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女性地位改变与妇女解放运动

近现代中国女性地位改变与妇女解放运动

近现代中国女性地位改变与妇女解放运动近现代中国,女性地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封建社会的束缚到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逐渐走向平等和自由。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近现代中国女性地位的改变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家庭领域。

过去,中国女性在家庭中往往被限制在封建的束缚下,只能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生育子女的责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动,女性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显著改变。

相较于传统婚姻制度下的从属地位,如今婚姻更多强调平等和自由。

许多女性有机会追求自己的事业,与丈夫共同分担家务。

在现代家庭中,夫妻双方共同决策、共同承担责任,这对于女性的地位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其次是教育领域。

过去,女性教育受到严重限制,教育资源主要用于男性。

女性普遍受到文盲和无知的困扰。

然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为女性争取到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现代中国女性正逐渐迈入大学校园,追求知识的梦想。

女性通过良好教育的获得,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拥有更多独立选择的机会。

教育的改变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社会领域。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社会地位较差,缺乏对自己命运和权益的决策权。

然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为女性争取到了平等的社会地位。

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女性逐渐开始为自己的权益奋斗。

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和政治决策中。

女性组织和机构的建立,为女性发声提供了平台。

女性开始为自己的自由和权益而战斗,成为社会变革的一股重要力量。

当然,虽然进步显著,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在一些传统观念深厚的地区,女性仍然遭受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妇女解放运动仍然需要继续努力,以争取更多的权益和自由。

总之,近现代中国女性地位的改变与妇女解放运动密不可分。

通过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等领域的积极努力,女性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争取到了平等和自由的机会。

然而,妇女解放运动仍需持续推进,以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只有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和观念翻新,女性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且充满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妇女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传统中国,女性扮演了教育子女、照顾家庭等角色,妇女的地位是相对较低的。

而在近代,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的迅速发展和改革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妇女的教育与知识在传统中国,妇女的教育非常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化和礼仪知识,并为父母和婆家服务。

但是,近代社会的兴起和教育的普及让妇女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十九世纪末,由于外国传教士的影响,开始出现了一些学习西方知识的女学堂和夜校。

至此,妇女也得以接触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知识。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民教育的政策使妇女接受了与男性相同的教育机会。

二、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在传统中国,妇女的地位一直受到限制。

婚姻和家庭生活是传统社会中妇女最重要的定位,但今天却已经改变。

在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时期,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妇女逐渐能够在社会上展示自我,拥有发言权。

妇女也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如医疗、金融、法律等行业的工作。

经济独立和职业发展使得一些妇女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看法。

三、妇女合法权益的保障对于妇女自身权益的保障, 在传统中国是非常缺乏的。

这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和就业方面,而且也涵盖到家庭中的权益,如婚姻、离婚、遗产等方面。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各种封建社会和家庭习俗,导致女性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譬如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家庭暴力等问题。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立法保障女性的权益也慢慢完善,当然这个进程仍有待加强。

四、妇女地位的现状和未来当前,妇女已成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地推动着决策制定和政策实施。

然而,仍有很多妇女面临着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困境,且妇女地位提高的速度有些缓慢。

因此,中国相应的政策和保障也仍需更加完善。

未来,妇女地位的发展也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充满机遇和挑战。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的妇女地位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这一变化显著的展示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女性的地位由平民化向公民化,不再被看成家庭婚姻之中的被动者。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邢威2008202349【摘要】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偏低,这种情形从漫长的古代历史社会变迁中一览无余。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结束,从人身到思想,中国女性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状况有所好转,但仍不佳。

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经济上长期依附以及长期父权制的统治等三方面。

直到今天,女性的社会地位还依然受其影响。

实现“性别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女性地位;社会变迁;性别和谐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发展状况不尽人意。

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革命或变革,女性的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一定好转,但仍然在诸多方面有所阻碍,存在较为严重的妇女地位偏低的问题。

然而,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与全面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历史状况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历史,妇女地位一直偏低:女性缺乏自我意识,缺乏反抗精神,顺从于父权制的统治;女性的潜能长期被压制与忽视,发展速度缓慢;女性长期附属于家庭,附属于社会,对各种事务缺乏主动权。

历史地看:1.原始社会——女性地位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初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

在母系氏族时期,一方面,由于自然形成的性别分工,女性主要从事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成为当时较稳定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生活中,女性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崇。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

恩格斯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2.奴隶社会——女性社会地位全方位的沦落。

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变化,以及生育与抚养子女的阻滞,成全了奴隶社会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全方位的沦落。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研究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研究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研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地位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妇女一直被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受到男性社会的歧视和压迫。

