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对策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作为较多民众都喜欢的一种食物,其具备较高的营养物质,同时自身适应土壤与环境的能力相对强一些,因此成为了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
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扰,造成马铃薯产量与质量的不断下降,所以应加强防治技术的水平,提升种植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马铃薯的常见病虫害1、病害①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爆发原因,是真菌侵入而造成的。
主要感染位置是:一,植株的叶片位置,在感染了茄链格孢病菌之后,会在其表面呈现出多个黑褐色的斑点,在圆形的中间存在着同心轮纹。
二,块茎位置在感染的时候同样会出现与叶子同样颜色的圆状病斑,并且得病与健康部分之间的分界线清晰明了。
不仅如此,在叶片表面留有水珠,并且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时,会让病菌极易进入到健康植株内部,对其产生威胁。
②晚疫病晚疫病的产生是因真菌入侵感染造成的,疫病霉菌进入健康植株体内,来让其产生疾病,该病情是一种破坏力较为强劲的疾病。
主要危害位置有:一,地面上的茎干与叶柄,在爆发疾病时会呈现出条形状的褐色斑点。
二、叶片,会显示出圆形的绿褐色病斑,并且周围还具有绿色的晕圈。
三。
块茎在感染疫霉病菌时,会出现向内凹进去的斑。
感染速度较快的是叶子位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将全部植株感染上。
2、虫害①蚜虫在马铃薯种植区域内出现的蚜虫,主要是桃蚜,通过吸取并食用叶片中的汁液,从而对植株造成危害。
害虫体型呈现细小、椭圆、绿色的状态,在田间温度能够达到20摄氏度时,对该虫子的繁殖能力有一定帮助,使其能够大面积的在田间爆发。
②块茎蛾马铃薯块茎蛾是种植区域内爆发次数多的害虫之一,在其幼虫期间会对块茎进行吸食,造成多个弯曲的孔洞,从而对其重要的根茎部位造成严重伤害。
该害虫成年期时,体长能够达到5-6毫米左右,整体呈现出的颜色为灰褐色,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大多数生存的位置是山区或丘陵地带等位置,幼虫每年集中在5月至10月之间进行大面积损坏,严重时会造成整片区域内减产四分之一。
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食物作物,但它往往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并分点列出如下:一、病害的防治方法:1. 枯萎病:枯萎病是马铃薯的常见病害之一。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保持田间的良好通风等。
2. 霜霉病:霜霉病对马铃薯的破坏性很大,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及时采用药剂喷雾进行预防和控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清洁田间工具等。
二、虫害的防治方法:1. 蚜虫:蚜虫是马铃薯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会导致马铃薯的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抗虫品种、定期翻腾土壤、合理使用生物农药等。
2. 马铃薯夜蛾:马铃薯夜蛾会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和茎部,造成严重的减产。
防治方法包括安装灯光诱虫器、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雾、改变作物的生长季节等。
3. 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啃食马铃薯根部和茎部,造成马铃薯的减产和损失。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过度生长的马铃薯植株、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等。
三、综合防治方法:1. 定期巡视:农民应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危害和症状。
这有助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有效减少损失。
2. 混作栽培:农民可以适度采用混作栽培的方式,将马铃薯和其他庄稼植物混合种植。
这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免疫力。
3. 种植健康种薯:选择健康种薯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健康种薯能够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确保产量和质量。
4. 土壤改良: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虫害能力。
添加有机肥料、矿物质肥料和微生物制剂等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强马铃薯的免疫系统。
5.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虫害能力,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农民应该按照土壤肥力情况进行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的施肥。
总结起来,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涉及病害和虫害两个方面。
对于病害的防治,农民可以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定期喷洒药剂等。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生长季节长、生育期长,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下面将介绍马铃薯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一、早疫病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由疫霉菌引起。
其主要症状是叶片出现黄斑,并伴有黑色孢子囊,严重时会引发叶片枯死。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2.早期防治,及时发现病害,对感病的叶片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减少病害的扩散。
3.适量施肥,保持土壤肥力的充足,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4.病害防控措施的轮换使用,防止疫霉菌对药剂的抗性产生。
