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中探究女性地位的变化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的变迁》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的变迁》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的变迁》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封建王朝贵族家庭的生活,通过对众多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了清代女性在不同社会地位下所经历的变迁和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的变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部分将重点介绍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元春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并深入探讨其形象塑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观念。

接着,在“红楼梦中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部分,将从家族内部地位变化、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演变以及求学和文艺活动中女性地位提升等方面,具体分析清代女性社会地位转变过程。

然后,在“红楼梦对当时社会女性地位影响的评价”部分,将探讨该作品对当时社会女性地位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进行相关反思。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红楼梦》对于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的表现与塑造之间的关系,并展望其对推进当代妇女解放和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变迁的探讨,深入了解清代封建社会中女性所经历的困境、挣扎以及个体命运。

同时,通过对小说描写和塑造的全面分析,本文还旨在评价《红楼梦》对当时社会女性地位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对当代社会妇女解放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传统封建社会下女性所处环境所限制的压力,并为当代妇女争取平等权利与发展创造更有意义的路径。

2.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其中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是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元春。

2.1 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受关注的女性之一。

她美丽聪明,却也情感敏感脆弱。

作为贾府令人羡慕的贵族家庭成员,她早年失去了母亲,这使她变得孤独和叛逆。

她天生具有艺术气质,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非凡才华,并为其身边的人带来了欢乐和灵感。

古代文学论文 从李香君形象来分析女性地位的转变

古代文学论文 从李香君形象来分析女性地位的转变

从李香君形象来分析女性地位的转变文学院 108班董成 10113440 很多人可能都看过《桃花扇》这部作品,不管是从书本或者一些影视剧里面,我们不难发现《桃花扇》里的李香君是反抗最彻底、最强烈的一位女性,甚至超越更多的男性。

她的形象表现也更好的说明了在明清之时,中国的女性地位有了很大的转变,同时也很好的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单纯的附属品到追求独立自主,拥有民族精神的转变。

古代作品中很多女性是以妓女的身份出现的,但李香君那种具有高风亮节、追求自我、拥护民族的精神风貌却成为所有妓女形象系列中最光辉、最典型、最有认识价值的形象了。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李香君不但有我国历代女性在追求与反抗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品格,而且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趋势。

《桃花扇》写明末归德书生侯方域来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归,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后经画家杨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订婚之日,方域题诗扇以赠香君,作为信物。

阉党文人阮大铖闻讯即出重金置办妆套,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给香君,意在拉拢复社文人侯方域。

香君义形于色拒不让方域接收阮的馈赠。

阮为此忌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诬方域内通左军;为避害,方域只身逃离南京投奔杨州督师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

崇祯在北京自缢后,奸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

昏王奸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迫害复社文人。

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当年所赠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

马、阮于赏心亭置酒赏雪,香君乘机骂筵以泄愤恨。

方域回到南京,被阮捕获入狱。

清兵南下,昏君奸臣出逃,方域出狱后在避难栖霞山时,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在张道士的点拨下,他们双双出家入道。

对李香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述:一、她是一位坚守忠贞的痴情女子李香君虽说是一名妓女,但是她却不向生活低头,敢于直面昏暗的社会,接受残酷的现实。

《理智与情感》中女性地位的探讨

《理智与情感》中女性地位的探讨

理智与情感:女性地位的探讨引言《理智与情感》是一部为人所熟知的英国文学经典,由简·奥斯汀创作,于1811年首次出版。

这部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她的姐妹们的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

社会环境及女性地位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嫁人、生子和照顾家庭上。

教育机会受限、就业机会少、政治参与几乎没有,在法律和社会习俗中被视为男性从属物。

然而,《理智与情感》却呈现了一群追求自主和独立思考的女性角色。

伊丽莎白·班内特——女性地位的象征伊丽莎白·班内特是小说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角色之一。

她不仅聪明睿智,还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尽管她身处一个固守传统观念的社会,但她对婚姻和幸福的理解远超过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通过她的决策和选择,奥斯汀向读者揭示了女性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寻求均衡的挣扎。

传统与革新:角色转变《理智与情感》中出现了另外一组鲜明的女性角色,展示了不同观点和取向。

有些女性角色跟随传统规范,全心投入到家庭生活中;而有些则追求更多自由、权力和控制权。

这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揭示了女性地位在逐渐改变。

女性团结与互助小说中多个场景都展现了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姐妹们相互支持、分享彼此的忧喜,同时也为彼此提供建议和帮助。

这种友谊关系强调了合作与支持在面对刻板印象和社会限制时起到的积极作用。

结论简·奥斯汀通过《理智与情感》中女性地位的探讨,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描绘了更加丰富和有尊严的形象。

她以其独特的笔法,深入剖析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展示了她们内心对自由、平等和尊重的追求。

这部小说不仅成为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是探讨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话题上一个重要参考。

