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斑的穴位

合集下载

养颜美白太容易—四白穴

养颜美白太容易—四白穴

养颜美白太容易—四白穴四白穴在眼眶下面的凹陷处。

就是当你向前平视的时候沿着瞳孔所在直线向下找时,在眼眶下缘稍下方能感觉到一个凹陷,这就是四白穴。

(眼眶下缘正中直下一横指处或2cm)四白穴我们叫它“美白穴”或者“养颜穴”,可别小看它,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它,然后轻轻地揉3分钟,你会发现脸上的皮肤开始变得细腻,美白的效果非常不错。

以前,我的一位老师经常用这个穴来治疗色斑,“效果真是全写在脸上”了。

如果再加上指压“人迎”(人迎位于前喉外侧3厘米处,能摸到动脉的搏动在这里)一面吐气一面指压6秒钟,如此重复30次。

天天如此,经过一段时间后,脸部血液循环顺畅了,小皱纹就会消失,皮肤自然有光泽。

另外,因为四白穴在眼的周围,所以坚持每天点揉还能很好地预防眼病,比如眼花、眼睛发酸发胀、青光眼、近视等,还可以祛除眼部的皱纹。

为了提高按摩效果,首先要将双手搓热,然后一边吐气一边用搓热的手掌在眼皮上轻抚,上下左右各6次,再将眼球向左右各转6次。

指压能除去眼角皱纹的还有瞳子寥(这个寥应该是不要上面的宝盖头,左边加一个骨字的,但是我打不出来这个字,就先用寥代替了)。

瞳子寥位于眼眶外缘1厘米处,一面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如此重复6次。

此外,还可以通过全脸按摩去除眼角皱纹。

除眼肿的方法则是用冷水在眼睛附近轻轻拍打。

这些方法和指压法配合运用,美容效果更好,还可以和睛明、丝竹空、鱼腰这些穴一起用。

以上摘自《人体经络手册》(小贴士:四白穴属于胃经,早上的7~9点按摩胃经效果最好,这个时间段是胃经经气最旺的时候;自双脸颊过两乳到大小腿正面这条经络都属于胃经)足三里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列缺咳嗽,感冒,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颈项痛,掌中热,腕痛无力,小便热,阴茎痛,尿血,遗精,瘾疹,惊痫。

按摩天柱穴和太冲穴可疏经活络,头痛症状减轻或消失耳鸣中渚穴位于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处听宫穴、听会穴和耳门穴被称为“耳前三穴”,对治疗耳部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面部常用美容穴位名称与作用

