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地下害虫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马铃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主食作物之一,是中国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而作为地下作物,马铃薯常常会受到害虫的侵袭,导致产
量大减或甚至不出产。
为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马铃薯地下害虫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马铃薯地下害虫特点
1、马铃薯象甲:是最具破坏力的马铃薯地下害虫之一,其幼虫和成虫
均能够将马铃薯地下部分吃掉,导致马铃薯产量降低。
2、马铃薯瘤蚜:是一种以吸取植物汁液为主的害虫,一旦大量出现,
会影响马铃薯的生长与发育。
3、马铃薯蛴螬:是马铃薯地下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其蛴螬会在马铃薯
地下的地道中侵入马铃薯体内,导致马铃薯体质孱弱。
二、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1、农药防治:使用杀虫剂地下喷洒,能够有效的杀灭各种地下害虫。
使用前应选用适宜的农药,并遵守使用安全期,注意不可超量施用。
2、物理防治:利用土壤处理、翻耕、堆积覆盖、盖草套袋等技术,能
够有效的防治地下害虫。
3、生物防治:将天敌引入马铃薯地下,将天敌放入土中或埋入土壤中,以控制地下害虫的繁殖。
4、建立清洁田间,加强管理:及时排除杂草,清理病虫害及死枝等,通过加强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地下害虫对马铃薯的侵害。
总之,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来提高防治效果,以保证马铃薯生产的正常进行。
马铃薯四种地下害虫的防治

卜种植养殖实用技术 危害 马铃 薯等作 物 的幼 苗 , 在贴近 地 面 的地 方把幼 苗咬断 . 使整株 苗死 亡 , 并常把 咬断 的苗拖进虫 洞 幼 虫低 龄 时 , 也 咬食嫩 叶 , 使 叶片出现缺 1 和孔 洞 , 有 时 也会 在地下 咬食块茎 . 咬 出 的 孔洞 比蟒槽 咬的小 一些 " 地 老 虎和螃 嘈的成虫 都有趋 光性 和趋糖蜜性 !
杀 , 以减 少成虫产 卵 , 降低幼 虫数量 4. 药剂防治 1使用 毒土 或颗 粒 h j : l 播 种时每亩用 1% /敌百虫 0 粉 h ] 3一 l 4公
斤 , 加 细 土 10 公 斤拌 匀 , 顺 垄 撒 于 沟 内 ,
的幼虫 , 以幼虫进行危害 " 春季钻蛀芽
块 !根 和 地 下茎 , 稍 粗 的 根 茎 虽 很 少 被
虫危害性大 " 成虫是 一种夜蛾 , 分小地 老虎 和黄地 老虎等 多种 " 地 老虎 主要
52
毒杀苗期危害的地 下害虫 , 或在中耕时 把 上述 农药撒于苗根部 , 毒 杀害虫 - 灌 根 : 用 40% 的辛硫磷乳 油 1500 一 20()0 倍 液 , 在苗 期灌根 , 每株 50 一 100 毫 升 " 使 用 毒饵 : 小面积 防治还 可 以用 上述 农 药掺在炒熟 的麦鼓 !碎玉 米或糠 中 . 做
成 毒 饵 , 在 晚 上撒 于 田 间诱 杀 成 虫 " 范绍芳 (6 1 6 00 云 南省 开远 市 农 业 局 )
咬断 , 但会 使幼苗 逐渐萎 蔫或枯死 ; 秋 季幼 虫钻人 块茎 , 在 薯 肉内形成 一个 孔道 , 降低 块茎 的品质 , 有 的还会 使块 茎腐烂 "
4 .地 老 虎 -也 叫 土 蚕 !切 根 虫 , 以幼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病毒病病毒病能利用种薯传扬,是马铃薯品种退化的主要缘由。
病毒为害主要有两种:一是皱宿花叶,由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混合浸染所造成。