参考资料•Austen, J. (1811). Sense and Sensibility.•Johnson, C. (1996). Jane Austen: Women, Politics, and the Nove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Kelly, G. (2013). Jane Austen and the Women of Georgian England.Bloomsbury Publishing.注意:该文档是由百科全书小助手根据提供的主题进行完成撰写,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受着封建社会制度限制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较低地位。

虽然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且丰富,但整体上,女性往往被描绘成依附于男性、缺乏自主权并受到压迫的角色。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的关系,以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变迁。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婚姻和家庭所定义。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将女性视为嫁妆的财产,主张女德悦人、儿女情长的家庭观念深深影响了古代文学中对女性的描绘。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作为一个“才女”,却最终无法摆脱早早被安排的婚姻束缚,最终落得个凄凉的结局。

她和其他女性一样,成为封建社会沉重的束缚和无尽痛苦的受害者。

其次,古代文学中女性地位的低下也表现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中。

这种思想深深根植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履行家庭责任为主。

蔡文姬作为《东篱乐府》中的女将,她的勇敢和才华都无法改变她被迫以嫁妆的形式送回男方家的命运。

类似的故事无数,都在表明女性在古代文学中是男性的附庸,她们的地位是被动的和受限制的。

然而,尽管中国古代文学中绝大多数女性形象表达了受压迫和被忽视的境遇,仍然存在一些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既定的社会地位。

例如李清照以她的才华和坚强的个性在《如梦令》中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女性形象。

她的诗歌通过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糅合,使她的形象与那些无尽的家庭困扰有所区别。

同时,也有一些女性在古代文学中以坚毅的意志和智慧脱颖而出,展示了她们在社会地位上的积极影响。

宫中诗歌的代表之一,元稹的《遣悲怀》表达了这种女性形象。

该诗中的女性描写了自己苦闷的心情和为生活中失意挣扎的困境,彰显了女性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职责与个人追求的张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是紧密联系的。

古代文学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一种思想观念,女性往往被定义为妻子、母亲和家庭责任的承担者。

唐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唐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唐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艺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诗人涌现出来。

在这个时期,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唐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她们在社会地位变迁过程中所经历的转变。

唐代女性形象的特点1.田园女性: 许多唐代诗歌中描绘了农村女子所面对的生活和情感,她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淳朴、纯洁、贤良轻柔的美德。

2.花间仙子: 在一些诗歌中,女性被描绘成妖娆而神秘的存在。

她们身姿曼妙、容貌美丽,在花丛中舞动着轻盈的步伐。

3.文雅才女: 有些作品描写了知书达礼、才情出众的女性形象。

她们通常具备博学多才、聪慧绝顶和卓越才华等特点,能够在男性主导的文化圈中脱颖而出。

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1.武则天时期: 作为唐朝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打破了传统的男权制度,使女性能够更多地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

2.受儒家思想影响: 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盛行,对于女性的限制和压抑逐渐增加。

女性被要求依循传统的三从四德,在家庭中充当贤良淑德的角色。

3.张九龄、韩愈等理学派大师倡导平等观念: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男女平等观念,认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并有机会参与社会事务。

结论唐代文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从田园女性到才情出众的文雅才女。

随着时间推移,在社会地位方面也经历了起伏和变化。

虽然受到儒家思想和传统观念的限制,但是唐代仍然出现了一些具备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女性。

唐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认知和探索。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袁广雪a,张士昌b【摘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有描写妇女生活的篇章,考察这些文学作品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情况。

先秦时期,妇女受礼教约束比较少,地位比较高;秦汉之后随着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统治地位的逐渐巩固,妇女地位逐渐下降。

明清时期由于妇女生活的极其黑暗,引发了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封建社会解体之后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4【总页数】5【关键词】文学作品;女性地位;变化古老的华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可是纵观历史,中国无论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还是辉煌的文化风采,呈现给世人的都是男性的骄傲,男性主导着我们的世界,相反,在历史上基本找不到什么伟大的女性形象。

数千年了,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

而马克思曾说:女性的彻底解放才是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

近二十年来,许多学者试图从多方面来研究女性地位,而本文力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文学作品来探索这一问题。

文学是生活的窗口,它以一种独特的方法触及现实的生活,并且无论是从《诗经》到汉乐府,还是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又或者是从明清小说到现当代文学作品,其中不乏描写妇女的篇章。

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来揭示女性地位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确立也就是女性社会地位下降之时。

远古的母性氏族时期,因为女性从事着决定人类生存的活动,所以女性处于一种无比崇高的地位,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逐渐主导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就相应地衰弱了,所以男女的社会地位还是由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先秦时期。

但是在先秦时期,毕竟母系氏族的古老遗风还未消失殆尽,女子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如商朝时期,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一位著名的战将,帮助武丁打下了不少城池。