面部常用美容穴位名称与作用

面部常用美容穴位名称与作用1、攒竹穴定位:眉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功用:疏经活络,明目主治:眼睑下垂,近视,斜视,呃逆,头痛,眼疾2、鱼腰穴定位:眉峰,归属经外奇穴功用:疏经活络主治:上睑下垂,脱眉,鱼尾纹,近视,斜视3、丝竹空穴定位:眉尾,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功用:袪风明目,除皱美颜主治:面瘫,眉毛脱落,鱼尾纹,近视,斜视,目赤肿痛,眼睑跳动,眩晕,头痛4、太阳穴定位:颞骨凹陷处,归属经外奇穴功用:疏风清热,解痉止痛主治:面瘫,鱼尾纹,上睑下垂,湿疹,头痛,牙痛5、睛明穴定位:内眼角,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功用:明目消皱主治:眼睑跳动,各种目疾,浮肿6、承泣穴定位:眼球正下方的下眼眶上,归属足阳明胃经功用:疏经活络,美目养颜主治:眼睛浮肿,眼袋,面瘫,近视,远视,斜视7、四白穴定位:眼平视,眼眶下缘承泣穴下,归属足阳明胃经功用:疏经活络,美颜明目,疏肝利胆主治:面瘫,面部色素沉着,三叉神经痛,白内障,近视8、球后穴定位: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归属经外奇穴功用: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主治:眼部疾病,调整小肠机能9、瞳子髎定位:外眼角,归属足少阳胆经功用:疏风散热,明目除皱主治:眼角皱纹,面肌痉挛,近视,斜视,头痛10、迎香穴定位:鼻翼两侧0.5CM处,归属手阳明大肠经功用:袪风除湿,宣通鼻窍主治:面瘫,酒渣鼻,痤疮,面肌痉挛,鼻疾11、颧髎穴定位:眼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归属手太阳小肠经功用:疏经活络,美颜消皱主治:口眼歪斜,眼睑跳动,三叉神经痛,除皱12、人中穴(水沟)定位:鼻唇沟,归属督脉功用:清热通窍主治:面瘫,浮肿,口周皱纹,口疮,主要用于急救“急救刺水沟”13、地仓穴定位:嘴角两侧0.5CM处,归属足阳明胃经功用:消皱美颜,通络活络主治:口周皱纹,面瘫,面肌痉挛,皲裂14、承浆穴定位:下巴中点,归属任脉功用:袪风活络,定志生津主治:面瘫,口疮,口唇皲裂,面肿,龈肿15、颊车穴定位:咬肌最高点,归属足阳明胃经功用:消皱,活络,止痛主治:面部皱纹,咬肌痉挛,下颌关节炎,齿痛16、耳门穴定位:耳前上方,归属足阳明胃经功用:通利耳窍,疏散邪热主治:外耳湿疹,面瘫,耳道疖肿,耳鸣,耳聋17、听宫穴定位:耳前中部,小耳屏前方,归属手太阳小肠经功用:聪耳,消皱主治:面部色素沉着,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炎,牙通,面部除皱18、听会穴定位:耳前耳垂前,归属足少阳胆经功用:清热通络主治:面瘫,耳鸣,耳聋,齿痛,颞下颌关节综合征19、翳风穴定位:耳后,耳垂后方,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功用:通窍陪耳,袪风泄热主治:面瘫,面肌痉挛,脱发,风疹,神经性皮炎,下颌关节炎,耳鸣,耳聋。

人体面部常用穴位及功效

人体面部常用穴位及功效

人体面部穴位及功效1、面部穴位图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按摩美容即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祛病养生,还能有效去除角质和废弃物,并补充营养及水分,从而改善肤色,使皮肤得到完全的放松和恢复。

2、穴位功效穴位位置及功能(1)承泣穴:位置: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和眶下缘之间;功效:清利头目,疏风通络,除皱润颜;主治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迎风流泪、近视等。

(2)四白穴位置:位于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功效:清利头目,除皱润颜;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不适,面痛。

(3)巨髎穴位置:位于目直视,瞳孔直下与鼻翼连线的交界处;功效:疏风通络、泽面肤皱;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皮肤过敏、皱纹等。

(4)地仓穴位置:位于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功效:疏风通络,清热散风;主治齿痛、颊肿、痤疮、红血丝、皮肤过敏等。

(5)颊车穴位置:位于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功效:袪风清热、通络消肿;主治痤疮、黄褐斑,酒渣鼻、皮肤过敏、牙痛。

(6)大迎穴位置:位于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面部脉搏动处。

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处;功效:颊肿面痛齿痛,提升下颌肌肤光滑度。

(7)睛明穴位置: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功效:袪风明目,除皱益颜;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近视、黑眼圈等。

(8)攒竹穴位置:位于眉头,眉毛的内侧端;功效:袪风明目、除皱益颜;主治头痛目眩、眉棱骨痛,黄褐斑、皱纹、黑眼圈等。

(9)大杼穴位置: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功效:头痛项背痛,肩胛痛,颈项直硬。

(10)风门穴位置: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功效:咳嗽发热,头痛项背痛,颈项腰背痛。

(11)翳风穴位置:位于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功效:耳鸣耳聋,牙痛面痛,眼角歪斜,肌肉松弛。