三、白粉病白粉病是马铃薯上常见的一种病害,由白粉菌引起。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会导致叶片黄化、干枯。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1.降低人工密度,增加通风,减轻湿度,使病害发生环境不利于白粉菌生长。
2.改善土壤排水条件,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减少病害的发生。
3.选择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
4.病害初期使用抑菌消菌剂,控制病害的蔓延。
四、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是马铃薯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危害不仅仅表现在斑激发马铃薯黄化、萎蔫等症状上,还可以通过传播病毒导致马铃薯产量的减少。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1.选择抗虫性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
2.及时发现蚜虫的危害,采取机械、物理和生物等措施进行防治,如粘虫板、黄板粘虫剂等。
3.合理施肥,提高马铃薯的免疫力,减少蚜虫的危害。
4.使用环保杀虫剂,如杀虫菊酯类、有机磷类等,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马铃薯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包括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马铃薯蚜虫等。
为了综合防治这些病虫害,种植者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施肥、适量密度栽培、轮换使用药剂等措施,以保障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结词
环腐病对马铃薯的生长和 产量具有较大影响,及时 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农药种类
环腐病防治农药包括四环 素、土霉素等。
使用方法
根据农药说明书确定使用 量总结词
蚜虫是马铃薯的主要害虫之一, 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具有较大
影响。
农药种类
蚜虫防治农药包括吡虫啉、啶虫 脒等。
使用方法
根据农药说明书确定使用 量和使用方法,一般采用 喷雾方式进行防治。
病毒病防治农药及使用方法
总结词
病毒病是马铃薯的另一种重要病 害,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同样具有
重要意义。
农药种类
病毒病防治农药包括病毒必克、菌 克毒克等。
使用方法
根据农药说明书确定使用量和使用 方法,一般采用喷雾方式进行防治 。
环腐病防治农药及使用方法
02
马铃薯主要虫害防治
蚜虫
生物防治
使用七星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
使用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蛴螬
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减少虫源。
化学防治
使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药剂进行土壤处理或拌种防治。
金针虫
要点一
农业防治
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减少虫源。
要点二
化学防治
使用敌百虫、辛硫磷等药剂进行喷雾或土壤处理防治。
使用方法
根据农药说明书确定使用量和使 用方法,一般采用喷雾方式进行
防治。
蛴螬防治农药及使用方法
总结词
蛴螬是马铃薯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对马铃薯的 生长和产量具有较大影响。
农药种类
蛴螬防治农药包括辛硫磷、毒死蜱等。
使用方法
根据农药说明书确定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一般采 用灌根方式进行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质量及产量,感染严重时,通常造成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疮痂病、枯萎病、蚜虫及蛴螬等,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本文介绍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以期促进马铃薯种植产业健康发展。
1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1.1发病特点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由致病疫霉引起,感染后会出现块茎、茎叶腐烂等问题。
叶片染病后首先会在叶尖或叶缘位置出现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呈现出浅绿色晕圈,一旦湿度偏大,病斑会进一步扩大,还会出现白霉,白霉味孢子囊和孢囊梗,最为明显的部位是在叶背;在干燥时,病斑会变成褐色,但不会出现白霉,很容易脆裂,扩展速度相对较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时会出现褐色的条斑。
在发病时,叶片卷缩,最终全株黑腐,所有田地出现枯焦的情况,并且还会散发出腐败气味。
1.2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
例如鲁引1号、新大丰、超荷十五、高原二号等。
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
购买马铃薯种薯后,将薯块放在通風处晾干,以减少薯块表面病菌的侵入,入窖前,进行清选工作,直接将病薯清除掉。
在种薯切块时,可以使用5%高锰酸钾或75%酒精不断浸泡切片5~10 min以充分消毒,并且交替使用消毒工具。
需选用健康的种薯,切断晚疫病发生根源。
合理控制栽培工作,科学选择早播日期,并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播种,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植株的健壮生长,提升其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可有效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率,例如大葱与胡萝卜的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抑制作用。
马铃薯与豆类、禾本科等作物进行轮作最佳。
拌种处理。
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拌种(浸种)处理能够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拌种方法有干拌和湿拌。