而就文学作品来看,最典型的即《诗经》,《诗经》里有近乎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颂爱情的,那么这些爱情的诗歌又与女子的社会地位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来分析一首《诗经》中的《邶风·静女》。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地位与形象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地位与形象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地位与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地位与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和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改变,她们的形象也经历了多次转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地位和形象,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女性在传统文学中的地位传统的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她们通常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对男性担负着服侍丈夫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她们的角色经常被刻画为柔弱、无力和需被保护的对象。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等女性角色就是被动的、依赖他人的形象。

二、女性在古代文学中的形象1. 贞妇形象在古代文学中,贞妇形象被广泛地描绘。

她们被称为“三纲五常”的典范,通过始终保持贞节、勤劳善良的形象来展现她们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一行人遇到了许多妖魔鬼怪,但其中的女性角色如白骨精、蜘蛛精等都以贞妇形象出现。

2. 天真无邪形象有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被描绘得单纯、天真无邪。

她们通常没有过多的欲望和野心,用善良和善意对待他人。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纯真无邪,但最终却为家族的困境所困扰。

3. 爱情至上形象古代文学中,女性角色经常以执着追求爱情的形象出现。

她们常常为了真爱付出一切,甘愿放下一切权力和地位。

例如,在《梁祝》这个著名的民间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主角为了追求真爱,最终选择了双双殉情。

三、女性形象的转变1. 儿女情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形象开始从传统的贤妇良母转变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人物。

她们开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等女性角色就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的改变。

2. 独立自主古代文学中也出现了一些独立自主、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都能够自主地发言和行动。

比如,《史记》中描述的芈月就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和政治才能的女性。

3. 英勇坚强在古代文学中,女性也逐渐出现了一些英勇坚强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展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和复杂的社会地位。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中国女性的种种遭遇和命运,同时也展示了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突破。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展开探讨。

一、女性在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塑造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展示了不同性格和境遇的女性形象。

首先,有许多文学作品塑造了忠贞坚强的女性形象。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悲情的遭遇和坚毅的品质成为了读者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其次,一些文学作品中还呈现了智慧灵活的女性形象。

比如《史记》中的芈月,她以高智商和卓越的政治智慧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形象。

此外,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也赞美了善良纯洁的女性形象,譬如《庐山谣》中的杨贵妃,她的美丽和善良使得她成为了永恒的形象。

另外,除了正面形象,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存在着负面的女性形象。

一些文学作品中刻画了妒嫉狠毒的女性,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她的虚伪和复杂的心机成为了读者们深恶痛绝的形象。

这些多样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女性的丰富性格和内在世界。

二、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受到严格的限制。

女性在古代社会通常被视为依附于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家务劳动和生育责任。

古代儒家思想认为女性应该侍奉丈夫和儿子,忠诚贤良。

《论语》中的“三从四德”便明确规定了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

然而,尽管受到了限制,一些古代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些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独立和自尊,以及对社会地位的争取。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敏在家族经济出现问题时展现了她的智慧和能力,为家族保住了大部分财产。

这样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潜力和价值。

三、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展现女性形象的善良、坚强、聪慧等特质,古代文学作品呼吁社会对女性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作品中
探究女性地位的变化
姓名:孙阳博25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104110102班
从文学作品中探究女性地位的变化
孙阳博对外汉语 10411010225
【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女性实际上处于历史的盲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女性觉醒的自我意识使她们要求独立存在,争取独立人格。

从五四开始,就有大量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

但由于社会的局限,这些追求独立的女性有的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有的也没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随着社会进步,作品中独立女性行象趋于完善。

但到现代社会中,独立意识在传承过程中有所失,而文学作品中独立精神可以启发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复苏。

【关键词】女性地位;文学作品;独立
在《汉乐府》中脍炙人口的词句:“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它讲述的是一位女子的山盟海誓,充分提炼了自由恋爱的精神和敢爱敢恨的态度。

也许很多人是从琼瑶阿姨的作品中了解其中的情怀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情怀却出自先秦和汉代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能印象中古代就应该是充满了性别歧视和礼教压抑的但其实这首诗就能反映出这种地位差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相敬如宾至死不渝相濡以沫等形容男女相敬相爱的词汇就足见性别歧视本身始终存在于我们文化当中。

应该说性别问题是带有社会性的,一方面是男性在社会分工中逐渐占据了非常主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跟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建立有关。

但是便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不能完全抹去那些自由浪漫的诗篇。

从先秦到汉唐,封建社会的如日中天,也从根本上淹没了诗句的美好意义。

从而进入了一个男尊女卑,天经地义的时代。

应该说,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对妇女的迫害和歧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不但男性在婚姻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男方在婚姻关系中占据绝对地位,对感情不忠的量刑差异也颇为巨大。