(12) 丝竹空位置:位于眉梢处的凹陷中;功效:疏风明目,除皱美容;主治眼部皱纹、胞轮振跳、上胞下垂、目偏视等。

面部常用美容穴位名称与作用

面部常用美容穴位名称与作用

面部常用美容穴位名称与作用♥人体上肢的6大常用美容穴位。

1.曲池【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黄褐斑,雀斑,面部损容性皮肤病,湿疹,风疹,荨麻疹,日光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白癜风,酒渣鼻等。

【按语】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灸疗本穴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可治疗脾胃湿热、热毒上犯而致的面部色斑,亦可治疗湿热邪毒上犯而致的损容性皮肤病;本穴又有抗过敏的作用,可治疗面部皮肤过敏。

2.尺泽【归经】手太阴肺经。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主治】容颜衰老,面部色斑,皮肤粗糙,面部损容性病变等。

【按语】本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面容衰老和面部色斑与肺经有着密切关系,因“肺主皮毛”,肺气的宣发使得气血上布于面部肌肤,则表现为面色红润、容光焕发;津液上输于面部则面部肌肤细腻,富有弹性,光泽亮丽。

若肺失宣降、肺气不足,则容颜失养,易生色斑,肌肤粗糙。

灸疗本穴可助肺气宣降,补益气血津液,又可清泻肺热,滋阴润燥等,从而达到美容祛斑的目的。

3.支沟【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经穴。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黄褐斑,雀斑,皮炎,大便秘结等。

【按语】本穴有通利三焦的作用,灸疗可治疗手少阳三焦经络功能失调与大便秘结而致的面部色斑。

因三焦经气不利,肠道传导失职引起大便秘结,毒素不能排出体外而上犯面部,引起面容不华与色斑,因此,临床上一部分患者面部出现色斑是因为长期便秘所致。

支沟穴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在灸疗时若配伍其他腧穴则效果更好。

如肠燥便秘配大肠腧、天枢;血虚便秘配血海;气虚便秘配关元;热证便秘配曲池;阴虚便秘配三阴交,这样才能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目的。

4.外关【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面部色斑,面部痤疮,皮炎,面瘫,面肌痉挛等。

【按语】灸疗外关穴有祛风散邪的作用,可治疗病邪上犯面部、经脉阻滞不通而致的面部色斑,亦可治疗外邪侵袭而致的面瘫、面部痉挛、面部痤疮、皮炎等损容性病变。

女性美容保健按摩穴位

女性美容保健按摩穴位

女性美容保健按摩穴位女人天生就与“美丽”这个词结缘。

可怎么让自己变得美丽、漂亮、自信呢?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女性美容保健按摩穴位,希望对你有用!女性美容保健穴位1、足背横纹中央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效用:足阳明胃经本身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因此具有减肥的效果。

胃经还可调整内分泌,可治疗面部痤疮,改善面部皮肤颜色,治疗口眼歪斜,还有隆胸丰胸,促进乳腺发育的功能,亦可治疗不思饮食,失眠和消化不良等病症。

女性美容保健穴位2、臀横纹中央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效用:按压臀横纹中央有利膀胱健康,可改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雀斑和妊娠期,产后内分泌紊乱所致的蝴蝶斑,可改善皮肤过敏,毛发焦枯,口唇淡白,目痛多泪等症。

女性美容保健穴位3、手掌中央所属经络:手厥阴心包经效用: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能增加面部红润,减少皱纹,并能宁心安神,镇定神经。

对调理月经,肤色都有一定功效。

此外,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女性美容保健穴位4、鼻翼两侧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效用: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鼻翼两侧对大肠健康有益,便秘或腹泻时按压此处对症状也有一定改善。

女性美容保健穴位5、外眼角所属经络:足少阳胆经效用:闭眼,用中指指腹按压外眼角是促进胆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明目的功能。

