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象

合集下载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绿裙子”审美意象分析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绿裙子”审美意象分析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绿裙子”审美意象分析作者:周秘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绿裙子”意象是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绿裙子”作为一个审美意象拥有特定的审美内涵,在小说中创造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本文从“绿裙子”视觉审美之“象”、“绿裙子”多元性释“意”、“绿裙子”构筑悲剧化审美情境三方面来对“绿裙子”意象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好地走进门罗的作品。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绿裙子;审美意象艾丽丝·门罗是享誉国际文坛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

2009年7月由李文俊译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在中国发行,这是门罗的作品首次在中国翻译出版。

2013年10月,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首位加拿大作家和首位短篇小说家。

国内对门罗的研究起步较晚,批评家们主要从叙事、女性主义、主题等方面对其小说进行研究,对门罗小说中意象的研究鲜有人为。

艺术作品往往将情感融合于意象之中,“意”寓于“象”,“象”饱含“意”,意象是艺术家情趣、情感、经验、想象的融合体。

在门罗2004年的作品《逃离》和2012年的作品《亲爱的生活》中,共有三篇小说使用了“绿裙子”这个意象,“绿裙子”意象在这三部小说中的出现次数达十一次之多。

本文现以《逃离》和《亲爱的生活》为例,从“绿裙子”的象、意、境三方面来对“绿裙子”意象进行分析,走进真实的艺术,更好地理解美。

一、象:“绿裙子”视觉审美之“象”在《逃离》和《亲爱的生活》两部短篇小说集中,共有三篇小说使用了“绿裙子”这个意象。

分别是《逃离》中的《播弄》,《亲爱的生活》中的《亚孟森》、《火车》。

《播弄》中“绿裙子”出现了六次,《亚孟森》中“绿裙子”出现了三次,《火车》中“绿裙子”出现了两次。

在《播弄》中,“绿裙子”一直是故事发展的线索,若冰第一次与男人见面穿的就是一条鳄梨绿的裙子,后来“绿裙子”又成为两人再次见面的一个约定。

试析_蝴蝶梦_中女性哥特式意象的运用

试析_蝴蝶梦_中女性哥特式意象的运用
1840.” Norton Anthology.Ed.Rector Norton [ M] .London and New York:Leicester UP,2000. [4] 史志康. 美国文学背景概观 [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8 :208. [5] 王左良,周玉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M] .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6-39. [ 6] Juliann E.Fleenor.Ed.The Female Gothic [ M] .Montreal: Eden Press,1983:124. [7] 林斌.西方女性哥特研究—— —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 理论 [J] .外国语,2005, (2):73.
收稿日期:2010 - 12 - 27 作者简介:占晓春 (1983 -),女,江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王琼芳 (1981 -),湖北洪湖人,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饶师范学院 2009 年科研课题 (0923) 《〈蝴蝶梦〉 女性哥特式批评视阈下的创作艺术分析》 成果之一。
蓓卡被谋杀的海湾小屋。这里是迈克西姆的禁地,是他不 愿提及更不会展现给“我”的地方。因而当小狗杰斯珀习 惯性地跑到海滩小屋,“我”不放心追上去时,迈克西姆 变得暴躁,使“我”都产生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1](P117) 的疑问。当然“我”不可能知道曼陀丽的大海、大海旁的 海湾小屋都保存着迈克西姆枪杀吕蓓卡的“往事的种种记 忆”,他“不愿走近,不愿谈论这鬼地方,甚至想也不愿 想” 。 [1](P123)
The Analysis of the Female Gothic Images in Rebecca Zhan Xiao-chun Wang Qiong-fang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经常被描绘得丰富多彩,有时温柔婉约,有时坚强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呈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也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观察和理解。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品传达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手法。

一、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柔弱、顺从的代表。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着许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如贾母、王熙凤、林黛玉等。

贾母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慈爱和智慧的家族长者,她对家族的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传统家族中妇女的地位。

王熙凤则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女性,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家族摆脱困境。

林黛玉则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她因为自己的敏感脆弱而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代表。

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文学作品中也发生了转变。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真实和多样化。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作者描绘了一个被世俗伦理束缚,渴望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

