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引言文学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的重要艺术形式。
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20世纪结合了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的两种重要流派。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特点、背景以及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1.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兴起于20世纪初。
它通过对社会不公正、不平等以及制度弊端的揭示和批判,呼吁改变社会秩序,促进进步和公正。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对社会问题进行直接揭示和分析 - 描绘真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 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倡导改革和社会变革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流派。
它在20世纪中期迅速发展,并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宣扬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 描绘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和奋斗 -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剥削 - 倡导革命理想和社会公平3. 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尽管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强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但它们在一些方面存在区别。
- 思想源泉:批判现实主义更多地借鉴了启蒙思想、自由主义以及一些哲学流派,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
- 目标: 批判现实主义更加强调个体权利、改革和进步,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强调阶级斗争、社会变革和无产阶级利益。
- 表述方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常常使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揭示问题,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倾向于直接刻画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
4. 当代价值与意义在当代社会中,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问题,并激发他们对不公正和不平等情况的关注。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可以唤起人们对无产阶级利益和革命理想的思考,尤其对那些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人来说更具吸引力。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高尔基提出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流派。
1、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
高尔基:现实主义特征是对人类及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况作赤裸裸地真实描写。
契诃夫:现实主义是按人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真实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巴尔扎克:作家是社会的书记员,要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
乔治案:浪漫主义把人物描写成她认为应当的那样,而现实主义把人物描绘成他所着到的那样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客观性、真实性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18世纪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相比,这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更加着力揭露当时社会黑暗和罪恶,具有极为强烈的批判精神,正是因为这个特征,高尔基才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这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对社会批判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越了过去任何时代,他们不遗余力地揭露抨击社会的罪恶,批判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如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和赤裸裸地金钱关系,对罪恶的代表人物更是集中火力给于无情的鞭挞,许多作家由此受到迫害也亳无畏惧。
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并非单纯地反映生活,而是严肃地分析和评价,着力于暴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对由金钱滋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有的还涉及了上层建筑和国家机器,触及了社会体制的病根。
2、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把人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把当时社会关系的本质状况描写出来。
恩格斯:“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大多以人道主义观念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人道主义作为作家们批判社会黑暗、揭示民众疾苦的武器和工具,一直贯穿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身的思想及其作品里。
他们要求对人的尊重,反对、抨击对善良人性的压制和打击,用人道主义眼光看待一切社会现象。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主要特征是叙写人情风俗史,强调客观真实性,描写典型环境,描写普通人。
重要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狄更斯、果戈理。
一、形成的原因1.政治经济结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确立2.特定的社会心理--冷静、务实3.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实证主义哲学盛行--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进化论、孔德4.自身发展规律--“模仿说”、人文主义作家、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二、发展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
不平衡,可以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
《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
40年代达到高潮。
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
最精确的现实主义。
•艺术上比较成熟,尤其是结构方面堪称典范,长于探索,较少因袭传统。
英国在40年代出现,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
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同时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20-30年代萌芽,独特主题是批判农奴制。
•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起,叫做“自然派”。
作家大多是贵族出身。
人物也多是贵族。
挥之不去的哀愁。
沉重感、历史感,气势庞大,巴黎公社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
三、特征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
简述批判现实文学主义的主要特征

简述批判现实文学主义的主要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特征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它以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讽刺来反映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
它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能够准确地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使读者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讽刺为手法。
它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真实揭示和讽刺让读者深刻地认识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讽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还能够使读者对社会问题产生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关注个体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系。
它通过对个体的命运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认为个体的命运受制于社会的制度和环境,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能够使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它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使读者对社会问题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不仅仅是个体的努力。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能够激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讽刺来反映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它关注个体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系,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批判,还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指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批判和分析的一种学术观点和方法。
