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7章 19世纪文学(二)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西欧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1、西欧资本主义刚刚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2、工业革命的产生,造就了市民阶层3、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进化论思想与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3.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4.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一)法国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代表作家:斯丹达尔:《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梅里美:《卡门》,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受到当时当权者指控小仲马:《茶花女》,赞美纯洁的爱情(二)英国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
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代表诗人:琼斯和林顿。
代表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上层阶级的虚伪关系讽刺资产阶级勃朗特姐妹:《简爱》,塑造冲破世俗观念的女性形象,采用自述与回忆的手法描写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控诉社会对人性摧残,表现强烈的反压迫、争自由的叛逆思想。
盖斯卡尔夫人:《马力巴顿》,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三)俄国形成于1830年,在七八十年代到达顶峰代表作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里:发展普希金现实主义的传统冈察洛夫:《奥伯洛摩夫》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雨》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四)其他国家德国:格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绿衣亨利》《赛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美国:“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一、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学:(一)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构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梅瑞迪斯,哈代;宪章派:唯美主义: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和生活艺术主张“一批杰出的小说家”:马克思评价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等人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自己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二)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分期:1970年代,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此为界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等人为代表的时代;后期:梅瑞迪斯、哈代等为代表的时代。
(三)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中产生了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文学作品:《玛丽·巴顿》、《艰难时世》、《雪莉》2、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文学:①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②反映小资产阶级生活;③塑造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人物形象。
3、女作家群体出现:简·奥斯汀、玛丽·雪莱,乔治·艾略特、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等;4、政治上的改良主义与道德上的温情主义: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社会改良;家庭中心与道德批判、道德感化;5、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见长:以幽默表达对小人物的赞许和宽容(如密考伯先生);以讽刺批判资产阶级的势利、冷酷与自私(四)经典作家:1、简·奥斯汀:生于牧师家庭,作品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诺桑觉寺》;作品多谈论少女婚嫁的问题,被公认为是描写女性意识最卓越的作家,其作品继承了英国十八世纪经典小说中关于少女走向世俗生活的主题,主人公都是从盲目性走向自我认识的典型。
2、萨克雷:早年经历阔绰生活,熟悉上流社会。
现实主义文学之概论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绘画
(一)思想内容特征
1、比较广阔、真实地展示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雾濛濛的早晨》希施金(俄国)
2、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理性主义立场出发,比较深
刻地分析社会现象、比较尖锐地批判社会罪恶,同情 人民的不幸,提倡社会改良;表现人的异化,寻求人 的心灵自由。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 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4、哈代
• 托马斯•哈代(1840――1928) • 伍尔芙称他是“英国小说中的最伟大的 悲剧大师”,韦伯称他为“英国小说中的 莎士比亚”。 • 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 、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普通人的命运,宿 命论和悲观色彩较浓。《远离尘嚣》、《还乡》 、《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 名的裘德》等。小说多以作者家乡多塞特郡一带 为背景,这是英国古代威塞克斯王国的建国之地 ,因而他的小说也被称作“威塞克斯小说”。
3、文学背景
•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存在三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 方式:“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 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照 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 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亚里士 多德提出的第一种方式“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去摹仿”,肯 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摹仿的现实必须具有 必然性和普遍性,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是对现实 主义文艺基本特征朴素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作品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 社会的人情世态、描绘了维多利亚时 代的社会风貌。他的作品代表了19世纪英国现实主 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 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奥立佛· 退斯特》 、《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 科波菲 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 》、《雾独孤儿》等。