这个女性角色通过疯狂行为来反抗社会压力,表达了对束缚和压迫的反抗。

三、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复杂。

一方面,女性被描绘成强大而独立的个体,追求事业和自我实现。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林达是一个既聪明又坚强的女性角色,她通过各种方式挑战传统的婚姻观念,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另一方面,一些文学作品也呈现了女性的脆弱和无助的一面。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小福子是一个身处困境中的贫困妇女,她展现出无尽的母爱和坚韧精神。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既反映了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角色的理解和表达。

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中关于性别、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主题,以及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和意义。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 洛 斯 河 上 的磨 坊 》 的 象 征 意 象 的 女 性 主 义 解 读 弗 中
何 继玲
( 电子 科 技 大 学 , 四川 成 都
摘 要 :《弗洛 斯 河 上 的 磨 坊 》 乔 治 ・ 略 特 的 一 部 自 是 艾 传 性 小说 。 小说 中的 几 个 特殊 意 象是 诸 多评 论 家所 研 究 的 对 象 , 文 从 女性 主 义 的 角度 重 新 理 解 这 些 意 象 , 现 小说 作 者 本 发 运 用 这 些意 象反 映 并表 达 了维 多利 亚 时 代 女 性 的 处 境 和 追 求 自由平等 的 愿 望 。 关 键 词 :小说 《 弗洛 斯 河 上 的磨 坊 》 象征 意 象 女 性 主 义 解 读
取 到 了 与男 子 平 等 的社 会 地 位 为 主要 线 索 ,突 出 体 现 了维 多 利 亚 时代 女 性 对 双 重压 迫 的反 抗 和 对 完 整 自我 及 自由完 美 生 活 的渴 望 与 追 求 。 了 凸显 这 一 主题 , 略特 在 小 说 中运 用 了 为 艾 大 量寓 意 深 刻 、 具 女 性 文学 色彩 的象 征 意 象 , 整 部 小 说 熠 极 使 熠 闪光 , 发 出奇 丽 的 色 彩 和发 人 深 省 的哲 理 , 出体 现 了作 散 突剥 夺 的 东 西 — — 闲 暇 .一 小 笔 钱 和 一 个 属 于 自 己 的 房 间 。 尔 夫 以此 表 达 了女 性 对 独 立 空 间 的 向 往 。 伍 麦琪 向往 的 吉 普 赛 人 式 的 生 活 和 吉 普 赛 人 帐 篷 不 能 不 说 是 对 自 我 空 间 向 往 的一 种 体 现 。 吉 普 赛 人 的 帐 篷 象 征 了 麦 琪 所 追
求 的 自 我 空 间
小 说 《 洛 斯 河 上 的 磨 坊 》 乔 治 ・ 略 特 一 部 优 秀 的 女 弗 是 艾 性 主义 代表 作 。 在 这 部 小说 中 , 女 权 主 义 文 学 的创 作 视 角 她 从 出发 ,充分 描 述 和 展 现 了 英 国维 多利 亚 时 代 女 性 深 受 性 别 和 社 会 双 重压 迫 的 政 治 及 生 活状 况 . 以女 主 人 公 麦 琪 由一 味 服 从 到 觉 醒 、 反 抗 到 独 立 、 自主 到 获 得 哥 哥 的理 解 . 而争 由 由 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女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女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女形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神女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神女通常被描绘为美丽、神秘、超凡脱俗的女性,她们具有非凡的力量和智慧。

在《山海经》中,西王母就是典型的神女形象,她“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司掌灾疫和刑罚,被认为是昆仑山的山神。

后来在文学作品中,西王母的形象逐渐被美化,成为了一个高贵、仁慈的女神。

在《楚辞》中,神女被描绘为“姱容修态”“蛾眉曼睩”的美丽女子,如巫山神女瑶姬,她降临凡间帮助大禹治水,又如《九歌·山鬼》中的山鬼,她“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神女形象还经常出现在诗词中,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一》中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里的“群玉山”“瑶台”都是神仙住的地方,用群玉山、瑶台来比杨贵妃,可见其美如神女。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女形象丰富多彩,她们既是美丽、神秘的象征,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神女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女性的崇拜和赞美,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论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化月亮