近代以来,中国妇女地位经历了许多变迁,从开始的被动受害者逐步地走向社会主体,成为参与社会建设、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一、宗族礼法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妇女地位自古以来,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到传统男权制度的限制。

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子当家做主,妇女无权无势,甚至连婚姻自主权都没有。

妇女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受到丈夫、岳父、丈夫家中的媳妇的压迫和欺凌。

同时,传统社会中妇女接受的教育也十分有限,大多数女性没有读书的机会,只能在家务、缝纫、织布等传统女性工作中度过一生。

二、近代中国妇女地位转变的契机随着清朝的没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打开了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大门。

中国近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妇女地位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的妇女积极地参与社会运动和革命,为中国妇女争取自由、权利、地位,掀起了一场妇女解放的浪潮。

三、新时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近代妇女地位提高的重大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工作和生产、科技创新的措施,大力推动全民教育普及和妇女各项技术培训,使妇女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妇女地位提高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妇女问题得以完全解决。

当前,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别歧视、保障妇女权益等问题,中国妇女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发挥积极性,参与社会生活,争取自身权利,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妇女的地位从“家庭中的陪衬角色”到“社会主体”,历经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尽管宗族礼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但近代以来,中国妇女通过自身努力和社会变革,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并成为具有重要力量的社会主体。

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各个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变迁可以归结为自主意识觉醒、法律保障和社会发展三个主要因素。

自主意识觉醒是近代中国女性地位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在封建社会,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

然而,随着近代洋务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反思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著名的清末女性启蒙运动家康慕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通过撰写文章和发起女性解放运动,鼓励女性追求独立和自主权利。

她的努力唤醒了许多女性的意识,逐渐引发了一股女权意识的浪潮。

法律保障也对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旧中国,女性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妇女地位低下,饱受歧视和虐待。

然而,近代的法律改革为女性争取了平等的地位。

例如,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并取消了妇女被卖买婚姻的合法性。

此后,女性逐渐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婚姻权利、财产权利和教育权利。

这些法律保障为女性争取了合法权益,为她们赢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另外,社会发展也对女性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是女性地位变迁的背后推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封建观念开始失去地位。

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受教育水平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务劳动,她们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尽管近代中国女性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平等现象。

在职场上,女性的晋升机会相对较少,工资待遇也普遍较低。

尤其在某些老龄行业和传统观念坚守的地方,女性在职业发展上遇到了更多的困难。

此外,婚姻家庭问题也是女性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传统观念下,女性仍然被期望扮演传统的妻子和母亲角色,对职业发展和个人自由产生了限制。

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

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

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在社会地位和人权方面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然而在近代,尤其是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

一、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传统中国女性,仅局限于家居与家务,在社会上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

世袭制度的存在,更让女性作为一个次要的人群,被认为是“男子之附属物”,甚至连婚姻、生育的自主权都没有。

在那个时期,女性出外就会被别人说闲话,那时候,传统的观念在决定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二、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开始进行了历史上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女性地位的提高被视为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此,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保护女性的权益。

同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女性也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女性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教育方面新中国认为,教育是解放女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成立之后的几年里,全国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普及了初中教育。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教育。

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人才储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为女性进入国家机关、各级企业、工厂和农村合作社中工作做了铺垫。

劳动就业新中国实行了劳动就业政策,为女性提供了广泛的从事生产劳动的机会。

在工厂、企业、合作社以及其他就业单位,女性得到了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妇女转变为从事生产劳动,具有经济职业能力的女性。

家庭生活新中国破除了家庭、社会中一些落后的不合理的束缚,同时强调合理、平等的家庭关系。

家庭责任公共的分享和承担,激励家庭成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推动了一般家庭的素质和正直道德的提高。

三、女性地位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甚至是全球,女性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女性从生育、传宗接代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了教育、劳动、创新的角色,她们更加独立、自主、被更多的人尊重和肯定。

中国的女性地位与权利的演变

中国的女性地位与权利的演变

中国的女性地位与权利的演变自古以来,中国的女性地位一直低于男性。

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女性视为“贤内助”,强调女性应该婚嫁生子、持家育子,认为女性是男人的附属品。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女性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演进,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一、新文化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兴起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为中国女性争取平等的权益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从思想上抨击了传统文化中极端反动和保守的女性观念,提出要通过改革教育、消除封建迷信等方式落实性别平等。

此外,女权主义的兴起也为女性权益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

女权主义强调,“男女平等”是社会进步和正义的基本方向。

女权运动团体开始在国内组织,共同呼吁女性要争取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女性结构。

二、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女性权益运动带来了新的机遇。

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着手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女性被压抑的现象。

