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中的人生——论庐隐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1)对女性婚恋题材的偏好。
她触及了男女情爱中的各个侧面。
作者本人坎坷而丰富的感情生活,使她对“爱情”、“婚姻”获得了相当深入透彻的理解。
虽然她对人生问题的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反复地渲染异性的不可靠、爱情不是医治人生的灵丹。
庐隐的这些作品确实能给青年人更多人生的真谛与警悟,在感伤哀怨的基调中投射出力量。
(2)庐隐小说的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的影响,低沉郁闷。
作者对女性心理大胆、真率、细腻的剖白,与社会心理、道德标准紧紧相连,从而突破了单纯的男女之爱的描写。
《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思想:
《海滨故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她们的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彷徨,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风格:
1、自叙传的写法。
露莎的经历几乎就是作者的前半生的写照。
2、对女性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究。
作者对男女之爱虽
然有所希望,而更多的却是疑惧。
对异性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恨”,而不是爱。
3、感伤、哀怨、悲观的抒情。
人生旅途的爱与恨——庐隐和冰心早期短篇小说创作之比较

提到中国新文坛的女作家 ,谁也不会忘记冰心 经历 和成 年后 所共 同经历 的社 会 生活 环境 对 她们 社 与庐隐。 冰心做人 、 作文温雅细致, 庐隐则豪爽痛快。 会观、 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大 的作用 , 也在她们作 品 冰心的作品里 , 是母亲、 弟弟妹妹、 高山大海 , 是家庭 中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不 同的 家庭 环境 和 幼 年经 历为 她们 的社会 的温 情 和 大 自然 的赞 叹 ; 隐 的作 品 里 , 男 学 生 、 庐 是 观、 人生 观形成 奠定 了基础 女学生, 同性 爱 、 多角爱 , 是爱 情 的追逐 , 悲苦 命运 是
S Yi h n UN -og
fnH i oai a C l g f ot n eeo H fi2 0 3 , n u) A u ct n ol e s a dT l m, ee 3 0 A h i V ol e oP c , 1
Ab t a t y t e o a io f t e w i n tl , e lg a d r wh c a e e r s n e y h s r c : c mp r n o rt g s e i o o y n at B h s h i y d ih r r p e e td b te dfee tc n e t d p t r s o u n ’sa d Big n ’se l t g ’ss o tr . t i i r n o tn atn f L Yi n a e n Xi n a y sa e h r so r t y h s a t l lb r t s t e if e c n t er w r sfo t e rfmi e , p r o a x e e c h ri e ea o ae h n u n e o h i o k rm h i a l s c l i es n e p 6 n e t e l s c a n i n n eo e a d atrt e Ma t v me t a d d s ly i e e tc e t n o i e vr me t fr f y 4 mo e n , l o b n e h h n i a sa d f r n r a i p o
新时期以来庐隐研究综述

新时期以来庐隐研究综述庐隐作为“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著名的女作家”,曾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文学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然而由于庐隐的英年早逝,她创作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又远离时代“主流”意识,庐隐研究一直处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缘,并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变迁、发展,走着一段曲折的长路。
新时期以前,对于庐隐这样一位才情并茂而屡遭不幸打击,生活道路坎坷曲折的女作家,除茅盾先生对她做过较高的评价外,评论界历来对她抑多扬少,否定大于肯定。
这一评论状况源自于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建设的论争。
在这场论争中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作家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急于建造新型的革命文学,以政治批评代替文学批评,彻底抛弃文学遗产,并错误地认为过去(特别是“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都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艺,甚至将坚持现实主义的鲁迅、茅盾、叶圣陶等重要作家的作品统统看成是落伍的文学,庐隐这样远离时代“主流”的民主作家,更是被视为落伍的“同路人”而大加伐挞。
这个时期,在评论庐隐创作的文章中,草野的《感伤派女作家黄庐隐》、黄阿英的《庐隐》、贺玉波的《庐隐女士及其作品》三篇文章是最有代表性的。
他们认为庐隐的作品“无论在质上和量上,都不见得比冰心少,只是她的成就,在某点上或不如冰心”[1],原因是庐隐“压根儿就未曾认识社会,未曾想到社会,只有热情、神经过敏的思想,而缺少一些最普遍的社会观念,结果使她写不出动人的杰作。
