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翻译

秦晋崤之战翻译秦晋崤之战,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在秦晋两国之间的地位和势力竞争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秦晋崤之战进行详细解读和翻译。
在翻译秦晋崤之战时,首先需要了解该战役的背景和起因。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76年,当时的中国处于战国时期的前身春秋时期。
晋国和秦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大国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
而崤之地,则是两国边界的重要地带。
由于地缘条件的特殊性,崤之地一直是秦晋两国争夺的焦点。
根据历史记载,秦晋崤之战起因于非法入侵。
当时,秦国君主嬴赐派遣将军破晋侵略崤之地,晋人一开始并没有察觉到秦军的行动。
然而,在接到情报后,晋国君主晋成公派遣夏无丑率领大军前往崤之地,准备迎战秦军。
双方就此展开激烈的冲突。
秦晋崤之战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初始的冲突,秦军入侵崤之地后,晋军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
两军在战斗中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对峙和交火,争夺控制权。
接着是战争的膠葛阶段,双方在崤之地周边进行持久的战斗。
由于地势险要,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随后是决战的到来,当秦国出动大军进攻晋国领土中流土城时,晋国君主晋成公决定亲自率领大军与秦军决战。
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秦国成功击败晋军,夺取了崤之地的控制权。
秦晋崤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在战略层面上,这场战役证明了军事力量和地理因素的重要性。
崤之地作为秦晋两国之间的边境地带,控制这片区域对双方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次,秦晋崤之战也表明了当时诸侯国之间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场战斗也是地方争权的一种具体表现。
然而,对于秦晋崤之战的具体翻译,需要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时要注重保持原文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总结秦晋崤之战的同时,也可以对该战役的意义进行展望。
秦晋崤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战斗,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部分。
《秦晋崤之战》原文和翻译(分段翻译)

秦晋崤之战《左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
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
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
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文言文秦晋崤之战翻译

昔者,秦穆公欲吞并诸侯,乃与晋文公结盟。
然晋文公心中多有疑虑,恐秦之野心难平。
于是,秦晋两国遂有隙。
是时,晋文公使介子推为将,率兵驻扎于崤山。
介子推者,智勇双全,深得军心。
秦穆公闻之,乃命孟明视为帅,率秦军讨伐晋国。
孟明视,勇猛善战,有“百战百胜”之誉。
然其性刚愎自用,不善于谋略。
秦穆公知其不足,遂召百里奚、蹇叔二老为军师,以辅佐孟明视。
初战,秦晋两军于崤山对阵。
介子推见秦军来势汹汹,乃令将士严阵以待。
孟明视挥师进击,秦军势如破竹,晋军节节败退。
介子推见状,急令将士据险坚守,不得轻举妄动。
时值秋末,天气转寒。
介子推命将士筑起高墙,深挖壕沟,以抵御秦军的进攻。
孟明视见晋军坚守不出,心中焦急,遂下令猛攻。
然而,晋军坚守如初,秦军虽勇猛,亦难以突破。
一日,孟明视命人探听晋军虚实,得知介子推粮草将尽,军心动摇。
孟明视大喜,遂令秦军夜袭晋营。
介子推不知秦军将至,毫无防备。
秦军趁夜色突袭,晋军大乱,介子推力战不屈,终被秦军生擒。
秦穆公闻之大怒,欲斩介子推以泄愤。
百里奚、蹇叔谏曰:“介子推虽败,然其勇猛忠诚,乃国家之良将。
若斩之,恐失天下之心。
”秦穆公沉思良久,乃赦免介子推之罪,命其归乡。
介子推归乡后,闭门不出,潜心修炼。
孟明视得胜而还,向秦穆公献俘。
秦穆公大喜,封孟明视为上将军,加封百里奚、蹇叔为军师。
未几,晋文公病逝,其子晋襄公继位。
晋襄公新立,国内不安。
孟明视见时机已到,遂率秦军再次伐晋。
此次,秦军势如破竹,晋军节节败退。
晋襄公无奈,只得向秦国求和。
秦晋崤之战,历时数月,终以秦胜晋败而告终。
秦穆公自此威震诸侯,然其心中仍有忧患。
盖因晋国虽败,然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尚在,未尝不可东山再起。
于是,秦穆公命孟明视继续监视晋国,以防不测。
而晋国亦深知秦之野心,不敢轻举妄动。
自此,秦晋两国相安无事,然两国之间之隙,却始终未解。
嗟乎!秦晋崤之战,虽为一场战争,实则两国兴衰之始。
秦穆公虽一时得胜,然其后世子孙,亦难以长久。
[指导]秦晋崤之战
![[指导]秦晋崤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d2164af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e.png)
[指导]秦晋崤之战秦晋崤之战[课文整理] 《秦晋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战争极端频繁的年代。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崤山,所以称之为崤之战。
战前情况:公元前七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
晋国公子(晋文公)流亡在外时,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赢为妻,从此两国关系比较密切。
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国家形势更加强盛,急于争霸。
崤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让秦国派出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出现了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
到了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以及杞子、逢孙、杨孙等人在郑颇得信任,郑掌管北门锁钥的便利,不听蹇叔的劝阻,悍然向郑进军。
秦国的东征军来到郑国,知道郑已经有所防备,便灭滑国而还,途经过崤山,遭遇晋国军队的伏击。
秦晋崤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
简介《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作者左秋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
另外还编有《国语》。
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就出自《左传》。
朗读试译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注释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
秦晋崤之战是怎么回事

