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化生活学案教案
高中文化生活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文化生活》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生活的内涵和特点;(2)掌握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3)理解文化生活的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文化生活的内涵和特点;2. 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3. 文化生活的价值。
教学难点:1. 文化生活内涵的理解;2. 文化生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文化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文化生活现象?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高中文化生活。
二、新课讲解1. 文化生活的内涵:教师讲解文化生活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生活的内涵。
2. 文化生活的特点:教师分析文化生活的特点,如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等。
3. 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教师列举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文化生活的内涵和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化生活的内涵、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实践活动1. 教师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文化生活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展示交流1. 各小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化生活的价值。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图片,如故宫、长城、书法、绘画等,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文化有什么理解?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讲解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具有多样性。
3.讲解文化的作用(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3)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4.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传承: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2)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文化更具活力。
三、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故宫的修缮与保护提问:故宫的修缮与保护体现了哪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2.分析案例: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问: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与发展?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短文。
2.收集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是否深入?3.学生能否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节课通过讲解文化的内涵、特点、作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学生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高中文学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高中文学文化生活全套教案第一课:文学基本概念
- 了解什么是文学
-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风格
- 分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文学发展史
- 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 理解不同朝代文学的风格特点
- 研究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作品
第三课:文学与生活
- 探究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 理解文学作品对情感、人生态度的影响
- 研究如何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四课:文化的多元性与文学
- 了解文化的多元性
- 理解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第五课:文学批评与鉴赏
-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 研究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
- 理解不同批评家的文学观点和方法
第六课:现代文学与文化生活
- 了解现代文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 掌握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反映总结
本教案通过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文学、文化、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学发展史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文化生活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象征意义,掌握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 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案例分析材料。
2.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了解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1. 介绍春节:起源、习俗、象征意义。
2. 介绍中秋节:起源、习俗、象征意义。
3. 介绍端午节:起源、习俗、象征意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讨论:这个节日的起源、习俗、象征意义以及文化传承的意义。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案例,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
2. 学生分析案例,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掌握了哪些传统节日的知识?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二、深入讲解1. 介绍文化传承的意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 讲解文化传承的方法:加强文化教育、举办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技艺等。
三、小组活动1. 各小组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成果,设计一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方案。
2. 小组展示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人教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全册教案前言【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了解阅读《文化生活》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涉及经济、政治两大领域,必修三《文化生活》则涉及文化领域。
〈讲授新课〉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读书讲“校园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穿衣讲“服饰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出门讲“旅游文化”……时时在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然而“熟知非真知”,我们的生活虽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深入研究过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发展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看待中华文化的精髓?怎样进行文化建设?这是《文化生活》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生活的主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当然也包括文化建设。
文化的重要性对个人对民族和国家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创新的意义。
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
知道中特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认识到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阅读教材的方法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正文、辅助文的要求不同。
综合探究课是帮助你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引导学生看目录,知道《文化生活》分为四个单元,其中、二单元讲述文化一般,第三、四单元讲述中华文化。
高中文化生活教案

高中文化生活教案教案标题:高中文化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探究高中生活中的文化活动和娱乐形式;2. 提升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化活动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高中生活中的文化活动和娱乐形式;2. 学生的文化欣赏能力提升。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化活动的热爱。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学生自带文化活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呈现一些文化活动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高中生活中常见的文化活动和娱乐形式,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电影欣赏、读书分享等;2.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生动形象地介绍各种文化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分享每个人对某个文化活动的喜好,并阐述理由;2. 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总结各种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取舍条件。
四、启发思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安排自己的文化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2.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并举例说明其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特点,深入了解更多文化领域;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文化活动进行深度研究,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以展示在下一堂课上。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了解高中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2. 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情感品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高中生活中的文化活动进行介绍与分析,培养了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欣赏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文化活动的热爱。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的发展,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学生对不同文化活动的喜好和观点差异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中文化生活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生活,掌握文化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文化生活的概念和特点2. 我国丰富的文化生活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生活的内涵2.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材料、小组讨论问题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文化生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文化生活?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二、讲授新课1. 文化生活的概念和特点a. 教师讲解文化生活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生活的内涵。
b. 分析文化生活的特点,如多样性、传承性、创新性等。
2. 我国丰富的文化生活a. 教师介绍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
b.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当代文化生活,如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现代流行文化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案例,如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文化传承的成功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
四、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何提高我国文化生活的品质?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生活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3. 学生对提高我国文化生活品质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感受我国丰富的文化生活。
2. 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如戏曲、舞蹈、书法等,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 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 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涵义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 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 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 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4 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 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 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 5―6 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 路”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 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 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 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 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 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个人补充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化生活学案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目标导航】
1、知识目标: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学习重难点】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课前自主学习】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民族身份
的。
从和中,能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节日:
(1)形成:。
(2)作用和功能:庆祝民族节日,是的,也是的。
3、文化遗产:
(1)意义和价值:A、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
B、对世界文化说:。
(2)保护文化遗产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和各具特色。
2、文化是民族的(个性):各民族间和、和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
所以,文化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和;
3、文化是世界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有其,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所以,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的色彩。
4、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又要,
2、原因(意义):
(1)对本民族文化来说:是。
它起着的重要作用,是。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
(2)对世界文化来说:是。
他们都以其鲜明的,共同推动了。
3、怎样做:
(1)原则:。
(2)具体要求:
【课堂互动探究】
活动一:“环游世界说文化”
问题: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三至四个国家进行文化旅游考察。
你能从体育项目、建筑风格、民族节日和习俗以及文化遗产等方面说说各国的特色吗?(每小组任选一题)(要求课前搜集好材料,可用教材提供的。
)
活动二、唱民歌,说差异
问题:请同学们认真听多媒体音乐,你能说出它们是哪个国家或民族的民歌吗?你能说出它们的文化特征吗?
活动三:看奥运会徽,体味民族文化内涵
问题:教材32页。
比较这些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能走向世界?从奥运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活动四:辩论赛
题目:教材33页。
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的民族文化,你的看法?(自己选择正反方)
正方:顺其自然的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反方:抢救和保护
【巩固训练】
1.中国人过春节总是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而西方人的圣诞节少不了唱圣诞歌,送圣诞卡,迎圣诞老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③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海外华人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大,但海外的华人对春节都非常重视,过得热烈,因为()
A.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庆祝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春节只是中国人的节日
C.传统习俗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D.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国家的发展道路影响深刻
3.下列属于文化遗产的是
①中国的长城②九寨沟自然风景区③埃及的金字塔④司马迁的《史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
A.该国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
B.该国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该国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
D.该国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
5.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东的阿拉伯文化等。
这段材料体现了()
A.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B.文化的多样性
C.文化的继承性
D.文化的独立性
6.许多欧美人非常喜爱中华文化,许多中国人也非常欣赏欧美文化。
这是因为()
A.各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异
B.各民族的文化没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C.世界文化因多样性而精彩
D.欧美人喜欢看到中国文化的落后,中国人欣赏欧美文化的发达
7.前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强调的是()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8.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这是因为()
①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②民族文化在民族的发展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文化多样化性是各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
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D.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就象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0. 有人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来比喻当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含意是()
A.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
B.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C.尊重本民族的文化至关重要
D.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
11、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2、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13、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已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世界。
(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观点?
答:
(2)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课后作业】
整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及保护清单(可作为班级的板报)
13.⑴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⑵“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⑶“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⑷“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12.(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2)①由于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样,就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②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
③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世界遗产的分类: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我国已拥有各类世界遗产30处
我国在1978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04年7月已经有3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
其中文化遗产22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