第一节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 在欧洲,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 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 彻底否定。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 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 实主义的,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现实主义” 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 觉的流派。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 发展总体 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 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 (二)思想艺术特征 思想特征: • 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 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 认识价值。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 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 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正是在这种科学意识和历史意识的 指导下,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封建制度 衰亡、资本主义制度上升这一重大历史变革,具有珍贵的 历史文献价值和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 • 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 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 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
• 首先,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格 外重视艺术描写的客观真实性,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 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 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为了真实地描 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而为了达到细节 的真实,他们常常不惜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的事实材 料。 •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受科学主义的影响。 •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良种倾向。 • 第四,现实主义以叙述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 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第八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俄罗斯)

4、赫列斯达可夫:出身乡村地主的纨绔少爷,也是
官僚机构的产物。
(1)愚蠢自私、夸夸其谈,生活的目的是享乐:
(2)浅薄无聊的集中表现 :吹牛撒谎 ;玩弄爱情
‚我们的司长跟我交情很深,有一回,人们 甚至把我当作总司令,士兵们都从卫兵室里 跳起来,对我举枪致敬‛,‚我每天都进宫, 明天我就要升为元帅。我走过的时候,所有 的人都像树叶似地发抖。‛ “我吃的西瓜一个值七百卢布,锅里的汤是直 接用轮船从巴黎运来的。‛
的攻击,认为他只写黑暗不写光明,是对俄国现实的
“诽谤”,并轻蔑地称之为“自然派”; 别林斯基 强调“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和批判了农奴制
社会的黑暗面,它以下层人为主人公,着重反映其贫
困和屈辱。
(四)别林斯基(1811-1848)
(五)赫尔岑(1812-1870): 《谁之罪》:开创“问题小说”先河;别里 托夫是奥列宁、毕巧林和罗亭的中介人物。
第八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俄罗斯)
第一节 概述
与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 1、批判重点:西欧主要针对资本主义,对 社会持改良态度;俄国则针对封建农奴制和 蒙昧制度,到19世纪后期才有所改变。 2、整体风格悲怆沉郁:包含民族苦难和生 命力,这与社会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质 和宗教有关。
‚死就死吧,对世界又不是什么大损 失,况且我自己也过得腻透了。我好像一 个在舞会上打哈欠的人,不回去睡觉,只 因为他的马车还没有来接她,如今马车来 了……别了!从此以后还值得苦苦活下去 吗?‛
(三)果戈理(1809-1852):自然派盟主
“自然派”: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因为果 戈理的创作锋芒直指农奴制和专制制度,遭到反动者
二、代表作:《死魂灵》1842
浅析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作者:刘佳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10期摘要:十八世纪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过后,趋于冷静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开原本以想象力为关键的写作方式。
面对和想象中不同的世界,文学家们主张以客观的角度、写实的手法来描写身边社会发生的人和事。
现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衍生,但与自然主义的纯粹客观性不同,现实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现实记录者”,转变为“现实批判者”,由原先冷眼旁观的观众变成针砭时弊的敢言者。
这就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
批判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但是却在英国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英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狄更斯《双城记》《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救赎查尔斯·狄更斯是在英国仅次于莎士比亚的知名作家,他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畅销作家和传世作家头衔与一身的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十分火热,更是因其背后深沉的文学素养而被后世所铭记。
在创作的晚期,狄更斯的作品渐渐摆脱了前期荒诞愉快、无脑乐观的风格,自《雾都孤儿》起,便带上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但在最后一部小说《双城记》中,我们却看到了悲中带喜、死中有生的人道主义救赎,仿佛那个胖胖的匹克维克先生从未远去,正在书本后面冲着我们微笑[1]。
《双城记》叙述了一个复仇与反复仇的故事[2],该小说创作于1859年,小说是以法国革命为背景,英国医生玛奈特被贵族陷害,囚禁十八年。
出狱后,和女儿路茜同在英国伦敦居住,路茜邂逅一位法国青年查尔斯·代尔那。
她不知道查尔斯·代尔那就是把马奈特医生送进监狱的贵族的侄儿。
马奈特医生为了女儿的幸福,愿意放弃旧怨,同意路茜和代尔那结婚。
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替代尔那在法国管理事务的盖白勒被革命法庭逮捕,代尔那为了营救盖白勒出狱,冒险来到巴黎。
当年被害兄妹的姐姐得伐石太太认出了代尔那是厄弗里蒙侯爵的后裔,决心要把他送上断头台,众人营救无果,临刑前夜,热恋着路茜的英国律师卡尔登由于和代尔那面貌酷似,混入狱中,换出了代尔那。
