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7章 19世纪文学(二)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西欧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1、西欧资本主义刚刚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2、工业革命的产生,造就了市民阶层3、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进化论思想与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3.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4.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一)法国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代表作家:斯丹达尔:《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梅里美:《卡门》,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受到当时当权者指控小仲马:《茶花女》,赞美纯洁的爱情(二)英国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
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代表诗人:琼斯和林顿。
代表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上层阶级的虚伪关系讽刺资产阶级勃朗特姐妹:《简爱》,塑造冲破世俗观念的女性形象,采用自述与回忆的手法描写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控诉社会对人性摧残,表现强烈的反压迫、争自由的叛逆思想。
盖斯卡尔夫人:《马力巴顿》,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三)俄国形成于1830年,在七八十年代到达顶峰代表作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里:发展普希金现实主义的传统冈察洛夫:《奥伯洛摩夫》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雨》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四)其他国家德国:格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绿衣亨利》《赛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美国:“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外国文学概论 第七章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艾米莉·勃朗特

五、人物、情节、结构
林敦 洛 克 伍 德 内 莉 凯瑟琳· 恩肖 希思克利夫 伊莎贝拉
小希思克利夫
小凯瑟琳· 敦 哈里顿· 恩肖
老恩肖
亨德莱
亨德莱的妻子、约瑟夫 画眉田庄
地点:呼啸山庄
五、怎样看待《呼啸山庄》中很多无法解释的神秘性
1、作为一个有着古老贵族姓氏的恩肖家族,为什么 自希思克利夫到来之后家道却日渐衰落了呢?
艾米莉· 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为什么在当时不受“欢迎”?
1、把一个平民、一个无神论者、一个复仇狂当成主 人公来描写,人们难以接受;
2、作品的反宗教情绪;
3、人鬼之恋的阴厉之美,也难以令人接受。
二、艾米莉· 勃朗特的生平与创作
艾米莉· 勃朗特1818年7月30日生于英国一山区小镇 桑顿。和她的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曾就读于苛恩桥学 校和伍勒小姐学校,还曾跟夏洛蒂一起去比利时布鲁 塞尔的埃热夫人学校学习,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哈沃 斯的家中自学。艾米莉从小就爱好写作,十二岁时就 开始和妹妹安妮一起,创作贡达尔史诗,还写了大量 的抒情诗。她们三姐妹用笔名在1846年出版了《柯勒、 埃利斯、阿克顿· 贝尔诗集》,就是在夏洛蒂偶然发现 了艾米莉的诗稿后,才决定最后结集出版的。接着, 艾米莉写成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并且继姐姐夏洛 蒂的《简· 爱》之后,跟妹妹安妮的《艾格妮斯· 格雷》 一起,在1748年12月出版。可惜,仅仅一年之后,艾 米莉就于1848年12月19日病逝,时年30岁。
4、作品都运用了梦幻、象征等创作手法;
5、作品双环式的结构布局上。
四、《呼啸山庄》诞生之迷
人们怀疑的是:一个蜗居山乡,从不接触异性的二 十多岁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得这么深、恨得这么 透的爱情和复仇小说呢?她的体验从何而来? 确实,三十年来,艾米莉除了求学和短期任教外出 总共不到两年外,全部时间都是在哈沃斯那座牧师住 宅里度过的。她离不开自己那间冥想的小小幽室,离 不开她所热爱的可供她自由翱翔的荒原。通过耳濡目 染,她了解家乡和家乡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不少 那些荒凉村落中的奇闻轶事和民俗传说,了解他们的 性情狭隘和感情不羁的生活。另外,她本人虽未涉足 爱河,可是,她的姐妹兄弟都有爱情的痛苦经历。如 她的姐姐夏洛蒂和弟弟勃兰威尔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主要特征是叙写人情风俗史,强调客观真实性,描写典型环境,描写普通人。
重要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狄更斯、果戈理。
一、形成的原因1.政治经济结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确立2.特定的社会心理--冷静、务实3.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实证主义哲学盛行--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进化论、孔德4.自身发展规律--“模仿说”、人文主义作家、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二、发展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
不平衡,可以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
《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
40年代达到高潮。
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
最精确的现实主义。
•艺术上比较成熟,尤其是结构方面堪称典范,长于探索,较少因袭传统。
