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因该派中的施莱格尔兄弟在耶拿小城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而得名。耶拿派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耶拿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诗人诺瓦利斯。

海德堡派:1805年前后,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又称为德国后期浪漫派。其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他们主要功绩是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湖畔派”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的诗作思想内容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考究韵律,艺术成就较高。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英国西北部湖区,因此得名“湖畔派”。

“世纪病”形象: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绝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当时法国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勒内和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主人公)是“世纪病”形象的著名代表。

拜伦

一、生平与创作(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拜伦作为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是诗人们的“宗主”,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歌德称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他的诗歌创作对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民主斗争和文学发展都有过积极的影响。

(一)早期的生活和创作(1788——1809)

1807年,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现出不满现实和鄙视上流社会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

1809年发表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初步显示了自己的讽刺才能。

(二)第二时期的生活与创作(1809——1816)

1811年,写成长诗《恰尔德•哈路尔游记》第一、二章。

《东方叙事诗》(1813——1816),是一系列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一共有六篇:《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耶》。每篇都是诗体的中篇故事。在这些传奇诗里,拜伦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多数是作家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的总称。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些异常孤傲、忧郁、倔强而又富于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和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却又脱离人民,蔑视群众;他们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单枪匹马的形式去反抗社会。只能以失败告终。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这些形象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特征,故称之为“拜伦式英雄”。如《海盗》中的康德拉就是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三)第三时期的生活、创作(1816——1824)

1、哲理诗剧〈曼弗雷德〉(1816——1817)中主人公曼夫雷德则成为“拜伦式的英雄”最成熟的形象。

反映革命斗争的诗。如〈锡隆的囚徒〉(1816)、〈普罗米修斯〉和〈卢德分子之歌〉等。

2、〈恰尔德•哈洛尔德记记〉第四章和诗剧〈该隐〉(1821)和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景〉(骚塞赋诗歌颂英王乔治三世,吹捧之词激怒拜伦,故套用骚诗原题,以正视听,讽刺笔法,揭露乔治三世的落后本质,矛头直指骚塞,讽刺其见风使舵,充当枪手。)、〈青铜时代〉和诗体小说〈唐璜〉等大量优秀的作品。

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一)思想内容

《恰尔德•哈洛尔德》共四章,是拜伦两次游历欧洲时的诗体记录。全诗共4700多行,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反暴政、反侵略)

第一章主要写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章主要兴趣忍是景色和冒险。作者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

第三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超过并在最后遮住了游历主人公的形象。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抨击神圣同盟,追忆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和卢梭。

第四章他的信心和希望变得最为明朗有力,以高昂的自由信念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争取独立。

总之,《恰》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拜伦无论写历史、写今天还是写自然、社会,都是为推动现实的斗争,表现反侵略、反暴政、追求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思想惧有积极的意义。

《恰》中也反映出拜伦思想中的消极方面。首先个人英雄主义。拜伦一方面谴责拿破仑侵略西班牙、血洗意大利,骂拿破仑是“暴君”、“独夫”、“高卢的兀鹰”、以及“野心的头子”、说拿破仑“残暴”、“虚荣”、“愚蠢”、“高傲”、“刚愎自用”,另一方在又赞扬拿破仑为“超人”,并说他指挥有方,屡建战功,称他为“盖世的英雄”。

其次,由于没有看出民族解放斗争的具体道路,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拜伦面对法国大革命的失败,“神圣同盟”的黑暗统治在长诗中又时不时流露出看不出欧洲前途的悲观、忧郁的思想情绪。

但其积极思想确是主导性的,长诗所体现出的思想光辉并未因为一点泥污而失去光彩。

(二)形象:

哈洛尔德是拜伦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主人公。哈洛尔德是贵族青年,他是一个餍(yan)足享乐生活而厌世的漂泊者形象。他既无年轻人满怀信心的欢快,也无追求寻欢作乐和名誉地位的兴趣。他憎恨冷酷的文明,对周围现实感到失望,高傲的性格又使他远离庸俗虚伪的人群而备感孤独,于是他怀着深深的忧伤和冷漠去国外远行,寻求解脱。这种姿态反映了拜伦性格和生活的某些特点,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在长诗中,哈洛尔德只是一个对社会同情的观察者,代表了拜伦思想上的消极方面。

(四)艺术特征:

1、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2、新颖的诗体。长诗以叙事为线索,以抒情为主体,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颖的诗体。

3、广泛地运用对比手法。

三、《唐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