女性美容保健穴位6、肩窝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效用:用力按压肩窝处,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能力,还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等身体不适。

对面部痤疮、酒渣鼻、皮肤虚浮等症有较好疗效。

洗澡时利用热水柱按摩肩窝也是不错的方式。

女性美容保健穴位7、曲肘外侧凹陷处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效用:按摩手肘外侧凹陷处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

可改善枯暗无泽的肤色,使皮肤恢复润泽,对皮肤过敏和暗疮,湿疹有一定的作用。

女性患贫血症状者经常按摩此处更是好处良多。

女性美容保健穴位8、脚底中心所属经络:足少阴肾经效用:睡前按摩能提高睡眠质量,清晨按摩能带来一天的旺盛精力。

有助祛斑的穴位有哪些

有助祛斑的穴位有哪些

有助祛斑的穴位有哪些
炎热的夏季不进行彻底的防晒措施,脸上很容易就会出现斑纹,严重影响外观,因此如何祛斑成了多数女性朋友关心的话题。

从临床来看正确按摩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肾俞、脾俞这五大穴位,长期坚持祛斑效果非常好。

★1.祛斑穴位足三里: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的地方,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足三里有强身健体、抗击衰老、祛斑美容、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功效。

★2.祛斑穴位三阴交: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的位置,胫骨内侧缘后方。

养生专家说每天晚上9点到11点按摩三阴交穴几分钟有保养子宫和卵巢、调节月经、祛斑
祛皱的功效。

★3.祛斑穴位关元:关元在肚脐中下3寸,下腹部前正中线上的地方,按摩此穴位有淡化色斑并祛斑、补元气的功效,对一些失眠、眩晕、生理不顺、神经衰弱还有功效。

★4.祛斑穴位肾俞: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按摩此穴位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功效,还可以去色斑、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贫血的问题。

★5.祛斑穴位脾俞:脾俞在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按摩此穴位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美白去斑的功效,还对胃炎、贫血、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的问题有效果。

按摩穴位祛斑相信大家都了解了,虽然现在的化妆技术越来越好,脸上的斑斑点点可以看不到,但是自己卸妆以后还是会烦恼,想要改变自己,就按照苹果绿天然养生专家介绍的按摩穴位祛斑吧。

不仅对皮肤好、祛斑好,还对调理身体有益,真是一举两得。

中医养生经典七个经络穴位让你焕发容光

中医养生经典七个经络穴位让你焕发容光

中医养生经典七个经络穴位让你焕发容光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使之达到健康的状态。

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养生。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经典的七个经络穴位,帮助您焕发容光。

1. 风池穴风池穴位位于颈部后方的凹陷处,具有疏风解表、舒展经络的功效。

经常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颈部疲劳和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肤色。

按摩时,用指尖轻揉风池穴,以顺时针方向转动,每次持续5-10分钟。

2.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额头与鬓角的交界处,是中医中治疗头痛和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头部不适,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肤的光泽。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按压太阳穴,每次持续3-5分钟。

3. 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胸部侧面的第四肋间隙前方,曲池穴是调理气血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可以促进胸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胸部肌肤的紧实度。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揉动曲池穴,每次持续5-8分钟。

4. 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耳后,耳廓和后颈交界处的凹陷处,是中医中调节心脑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神门穴可以改善面部肌肤的营养供应,预防面部皮肤的衰老和松弛。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按压神门穴,每次持续3-5分钟。

5. 次髎穴次髎穴位于人体的乳头下方,是中医中调节肝胆和情绪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次髎穴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身体内部的平衡。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揉动次髎穴,每次持续5-8分钟。

6. 焦梁穴焦梁穴位于颈部后方的突起处,是中医中调理眼部和头部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焦梁穴可以缓解眼部的疲劳和干涩,改善眼神无神和黑眼圈的问题。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按压焦梁穴,每次持续3-5分钟。

