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合集下载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感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亨廷顿的这本书,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仔细的阅读这本书。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获益匪浅。

塞缪尔·亨廷顿在中文版序言中讲到,他的文章之所以在世界上引起了这么大的兴趣并刺激了这么多的讨论,以至于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并具有相应的影响是因为人们正在寻找并迫切的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

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这些集团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

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

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

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

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

文明的分析框图因此提供了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可能和合意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并存。

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他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要活动者。

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和多文化的。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感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

中国学者因此十分自然的从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

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至关重要。

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在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因“文明冲突论”享誉全球,这本书也被奉为政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必读书目。

这本书中涉及到很多政治事件和国外文化,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断断续续地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观点很新颖,思维很独特,但不是完全可取。

他在书中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在书中做了很多论证论述,也涉及到很多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和文化的差异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娓娓道来:文明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本。

该书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世界的多文明现象,从历史到现如今的现象对比,说明了世界上多文明存在的普遍性;第二部分着重讲当今世界的文明力量的对比,阐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和非西方文明的崛起(经济、人口的增长带来的文明的自信);第三部分介绍当今世界的文明秩序,冷战后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的冲突逐渐形成的新的文明格局;第四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当今世界发生的政治变动、军事活动和一些国家领导的更迭,最后更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其中的根源:文明在起作用。

第五部分作者根据自己的见解,模拟了一段未来发生的事件,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一些看法。

总体上来说,我并不是全部同意作者的论点,但他的观点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新视野,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现在全球化的趋势正促使文化间互相学习,不同文明和文化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解释,这些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可预见的条件。

本书成于美国911事件前,但作者对国际政治布局的分析并不过时,对恐怖主义甚至做出了很准确的预言。

他详细指出了各个文化体和经济体的相互关系、内部问题,他不同意盲目的抱怨,而主张各文化间互相了解和沟通,从而为各自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塞缪尔教授写的,它是一本很好的书,首先其见解角度很新颖与系统条理也很清晰,这样,对于像我这样的人呢,读起来,就不会算那种艰涩难懂的书了。

其次,这也是一本推理性和说服力都很强的书,很能表现出亨廷顿教授那种睿智与咄咄逼人的气势。

另外还有就是,在我的认知当中,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与咱国人还是有好多不同的,因为此书本身就是充满推理和论证力的,所以会不知不觉中对西方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逻辑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亨廷顿很习惯于用统计事实或图表来注意论证其观点,这样就显示出西方人偏重于理性思维与数理统计思维的能力,这与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和混沌思维倾向区别了。

最后,它也给予了我在全球视野中看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现实而又不失简单,而且提出一个假设必须要在未来中验证其效果。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客观点,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作者一样,很明显他是较喜欢西方,但又不完全偏向西方的学者,在对待西方的态度上,我本人认为,他是处理的比较公正的,起码,比那些资本主义的辩护者友好,比努力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普世文明的学者友好,他忠于国家,所以忧心国家,所以才提出自己对美国的建议或见解。

爱美国的强烈热情,以至于对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有明显偏见,甚至攻击,逃出了客观的界限,未免令人有些反感,特别是被攻击的我们。

当然,我认为,政治上,在很多时候和事情上,敌对双方都是尖锋相对的,或者甚至是相互攻击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多元政治背景下。

所以作为一个学者的亨廷顿,同时又是一个美国人的他,我们不能期望太多。

或者就像我的这段文字,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但确实这就是我的感受。

况且,先说明,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的感情,很可能会影响本文的述说的。

不过,浅层的看法,就不必追究那么多了。

同时,我希望自己能学到点国际政治上的不同的见解。

兼容并蓄,从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特点。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有这样一个假设——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稳定。

无论是中国的中庸思想,还是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那么,或多或少地都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假定。