”[1]在她的作品里“大都是半新半旧的温柔的闺秀”或“小资产阶级的纯粹旧式的女性”[2],“沦落的女性以及大多数的工场的劳动妇女,我们的作者偏不注意到,只是一味用了锦绣的文字编织那些伤感消沉悲哀的梦境。
所以她的作品除了足以维持那残存着的封建思想和旧道德观念外,无半点儿为妇女前途改造和革新的功效”[2],终究“脱不了旧文学的色彩”[2]。
庐隐笔下的女性世界

庐隐笔下的女性世界(一)一直以来,本人钟情于女性文学,特别是五四时期的女性写作,先后阅读冰心,庐隐,石评梅,凌叔华,陈衡哲,冯沅君,林徽因,苏雪林等作家的作品,感受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最近有了写作的冲动,夜深了手捧一本《庐隐文集》,却久久无法入睡,不禁拿起笔梳理起自己的思绪。
摘要:作为“五四的产儿”庐隐是“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她独特的经历与其笔下人物命运息息相关,她以独立反叛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知识女性形象,在情与智的冲突中,她的创作以情绪的宣泄展现了觉醒女性反叛中的人生困惑,事过境迁,庐隐对女性意识的探索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庐隐、知识女性、反叛、意义从短篇集《海滨故人》、《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到《归雁》、《象牙戒指》、《女人的心》、《火焰》中长篇集到散文集《云鸥情书集》等,在不平坦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庐隐女士以独特的女性体验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女性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展示了五四时期一个女性悲欢歌哭的心灵历程。
本文试图通过作者笔下女性人物在知识探索、理想迷失、爱情婚姻及自我拯救等四方面展现出来的困惑和反叛探讨女性的出路问题。
一、“知识误我?我误知识?”“五四”时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
“个人”的发现意味着“为自我而存在”的意识的觉醒,在挣脱束缚人性,摧残人性的传统思想羁绊的过程中,“五四”新一代知识者发现了自我个性的价值,认同了自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个人开始抬起头来,主宰了他自己的独立自由的人格,维护了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2]这对于一直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3]的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为前所未有的人格解放。
在这个确立“自我”的时代,女性以他独有的敏感呼吸着时代的风气。
庐隐对中国女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清醒地认识,她认为,中国传统女性有三大不幸:“一失掉了独立的人格。
二失掉了社会的地位。
三埋没了个性。
”[4]对于新女性走向社会,她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中国的新女性应该“打破家庭的樊篱到社会上去,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不仅仅做个女人,还要做人。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

奥斯汀 的反 传统的观 点在伊利莎 白身上得到完整 的体现 。当时 的社会 认为妇 女的传 统美德是 “ 顺从” ,要求 女性 要压制 自己的所有感 情,而伊利 莎 白却根本 不在 乎这些虚 伪的条条框 框 。她可 以穿越 泥泞 的田野,去看 望 生病 的姐姐 , 而不在乎别人视她为 “ 野 丫头” 。当时英国社交界的规定是 : 如 果一个家庭有 几个女儿 ,那么在姐姐 出嫁 之前, 妹妹是不能进入社交界 的。 伊利莎 白向这种世俗观念提出了挑 战: “ 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 , 或是不愿 早 嫁 ,做妹妹 的就不能社 交和娱乐 ,我 想这 可就太委 屈她们 了。小妹和大 姐 同样有 权利 享受青春的乐趣。 ”面对 高 高在上 ,飞扬跋扈 的凯 瑟林 ・ 德宝 夫 人,她据理 力争 ,毫不 失 自己尊严 和 人格 。向权 势低头 ,对 她是决不可 能 的事 。当凯 瑟林 ・ 德宝 夫人干涉她和 达西的感情时, 她 当面谴 责对 方是 “ 浅 薄无聊” ,认为她根本没有权利 过问别 人的事情。她还理直气壮地说 :“ 怎么 做会使我 幸福 ,我就 怎么做 ,你管 不
可 医 治 的悲 哀 , 有 的 是 不 可 医 治 的 悲哀 。 我 们 的 悲 哀 ,是 不 可 医治 的根 本 的 烦 冤 。 除 非 毁 灭 ,是 不 能 使 我 们 与 悲 哀相 脱 离 。 ” 庐 隐 是 五 四时 期 具 有 浓厚 感 伤 主 义 色彩 的 一 位 女 作 家 ,正 如 苏 雪林 所言 ,她 的作 品 “ 总 是 充 满 了 悲 哀 、 苦 闷 、 愤世 、嫉 邪 ,视 世 间 事 无一 当意 ,世 间 人 无 一 惬 心 。 ” 综观 庐 隐 的 人 生 及 其 创 作 ,悲 哀 之 情 与 感 伤 主 义 都 充 盈 于 其 中。 【 关 键 词] 庐 隐 :感 伤 :情 怀
悲苦人生的叩问者——庐隐浅论

时社 会 上 受 “ 四 ” 思 潮 启 蒙 而 觉 醒 的 小 资 产 人 公 对 “ 多 乐 少 ” 生 的 苦 苦 探 寻 及 最 终 的失 五 苦 人 阶 级 知识 青 年 在 探 求 人 生 意 义 、追 求 个 性 解 放 落 为 描 述 对 象 , 寻求 个 性 解 放 、 性 自由 的 前 途 ; 个 斗 争 中 的 欣 喜 、激 动 、奋 斗 及 迷 惘 、 痛 苦 和 幻 她 的创 作 动 机 , 有 时 是 为 了 回 顾 既 往 的 生 命 伤 “ 灭 留下 了 真 实 的 写 照 。 痕 , 有 时 是 为 了不 满 足 于 现 实 .. 时 发 见 生 … .有 - 命 的 真 意 义 .. 我 创 作 的 动 机 归 纳 起 来 , 以 .将 ・ 可 ⑤ 关 于 庐 隐 在 新 文学 史 上 的地 位 及 评 价 , 中 说 只 是 为 了表 现 我 自 己 的生 命 而 创 作 ” 。无 论 以 如 灵 一 不 国新 文 学 的 权 威 评 论 家 茅 盾 先 生 1 3 94年 于 庐 隐 是 前 期 的 问题 小 说 ( 《 魂 可 以卖 吗 》 篇 , 表 辞世 不 久 所 作 的 《 隐 论 》 代 表 。