论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化月亮

论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化月亮月亮是古今文学中的常见意象之一,既具有自然界的象征意义,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当代文学中,作者们对月亮的描写常常赋予了女性化的特点和形象。

月亮作为女性化的象征,代表了女性的柔美、温柔以及不可捉摸的神秘性,同时也表达了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化月亮。

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化月亮常常被赋予柔美和温柔的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月亮往往被描述为柔和的光芒,给人以温暖和安心的感觉。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描述薄雾迷蒙的月色,将月光与林黛玉的形象相结合,表达出了林黛玉的柔美和温柔。

在现当代文学中,这一形象被进一步拓展和发挥,月亮常常被描绘为女性的容颜或身体特征,如女性的柔顺的头发、温柔的目光等。

这种柔美和温柔的形象使得月亮与女性之间产生了深层次的共鸣,传达了作者对女性纯洁、温暖的情感的表达。

女性化的月亮在现当代文学中也常常被赋予了神秘的特质。

月亮作为天文之物,本身就有着一种神秘的气质。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化的月亮常常被描绘为神秘莫测的存在,给人一种无法捉摸和理解的感觉。

比如在鲁迅的《药》中,他描绘了夜晚月亮的光芒如骑在水面上一样,给人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在这种描写下,月亮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成为一种继而超越物质的精神意义。

女性化的月亮通过神秘的形象,与女性的心灵境界相呼应,表达了人们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敬仰和探索。

现当代文学中女性化的月亮也成为表达对女性的关怀和思考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女性的权益和地位的关注逐渐增加,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

女性化的月亮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描绘为女性的象征,通过月亮的形象来表达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怀。

比如在钱钟书的《围城》中,月亮被描绘为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时刻守护着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使得人们产生了对女性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这种女性化的月亮形象既是对女性的肯定,也是对女性权益的呼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关注社会问题的价值追求。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题材和表达手段。

她们的形象常常展示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样的性格特点,成为作品中令人难以忘怀的存在。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情感表达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一、角色塑造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塑造出多维度的鲜活形象。

她们可能是坚强而独立的,如《围城》中的孙小姐;也可能是柔弱却坚韧不屈的,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还可能是聪明敏感的,如《简·爱》中的简;又或者是深情厚意的,如《红楼梦》中的黛玉。

这些形象丰富多样,每一个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角色塑造的关键在于作家对女性形象的细腻刻画和真实感人的描写。

作家们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的对比来突出女性的复杂性和魅力。

她们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内心独白等多种表现手法都被巧妙地用来描绘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不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带来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情感表达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表达。

她们的伟大、光荣,或者悲伤、痛苦,都是作者通过她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女性形象时而是无私的母爱,时而是真挚的友谊,时而是深情的爱情。

无论是《儿女英雄传》中的丁玲,还是《红楼梦》中的晴雯,她们的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的情感矛盾和冲突,通过她们的形象,作家们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情感表达的力量在于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女性形象来唤起读者对人生、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的思考与共鸣。

当读者在作品中与女性形象共同经历喜怒哀乐,感同身受时,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更加深入和精准。

三、社会意义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代表着社会中不同的女性角色和价值观。

她们可以是抗争男权的代表,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可以是在家庭中默默付出的母亲,如《活着》中的凤霞。

女性形象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角色与境遇,都折射出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认可或重创。

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

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

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有很高的造诣。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朱自清写景状物时常把描写对象当作女性,用第三人称“她”来称谓。

在他的笔下,女性似乎天生就与自然是融合的,他笔下的景物都赋予了女性的特征、情感和生命。

朱自清以他秀丽的文笔,或比喻或拟人,精雕细琢地描绘自然景物的美,塑造出了一批典型的女性化意象,典型的有花、月亮、绿、风、枝条等。

花。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用拟女性的手法塑造了“花”这一典型的女性化意象。

如《荷塘月色》中描写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这里,作家用形容女性的“亭亭”“袅娜”“羞涩”突出了荷花的风姿。

而下一句,作家干脆直接以女性作喻体描写荷花的绰约风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以“出浴的美人”的娇美形容荷花的清丽,写出“淡淡”“朦胧”月光映照下的荷花的迷人风韵。

同是写花,《一封信》中的紫藤花却是“那花真好看:一缕缕重重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