更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女性本身被物化。

五四之前,中国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她们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捆绑着,又被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戒律禁锢着思想,成为封建宗法制的一种没有人格的机器。

她们无论怎样努力,都只是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这是历史悠久的封建文化背景和社会造成的。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民主的新思想不断涌入,妇女的思想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

五四时期,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主义高峰。

这时期的女性思想,不仅传承了近代的女权运动,使女性对其社会、家庭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初步唤醒了处于封建父权压迫下的中国妇女寻求独立人格的意识,而且直接培养了鲁迅,周作人等五四女性解放的同谋者和女性作家写作的滥觞。

五四及以后的作家
作品中的女性都受新思想的影响,不断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追求自身的独立和解放。

有着先进女性观点的鲁迅,对女性的解放问题有着长期、深入地思考,对女性的不幸遭遇和在社会中的悲惨处境给予充分的揭示其中,受到良好教育和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子君便是他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中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

子君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有着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觉悟。

由于这种先进思想的驱动,使她能够很容易接受涓生与她交谈的事物“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也正是这些新思想、新偶像促使子君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求独立,离开束缚她的封建家庭,成为一个摔门而走的娜拉。

鲁迅在倡导女性解放时,强调的不是参政权、教育权而是经济权。

在娜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时,鲁迅就写下了《娜拉走后怎样》来说明:从事理上推想,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卖掉。

经济独立是女子寻求自由获得人格独立的首要因素。

从子君结局也可以看出鲁迅意识中女性经济独立的重要。

他在《关于妇女解放》中进一步说:“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所有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认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


而女作家在反映女性生存与独立时,大多则以精神层面讲述女性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执着于女性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人格的独
立。

丁玲笔下的沙菲就是个性独立与精神追求的代表。

沙菲以自我保护的胜利反抗了异化的爱情,保住了女性的尊严。

她追求在完整意义上的女性存在价值,充分理解人,特别是对劣势女人的理解和尊重。

沙菲喊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将女性思想追求呈现出来,大胆的反叛男权文化对女性思想的抹杀和忽视。

沙菲的选择就是丁玲最终对女性的自我理解。

丁玲说:“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我要呐喊,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笔,书写我对旧中国封建社会愤懑与反抗。

” 丁玲及其笔下的沙菲都有较高的精神追求,想使女性真正被尊重,实现人格独立。

但在当时社会,最终仍然是陷入了“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处境。

无论鲁迅笔下的子君,因经济不独立而被迫走回封建家庭,还是丁玲笔下有着较高精神追求却找不到出路的沙菲,她们都未真正获得人格独立。

伴随着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思索,历史进入五六十年代。

此时,在继承五四思想的基础上,女性更进一步认识自己,执着于真正独立的探索。

杨沫的《青春之歌》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她在经历了和子君、沙菲一样的苦闷后,最终找寻到自己的事业——走向革命,真正实现了女性的独立。

林道静意识到不能向子君一样在经济上依附于男人,故而不断追求经济独立;也不能向沙菲一样将精神追求只停留在空想上,继而通过行动找寻到自己理想的出路,林道静最终真正冲破封建男权社会的禁锢,以女性意识为主题,坚守着不断探索经济独立和精神追求的信念,成为女性追求的典范。

综上所述,三个女性追求人格独立的道路启示着现代女性:要独
立自强,就要养成独立的性格,并具备谋生的能力,在经济独立的同时,还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按照自己的精神追求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达到经济独立。

将男性视为生活的伴侣而不是依附对象,由经济上的独立走向社会角色的独立,最终达到人格的独立。

更是在现在社会中,“女强人”的魔咒给现代独立女性带来了颇大的社会压力这都促使了当代中国女性重新的自主的思考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已经有了更加豁达的想法无论是选择成为贤妻良母、专职太太还是选择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不卑不亢态度独立个性的生活追求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旁这也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女性形象更美好的遐想
如今在中国, 女性应越来越多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担
负重要的责任了, 不说诸如护士之类的服务性行业和文艺领域是女
性垄断的行业。

现在女性也越来越多的从事技术研究,行政管理等职务,甚至在军队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行业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事实上,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在人格独立的问题上有些迷失。

一些女性在心理上对男性依附和对社会的依赖并没有完全消除。

在市场竞争中,她们比男性往往更缺乏适应能力和心理准备,遇到困难和冲突,不是寻找自救而是寻找依赖的对象。

总之,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在不断追寻中确立,发展到现代社会却有部分迷失,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这种精神不会因一个时代而结束,是要靠女性不断探索更新。

重读经典,从子君,沙菲,林道静身上体味这种女性独立人格是必要
的。

总的来说,中国女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最终走向了独立和解放。

未来这样一种思想,必然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深入。

中国女性将在祖国的繁荣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

也必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五四女性思潮中的周作人女性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鲁迅.关于妇女解放鲁迅全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张永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