英国在40年代出现,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
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同时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20-30年代萌芽,独特主题是批判农奴制。
•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起,叫做“自然派”。
作家大多是贵族出身。
人物也多是贵族。
挥之不去的哀愁。
沉重感、历史感,气势庞大,巴黎公社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
三、特征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指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批判和分析的一种学术观点和方法。
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旨在探讨现实主义文学的局限性和缺陷,并提出对其进行批评和改进的观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 反对现实主义的批判:批判现实主义的一大观点是其过于片面地描绘社会现实,忽略了人类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层面。
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将现实的表象作为主要关注点,但忽视了个体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复杂性。
批判现实主义倡导将现实主义的描写与更广阔的主题和更深刻的内涵相结合。
2. 社会批判的深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反思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描绘方式。
现实主义文学常常以强调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为基础,但其描写方式往往过于表面和简化,无法真正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本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倡导更加深入的社会批判,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3. 叙事形式的创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关注现实主义文学中叙事形式的限制和局限性。
现实主义往往采用传统的线性故事叙事方式,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倡导对叙事形式进行创新和实验。
通过采用多重叙述视角、非线性叙事结构等手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图呈现更加多样和复杂的现实世界。
4. 后现实主义的崛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观点和方法也为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后现实主义文学试图超越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观点与其他文学流派和理论相结合。
后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对权力、语言、身份和认同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叙事形式和文学语言的反思和创新。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在对其进行批判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多样和丰富的文学表达方式,以及更加深入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探索。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ritical Realism
高尔基说: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创造者, “都是本阶级的叛逆,‘浪子’,被资产 阶级毁灭了的贵族,或者是从本阶级的窒 息人的氛围里突破出来的小资产阶级子弟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俄国专制农奴制的危机 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化 唯物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科学因素) 空想社会主义的推动 “理性王国”的破灭(恩格斯的论述) 前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与发展
《马蒂奥·法尔戈纳》
马蒂奥·法尔戈纳是科西嘉岛上一个强悍粗犷的农 民,为人豪爽,重侠义,在当地有神枪手的美誉,同乡 人都钦佩他。同岛上其他居民一样,他认为法律和官府 不讲公平与正义;他同情那些因犯了案而逃到丛林里躲 避的所谓“强盗”。有一天,他有事外出,只留下他的 10岁的儿子在家。一个被官兵追捕受了伤的“强盗”到 他家要求避难,孩子得了“强盗”的钱就将他藏了起来 。官兵赶到,用一只金表引诱其说出“强盗”的躲藏处 。“强盗”被捕了。马蒂奥·法尔戈纳回家后得知这事, 为了伸张正义,亲手处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反映普法战争
• 《羊脂球》 • 《菲菲小姐》 • 《米隆老爹》 • 《蛮子大妈》 • 《两个朋友》
反映资产阶级社会的风俗
• 《项链》 • 《遗产》 • 《我的叔叔于勒》 • 《珠宝》 • 《伞》
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歌颂劳动人 民品德的高尚
《瞎子》 《散步》 《归来》 《西蒙的爸爸》
• 巴尔扎克
转向阶段:对客观、科学原则的强化
• 福楼拜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理论与创作上的奠基作 皆出于法国。
一定时期内与浪漫主义并行不悖,互为融合。 批判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小说批判了拜金主义的罪恶.
首先,通过鲍赛昂夫人被迫退出社交界的经过,揭示 了贵族在资产阶级金钱力量的威逼下退出历史舞台的 必然趋势;
其次,通过伏脱冷的形象揭露了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 对社会风气的腐蚀和败坏;
第三,通过高老头与两个女儿的关系,揭示了拜金主 义对亲情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破坏;
第四,通过拉斯蒂涅的变化,揭露了拜金主义如何使 纯洁的青年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过程.