一 般 认 为 : 过 借 纱 厂 女 工 对 精 神 自由 的 向往 , 明小 资 产 阶 庐 为 , 转 “ 隐 , 是 ‘ 四’ 庐 她 五 的产 儿 ” ,我 们 现 在 读 庐 隐 级 知 识 女 性 的个 性解 放 主 张 ) 还 是 后 期 所 谓 “ ① “ 后 革 的 都 的全 部 著 作 , 仿 佛 再 呼 吸 着 ‘ 四 ’ 期 的 空 向 ” 对 走 向 “ 命 ” 女 性 的 书 写 , 不 过 是 她 就 五 时 气 , 们看见一些 ‘ 求人 生意义 ’ 我 追 的热 情 的 然 而 对 个 性 解 放 难 以 实 现 的 悲 苦 人 生 的 变 相 叩 问 。 对 对 革 的 并 空 想 的青 年 们 在 书 中苦 闷 的 徘 徊 , 们 又 看 见 一 或 者 说 , 社 会 的关 注 , “ 命 ” 书 写 , 不 成 我 只 文 些 负 荷 着 几 千 年 传 统 思 想 束 缚 的 青 年 们 在 书 中 为 她 作 品 的 主 题 , 是 当 时 社 会 思 潮 、 艺 思 潮
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小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串讲

0537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样本 完整版共8页)笔记依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吴宏聪、范伯群主编 武汉大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二章 鲁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第三节 杂文第四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三章 郭沫若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女神》等诗集第三节 《屈原》等历史剧 第四章 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胡适周作人 第三节 叶绍钧 许地山 王统照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庐隐 第五节 郁达夫 第六节 闻一多徐志摩第七节 冯文炳冯至李金发 第五章 茅盾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蚀》 第三节 《子夜》 第四节 短篇小说及散文 第六章 老舍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骆驼样子》 第三节 《四世同堂》 第七章 巴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家》 第三节 《寒夜》第八章 沈从文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边城》、《长河》第三节 短篇小说与散文 第九章 曹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雷雨》,《日出》第三节 《北京人》第十章 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蒋光慈 柔石 殷夫 第三节 了玲 第四节 张天翼 沙汀 艾芜 第五节 田汉 洪深第六节 林语堂 何其芳 第七节 叶紫 吴组缃 萧军 萧红第八节 戴望舒 臧克家 第九节 张恨水第十一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田间 穆旦 第四节 夏衍 陈白尘 李健吾第五节 路翎 钱钟书 第六节 张爱玲第七节 徐訏 无名氏 第十二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赵树理第三节 孙犁 周立波 第四节 《白毛女》第五节 《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梁启超的贡献: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文体的特点:”务求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裘廷梁.梁启超开创了写议论文、政论文.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激烈批判封建道德,批驳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的荒谬主张.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飚突起,迅猛展开.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①提出”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非人的文学.”他解释”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所谓”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所谓”灵”,是指”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的人的”内面生活”.②”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平民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在1918年还写有《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平民文学》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强调平民文学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翻译文学剧作家: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茅盾)等,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1、《什么是新文学》一文,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指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光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2、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1917年~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 