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
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9)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山东滨州市20172018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试题 2018.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 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意味着文 学构思可以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拘束。王夫之则在《姜斋 诗话》中指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 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 限。”这意味着诗人能看多远,诗笔就延伸多远,不能超
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却忽略了髙于生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猎手之道 刘道福 听说收山多年的猎手老丁又要出山了,但这次不是去打猎 。 老丁今年七十多岁,曾是方圆百里有名的猎手。但不知为 什么,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他突然把那支跟了他多年的土 枪一劈两段,金盆洗手了。 老丁枪法准,十枪九见物,只要在他的射程之内,无论什 么猎物都很难逃脱。提起老丁,猎手们都竖大拇指。 那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吃过饭的老丁正坐在炕上打盹。突 然听见八岁的孫子在外面喊:“爷爷、爷爷,天上有只鹰 。”听说有猎物,老丁扑腾一下从炕上跳下来,睡眼蒙眬 地提枪就往外走。到了外面抬头一看,可不,一只老鹰正 在邻居家的场院上空瞄点儿呢,眼看着一只小鸡就要遭殃 。这还了得?说时迟,那时快,老丁抬手就是一枪,之后 吩咐孙子:“去捡吧,爷爷回屋接着睡会儿。”说完老丁 转身进了屋,可还没等他坐稳,邻居大黑便气喘吁吁地跑 了进来,哭丧着脸说:“丁叔啊!孩子正在放风筝,你咋 给打下来了?”这件事后来虽然成了一个笑话,但老丁的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高三4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含答案

第Ⅰ卷(36分)一、基础知识和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看(kān)顾讥诮(qiào)睥(bì)睨游说(shuì)情窦(dòu)初开B. 提(dī)防吟哦(é)混沌(dùn)仍(réng)然佶(jí)屈聱牙C. 央浼(miǎn)诨(hún)名岑(cén)寂合拢(lǒng)数(shuò)见不鲜D. 怂(sǒng)恿拮据(jū)精髓(suǐ)框(kuāng)架轻鸢(yuān)剪掠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柔和的光线下,沙漠以一种流线形的柔若无骨的姿态静静躺在阳光下,这就是历史有时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某种状态,使人们深信不疑地接受它。
B.梅雨时节,空气中水汽氤氲,谛听那鸟声,你就感受到那声音不再是清脆明亮,更不是婉转动听,总是略带几分暗哑和沉闷。
C.在起伏跌宕、白雪皑皑的贺兰山父性的衬托下,另一边的大漠,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中,则呈现出一片混沌、圣洁、慈祥的母性光辉。
D.春光流转千载,它是来消逝人们秋冬的愁烦的。
落寞的文人也不会在春风的骀荡中萎靡不振,放飞心中无边的遐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一些老站名在消失十余年后,又重新登上了城市的公交站牌。
对于老站名的回归,民俗学家认为,恢复历史文化内涵、历史文脉的老站名,可以唤起市民对城市历史的,留住他们对城市的记忆。
A.凸显继承品味 B.凸现传承品味C.凸现继承回味 D.凸显传承回味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A.张丹表示,国际法并未禁止使用死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曾两次讨论该问题,但每次都各方面立场南辕北辙....而无果而终。
B.上周三下午,我们单位开大会,我来到报告厅,找了一个靠后且隐蔽的位子坐下,等发言者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已昏昏欲睡。
C.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召开就业峰会,主要是想集思广益....,希望与会者为政府创造就业机会支招。
山东省滨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要对社会问题绝望,是因为他没有认识社会的情况。
当然,青年们所痛恶的,是社会上腐旧的势力。
然而那腐旧的势力,是多么脆弱呀!倘使加以有组织的攻击,真如________,毫不费力。
不过现在一般青年的对付的方法,实在太不聪明了。
青年们只________,视旧社会如异类,一切不加研究,不加干涉。
这样,旧社会自然不会崩溃。
只要青年人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充裕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
生在中国的社会里,有点科学知识的青年实在是天之骄子呀!他们到处可以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科学发达的国家,社会上人才________,哪里有这般容易?所以我以为在中国能读几年书的青年,都是十分福气的,他已经是社会中________的人才!只有读不起书的穷人,那才真苦呢!目下有知识的青年,还要自暴自弃,那真才是不会做人!()。
倘使支配不了,那就得先求诸己。
所以我高呼:有知识的青年分子快起来!去建造你们理想的新社会!(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摧枯拉朽作壁上观如鲫过江凤毛麟角B . 摧枯拉朽置身事外彬彬济济凤毛麟角C . 势如破竹置身事外如鲫过江寥寥可数D . 势如破竹作壁上观彬彬济济寥寥可数(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只要青年人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深刻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
B . 只要青年人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深广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
C . 青年人只要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充分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
D . 青年人只要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深入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生命飞扬的自然景象!,,。
,。
刹.那间,我感动不已。
我在(琢磨/捉摸)中再次抬起头,仰望古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
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结....的根蔓提供了(必要/必须)的养分,使宛若蛇虬.的根茎不断(延伸/延续)。
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
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
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分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
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模拜....了。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刹.(shà)那间厮守 B.施与.(yú) 盘根错结C.蛇虬.(qiú) 翱翔 D.秾.(nóng)丽顶礼模拜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琢磨必须延续 B.捉摸必须延伸C.捉摸必要延续 D.琢磨必要延伸3.依次填入原文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③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挟着④感叹之余,围绕着古塔,我转了一圈⑤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A.⑤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⑤④ C.④③②⑤① D.②⑤③④①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2018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将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消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18、5命题:赵殿乐审题:荆娜蕾徐爱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单选题和多选题用2B铅笔按题号把答题卡选项涂黑。
主观题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
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
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
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
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
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
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
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语文-高二-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2017至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2018.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区域内。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①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②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團广阔,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
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④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
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⑤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廷续。
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