作家用“小姑娘”的“嘻嘻哈哈”“少妇”的“凝妆”写出了紫藤花的盛开之旺盛、色彩之浓艳,生动且具有形象美。

月亮。

朱自清同样常以女性为喻体来描写“月亮”这一自然景物。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枝头……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缠着、搀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一轮素月被拟人化为晚妆才罢独步蓝天的盈盈少女,浴着月光的垂柳柔枝被喻作“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和“月儿披着的发”,这些无生命的自然,经作家心灵的熔炼,全都化作了充满灵性的活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过对《诗经》两篇、辛弃疾《摸鱼儿》以及李 煜诗词、《红楼梦》的赏析,我们可以简单归纳 出女性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三个个基本作用:
1.借美好的女性形象,表达作者内心对 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寄托作者 个人的抱负与追求。 2.以女子境遇自况,叙述个人境遇、抒 发个人情感。 3.通过对女性的描写,赞美歌颂女性形 象,表达个人思想。
表达作者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寄托作者的个人抱负与追求。 而由此引申出以美人自况,表达个人境遇与追 求的,典型代表还有屈原的《离骚》、辛弃疾的《摸鱼
儿》
2.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 网,尽日惹飞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诗经· 国风· 秦风· 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在那河的那一旁。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 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 南有大树枝叶高,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江 有个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劳。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 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女 性意象出的原因
• 人类心理潜在的对于女性的向往与依 恋 • 女性所独有的
• 通过分析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女性意象在文学作 品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组成部分,在阅读文学作 品、解读其中与女性有关的意象时,我们可以结 合作者个人境遇、作者对于女性的感情态度 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象也不都是正面的、 积极的、也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女性形象是反面的, 中国现代文学中,张爱玲的《金锁记》(即《怨 女》)中的曹七巧就是一个典例,在解读女性意 象时,也要主动发现其更丰富的内涵。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 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
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时年四十岁, 被朝廷支来支去的他再次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辛弃疾 在此前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本来是要积极建功 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 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 抬头。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 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他 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含蓄的笔墨,以美人的境遇为载体,写出 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
3.李煜诗词及《红楼梦》
《谢新恩》 李煜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这首诗是悼亡之作,表现了对大周后的怀思之 情,悲切缠绵。
《红豆曲》曹雪芹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 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 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 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 不明的更漏。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 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268班
第四组
文学作品中 的女性意象
文学作品中 的女性意象 及其含义
女性意象出 现的原因
如何看待文学 作品中的女性 意象
1.《诗经》
• 《诗经》中的女性意象并不少见。或将女 子喻为景物而进行热烈的赞美与描写,或 将景物誉为美丽的女子,凸显其美好形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诗,通过这两 首诗,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意象的 含义。
•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 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 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 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 的境界。《秦风· 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 与《汉广》比较,虽然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但是我 们不难看出,两首诗中都以女子形象作为主人公的追求对 象,这也体现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意象的一个重要 作用: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 人!” ——贾宝玉
• 李煜与曹雪芹,皆是性情中人,其性格特点中又 包含有与当时时代所不相符的叛逆。他们的诗
歌中,对于女性进行的描写,更多 在于对女性的喜爱,赞美,崇敬。
这一点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尤为显著,作者将 女儿比作鲜花,明月,甘泉,热烈的歌颂这些青 春少女,而对于世俗的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曹公在红楼序中曾说::"今 风尘碌碌, 一事无成,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 识,皆出于 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这也 成为他创作的一大动力与目标。
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 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 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 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无人可以诉说。“君莫舞” 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君”,是指那些 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 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 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 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 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这首词 中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象
• 朱自清: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春》、《荷塘 月色》、《绿》到其他如《白水祭》、《阿河》、 《歌声》、《一封信》等。一种细致温婉的女性 情结流溢在文本之中。 • 孙犁在《荷花淀》、《芦苇荡》、《嘱咐》、 《吴召儿》等作品中,刻画的一大批形象生动的 女性人物,丰富了抗日战争的文学画廊,与战争 生活的野蛮和残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冰心 歌颂母爱与女性 • 戴望舒 典型代表作《雨巷》以女性形象表达个人 情怀、《我用我残损的手掌》中以女性形象譬作 者深深眷恋的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