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0年出版,副标题为 《1830年纪事》。小说通过平 民子弟于连索黑尔个人奋斗失败 的经历,广阔描写了法国王政复 辟时代的生活和社会斗争;小说 塑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连 的形象,于连既不同于只求温饱 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 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一类。他 的失败是时代的必然。
《红与黑》的多种译本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
出版于1839年,受意大利手抄本中16世纪的《法尔耐 斯望族创业史》启发写成。描写贵族青年法布利斯在进 步的姑妈吉娜的支持下投奔拿破仑军队,法国大革命失 败后,在巴玛宫廷参与政治斗争的经历,爱情与政治冒 险结合在一起,对法国王权复辟时代的社会给予深刻批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画家库尔贝(1819— 1877),是十九世纪中 叶法国写实主义美术的 杰出代表。油画《断 崖》,描绘风暴后的埃 特雷塔峭壁的自然景色.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与文 学上的现实主义思潮是 一致的。是欧洲19世 纪的主要艺术思潮。
第一节 法国文学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地。1830年司汤 达发表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诞生。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 创作总集,收入小说共90多 部,分为“风俗研究”、 “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三大部分,“风俗研究”中 含有“私人、外省、巴黎、 政治、乡村”六个“生活场 景”。作品广泛反映了19世 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描写了 2000多个人物形象,塑造出 数十个典型形象,将小说写 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水平。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本章教学内容:1.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3、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本章教学重点: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赏析本章教学难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第一节概述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在挣脱了封建的束缚从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那脱离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
所以,人们的头脑清醒多了,他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的问题,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方位的真实感
• • • • • 从整体到局部 从人物到场景 从外在行动到内部心理 从时间到空间 从现象到本质
提示:真实的相对性
细节真实
• 包括社会生活细节、人物活动细节、物 质经济细节。 • “在那全盛时代,小说人物真是享有一
切荣华富贵,得到各种各样的供奉和无 微不至的关怀。他什么都不缺少,从短 裤上的银扣一直到鼻尖上的脉络暴露的 肉瘤。”(纳塔丽•萨罗特在《怀疑的时 代》)
• “社会类似自然”,自然中有许多“动 物种类”,社会中也有许多“社会种类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言) • “在每一点上我都要把贝尔纳做靠山。 我一般只能把‘小说家’这个名词来代 替‘医生’这个名词,以便把我的思想 表达清楚,使它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 。“(左拉 《实验小说》)
达尔文进化论对现实主义的影响
• “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 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 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 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 ’,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 • ——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 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胜利、工业化 • 科学、哲学基础: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哲学、人本主义学说、实证主义哲学、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 文学基础:欧洲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 发展(文艺复兴、启蒙),对浪漫主义 的辩证否定
工业化带来的直接后果
• 贫富两极分化。 • 社会走向机械化和一律化。 • 城市兴起,旧的伦理关系瓦解,金钱成 为社会的杠杆。 • 工业无产阶级反对资本的斗争。
科学带来的直接后果
• 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 • 提供观察现实的客观态度和科学方法。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 进化论。 • 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
客观性
主张真实反映现实
• • • • 司汤达:“文艺应像一面镜子” 福楼拜:“取消私人性格主义” 左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 契诃夫:“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
反对虚构和想象
• “我坚持降低想象力的地位,因为我因 此看到了现代小说的基本特点。” • “作家整个努力方向是,以现实铲除想 象。” ——左拉
现实主义理论溯源
• 亚里士多德:“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 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 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 ,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 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 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 古罗马西塞罗:“戏剧是生活的一面镜 子”。 • 文艺复兴达芬奇、莎士比亚:“镜子” 说
• 关怀小人物命运,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生 活史,歌颂小人物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 量。 • 社会问题小说占较大比例,触及当时敏 感话题。 • 劳资矛盾和阶级对抗主义得到表现,改 良主义色彩较浓。