干拌是将适当药剂与滑石粉均匀混合,然后再与种薯混合均匀后进行播种;湿拌是配制一定浓度的药液,在切好的种薯上均匀喷洒,等待搅拌均匀晾干后,再进行播种处理。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栽培技术较复杂,病虫害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较大。
下面我们将介绍马铃薯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一、病虫害种类及症状1.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地上部分。
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至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迅速变黄枯萎,并出现褐色病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也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地下部分。
感病部位呈现水浸状,组织变软,严重时导致地下块茎腐烂,产量显著降低。
3. 马铃薯夜蛾马铃薯夜蛾是一种重要的害虫,以幼虫为害。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被蛀食,严重时叶面呈银灰色若干不规则斑块,造成叶面减小,光合作用减弱,影响产量。
4. 马铃薯蓟马马铃薯蓟马主要危害幼苗和嫩叶,导致叶片卷曲、弯曲和幼叶变形,同时褐化并枯萎。
二、综合防治措施1. 优良品种选择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对抗早晚疫病抗病性强的品种有欧冠、乌克兰、宋早一等,对抗害虫能力强的品种有优冠666、青龙708、莲香88等。
2. 合理密植适当控制密植程度,降低马铃薯植株之间的间距,增加群体密度,减少虫害繁殖的空间。
3. 土壤消毒在播种前对耕地进行土壤消毒,能有效杀灭土传病害,减少土壤病菌的侵染。
4. 农业防治技术采用合理的农业防治技术,如轮作休耕、中耕深松、断茎制薯、间作套种等,有效控制病害的传播。
5. 轮作种植适时进行轮作种植,避免连作,减少病害的积累,同时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繁殖。
6. 农药防治根据病虫情况适时喷施农药进行防治,注意选择对特定病虫有效的农药,并注意使用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和剂量使用。
7.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天敌复合剂和微生物方法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8. 病害监测定期对马铃薯病害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以上就是关于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的相关内容,希望对种植者在种植过程中有所帮助。
(完整版)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无删减范文

(完整版)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引言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马铃薯病虫害在种植过程中经常成为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科学有效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并提供一些防治措施。
一、常见的马铃薯病害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与症状马铃薯晚疫病由半知菌属真菌引起,主要通过孢子传播。
感染的症状包括叶片上的水渍、暗绿色斑点和腐烂。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 合理轮作- 定期喷洒药剂2.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与症状马铃薯早疫病由水霉菌引起,病原主要通过孢囊和卵孢子传播。
感染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呈现水渍和暗绿色斑点。
防治措施- 清除感染的植株- 合理灌溉- 使用合适的杀菌剂3. 马铃薯黑腐病病原与症状马铃薯黑腐病由细菌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感染的症状包括叶片和块茎上的黑色腐烂。
防治措施- 防止受伤和病菌侵入- 块茎的消毒处理- 喷洒有效的杀菌剂二、常见的马铃薯虫害1. 马铃薯蚜虫病虫为害与症状马铃薯蚜虫主要以叶片为食,造成叶片黄化和卷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供应。
防治措施- 定期巡查,发现早期虫害- 合理使用昆虫杀手- 积极控制蚜虫的寄生性天敌2. 马铃薯甲虫病虫为害与症状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叶片和幼苗为食,造成叶片的腐烂和凋落,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防治措施- 建立甲虫诱捕装置- 使用合适的杀虫剂- 合理灌溉和施肥3. 马铃薯斑点叶甲病虫为害与症状马铃薯斑点叶甲以叶片为食,造成叶片的斑点和凋落,给植株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防治措施- 修剪病叶- 喷洒合适的杀虫剂- 增加天敌的数量三、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种植抗病、抗虫的马铃薯品种-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防止病虫害的持续流行-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虫源- 定期巡查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注意使用安全和环保- 积极引入天敌,增加生物防治力度- 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防治水平结论马铃薯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证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物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保证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增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之一。
该病由真菌引起,主要侵袭马铃薯的叶片和茎部。
为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选择抗性品种:选用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2. 药物喷雾:及时喷雾芽孢霉素等药物,以控制病害的扩散。