7. 丰隆穴丰隆穴位于手臂内侧的肘窝处,是中医中调节胃肠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丰隆穴可以缓解胃部不适,促进消化功能,使皮肤更加有光泽。

按摩时,用拇指轻柔地按压丰隆穴,每次持续5-8分钟。

中药祛斑配方大集合

中药祛斑配方大集合

中药祛斑配方大集合中药祛斑是一种传统的美容方法,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美容领域。

中药祛斑配方种类繁多,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祛斑配方。

1.当归黄芪祛斑面膜配方配方:当归、黄芪、白芷、白芍、川芎、丹参各30克,白皮10克,白茯苓15克,熟地15克,石菖蒲、远志各10克。

制作:将上述中药材研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调匀,制成糊状面膜即可。

使用方法:将面膜均匀涂抹于面部,待干后用清水洗净。

2.杞菊祛斑茶配方配方: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红枣5枚。

制作:将上述中药材放入茶壶中,加入适量的开水,冲泡后即可饮用。

使用方法:每天饮用1-2次,长期坚持可有一定的祛斑效果。

3.石斛牛鞭煲鸡汤配方配方:石斛10克,牛鞭30克,鸡1只,姜片适量,枸杞子适量。

制作:将鸡洗净切块,与石斛、牛鞭、姜片一同放入煲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最后加入枸杞子煮沸即可。

使用方法:每天食用适量的煲汤,长期坚持可有一定的祛斑效果。

4.何首乌益母草祛斑膏配方配方:何首乌、益母草各30克,川穹、熟地各10克,黄芩、白芷各5克,甘草3克,斑蝥适量。

制作:将上述中药材研成粉末,加入适量的纯净水搅拌均匀,制成糊状膏体即可。

使用方法:每天取适量的膏体涂抹于斑点处,轻轻按摩,待干后用清水洗净。

这些中药祛斑配方选取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滋养肌肤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改善皮肤色斑问题。

但使用中药祛斑配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2.使用中药祛斑配方时要遵循适度原则,不可过度使用或长期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3.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果使用中药配方后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4.坚持使用,中药祛斑配方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长期坚持使用才能见效。

总之,中药祛斑是一种传统的美容方法,通过合理使用一些中药材,可以改善皮肤色斑问题。

但在使用中药配方时,一定要注意适度、个体差异和过敏反应,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祛斑的穴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供广大女性的祛斑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根据祛斑的方法的不同,大致分为:祛斑胶囊、食疗的方法、穴道治疗、中药调理等。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利用穴位祛斑的方法。

拥有婴儿般的光洁皮肤是每个成年人女性的梦想。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几乎所有人的脸上都会慢慢变得暗沉,很多人的脸上还会长出色斑,特别是黄褐斑。

专家指出,平时坚持按摩一些穴位,对美白皮肤很有好处,而且能帮助治疗面部色斑。

这9个穴位分别是,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膻中、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和脾俞穴。

轻松祛斑常按摩9大穴位:对于出现面斑的朋友来说,还需要按摩长斑的地方。

专家介绍,中医上有个阿是穴的说法,就是哪里有病哪里就有穴位,对于色斑也是这样。

产生色斑的地方往往血液循环不好,按摩就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淡化色斑。

如果配合针灸效果会更好。

同时专家还提醒,产生色斑的原因很多,比如日光照射,疾病、垚物、化妆品、情绪因素等等。

中医认为,大多数面斑产生的原因都是肝郁气滞,即由不良情绪等引发,很多长斑者还伴有某些妇科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所以特别是女性长色斑时要警惕身体的疾病。

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10厘米,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地机:位于阴陵泉穴下10厘米。

膻中:胸前第四肋间隙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取穴。

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0厘米。

以上就是祛斑的主要穴位,但是在进行穴位祛斑时,需要在专家的正确指引下进行。

希望每位女性都够拥有粉嫩、平滑的肌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