二是卷叶,由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病株下部小叶向上卷曲,病叶又厚又脆,变黄,植株矮化。
马铃薯X病毒利用汁液擦伤传扬,Y病毒利用蚜虫和汁液擦伤均可传扬,卷叶病毒利用蚜虫传扬。
温度高时,病毒病发生较重。
防治办法:选用抗病品种及举行脱毒处理。
选用无病毒种薯,田间作业时,注重尽量削减人为传扬,准时喷药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喷杀。
晚疫病又称马铃薯瘟,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病菌可侵染叶片、茎及薯块。
叶片多从尖端或叶缘开头发病。
病斑黑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显然,湿润时,叶背病斑边缘上生一圈白霉,严峻时植株一片焦黑,发出特别的腐败臭味。
基部受害形成褐色条斑。
薯块发病,病斑不规章,紫褐色,稍凹陷,组织变硬干腐,湿润时变软腐烂,发出恶臭味。
病菌可利用风、雨传扬,在气温20~23℃、湿度较大时简单发病。
防治办法:选用抗病品种及无病种薯,种植前举行种薯消毒,药剂(福尔马林)、温汤消毒均可。
准时拔去中心病株和举行中耕除草。
在当地发病前开头喷1:1:120~150的波尔多液预防。
或用80%代森锌600~8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
环腐病普通在开花期前后开头表现症状,病株枝,茎缩短,叶色褪黄凋萎,叶脉间变黄,产生黑褐色斑块,叶缘略向上卷曲。
轻病薯块外部无显然症状,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有时并发软腐病,以致所有腐烂。
病菌主要利用病薯传扬。
防治办法:选用无病种薯,留种和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切块时要注重刀的消毒。
发觉病株时准时消退。
注重防治地下害虫,采取轮作,选用抗病品种。
疮痂病疮痂病菌是一种卵菌,只侵犯薯块。
发病初期在薯块上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章小点,表面粗糙,呈疮痂状硬斑,普通只在薯块皮部发病。
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选用无病种薯,留种和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切块时要注重刀的消毒。
马铃薯地下害虫的防治

1严 格 检 疫 .
时 ) 始 羽化 , 开 羽化 交 尾后 产卵 于刚萌 芽 的枣树 嫩 叶
边缘 , 大多产 于生 长旺盛 的枣 头枝和 幼树上 。 化 且 孵
严格 进行植 物检 疫 ,杜绝 带有 病 虫害 的苗 木进 入 新 建枣 园 , 用抗 病 品种 、 应性 强 的 品种 , 灰 选 适 如
螨、 枣瘿 蚊等 。对于蛀 干害虫 要进行 人工 挖除 。 ② 物理 防治 树干 涂 闭合 粘 虫胶 环 ,粘 阻有 上
下树 习性 的害虫 , 如枣 尺蠖 、 叶螨等 。 4月 中旬 大球 蚧
该虫 的介壳 体 比较大 而 圆 , 以叫 大球蚧 , 所 雌虫
半 球形 体 长 8 1 - 8毫米 、 1 高 4毫 米左 右 , 似 钢盔 , 状
治。
达 白色透 明 , 角 与 足 均发 达 , 翅 退化 为平 衡棒 , 触 后
尾 部有 锥状交 配器 1根 和 白色 蜡丝 2根 。
枣 瘤 大球坚 蚧 一般 1 只发 生 1 ,多 以 2龄 年 代
③ 生物 防治
④ 化学 防治
在 园 中间作天 敌 喜欢栖 息 的作 物
选择 无 污染 的生 物 、动物 源 与特
后幼 虫 吸食 叶片 汁液 , 片受刺 激后 两边 纵卷 , 叶 幼虫 藏 于其 中危害 。 5月 中上 旬为危 害盛期 , 5月下旬 第 1
代幼 虫老 熟后从 受 害卷 叶内脱落 , 入土 羽化 。 害幼 危 果 的幼虫 , 幼果 内化 蛹 , 在 以后 各世代 重 叠 。最后 老 熟幼 虫 于 7月底 8月初开始 入土作 茧越冬 。 5枣 瘤 大球 坚蚧 .