秦晋崤之战是怎么回事秦晋之间的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非常重要的决定性战役,那么你知道秦晋崤之战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秦晋崤之战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秦晋崤之战是怎么回事秦晋之间的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当时是齐桓公已经去世,齐国称霸的时代过去,而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之下趁机崛起,成为了中原霸主,而这个时候南方的楚国依旧强大,西方的秦国也蠢蠢欲动,所以晋国和秦国一直交好,以避免南抗楚国,西对秦国的艰难处境,而崤之战就改变了这一格局。
早在前630年的时候,秦晋就约好一起攻打郑国,因为郑国和秦国不接壤,所以约好打下郑国之后,晋国把自己的焦瑕之地给秦国,这正好符合秦国东进入中原的战略目的,所以秦国同意了。
但是碰上烛之武,他像秦穆公痛陈利弊,认为郑国灭亡只会便宜了晋国,而秦晋相接,一旦晋国强大起来,危险的就是秦国,于是秦穆公留下了几个士大夫,自己就回去了。
虽然晋文公觉得自己深受秦国大恩还未报所以没有和秦国交战,但是这件事也让双方的结盟变得不再牢固。
后来郑文公、晋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觉得这是攻打郑国的大好时机,询问大夫蹇叔是否可以出兵,大夫蹇叔认为这样长途跋涉很难有所收获,是不会成功的,但是利益的诱惑太大,即使成功率很低秦穆公也愿意为之冒险,当时秦国首都在雍,要奔袭1500多里地,途径多个雄关险地才能达到,可以说是非常冒险,果然不出蹇叔所料,秦军到了滑国的时候,正好被在当地做生意的郑国商人碰上了,于是他一面假扮滑国国君的使者稳住秦军,一面通知国内,结果郑国做好了防守准备,秦军难以攻克只能回去。
班师回秦的途中经过崤山,结果被得知了情报的晋国大军埋伏,前后夹击,最后全军覆没,也让秦晋之好从此成为了过去式。
秦晋崤之战的基本介绍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
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 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
《秦晋崤之战》原文与翻译