3.俄国(30年代—50年代—70年代)
• 普希金:《叶普盖尼· 奥涅金》——俄国批判现 实主义的里程碑 • 果戈理:《死魂灵》《钦差大臣》 •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列夫· 托尔斯泰 • 契诃夫:
真实性
• 巴尔扎克: 写一部“许多历史家们所遗忘了的历 史,即人情风俗的历史” 。(《人间喜剧》序 言) • 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史——“一个家族的 自然史和社会史”。 》 •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外省风俗”》 • 司汤达:《红与黑——“1830年纪事” 》 • 狄更斯:再现英国的“艰难时世” • 哈代:复活了古老的威塞克斯王国 • 托尔斯泰:写“人民的历史”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 描写“美国梦”,美国理想、美国神话 的存亡, “靠个人奋斗而成功”是美国 梦的一个突出方面,19世纪后期出现美 国梦幻灭的主题。 • 描写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文明、虚 假民主、虚假繁荣。
批判性与揭露性
• 法国现实主义揭示了新旧政治力量之间的斗 争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 英国现实主义接触了劳资矛盾; • 俄国现实主义矛头指向农奴制及其残余; • 美国现实主义对虚伪的民主自由作了谴责。
个人奋斗与社会批判
• 描写了普通人的个人奋斗,个人反抗, 命运的沉沦升迁,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对 立冲突批判社会。 • 狄更斯的苦儿,哈代的工人,莫伯桑的
描写典型环境
• 注意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再现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人物。 • 巴尔扎克:“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 上的主要事件,也要用典型表达出来 • 托尔斯泰:“人物自己按照他们的性格 做着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由于人物 的性格及境遇而引导出来的结局是从其 本身来的。”
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法国 •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法国批判现 实主义的高峰 • 左拉、福楼拜:自然主义——法国批判现 实主义的分化 • 莫泊桑:《羊脂球》
坚持人道主义
• 根据人道主义观点,分析评判一切社会 关系和阶级关系,认为人性是普遍存在 的,把人性中的善与恶作为评论事物的 标准,把人性的博爱作为人类的最高理 想。 • 改良主义:企图通过改良主义改善下层 人民生活,革除弊端,调和阶级矛盾, 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
• 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道德 自我完善” • 狄更斯:仁爱战胜邪恶。 • 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挽歌。 • 哈代:抗议恶毁灭善。 • 陀思妥耶夫斯基:热爱苦难。 • 马克•吐温:呼吁平等。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 批判矛头指向专制农奴制及其残余。 • 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占大量比 例,分平民知识分子和贵族知识分子。 • 宗教色彩浓厚,宗教道德力量成为批判 现实主义的主要依据和获救途径。
4.美国(80年代—20世纪初) • 马克· 吐温:《汤姆· 索亚历险记》《哈克 贝里· 芬历险记》 • 欧· 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 诗》 “欧· 亨利手法”: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 乐 • 德塞利:《嘉丽妹妹》《美国的悲剧》
• “他越来越瘦,腿肚子掉了下去;从前因心满 意足而肥胖的脸,不知打了多少皱褶;脑门上 有了沟槽,牙床骨突了出来。他到圣•日内维 新街的第四年上, 完全变了样。六十二岁时 的面条商,看上去不满四十,又胖又肥的小财 主,仿佛不久才荒唐过来,雄赳赳气昂昂,叫 路人看了也痛快,笑容也颇有青春气息;如今 忽然像七十老翁,龙龙钟钟,摇摇摆摆,面如 死灰。当初那么生气勃勃的蓝眼睛,变了黯淡 的铁灰色,转成苍白,眼泪水也不淌了,殷红 的眼眶好似在流血。” • ——《高老头》
第七章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 1856年,批评家杜朗蒂(1833——1880) 创办了名为《现实主义》的杂志,主张作 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 常生活,“不美化现实”。 • 现实主义是“扔向每个明智人士脸上的令 人作呕的侮辱,为凡夫俗子指示琐事描写 而非新颖创作法的模糊、多变的术语。” ——波德莱尔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 主题: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冲突;个 人主义的泛滥和拜金主义带来的道德沦 丧和人情淡漠 • 描写对象:前期中上层人物,后期下层 民众
2.英国
• • • • • • 狄更斯 勃郎特姐妹 萨克雷:《名利场》 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 哈代: 高尔斯华绥:《福尔塞世家》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 左拉受遗传理论的影响,《卢贡——马 卡尔家族》副标题是“一部家族自然史和 社会史” 。 • 哈代把小说定名为“性格与环境小说” ,强调人的本能冲动,个人悲剧的发生 由性格与环境冲突造成,也跟遗传有关 。
批判现实主义的总体特征
1、思想特征:对严酷现实的理性反抗和道 德批判。 • 客观性和真实性 • 批判性和揭露性 • 理性反抗 2、艺术特征:全方位的真实感
被损害的女性,俄国文学中的小职员、 小知识分子等。来自理性反抗与现代主义相区别
• 现实主义:以理性主义、实证主义、人道 主义为基础,抨击社会,寻找救世良方( 人道主义、改良主义、道德感化)。 • 现代主义:以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为基 础,否定一切,社会被抽象为外在的压迫 人的异己力量或严酷荒诞的生存境遇。
• 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 “在西欧资产阶级文学中还必须区分出两派作家 :一派是赞扬和娱乐自己的阶级的……另一派为 数不多,只有几十个,是批判的现实主义和革命 的浪漫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他们都是自己阶级 的叛逆者,自己阶级的‘浪子’,被资产阶级毁 灭了的贵族,或者是从自己阶级的窒人的氛围里 突破出来了的小资产阶级子弟,这一派欧洲文学 家的著作对于我们有着双重的、无可争辩的价值 。第一,是技术上的模范的文学作品;第二,是 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展和瓦解的过程的文献……必 须理解:批判的现实主义是作为‘多余的人’的 个人创作而产生的,这些人不能为生活而斗争, 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 ——高尔 基《苏联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