我 县 气 候 、 壤 、 、 条 件 适 合 于 马 铃 薯 的 栽 培 。 量 土 水 肥 产
种植土豆需要哪些农药防治

种植土豆需要哪些农药防治种植土豆需要进行农药防治来预防和控制多种害虫、病害和杂草。
以下是常见的土豆农药防治措施及其使用情况的详细介绍:一、害虫防治:1. 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是其主要害虫之一,可通过使用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毒死蜱、敌敌畏等。
在播种前或幼苗阶段使用种衣剂,对土壤中的甲虫幼虫起到初期防治作用。
在盛花期和盛果期使用叶面喷洒剂进行防治,以控制成虫的数量。
2. 蛴螬:蛴螬主要危害土豆的地下茎,可通过土壤喷洒剂进行防治。
如马拉硫磷、氯仿磷等。
3. 马铃薯斑潜蝇:马铃薯斑潜蝇危害马铃薯的地下茎和茎叶。
封闭式土壤处理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使用三氟氯氟褪拉蚜胺等土壤喷洒剂进行针对性防治。
4. 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会引起马铃薯叶片卷曲、变黄等现象,严重时会影响产量。
可使用有机磷、吡蚧菊酯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5. 马铃薯毒菌虫:马铃薯毒菌虫危害马铃薯的茎叶,使其发黄、畸形等。
常用的农药有乙氧对硫磷、乙氧对硫菊酯等。
二、病害防治:1. 水泡病:水泡病是土豆上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可在种前用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2%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进行种衣剂处理。
另外,也可使用多菌灵、草铵螺菌素等进行叶面喷洒。
2.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最具破坏力的土豆病害之一,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可使用22.5%金露津可湿性粉剂、50%烯菌酯等进行防治。
3.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主要侵害叶片和茎。
可使用7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烯菌酯等农药进行叶面喷洒。
4. 银斑病:银斑病主要影响马铃薯的地下茎。
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种衣剂处理。
此外,也可使用20%莠去津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土壤喷洒。
三、杂草防治:1. 干扰素:可通过施用干扰素来防治土豆田中的一些杂草。
干扰素可通过抑制草本杂草的调节物质,控制杂草生长。
使用干扰素可以减少对土豆生长的竞争,提高土豆产量。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质量及产量,感染严重时,通常造成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疮痂病、枯萎病、蚜虫及蛴螬等,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本文介绍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以期促进马铃薯种植产业健康发展。
1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1.1发病特点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由致病疫霉引起,感染后会出现块茎、茎叶腐烂等问题。
叶片染病后首先会在叶尖或叶缘位置出现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呈现出浅绿色晕圈,一旦湿度偏大,病斑会进一步扩大,还会出现白霉,白霉味孢子囊和孢囊梗,最为明显的部位是在叶背;在干燥时,病斑会变成褐色,但不会出现白霉,很容易脆裂,扩展速度相对较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时会出现褐色的条斑。
在发病时,叶片卷缩,最终全株黑腐,所有田地出现枯焦的情况,并且还会散发出腐败气味。
1.2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
例如鲁引1号、新大丰、超荷十五、高原二号等。
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
购买马铃薯种薯后,将薯块放在通風处晾干,以减少薯块表面病菌的侵入,入窖前,进行清选工作,直接将病薯清除掉。
在种薯切块时,可以使用5%高锰酸钾或75%酒精不断浸泡切片5~10 min以充分消毒,并且交替使用消毒工具。
需选用健康的种薯,切断晚疫病发生根源。
合理控制栽培工作,科学选择早播日期,并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播种,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植株的健壮生长,提升其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可有效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率,例如大葱与胡萝卜的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抑制作用。
马铃薯与豆类、禾本科等作物进行轮作最佳。
拌种处理。
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拌种(浸种)处理能够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拌种方法有干拌和湿拌。
干拌是将适当药剂与滑石粉均匀混合,然后再与种薯混合均匀后进行播种;湿拌是配制一定浓度的药液,在切好的种薯上均匀喷洒,等待搅拌均匀晾干后,再进行播种处理。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Z i x u n t a i马铃薯是传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不断推出新的脱毒种薯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了不少的提升,但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不可小看的,现在正是马铃薯病虫害田间防治的主要阶段,现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就我地区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和综合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一、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斑。
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流行。
综合防治要点:1、加强栽培防治,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作物抗病力。
2、发病初期用科能600-800倍、灭菌宝500-800倍、锌而浦500-800倍、细星500倍、施疫安600-800倍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晚疫病该病叶片、茎、薯块均可受害,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渍状绿褐色斑点,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渍状,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并形成霉轮。
干燥时病斑变褐且脆,无霉层。
晚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生育阶段密切相关。
结薯后如遇连绵阴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病害在10天内可传遍全田,损失严重。