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旨在探讨现实主义文学的局限性和缺陷,并提出对其进行批评和改进的观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 反对现实主义的批判:批判现实主义的一大观点是其过于片面地描绘社会现实,忽略了人类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层面。
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将现实的表象作为主要关注点,但忽视了个体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复杂性。
批判现实主义倡导将现实主义的描写与更广阔的主题和更深刻的内涵相结合。
2. 社会批判的深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反思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描绘方式。
现实主义文学常常以强调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为基础,但其描写方式往往过于表面和简化,无法真正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本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倡导更加深入的社会批判,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3. 叙事形式的创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关注现实主义文学中叙事形式的限制和局限性。
现实主义往往采用传统的线性故事叙事方式,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倡导对叙事形式进行创新和实验。
通过采用多重叙述视角、非线性叙事结构等手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图呈现更加多样和复杂的现实世界。
4. 后现实主义的崛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观点和方法也为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后现实主义文学试图超越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观点与其他文学流派和理论相结合。
后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对权力、语言、身份和认同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叙事形式和文学语言的反思和创新。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在对其进行批判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多样和丰富的文学表达方式,以及更加深入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探索。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ritical Realism
高尔基说: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创造者, “都是本阶级的叛逆,‘浪子’,被资产 阶级毁灭了的贵族,或者是从本阶级的窒 息人的氛围里突破出来的小资产阶级子弟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俄国专制农奴制的危机 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化 唯物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科学因素) 空想社会主义的推动 “理性王国”的破灭(恩格斯的论述) 前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与发展
《马蒂奥·法尔戈纳》
马蒂奥·法尔戈纳是科西嘉岛上一个强悍粗犷的农 民,为人豪爽,重侠义,在当地有神枪手的美誉,同乡 人都钦佩他。同岛上其他居民一样,他认为法律和官府 不讲公平与正义;他同情那些因犯了案而逃到丛林里躲 避的所谓“强盗”。有一天,他有事外出,只留下他的 10岁的儿子在家。一个被官兵追捕受了伤的“强盗”到 他家要求避难,孩子得了“强盗”的钱就将他藏了起来 。官兵赶到,用一只金表引诱其说出“强盗”的躲藏处 。“强盗”被捕了。马蒂奥·法尔戈纳回家后得知这事, 为了伸张正义,亲手处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反映普法战争
• 《羊脂球》 • 《菲菲小姐》 • 《米隆老爹》 • 《蛮子大妈》 • 《两个朋友》
反映资产阶级社会的风俗
• 《项链》 • 《遗产》 • 《我的叔叔于勒》 • 《珠宝》 • 《伞》
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歌颂劳动人 民品德的高尚
《瞎子》 《散步》 《归来》 《西蒙的爸爸》
• 巴尔扎克
转向阶段:对客观、科学原则的强化
• 福楼拜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理论与创作上的奠基作 皆出于法国。
一定时期内与浪漫主义并行不悖,互为融合。 批判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2、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扩大了文学题材, 反映底层生活,同情被压迫阶级。人道主义 作为辨别善恶、解释社会矛盾的最高标准。 他们描写底层阶级,反映小人物的思想和遭 遇,同情弱者,批判暴力、强权。底层人物 成为主角,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反对一切暴 力,抹杀了革命与反革命的区别。同情任何 意义上的倒霉者,既同情劳动者又同情没落 贵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既是批判的动力也 是前进的羁绊。
❖ 3、注意从人物和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形象。两 层:典型本身价值,如何塑造典型的方法。于连、 拉斯狄涅是个人奋斗的典型,简爱是小资产阶级 新女性要求平等地位的典型,还有个人野心家的 典型,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反映通过个性表 现了这个时期这类人物的共性。
❖ 塑造的方法:“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塑造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人物和环境达到高度 统一,个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物,是社会关系的总 和。古典现实主义不能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批 判现实主义意识到性格是环境的产物,把人物性 格的产生发展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注意环境 本身的典型性。作品中的环境往往是社会矛盾聚 集点的城市,即使是农村,也表现了农村的阶级 斗争。
❖ 2、思想基础:辩证法、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 学说,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对其产生有影响。特 别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进化 论),是一项伟大的自然科学革命,直接结果,从根本 上否定了上帝创世说,确立了唯物唯物主义的发展。费 尔巴哈(德)以唯物主义为武器冲击了德国唯心主义的 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他 们的唯物主义又叫“人学”,他研究的对象一个是人, 一个是自然。把上帝现实化、人化,把神学融解到人类 学中,用人代替神,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哲 学化,使得资产阶级民主派用人道主义作为思想武器, 唯物论和人道主义哲学思想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有力武器。 使得作家们用唯物的、整体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分析、 研究社会,追求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写人物与环 境的关系(真实、逻辑、严密关系)。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ritical Realism
高尔基说: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创造者, “都是本阶级的叛逆,‘浪子’,被资产 阶级毁灭了的贵族,或者是从本阶级的窒 息人的氛围里突破出来的小资产阶级子 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俄国专制农奴制的危机 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化 唯物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科学因素) 空想社会主义的推动 “理性王国”的破灭(恩格斯的论述) 前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与发展
冷静、客观的风格,在表面上客观的描写中, 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中,自然而然地显现 出作品的意义,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的余 地。
–莫泊桑说:小说家的“目的决不是给我们述说一个 故事娱乐我们或者感动我们,而是要强迫我们来思 索、来理解蕴含在事件中的深刻意义。”
构思奇特,布局巧妙,不拘一格。
–莫泊桑说:“布局的巧妙决不在于有激动 力或者使人觉得可爱,决不在于引人入胜的 开端或者惊心动魄的收煞,而在于那些表现 作品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事的巧妙组合。”
州长劝双方讲和,但高龙巴经核实父亲的文件, 证明村长伪造信件,双方剑拔弩张。
奥索约村长的两个儿子决斗。 高龙巴偷偷把自家马的耳朵割破,使奥索以为
是敌人挑衅。 奥索遭二子伏击,受伤后单臂将二子击毙。二
土匪助奥索逃至丛林疗伤。后被判定无罪。
返回作品目录
《嘉尔曼》
嘉尔曼 波希米亚姑娘 唐·何塞 西班牙士兵
返回作品目录
《一盘双六棋》
在《一盘双六棋》中,梅里美塑造了一个法国青年军官的 形象。罗热上尉是一个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不计较金钱 的人,从不赌博。一次遇到几个荷兰军官邀法国军官赌博, 他为了祖国的荣誉上了场。在输到最后一掷时他作了弊, 赢了荷兰军官四万法郎,使荷兰人自杀了。他自己又悔恨 又惭愧,在一次海战中拒不投降英国人,英勇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