双簧戏: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他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 1、倡导者在对待古代文学方面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2、倡导者的观点,对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多少有些消极影响.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深刻的文化革命.2、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学革命,也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3、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信”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4、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命,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5、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开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他们有刊物《小说月报》,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如果是文学研究会的简答+(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穆木天,当时都是留日学生,出版有《创造季刊》.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崇天才,讲神会,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开始时是聚餐会性质,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4月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同人刊物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其主张和态度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鲁迅说《语丝》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散文和杂文的刊物.文学革命时期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飚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鲁迅最早的散文诗集:《野草》,他创办的社团有:莽草社、未名社、语丝社.先叫浅草社后叫沉钟社.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李金发是象征诗派.中国话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一批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吴春柳社. 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二是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爱美的”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1921年3月,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出版《戏剧》月刊.田汉的南国社成立于1923年.第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对新文学发生重大影响.第二,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茅盾、郑振铎这时期写了许多论文,介绍、宣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比起文学革命倡导者来,他们是更自觉、更有意识、更系统、更理论化地宣传了现实主义.在创作方面,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尤其是主干人物叶绍钧、冰心、庐隐等,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由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实现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第三,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第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这一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成为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泱泱大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表了一批文学论文,阐述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论见解.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第三,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第四,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青年的知识分子不出于绝望逃避,便是反抗斗争.”