新中国先后推出了女子解放,土地改革、婚姻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政策,改善了女性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女性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参政权利以及获得保护的法律。

女性也开始踏上了同男性一样的成长之路。

三、新的问题的出现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变革不断,女性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

例如社会中性别歧视、就业难、家庭平权、领导地位等方面的问题还十分严重。

而从职业视角来看,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显著。

女性在就业领域只能占据一部分比重,而且更多是处于受歧视的边缘,甚至在同一职位上,女性的工资远不及男性。

因此,在21世纪,中国的女性要面对的任务是进一步推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以及改良种种性别歧视致使的国家社会问题。

四、中国女性的未来未来的中国女性,作为中国福利制度持续发展的自我推动者,应该注重调整家庭和社会的身份、劳动权、教育逐渐平等的机会、不受侵害和恶劣环境的安全、社会文化的支持五个方面的。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妇女的地位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拥有了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过程。

一、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妇女地位十分封闭和受限。

妇女被束缚在家庭中,被认为是家庭的附属品。

她们经历排斥和歧视,没有机会接受教育,难以发展自己的才能。

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无法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二、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近代,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

众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权益和社会地位。

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倡平等主义和女权主义,呼吁废除封建制度和男女不平等的观念。

此外,一些爱国女性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地位提升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的妇女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

新中国颁布了一系列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升。

妇女有了参与社会建设的权利,可以接受教育,参与工作,参与政治活动。

此外,女性在家庭中也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不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四、现代社会的妇女地位随着中国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女性在职场上有了更多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社会精英。

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妇女权益保护的力度,例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性别平等教育等。

现代社会尊重妇女的选择,鼓励她们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

五、仍需努力的方向尽管妇女地位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职业差距、待遇不平等、家庭暴力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解决。

同时,妇女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以使她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结中国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中国的成立都为中国妇女争取了更多的平等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邢威2008202349【摘要】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偏低,这种情形从漫长的古代历史社会变迁中一览无余。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结束,从人身到思想,中国女性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状况有所好转,但仍不佳。

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经济上长期依附以及长期父权制的统治等三方面。

直到今天,女性的社会地位还依然受其影响。

实现“性别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女性地位;社会变迁;性别和谐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发展状况不尽人意。

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革命或变革,女性的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一定好转,但仍然在诸多方面有所阻碍,存在较为严重的妇女地位偏低的问题。

然而,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与全面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历史状况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历史,妇女地位一直偏低:女性缺乏自我意识,缺乏反抗精神,顺从于父权制的统治;女性的潜能长期被压制与忽视,发展速度缓慢;女性长期附属于家庭,附属于社会,对各种事务缺乏主动权。

历史地看:1.原始社会——女性地位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初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

在母系氏族时期,一方面,由于自然形成的性别分工,女性主要从事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成为当时较稳定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生活中,女性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崇。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

恩格斯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2.奴隶社会——女性社会地位全方位的沦落。

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变化,以及生育与抚养子女的阻滞,成全了奴隶社会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全方位的沦落。

社会分工深化,使得家庭内部分工更加分明,男子逐渐成社会乃至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谋取生产及生活资料,维持社会与家庭的正常运转。

女性的活动范围渐渐开始局限于家庭之中,生育与抚育子女以及操持家务成为女性“应当”的责任,“妇道”之始。

同时,妇女丧失了人格与身体的双重自由,成为男性的奴隶,成为财产,可以随意交换与买卖。

3.封建社会——女性在夹缝中求生存。

封建社会是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状况极其糟糕的一个时期,且持续了两千多年。

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兴替中,女性一直处在夹缝生存的状态,各种男女不平等情形日趋发展成熟,成为一系列“堂而皇之”的礼教习俗、律法条文,这些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牢牢缚住封建社会的女性,让她们自觉地埋没自我。

无论是政治、经济抑或文化,女性一律没有过问的权利,甚至更没有婚姻自由。

女子不入仕,非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只是男子的“内人”。

此外,“女子无才便是德”,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只是男子的天地。

即便有女子著书立说,如班昭,却是劝女子遵守“男尊女卑”的礼教纲常,女性的地位可见一斑。

4.新中国成立——妇女打碎了几千年的封建枷锁。

五四运动是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座界石,它翻开了中国女性发展新的一页。

自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社会状况得到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至少,意识上有了觉醒,戳破了那张两千年来封禁广大女性一切自由的“蜘蛛网”,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终于出现豁口。

开女禁,兴女学,女性的潜力展现,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也得到相当的改善。

新中国建立后,广大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解放,至少,形式上的解放。

建国后,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了一个质的变化。

首先,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

女性首次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拥有了参政的权利。

《婚姻法》的颁布,从根本上使广大女性得到了婚姻自由。

《妇女权益保障法》给女性提供了一个正当维权的途径。

其次,妇女与男子共同接受教育和参与生产,给了女性自身发展与独立的机会,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形式”平等,不等于“事实”平等。