第七章 19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经典作家(二)
•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以宪章运动为背景, 宣言“仁爱”精神,企图以此化解劳资矛盾,解 决社会问题。
• “勃朗特”三姐妹几乎同时横空出世,被称作 “勃朗特峭壁”现象。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描述平民女子追求平等自由生活的奋斗史。艾 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表现人的自然情欲中 善与恶的斗争。安妮·勃朗特《艾格妮丝·格雷》 描写一个女家庭教师受尽磨难而终于如愿以偿的 故事。
• 5、北欧文学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为北欧文学赢 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 丹麦文学理论家勃兰兑斯,法国《大百科 全书》称他为“比较文学之父”。他的《 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系统研究了19世纪 欧洲文学,对后世文学史研究和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
• 挪威易卜生以“社会问题剧”享誉欧洲文 坛,《玩偶之家》是妇女解放的宣言书。
普柳什金形象
• (1)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农奴主的典型,是 一个完全失去了人性的吝啬鬼、守财奴, 在他身上集中了守财奴最特出的特征:贪 婪、吝啬、保守、没落和腐败。
• (2)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个毒瘤。
• 自然派 是19世界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 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为忠 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 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 “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多以散文为 主。自然派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6、俄国文学
• 后起之秀俄国文学在十九世纪呈现出群星灿烂的壮观 景象。
•
特征
• A、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主要批判沙皇专 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黑暗腐朽。
• B、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知识分 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 思想。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经典作家(三)
“俄罗斯戏剧之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 斯基剧作《大雷雨》,被杜波罗留波夫誉 为“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塑造了一系 列平民知识分子——“新人”形象,取代 了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形象。
涅克拉索夫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上好日 子?》表现农民的觉醒与反抗。
其一,描写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和贵族阶级 的没落史;
其二,表现金钱、欲望和个人野心对人性 的异化。
其三,表现拿破仑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及其 不合时宜的悲剧命运。
经典作家
斯丹达尔《红与黑》是开山之作。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代表最高成就。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描写人在欲望驱使下
的悲剧命运。 莫泊桑的300多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控诉了 野蛮、残酷的蓄奴制度。
马克·吐温的创作代表美国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经典作家(二)
欧·亨利的对短篇小说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 关注,精巧的艺术构思见长。代表作: 《麦祺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和 《警察与赞美诗》等。
经典作家(二)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以宪章运动为背 景,宣扬“仁爱”精神,企图以此化解劳资矛 盾,解决社会问题。
“勃朗特”三姐妹几乎同时横空出世,被称作 “勃朗特峭壁”现象。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描述平民女子追求 平等自由生活的奋斗史。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表现人的自然 情欲中善与恶的斗争。
经典作家(一)
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 的代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诗体 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20年 代第一个“多余人”形象;短篇小说《驿 站长》塑造了第一个“小人物” 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历史背景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
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
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
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
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
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
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
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
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
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
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
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
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
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
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
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
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
”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
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
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
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
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
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
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
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