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这些青年的要求. 李金发和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出版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王独清《圣母像前》.早在1919年就发生过”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第一次公开论争.是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随即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徐枕亚有《玉梨魂》,李涵秋有《广陵潮》.1、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有其合理一面,但把”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一目的是错误的.鸳蝴派中一些较好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不能一概否定.2、今天,也不能把这一流派完全看成是新文学的对立面,或称之为现代文学中的逆流.这一流派的出现有其社会和文学自身的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技巧等方面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学衡派: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骕等,主张”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白话文. 复古主义思潮: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章士钊于1925年复刊《甲寅》周刊,称为甲寅派.章士钊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他维护封建性教育,压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运动,提倡读经.在《甲寅》上公然声称:”文字务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第一,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第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1927年和1930年,世界革命作家大会先后在莫斯科和哈尔科夫召开,在后一次的会上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这使中国革命作家受到很大的鼓舞.第三,自早期共产党人倡导革命文学后,已经过四五年的酝酿,由于北伐战争期间许多作家参加到各种实际的革命工作中去,所以那时未能造成革命文学运动.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去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他们愤慨国民党的叛变和屠杀政策,不满文学的不适应于现实斗争,于是,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蒋光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粗浅的,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
卢隐

卢隐庐隐与福州(无) (1)文学评价 (1)生平简介 (4)庐隐作品 (12)庐隐与福州(无)庐隐是福州人文学评价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
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
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
苏雪林说,庐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在《关于庐隐的回忆》一文中说:“在庐隐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们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
……庐隐的苦闷,现代有几个人不曾感觉到?经验过?但别人讳莫如深,唯恐人知,庐隐却很坦白地自加暴露,又能从世俗非笑中毅然决然找寻她苦闷的出路。
这就是她的天真可爱和过人处。
”冰心与庐隐,文学史家们把她们视为“人生派”中的一派。
虽然她们都关心现实生活,都主张在作品里表现时代色彩,但一旦这种思想和主张变成了果实——作品,她们的差别就显出来了。
冰心在作品里,通过对无限生动的大自然和母爱的讴歌,表现出她对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
庐隐的作品则不同,她的主人公都是无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们负荷着冷酷、无情的现实,悲哀着走向人生的尽头、有人说“黄庐隐对社会里的任何人都不承认,她深深的感受着孤独。
谢冰心主张则不然,她认为在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样,黄庐隐便必然的用着悲哀的视线眺望人间,而谢冰心,也不可避免的用了无限的热情来温暖人类。
