上有个半咬的苹果的画面作为结局,但是编剧和导演觉得goofy,最后剪辑掉、换成了屏幕文字来交代。
_______可以理解传记片为了戏剧效果而篡改事实,唯一觉得比较刻意的是为了塑造对立感、营造「Turing是个伟大天才却备受社会卑劣对待」的悲惨命运式煽情效果,模糊掉了推动密码破解过程中其他unsung heroes...电脑的发明,至今没有给任何一个人颁发专利。
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取得,都是很多人互相助力、互相启发的结果。
模仿游戏观后感

模仿游戏观后感《模仿游戏》观后感电影《模仿游戏》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优秀的演技、精良的制作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数学家阿兰·图灵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二战的影片,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思考。
影片以二战期间英国情报部门的密室工作为背景,通过对阿兰·图灵与他的团队破解纳粹德国的密码机“恩尼格玛”的故事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巅峰战斗。
导演通过精心的叙事和场景设计,将观众带入了那个紧张而危险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的压力和困境。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于人性的探讨。
阿兰·图灵这个角色被刻画得非常鲜活,他是一个天才的数学家,却在情感上缺乏交流和理解。
他的孤独和自闭让人感到心痛,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对异类的包容和理解的思考。
阿兰·图灵在电影中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对同性恋的歧视和迫害,这引发了对性取向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电影通过这个角色的塑造,让我们思考人类社会对于不同的个体和思维方式的接纳和尊重。
此外,影片还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阿兰·图灵为了破解“恩尼格玛”而与情报机构合作,他在追求真理和保护自己的国家之间陷入了困境。
影片通过这个角色的内心挣扎,引发了对于个人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思考。
我们不禁思考,当我们面临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抉择,如何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除了思考的层面,电影《模仿游戏》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都非常出色,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特别是在描绘“恩尼格玛”破译过程中,导演运用了创新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复杂。
总的来说,电影《模仿游戏》是一部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作品。
它通过对阿兰·图灵生平的讲述,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思考。
同时,电影的制作和演技都非常出色,给观众带来了一次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仿游戏》读后感
什么人能改变世界?乔布斯这样认为:那些方孔中的圆桩,他们总是异想天开,既
不喜欢循规蹈矩,也不尊重既成事实,他们进行着变革,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却是
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
点。
我们老师最近在讲《模仿游戏》这部很经典的电影,于是我今天晚上看了。
先回顾一下《模仿游戏》
片以一个监狱内的画面开头,数学家、剑桥教授图灵因为同性恋而被起诉,在图
灵的缓慢自述中,镜头带我们回到了二战时期,以图灵为首的科学家破解德军密码系统
“英格玛”的艰辛之途。
在破解德军密码系统“英格玛”的过程中,英国军方召集了一
批全英国的顶级学者来进行破译,面对一天一千五百万万亿种的可能存在密码,其他密
码破译家选择通过不停歇的人工运算来进行破解,只有图灵始终坚持——用机器来对抗
机器。
这在当时是一个绝对开创性的想法,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是一个绝对疯狂的想法。
在进行密码破译机的研究过程中,他遭到了来自多方的反对和质疑,一开始是同伴的不
解。
这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就在每次对话的一分钟内,就有3个英国军人因为“英
格玛”系统而死去,而在同伴看来,图灵却不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更快的运算,
而是日以继夜地捣鼓他的“大家伙”,从未成功破解过一份情报,为了自己可笑的幻想
做无用功。
可以想见的是,在当时应该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过程,因为过高的先见性使得
自己并不能被众人理解,精神上无人能够契合。
但先驱之所以能够成为先驱,便是因为
在孤独中仍然能够坚信自己的想法,就像是被某种使命所驱使,也终将能够完成这个使
命。
在这期间,相比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对待创造机器以改变世界这件事情的激情
应该更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后来,
在军情六局局长斯图尔特?孟席斯的帮助下,图灵主导了后来的密码破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制造Christopher(对抗“英格玛”的机器)的过程中。
在这期间,他还招收了新的成员琼?克拉克,由于她的帮助使所有组员空前的团结,并于两年后成功破解了德军密码。
寥寥数笔,似乎就概括了图灵在二战中所做的贡献。
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是由无数的失败、困顿以及自我怀疑堆砌而成的。
对于优秀的人而言,比起从不间断的努力,更加艰难的过程应该是看不到尽头的失
败,特别是这样的失败,因为战争的炮火声和无数牺牲的生命而显得更令人沮丧。
坚信、勇气和承担应该是这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在无尽的失败中仍然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勇气继续走下去并有勇气承担因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回到现实,公司这群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的工程师们,又在做着怎样的事情
呢?在跟他们相处的这三个月里,我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经历,走在这条路上曾经有过的
犹豫,有过的来自家人、朋友的反对,甚至是对于自我的怀疑。
他们原本可以去著名的
世界级企业工作,或者进国际顶级的学府深造,还有其它光芒夺目的选择,但是他们只
是出于非常朴素的想法来到依图,聚在一起做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
在一开始不被理解,没有成果的早期可以想见是一个及其孤独的过程。
创业的过程
中,成功的范例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是在互联网上被万众瞩目广为传播的,而创业大
多数失败或者每天都经历失败才是真相。
每一个有些许天赋的普通人在现实面前仍旧需
要背负生活的压力和难以突破的困顿。
团队中的大多数都曾在依图度过一段低落的日子——要么意识到自己和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巨大差距,反省曾经的春风得意;要么纠结着人生新阶段的选择,犹豫如何过眼前的分岔口。
最后再回顾一下《模仿游戏》中的经典语句,“有时候正是那些无用之人,成就了无人可及之事”。
向图灵致敬,向改变世界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