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
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
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
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
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
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
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
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冈察洛夫“新人”形象取代了“多余人”形象。
最先描写“新人”形象的作家是屠格涅夫。
他的小说《前夜》中的出现了最早的“新人”形象,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中的主人公巴扎罗夫是“新人”的形象。
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出色完成塑造“新人”形象任务的是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他是一位革命家,同时在哲学、美学、文学评论和小说创作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
他在美学代表作《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的小说《怎么办》的副标题就是“新人的故事”。
小说塑造了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和薇拉等一批“新人”的形象,其中杰出的新人拉赫美托夫更是俄国文学中突出的正面典型,也是世界文学中罕见的职业革命家的形象。
诗人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1878)的代表作是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描写改革后的农民除了受地主压迫外,还要受资本家、商人、富农的新剥削,揭露农奴制改革的欺骗性,表现了农民的觉醒。
剧作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1886)的代表作是《大雷雨》。
该作描写一个商人的儿媳卡捷琳娜受尽婆婆的虐待,也得不到软弱的丈夫的照顾,最终忍无可忍,投河自尽的故事。
这个愚昧、闭塞、停滞的小镇正是专制俄国的缩影。
杜勃罗留波夫写出评论《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指出卡捷琳娜的死是对黑暗的俄国社会的反抗,她代表了人民对自由和生活权利的要求,是“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
米哈依尔?萨尔蒂柯夫—谢德林(1826-1889)继承民主主义传统,写了展示地主阶级腐朽堕落和必然灭亡的小说《戈罗夫略夫老爷们》。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托尔斯泰,以及短篇小说作家契诃夫。
4.东欧这一时期,东欧各国涌现出一批著名的作家,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文学获得蓬勃发展,成为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波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是亨利克?显克维奇(1846-1916)。
他早年作品赞扬资产阶级的进去精神,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的乐观态度。
80年代,显克维奇的创作转向历史题材,写出了反映17世纪波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晚年有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士》(1900)。
前者描写古罗马暴君尼禄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嫉妒教徒受迫害的情景,由于这部小说,显克维奇获得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者歌颂了波兰人民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正义斗争,表达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匈牙利最伟大的民族诗人是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他还是1848年匈牙利革命领导人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八篇叙事诗。
他的诗歌在全世界、特别是在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国家广为流传。
裴多菲?山陀尔裴多菲的政治抒情诗语言犀利,感召性强,较完整地反映了匈牙利资产阶级从萌芽、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早期政治诗主要是反对异族压迫,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贵族》、《反对国王》、《爱国者之歌》等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极度憎恨,对人民的苦难的深沉悲哀以及为祖国解放事业献身的决心。
诗人在匈牙利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发表的《大海沸腾了》、《1848年》中,热情赞美了人民革命的磅礴气势。
《自由颂》、《共和国》等则表达了革命志士为了神圣的自由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共和国的向往。
革命后期,诗人面对集结起来的全欧反动势力,写了《把国王吊上绞架》、《投入神圣战争》等,既表达了诗人对民族敌人的切齿痛恨,又鼓舞匈牙利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这些记录匈牙利革命历程的不朽名篇对匈牙利解放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
他的爱情抒情诗,感情纯真深挚,优美动人,有不少蕴涵着强烈的政治内容。
《自由与爱情》、《我愿是一条急流》等诗篇都是诗人个人抒情与民族精神的高度融合,诗人把爱情的幸福同民族独立与自由融会在一起,表达了为创造新世界而斗争的激情。
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使徒》。
主人公锡尔维斯特是一个敢于向旧世界挑战的英雄。
锡尔维斯特是一个追求人权、平等、自由并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的激进的革命者。
他的理想未能实现。
这部长诗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专制暴政的仇恨,歌颂了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裴多菲是匈牙利诗歌的革新者。
他的抒情诗多采用民歌体,带有浓厚的民间格调。
他以匈牙利民族诗歌的节奏、韵律代替上层文艺界惯用的拉丁诗的节奏、韵律。
在创造和完善匈牙利民族诗歌的形式、韵律和语言方面,为匈牙利诗歌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5.北欧随着农民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北欧的自由资产阶级转向反动,与封建贵族相勾结,引起了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的不满。
他们在作品中揭露批判资产阶级政客们的丑恶灵魂和伪善面目,开始形成北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这一时期,童话作家汉斯?克利斯田?安徒生(1805-1875)是19世纪第一个赢得世界声誉的北欧作家。
1835年,他发表第一个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几乎每年发表一个集子,都是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孩子们的。
安徒生一共发表了156篇童话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教育孩子,而且也教育成年人。
童话王国丹麦安徒生童话的内容。
安徒生童话的基本主题之一是揭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读者看到一边是富人在欢度除夕,一边是穷人的孩子冻死在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