那么与之相应的力量的不平衡,是否会导致冲突呢?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多文明冲突的世界,这种冲突是否也因为其力量的不平衡呢?如果文明不具有多样性,如果真如福山所言“历史已经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在冷战结束后就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其他的思想,一统世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冲突还会发生么?而我们知道,现在的自由民主思想,一局部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的,这就意味着这套理论本身就是鼓励人追求利益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追求个体的利益,但是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个个体的利益完全一致,如此一来因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冲突称之为文明内的冲突,按照亨廷顿的理论,这样的冲突是不会无限扩大的,也就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也成为一种事实,其根源在于自由民主思想下鼓励个性的解放,在这种个性的解放浪潮之后,每个个体的思维变得多样了,而这种多样就是造就利益冲突的原动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多样性与冲突之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

同时也不能证明,文明的单一不利于维持稳定,只能说自由民主的思想体系本质,与其一统天下的野心,具有内在的张力,如果让其一统天下就不再是其自身,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思想,因此可以说自由民主这套理论注定无法完成“终结历史〞的任务。

另一种没有文明多样的状态就是在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之前,各种文明各自为阵,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没有联系就不可能有多样的前提。

而在那个时代,相对而言也是相对和平的时代,虽然在中国朝代更替频繁,欧洲大陆也时有战事,但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把文明比作一种光源,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光辉之下生存,而人投下的影子就是文明作用于人的结果,在一种单一的光源之下,人的影子也是,无论如何,影子也是单一的,所有的人可以说是一致的,这个光照向那里,所有的人都指向那里,世界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秩序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

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我一直想要了解的东西---现如今世界政治究竟是怎样的。

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三方互相看不顺眼,却又无可奈何,相互周旋,也早就了冷战期间紧张的和平。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意味着两极格局的破灭,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

无敌是多么寂寞,这或许就是美国在那时的真实写照。

没了对手,没了再能牵制的力量,美国在全世界到处挑事,抢夺资源的同时亦在炫耀武力,巩固其霸主地位。

风头一时无两。

但,冷战之后,许多国家崛起了,并在某些领域能和美国已争高下,世界正走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

或许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然而,它的权力相对于其他文明正在下降,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

然而多极化虽然已成定局,但美国不喜欢这种情况。

老大当久了,谁还愿意好好和人说话,所以没过自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大肆部署军事力量,将世界上能够影响其霸主地位的国家全部封锁了个遍,就如老美利用日本,台湾,和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小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封锁。

同时挑唆小国不断对我国挑起纷争,试图探索我国的底线和力量。

如众所周知的萨德事件,南海仲裁,钓鱼岛等等。

当然,世界自冷战结束后,由原本的阵营博弈游戏,变为了,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综合较量。

二战之后,大的国家之间大的战争几乎没有了,而局部的冲突却异常激烈。

源自不同信仰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

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加剧。

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到近期对利比亚的空袭及推翻卡扎菲政府,战火硝烟的背后,是对那片地区地下丰富的能源的垂涎和占有。

从文明的角度看,这些战争势必会加剧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之间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黄军铭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是因为在网上看了天津的翟文喆老师的一篇贴子《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这篇帖子中讲述了大量的欧洲文化以及政治知识,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翟文喆老师在文中推荐了这本萨缪尔•亨廷顿著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的国际政治态势,我也因此迫不及待地买到了这本书,但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才最终读完。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享誉全球的理论,确实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政治态势有很好的理解。

不得不说一下作者萨缪尔•亨廷顿,他在世界政治的研究领域相当于神一样的存在。

萨缪尔·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

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1977~1978年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1987年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由他金光灿灿的履历便可见其对世界政治研究之深入。

而我所读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即为他的代表作。

亨廷顿本人非常低调,甚至以“腼腆”、“学究气”著称,但在论战中他总是言辞犀利,锋芒直指,虽然观点经常刺激大众的神经,他的立场却从不退缩。

1993年提出“文明冲突论”时他的观点已颇受争议,三年后他非但不后撤,反而以洋洋洒洒四百页的篇幅更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即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此书的问世可说是一颗重磅炸弹,很快译成39种文字,引发一种“榴莲效应”——喜欢者很赞赏,而厌恶者对其抨击反对之多,几乎可以用“围剿”来形容。