我国女性在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依然经常遭到不平等的对待,情形堪虞。

二、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一直以来,中国女性无论在社会还是家庭生活中,都处在不利位置。

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

1.被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所造就。

“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 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

社会将女性塑造成为它想要的样子,而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则是社会塑造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是什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是男性单一文化,产生根源是以男人为主体的父系社会。

男性是家族的继承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家族地位和社会关系,而女性作为附属,被排除在主体文化之外。

男子当顶天立地,光宗耀祖,而女子则当温顺,为贤妻良母,当好“贤内助”。

若反之,则是“雉鸡司晨”,为社会不耻。

2.被经济上待养于他人所定格。

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养家,而女性在家相夫教子,似乎理所当然。

殊不知,男女不平等的局面正始于此。

早在清末,关于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梁启超就曾说:“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

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是妇女极苦。

”男女内外分工看起来很自然,事实上久而久之便成就了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

经济依附,进而人身依附。

今天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恰恰与当今社会女性经济依附有所减轻无法分开。

但是,即便是当今社会,女性经济依附依然严重,广大农村更是如此。

故此,经济依附依然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阻碍。

女性经济独立,才有可能人格独立,才能与男性并立天地间。

3.被父权制社会的统治所否决。

父权制社会的统治在中国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且深深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之中。

为限制女性行动自由,古代女子必须缠足,而缠足本身又极不人道,损害女性身体健康。

在婚姻制度上,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必须从一而终,夫死须守节,否则视为不贞。

官府为鼓励守节,甚至建立贞节牌坊表彰制度,节制妇女,使妇女“非人化”。

在继承制度上,“父死子继”,“传男不传女”,这是以父系血亲为中心的继承制度,女性一般无继承资格。

今天,排挤女性继承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偏远地区。

女性不得参与政治,“朝堂之上无女子”,女性没有为自己说话的权利。

建国后,尽管女性渐渐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但由于父权制统治的沿袭,女性参政的依然少之又少。

4.被间接生产力的位置所掩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社会影响力。

人们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承担的任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产生的作用,对于其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影响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一种思维,即直接与货币相关的劳动,才是创造社会收益的劳动;直接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力,才是起到作用的生产力,因此,人们便忽略了在达到这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之前的那些劳动,那些间接的生产力,忽略了之前的过程是最后的社会产品完成所必不可少的支撑。

而女性,很不幸一直以来处在这个位置。

人们辩证分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即显性作用和隐形作用。

大多数人,这个“大多数人”,不仅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都只看到对社会生产起显性作用的那部分生产力那部分劳动的作用。

或者说社会习惯如此认为,拿工资回家的那个人才是生产力。

然而,生产力也可以分为显性生产力和隐性生产力。

自父系氏族社会到今天,位居显性生产力的是男性,而位居隐性生产力的,却是女性。

女性生育与抚育子女,操持家务,对于维系家庭与社会的运转来说,无一不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一种生产力,“被忽视的生产力”,隐性生产力。

这个区别,是导致女性长期以来卑微而低下的社会地位的重要原因。

目前,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同样因为女性在逐渐转换自己劳动所起作用的方式,将自己生产力起作用的方式由隐性生产力逐渐向显性生产力转化。

但是,在目前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男性和女性,必须有人在生产力发生作用的方式上起显性作用,有人起隐性作用,势必要做出选择。

社会需要做出选择,而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可避免,需要做出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女性被迫选择隐性生产力位置,从而被迫处于社会二层公民的位置。

今天,这种状况仍没有得到普遍性的改变,仍广泛存在。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说,“首先我将把妇女当作高贵的人来考虑,她们和男人一样,是被安置在这个世界上来表现她们才能的”。

女性,或者男性不过是人类的性别,而在此前提之前,他们都是人。

这才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重视的。

同样作为人,他们应被放置于人类天平的左右两端,不偏不倚。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性别和谐”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女性的解放与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与解放程度的重要标尺。

只有女性获得解放,男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人生而平等”。

中国女性的历史是一部女性地位失落、历尽艰辛的历史。

历经两千多年社会变迁,目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发展状况虽有所好转,但依旧没有实现真正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要实现真正的性别和谐,需要包括男女两性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中国妇联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蒋美华辛亥革命时期女性家庭角色前变迁董江爱从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看妇女地位的提高范海燕,胡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婚姻观念的变迁蒋美华辛亥革命时期女性家庭角色前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