《秦晋崤之战》原文与翻译
原文:
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公认为中国战争史上的四大惨败之一。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元年),秦国西征,攻打晋国的崤山地区,但在遭受晋军反击后惨败,秦军大部分被围歼,最终败北。
秦国在此役中损失惨重,被迫退出崤山地区,而晋国也因此在往后二十多年内得以保全国家统一。
翻译:
The Battle of Yao was a famous battl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military histor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defeats in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In 260 BC (the first year of King Zhao of Qin), the Qin Dynasty launched a western expedition against the Xiaoshan area of the Jin Dynasty, but suffered a devastating defeat after being counterattacked by the Jin army. Most of the Qin army was annihilated and eventually defeated. Qin suffered heavy losses in this battle and was forced to withdraw from the Xiaoshan area, while Jin was able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fterward.。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崤之战是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秦晋崤之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秦晋崤之战的分析中文名称:秦晋崤之战参战部队:晋国、秦国战争结果:晋军全歼秦军时间: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地点: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人物:晋襄公秦穆公秦晋崤之战的详情秦是春秋时的西方大国,穆公在位时又以贤名著称。
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一批贤臣,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
他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二位国君归国,其目的也正在于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在东方寻求盟国或立足点。
晋在文公时,同秦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
在城濮之战中,秦又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 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
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驻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
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劝说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
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
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
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何况,贵君曾有恩于晋君,晋君答应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
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吧!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了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
秦军撤退后,晋大夫狐偃等对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
晋文公则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攻击秦军是不仁。
同时,晋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智。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崤之战是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秦晋崤之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秦晋崤之战的分析中文名称:秦晋崤之战参战部队:晋国、秦国战争结果:晋军全歼秦军时间: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地点: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人物:晋襄公秦穆公秦晋崤之战的详情秦是春秋时的西方大国,穆公在位时又以贤名著称。
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一批贤臣,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
他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二位国君归国,其目的也正在于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在东方寻求盟国或立足点。
晋在文公时,同秦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
在城濮之战中,秦又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 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
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驻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
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劝说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
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
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
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何况,贵君曾有恩于晋君,晋君答应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
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吧!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了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
秦军撤退后,晋大夫狐偃等对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
晋文公则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攻击秦军是不仁。
同时,晋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段: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 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 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 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视:察看 客馆:招待外宾的住所 束载:束,捆束。束载,捆束行装,收拾兵车 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 秣:喂养 辞:辞谢。指要杞子等人离开 闲:使动,使...安宁 奔:逃奔
第8段: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 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冀:希望 克:取胜 继:后继的军队 其:表商量语气词,可译为“还是”
【译文】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 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 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第9段:
第11段: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 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公许之。
请三帅:“请”后省略“释”。 此句意:替三帅请求[即求情] 彼:指三帅 构:挑拨离间 寡君:对其父秦穆公的谦称 厌:满足。此二句意为: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 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 辱:敬辞,辱没,劳驾 讨:杀、惩罚 就戮:受戮刑 逞:满足 志:心愿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 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腆:富裕 为:如果;假如 淹:久留 居:留居,住 具:供给 积:食粮 卫:保卫,指保卫工作 且:并且 遽:原指传车,驿马,引申为立即,马上
【译文】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 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 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 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 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 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 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鲁 国 史 官 左 丘 明
春秋三传:
• 春秋左氏传 •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战争背景:
首先是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 为特殊的。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又用“联 姻”的形式来巩固这个联盟。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 的女儿,晋文公(名重耳)、晋惠公(名夷吾)的姐姐, 秦穆公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先是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围 (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 晋献公晚年因为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 申生自杀,当时尚是“公子”的晋文公、晋惠公也被 迫流亡国外。晋献公死后,晋国局势混乱,晋惠公和 晋文公都先后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秦穆公这样 做,表面上是出于姻亲关系,实际上是要建立自己在 中原的霸主地位。
【译文】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杞子及其部下)已经 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 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辞谢, 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 干肉、粮食、鲜肉、牲畜等吃的东西快完了。你 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一个名为原圃的兽园, 就像秦国那个叫具囿的兽园一样,你们走时可以 到那里猎取麋、鹿等野兽(带走),让敝国得到 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 扬孙逃到宋国。
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 字孟明,百里奚之子 西乞:西乞术,蹇叔的儿子,名“术”,字“西乞”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 孟子:对孟明的尊称 出:出征 入:回来 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 拱:两手合抱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 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 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 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军 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 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 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 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 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 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 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 (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 了!”
第 5段 :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 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 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 败乎?”
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 胄:头盔 超乘:一跃而上车。 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 轻:轻狂,轻慢 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 险:险境
【译文】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 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 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 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 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 难道(我们)忘记了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 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 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 就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 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 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 莱驹担任车右武士。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 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 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 夫们向棺材下拜,说:“国君发布军事命 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 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第2段: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 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 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 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第10段: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 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夏:夏季 辛巳:四月十三日 获:俘虏 墨:用作动词,穿着黑色的丧服 于是始墨:从此丧服均用黑色
【译文】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殽山 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 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 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译文】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 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 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 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 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 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 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 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哀:为...哀 同姓:同姓国家。晋、郑二国均为姬姓,故先轸 有此说 则:就是 施:施恩,此处意为“报答” “何施之为”为宾语前置句,即“施何”。 此句意为还报什么恩 患:祸患 谋:名词,考虑、打算 及:到 可谓死君乎: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
学习步骤:
• 朗读课文 • 复习旧知 • 了解战争背景 • 翻译课文 • 把握基本内容、结构层次 • 总结归纳 • 布置作业
目录
春 秋 左 传
编年体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第 1段 :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 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 我,击之,必大捷焉。”
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 柩:装有尸体的棺材 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 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 过轶:越过。轶,超越
【译文】
第6段: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 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市:做买卖
乘韦: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 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 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 加工的熟牛皮。
寡君:谦词,我国国君 步师:行军 敝邑:敝国 子:您 出:经过 敢:敬辞,冒昧地
第3、4段: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 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 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与:参加 后:君主,帝王 辟:同“避”,躲避 是:这 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东:向东进,名作动
御:狙击
【译文】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 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 们的军队。崤山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 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 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 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 为右。 遽:急速;快速 兴:调动
姜戎:秦晋之间的一个部族,与晋国友好
子:指衰绖:丧服。衰,麻衣。绖,麻腰带。本应为白色, 现因军事需要染黑,以免不吉利
御:驾驽 戎:此指战车
右:车之右,此指在车右边的武士。
为右,做在车右边保卫君王的武士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1我也。奉2不 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 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以:因为 贪:贪婪 勤:使...劳苦不堪,使动用法 奉1:奉送、赐予 奉2:名词,奉送的东西 纵:放纵;此指轻易放过 祥:吉利 伐:讨伐,截击 施:秦国的恩惠 其:难道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教学目的】
• 1 .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并按照事件 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 2 .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 人物形象的方法。 • 3 . 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 因素决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