在冷战后洋洋得意的太平气氛中,他发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预言: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他称之为“断层线战争”)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用心品位一部名篇后,想来你一定有很多非常值得共享的体会心得,使我们好好地写份阅读感想,将你的获得和感受记下来吧。

那麼你确实明白如何写读后感吗?下边是我梳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读后感范文,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阅读感想1《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这部1996年出版发行的书,迄今仍闪耀着聪慧的风彩。

这书从文明行为的结合,分裂和矛盾下手,关键剖析了冷暴力以后的全世界政冶布局的演化和发展趋势。

而1996年迄今20很多年的一系列重特大地缘政治学事情,基本上灵验了书里的基础理论和预测分析。

看过这本书以后,阅读者能够对冷暴力迄今的一系列大事件,如南联盟战争、911事件、阿拉伯之春健身运动、乌克兰分裂、欧洲地区的香港移民困境和传统化,及其美国与中国、日本、乌克兰、印尼和伊斯兰国家等的关联和演化,拥有一个与众不同角度和分析工具。

读过这本书,阅读者能够从较高的视角来对待不一样宗教信仰、语言表达、中华民族等中间的难题。

较为好用的地区,这本书对小孩子的文化教育方位,也是有非常好的启迪实际意义。

小孩子是教材地院校或是国际学校?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要把握到哪些水平?英文应当把握到哪些水平?第二外语需不需要选和选哪一门?(我读后的结果是学精中文英文二门足已)之后出国留学途径应当怎样整体规划?这些。

看了这本书,对下面一段时间的全球经济布局发展趋势,也可以多一些剖析和了解,对做项目投资有协助。

书的数据信息详尽,逻辑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公平公正客观性,感染力和易读性很强。

一个算不上缺陷的缺陷,是创作者做为欧洲人,观点或是关键从维护西方文明的视角考虑,实例和历史资料也多是写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行为及东正教文明行为中间的矛盾,对我国涉及到的內容很少。

阅读_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_一书有感_白璐

阅读_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_一书有感_白璐

人文高地 Cultural Highlands阅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有感白璐 鞍山市委党校 辽宁鞍山 114001摘要:这本书名字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成功的预测了9.11事件,更主要的是这本书在文化研究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冲突世界格局文化发展一、对本书的介绍提到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及本书的作者,因提出“文明冲突论”而享誉全球的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 亨廷顿。

萨缪尔 亨廷顿,他是美国非常著名的政治学家,在早年曾经在耶鲁大学学习深造,之后又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位。

曾经在哈佛大学政府学任教,他又是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经参与创办了《外交政策》这样的期刊,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很多部门的学术顾问。

1977~1978年曾经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1987年凭借着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就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1993年,亨廷顿在《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

该文号称是自1947年乔治 凯南《苏联行动的根源》出笼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响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从华盛顿到北京,从东亚地区到阿拉伯国家,或介绍或评论,或褒扬或针砭,几乎无处不闻回应之声。

随后,亨廷顿又出版了他的新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宣称“西方是独特的,不是普遍的”,号召西方团结起来,固守已有的文化传统,进则用以抗衡现代化的非西方,退则用以巩固美欧战略联盟。

作者的观点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他在书中讥讽了美国自1917年以来外交政策一以贯之的普世主义野心和论调。

他觉得一战时所谓建立“民主”的世界,二战时所谓建立“自由”的世界都是没希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文明的冲突》有感
读完塞缪尔·亨廷顿的这本对世界文明发展有重要指导和推动意义的著作,对于作者自身对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我感到折服,这是一种“深”度的体现,作者抽丝剥茧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21世纪的文明发展观。