她们俩,一个是对世界表现了完全的绝望,一个是感觉着被损害的伟大的爱可以如死灰之能复燃……”庐隐作品倾向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她的家庭、教育在她思想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世界观,这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二是她的生活环境是冷酷的,她几乎没有父母之爱,没有亲人之情,她在家奴般的生活里感情受到了摧毁;到了成年,其遭遇又十分不幸,亲人的相继死亡,这残酷的命运,使她悲痛欲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庐 隐是 ” 五 四新文学拓 荒时期 的重要 女作家 , 纵 观她 的小说 , 几乎 写的全是女人, 正像评论家所说 : 她的“ 叙事模式只包容一种人 , 那永远 是几个颇具才晴的, 痛苦, 脆弱而优雅的少女少妇。 她们勇敢 , 却又怯弱; 多情却 又时 时冷酷 。” 她 以女性作 家特有 的视角 , 以知识女 性在恋 爱婚 姻中的遭遇作为切人点, 同时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 深刻而细致地描写 了在“ 五四” 运动这个特殊时期 , 广大知识女J 陆为争取 自由爱情和理想 婚姻, 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以及在努力归于失败后 , 她们苦闷彷徨 的心
使她们有独立的个性 , 有了一定的追求, 可是 , 进人家庭以后 , 被家务琐 事缠身, 再加上传统的一些观念和道德的束缚, 使她们的生活失去了生 机, 变得无 滋无味 。“ 人生 的大问题结婚算是解 决 了, 但人决 不是如此单 纯, 除了这个大问题, 更有其它的大问题呢! … … 其实, 料理家务 , 也是 件事 , 且 是女子婚后 的唯一责任 … … ” 婚后的女子一旦进入家庭再想 出来就难了, 就算冲出家庭 , 那么摆 在她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 堕落 , 回来。 这是鲁迅在( ( 在娜拉走了怎样》 的 演讲中提出来的深刻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没有经济独立 , 便永远不得脱 离依附物的身份。相夫教子式的传统女性之责始终牵累着她们, 使她们 被 困于这个小家 庭中 , 整天整理 家务 , 做饭, 洗衣 , 照顾小孩 等等 , 心里不 免有些苦 楚 , 更何况 “ 自入家庭 以后 , 从前 的朋友 日渐稀 少 , 眼下 所来 往 的不是些应酬的朋友,便是些不相干的亲戚 ,不是勉强去拉拢应酬的 话, 不应心来敷衍 , 便是打打牌, 看看戏。” 这些话说得非常贴切, 女子进 入家庭以后, 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和闲暇去和朋友一起探讨问题了, 家 里的事情已经够让她们处理的了, 她们曾有的反叛历史, 渴望 自由的意 志因为环境的影响而磨损 , 耗尽。 她们自由恋爱, 走上红地毯 , 却无形 中 感 到冰冷 。 庐隐小说 中的人物深陷困境, 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 口, 并非作家刻 意安排 , 而是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观念束缚女陛, 以及作家本人的生 活遭际 , 才使庐隐更能切身体会到女性的苦闷与悲哀。究其苦闷与困惑 的根源是与作家的生活时代和身世密切相关的。
灵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
婚姻爱隋问题 , 是人类生存的—个基本问题。 但是婚姻和爱隋的分 离, 往往又使很多的痴 庸男女陷入感 情的漩涡不能 自 拔, 尤其是在中国 这 样封建 社会 长达几 千年 的 国度 , 对 于美 满爱情 , 理 想婚 姻 的追求 , 更 是 可望而 不可及 , 难 乎其难 。所 以, 庐 隐笔下 的主人公 大都处 在追求 爱 情 和现实压 抑的苦闷之 中。 1苦 闷的挣脱与悲哀 “ 五四’ 新 文化运动高喊个『 生 解放 , 婚姻自由的口号。 但是传统观念 的根深蒂固, 封建势力的顽固 , 使人们在个性解放的道路一 L 举步维艰 , 最 终不免被 重重地抛在 俗世的污泥之 中。 庐隐试 图以 自己最熟悉 的知识 女. 胜的婚恋遭 遇为切入 点 ,抒 写女 性 自我的苦闷, 以一种 自 怨 自艾 , 自哀 自伤的 自我叙述方式, 表述了知 识女性的徘徊, 感伤的情感世界。 《 归雁》 通过女主人公纫青的内心独白, 将一个内一 t l , 渴求爱 隋而又不能打破礼教束缚的知识女陛的心理展现得 淋漓尽致 。主人公纫青像一只受伤的雁儿 , 结束了漂? 自 回到故地 , 剑尘 的爱使她 感到生 活的可 爱 ,然而 时代环境 的压迫 ,内 t l , 潜 在的封建 因 袭, 使她据绝了剑尘的爱 , 最后负荷着更深的悲哀重去漂泊 纫青吟道: “ 当爱情如怒火在我心里焚烧的时候 , 我 自己浇下一桶冷水 , 我 自己用 剑扎伤 自己, 我和我 自己的鲜血!” 若《 归雁》 是一部由心灵深处发出的动人哀曲, 那么 , 《 女人的心》 中 素璞内心苦闷、 矛盾的激战更为严酷。 庐隐用她 洗伤的笔调 , 绘 出了素璞、 纫青等女性 , 她们因感情和理 智的冲突, 而 瞧悴的面容和苦闷、 彷徨 、 失望与尝曝的心理。这是一个悲 哀的俗世 人生 , 在这些女 . 『 生 的人生 中 , 无爱 是痛苦 ; 有爱也 是痛苦 。 女 性 逐渐丧失 自我。是 “ 五四” 新文化运 动给 中国女 胜带来 了光 明与希望 , 她 们也开始追求 自己的爱情, 美满的婚姻。有人找到了爱情 , 进入了自己 的婚姻殿堂, 比起纫青等人, 她们胜利了, 但胜利之后又怎样呢? 2“ 胜利” 后 的 困惑 庐隐曾说“ 做人 难, 做女人更难” , 恰切地道出了作为女 I 生 深层次上 的苦 闷与 困惑 。他们渴 望 自己的爱情 , 被叛 了夫权 和世俗 观念 , 取得了 婚姻 自由的胜利 以后 , 她们发现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她们需要 真正想要 的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摆在她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_ 结
科技创 新 与应 用 I 2 0 1 3 年 第2 期
学 术 争 鸣
俗世 中的人生
— —
论庐隐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韩 章 林
( 栾J 1 1 县 中等职业学校 , 河南 栾川 4 3 0 0 5 1 )
摘 要: 庐 隐是 “ 五四” 时期 的 重要 女 作 家 , 在“ 五四” 新 文化 运 动 的 影响 下 , 她 塑 造 了一 批 追 求 个性 解 放 和 自由 爱情 的 知 识女 性 , 但是她笔下的主人公 大都处在 追求爱情和现 实压抑的苦闷之 中。 一 有些知识女性 赢得 了自由的爱情, 取得 了婚姻的胜利 , 但是在 “ 胜利以后” , 面对 家庭琐事 , 依 旧陷入 了困惑的境地 , 她们不知道何处是归程?其实, 这些女性是庐 隐笔下的时代标签, 也 带有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