综合防治要点:1、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拨除,地面撒施石灰。
2、发病初期选用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三、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该病造成薯块变小、产量锐减、品质下降。
马铃薯病毒病是毒源不同,症状表现为普通花叶病、重花叶病、皱缩花叶病、卷叶病、纤维块茎、丛枝等不同症状。
普通花叶病由马铃薯X病毒侵染致病,条斑花叶由马铃薯Y病毒侵染致病,皱缩花叶病由(X+Y)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
病毒在病薯中越冬,下年产生病株,借蚜虫或汁液磨擦健株进行再侵染。
高温、干旱年份蚜虫发生量大病害发生重。
马铃薯主要病虫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虫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马铃薯主要病害有: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青枯病等。
主要虫害有:马铃薯块茎蛾、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
其中属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有三种: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
马铃薯主要病害马铃薯环腐病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
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防治方法: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在苗期和成株期挖除病株,集中处理。
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马铃薯癌肿病马铃薯地下茎基部、块茎、匍匐茎受害后,形成较大的甚至包围整个茎基部的畸形、粗糙、疏松的肿瘤,酷似花椰菜。
幼薯则整个变成畸形,较大薯块则多在芽眼处形成畸形的癌瘤。
高感品种在腋芽和茎间形成小癌瘤。
癌瘤的数目、大小,因品种的感染性、感病的迟早、侵染点的多少和发病程度而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主要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忻州市忻府区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魏录珍034000 马铃薯块茎生长在地下,因其营养丰富,成为许多地下
害虫喜欢的食物,造成害虫咬断薯芽或取食薯肉而感染土中病菌,致使出苗不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马铃薯地下害虫的危害还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易加重病害发生的程度,增加了马铃薯贮藏期的损失率,严重影响其食
用品质、商品率及种用价值。
因此,有效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对于提高马铃薯产量、促进马铃薯产业的良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要害虫种类及其为害
(一)蝼蛄(也叫拉拉蛄、土狗子)用口器和前边的大爪子(前足)把马铃薯的地下茎或根撕成乱丝状,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也有时咬食芽块,使芽子不能生长,造成缺苗。
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与土壤分离,透风,造成失水,影响苗子生长,甚至死亡。
在秋季咬食块茎,使其形成孔洞,或使其易感染腐烂菌造成腐烂。
一般有机质较多、盐碱较轻地里的蝼蛄危害猖獗。
(二)蛴螬(也叫地蚕)金龟子的幼虫。
主要危害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上茎营养、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
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丧失或引起腐烂。
成虫还会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
蛴螬及其成虫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动,喜欢有机质,喜欢在骡马粪中生活。
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藏于土中。
幼虫具有假死性。
(三)金针虫(也叫铁丝虫)是叩头甲的幼虫,以幼虫危害为主,春季钻蛀芽块、根和地下茎,稍粗的根或茎虽很少被咬断,但会使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
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形成一个孔道,降低了块茎的品质,有的还会引起腐烂。
金针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钻入土里60厘米以下的地方越冬,钻入时留有虫洞。
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
(四)小地老虎(俗称土蚕、地蚕)以幼虫危害性大,小地老虎主要危害马铃薯幼苗,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断,使整棵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断的苗拖进虫洞。
幼虫低龄时,也咬食嫩叶,使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
它也会在地下咬食块茎,咬出的孔洞比蛴螬咬的小一些。
小地老虎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田间覆盖度大、杂草多、土壤湿度大的地方虫量大。
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糖蜜性。
(五)黄蚂蚁,该虫为马铃薯主要的地下害虫,危害时主要咬断幼苗、咬食薯块表面或钻入薯块内造成许多孔道,一般会导致马铃薯减产5%~20%。
严重地块每个薯块都会受害,
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二、防治措施
上述几种地下害虫虽然种类不同,但它们都在地下活动,所以防治方法大体一致。
(一)农业防治
1.深翻土壤精耕细作造成不利于地下害虫生存环境,减轻为害。
秋季深翻地深耙地。
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
2.清洁田园。
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
3.诱杀成虫。
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
4.人工捕杀。
结合田间操作,如对新宫拱起的蝼蛄隧道,可采用人工挖洞捕杀虫、卵。
(二)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0.1%—0.2%拌种,堆闷12—24小时后播种。
2、土壤处理:亩用48%毒死蜱或50%辛硫磷乳油500克,兑水喷播种沟,或者兑少量水拌毒饵15—25公斤,均匀撒于播种沟内,然后播种、覆土盖种;或亩用5%毒死蜱或3%辛硫磷颗粒剂4—5公斤,均匀撒于播种沟内,然后播种、覆土盖种。
3、灌根:用40%的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
4、毒饵诱杀: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饵料(麸皮、豆饼)等5kg炒香,然后用90%敌百虫30倍液0.15Kg拌匀,加水适量,拌潮为度,每亩1.5-2.5Kg,在晚上撒于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