3.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杀灭潜伏在土壤中的病菌。
4. 清除病株:将已感染的植株及时清除,以避免病害的传播。
二、马铃薯斑点病马铃薯斑点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特征是在叶片上出现明显的斑点。
为了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斑点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健康种薯:选用无病害的种薯进行种植,以避免病毒传播。
2. 虫害防治:加强马铃薯田间的虫害防治,以减少病毒媒介的虫害数量。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加植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病毒的几率。
4.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马铃薯叶片,一旦发现斑点,及时进行控制。
三、马铃薯蚜虫害马铃薯蚜虫是马铃薯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们以植物汁液为食,严重的危害了马铃薯的生长。
为了防治马铃薯蚜虫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瓢虫、蚁狮等,来控制蚜虫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雾,控制蚜虫的繁殖和扩散。
3.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蚜虫的栖息地。
4. 间作种植:马铃薯与一些具有蚜虫防治作用的作物进行间作,减少蚜虫的侵害程度。
综上所述,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防范和控制的角度出发,确保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同时,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科研成果,不断优化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农民的利益和粮食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早、晚疫病
早疫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块茎。
受害叶生黑褐色、近圆形具明显同心轮纹的坏死病斑,严重时病叶变褐枯死。
叶柄和茎秆受害,多发生于分枝处,病斑长圆形,黑褐色,有轮纹。
薯块发病,表生近圆形暗褐色病斑。
潮湿时,病斑上均可生黑色霉层。
晚疫病主要为害叶、茎和块茎。
发病后叶部病斑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使植株以致全田马铃薯成片早期死亡,并引起块茎腐烂,严重影响产量。
叶上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整齐,周围有一褪绿圈。
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与健组织的交界处有一圈白霉层,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块茎上的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微下陷不变软,切开后可见深度不等的锈褐色坏死斑,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
防治方法:喷洒杀菌剂,及时对发病中心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逐步扩大范围。
选用绿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绿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绿亨飓风70%烯酰·嘧菌酯1500倍,绿亨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
每7-10天左右喷药一次,共喷2-3次。
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绿亨30%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900-1200倍液或绿亨6号,配合绿亨天宝1500倍喷雾效果明显,病情严重时三者混配使用效果显著。
马铃薯青枯病发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
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高发。
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绿亨6号1000-1500倍液、绿亨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10天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
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侵染茎和薯块。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厘米出现症状,病株矮小,节间短缩,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腹部变黑,萎蔫而死。
横切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
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雨水多、低洼地发病重。
化学防治:黑胫病菌存在于维管束中,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部的病菌。
目前以发病初期用绿亨6号1000-1500倍液或绿亨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小地老虎该虫以幼虫危害植株,低龄幼虫在嫩叶、嫩芽上取食,咬成凹斑、孔洞和缺刻。
3龄后幼虫潜入土表,咬断根、地下茎或近地面嫩茎,使幼苗萎蔫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小地老虎的防治一定要坚持“治小治了”的防治策略,抓住小地老虎早晚出土活动的有利时间施药防治。
防治方法:建议在早上6-7点和下午17-18点开展防治;亩用绿亨522.5克/升氯氰·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或绿亨48%毒死蜱乳油600-1000倍液滴灌防治。
蚜虫防治方法选用绿亨26.5%敌畏·吡虫啉乳油1000-1500倍液或绿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0-15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