作者在开篇立论之前就将全书主题定位为“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显然作者最希望看到的是文明认同,而不是文明的冲突。

因为作者通过对历史文明进程的深刻分析,他已经发现一旦世界文明发生冲突和对抗,和平环境定将不复存在,作者非常认同瓦茨拉夫·哈韦尔和雅克·德洛尔的预测,他们也不约而同的说道,“文化的冲突正在增长,而且如今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危险”和“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

这就叫做英雄所见略同,作者在总结认识的时候说道,“在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更大的冲突,即全球性的“真正的冲突”中,已经在宗教、艺术、文学、哲学、科学、技术、道德和情感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世界各伟大文明也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

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作者在字里行间一直把文明冲突同和平及世界秩序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一切大规模的、世界级的动荡和战争的导火索一定是源自于文明的冲突,这是作者对我们的指
引,他不希望这种历史教训重演,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整个社会的最大贡献。

在文章中,作者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分析了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之间的关系;作者还谈到普世文明的概念,他认为普世文明可以用来指文明化社会所共有的东西,如城市和识字,这些使它们区别于原始社会和野蛮人也可以指西方文明中的许多人和其他文明中的一些人目前所持有的假定、价值和主张。

这些精辟的分析,和对新概念的定义与诠释让我们开阔了以往狭隘的眼界,认识到世界稳定与和平同文明传承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二战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这几大文明将会决定社会格局的变化,这些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会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社会秩序。

我个人认为,作者在这点上有点夸大其辞了,几大文明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社会格局的变化不会单单只是受文明格局变动的影响,作者认为文明决定社会格局,这有点牵强。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格局的巨大影响。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巨大的社会格局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定然无法同生产力发展脱离干系。

所以我认为作者在这方面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有点主观臆断了。

这本书是作者对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的解释和预测,渴望
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或者决策者有意义的,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问题的框架或者模式。

他从美国近年来遇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出发,进而投射到全世界,以期用美国的视角来看待世界问题。

所谓美国近年来遇到的问题就是40年前,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黑人、拉美、亚裔等族群的力量越来越强,欧裔白种人的权利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许若干年后,新的移民将无法接受正在支配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美国也将不复存在。

作者看到世界文明有西方文明(基督教)、中华文明(儒教)、印度文明(印度教)、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文明(东正教)、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组成。

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普世的。

正是由于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才会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造成世界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作者在本书中认为,要想消除这中不稳定的状况,重建世界和谐的秩序,那么各种文明就应该和睦相处,各文明核心国就要遵循三个原则:(1)尽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2)互相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断层线战争;(3)努力探寻并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单色共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

作者能够透过复杂的世界局势,对世界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可是作者在本书中所作出的结论却是我不敢苟同的。

首先,亨廷顿作为一个美国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必然逃不出他
的美国立场,所有的问题都是用美国的尺度去衡量的,无法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俯视众文明。

因此在本书中,他的思想仍然有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他只看到了别的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未看到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渗透。

比如美国国内不断抛出的“中国威胁论”,他们只要看到中国政府在管理上稍微有所动作,他们就会大呼中国雄狮对他们造成了威胁。

而当美国这个超级大国长期以世界警察自居,对于世界事务指手画脚,并对中国的内政妄加评论,特别是在对台立场上,长期压制中国,这时候,他们就看不到了“文明的冲突”呢?这不明摆着是带着有色眼睛来看世界吗?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值得商榷了。

其次,本书中,作者认为世界的动荡,其根本因素在于文明的冲突。

那我们来看看。

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那么文明的冲突从其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政治和经济的冲突。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经济是下层基础,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归根到底,世界的动荡,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等。

看我们当今世界,所谓的强国,都是经济水平高度发展的国家,从而才能在政治上强势。

因此,我个人觉得,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其根本因素在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纵观整本书,作者的精辟言论和对文明的深刻认识让我受益匪浅,也相信这本书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推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