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
唐诗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妇女地位和文化观念。

有一些典型的女性艺术形象影响深远,成为了后世文化中的标志性形象。

首先是杨贵妃这一形象,她是唐明皇的宠妃,也是唐代最有名的美女之一。

唐代有许多描写杨贵妃的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通过对杨贵妃的描写,展现了她婀娜多姿、美丽动人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隔阂和离愁。

杨贵妃这一形象在后世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和传奇色彩,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其次是玉环这一形象,玉环是唐明皇第二位皇后,也是唐代的名妓。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描写玉环的部分。

玉环一直以美丽、聪明和有才华而闻名,她和杨贵妃一样,成为了唐代宫廷艺术的代表之一。

玉环这一形象在唐代的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戏剧和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

还有一些诗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也很典型,如西施、貂蝉等。

西施是春秋时期的美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施》中描绘了她的容貌和风姿。

貂蝉是王昭君的别名,她是汉代宫廷的美女,唐代杜牧的《秋夕》中有关于她的描写。

这些形象都以美丽动人为特点,成为了唐代文化中关于女性的艺术形象。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唐诗中描绘的女性艺术形象丰富多样,有婉约靡靡之美的才女形象,有妖娆妩媚之姿的宫廷女子形象,也有坚韧勇敢之美的江河女神形象等等。

这些形象在唐代诗歌中得到了精细的描绘和卓越的塑造,形成了唐诗独特的女性美学,展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美丽和魅力。

下面我将从几个典型的女性艺术形象入手,进行评述。

首先是才女形象。

唐代儒家文化的兴盛,使得文人雅士们崇尚文学才女,推崇雅致的生活方式。

这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当代才女杨玉环的菩萨脸和银盘曲发,展现了她婉约低媚的美。

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则以画眉为比喻,抒发了对才女的赞美之情。

这些描写才女的诗句,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女性和自然景物相结合,表达了对女性柔美、聪慧的赞美之情,营造了一种婉约靡靡、清新秀丽的意境。

其次是宫廷女子形象。

唐代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宫廷生活充满了华丽与欢乐,宫廷女子的容貌和风采成为了文人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绘了美艳动人的宫女曲婉如,她被逼嫁给薛涛,却因此而悲凉绝望。

这首诗以女子琵琶所发出的声音来抒发宫廷女子的痛苦之情,表达了对她们命运的同情和痛惜。

又如杜牧的《秋夜即事》中,写到宫娥漏尽残灯的寂寥,以及玉楼深锁的孤寂,表达了宫廷女子被束缚的命运和无奈的心情。

这些描写宫廷女子的诗作,通过对宫廷女子内心世界的描绘,塑造了她们的妖娆妩媚之姿,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命运的思考和同情。

最后是江河女神形象。

在唐代的民间信仰中,江河女神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她们被人们祈求和崇拜,扮演着水文化与田园诗的重要角色。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杨玉环化身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神仙,其华丽的形象和神秘的力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描绘了美女远嫁而归的情景,赋予了她们坚韧、凛然的气质,表达了对她们的崇敬和敬佩。

这些描写江河女神的诗句,通过对她们神秘的力量和威严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她们的崇拜和景仰之情,同时也塑造了她们的坚韧、凛然之美。

女性形象在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刻画

女性形象在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刻画

女性形象在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刻画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作者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女性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汉唐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刻画。

一、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几类:美丽动人的女子、才女、女高官、女神仙、巾帼英雄等等。

这些女性形象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形象特征,让我们深受启示。

1.美丽动人的女子美丽的女子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唐诗三百首》中的杨玉环等。

她们的美貌不仅是身体的美丽,更是内心美丽的体现。

她们不仅具有优美的外表,还有自身的修养和内涵,因此深受人们的赞美。

2.才女才女是指在古代社会中有文化才能的女子,她们不仅具有外表的美貌,还有非常高的文化水平和才华。

如唐代著名的女诗人杜秋娘,她不仅有出众的才华和学问,还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

她们的才华和内涵,让人们对她们充满了敬意和喜爱。

3.女高官女高官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高官职位的女子,如唐朝的武则天。

她们的地位高贵,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不过,这些女高官的形象在古代被人们所争议,因为她们通常会在权位上不择手段地获取自身的利益。

4.女神仙女神仙是指在古代传说中具有神仙属性的女子。

她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人们的传说和故事中,如《聊斋志异》中的许仙和白娘子、《西游记》中的嫦娥等。

她们的形象常常带有神秘和神圣的气息,让人们想象香山蕉林之类的世外桃源。

5.巾帼英雄巾帼英雄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战斗能力的女性形象。

她们勇敢无畏,争取自身的权益和尊严。

她们的形象常出现在古代民间传说之中,如《古代民间传说选》中的“孟姑娘断猫儿头”等。

她们的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和感动。

二、女性形象的刻画手法在古代汉唐文学中,刻画女性形象的手法和方法很多。

下面,我来较为详细地解释一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写景法写景法是指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和女性形象的关系来刻画女性形象。

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使女性形象更加真实、更有生命力。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通过描述女性形象,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角色和地位。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既有温婉贤淑的贵妇,也有豪情万丈的女将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一、容貌与美丽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女性的描写往往注重其容貌和美丽。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的描写,展现了她们的貌美如花,令人为之倾倒。

如林黛玉“懒在时常出望外的轿子里晃着,不知向那里去了;素性最不耐事的周瑞家原是归风度翩翩何曾在监窗见过她。

”(《红楼梦》)。

这种对女性容貌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外表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

二、温柔与贤淑除了美丽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通常也被描绘成温柔贤淑的特质。

《孔雀东南飞》中的杜十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的温婉体贴、敏感细腻戳中了读者的内心。

如诗中所写:“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孔雀东南飞》)女性形象在文学中被赋予了可以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特质,这与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相一致。

三、独立与坚韧然而,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并非仅限于依附于男性的角色。

一些女性形象展现出独立与坚韧的品质。

如《西游记》中的女儿村,她们一直坚守着对男儿的期盼。

在《红楼梦》中,甄嬛则通过智慧和勇气,充分展现出她的独立精神。

这些形象传递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也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

四、才华与格调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描绘了许多才华出众的女性形象,她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格调独树一帜。

在唐代的女诗人们中,如李清照和薛涛,她们的才华被广泛称赞。

她们通过优美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同时也为后世的女性树立了榜样。

五、对抗与解放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涌现了一些女性形象,她们勇敢地对抗压迫和不公平,追求自己的解放。

《水浒传》中的林冲妻子潘金莲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她通过智慧和勇气解放了自己。

这些形象在古代文学中代表了女性力量的觉醒与抗争。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描绘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或坚强有力,或柔情似水,塑造了丰富多样的角色和个性。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本文将以《红楼梦》、《史记》和《诗经》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一、《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了众多女性角色。

其中,贾母、尤二姐、林黛玉等形象鲜活地展现了古代女性的不同面貌。

贾母是贾府的老太太,她以智慧和坚强的个性照顾着整个家族。

尤二姐则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她的身份降格后,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挣扎。

林黛玉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她既有文学才华,又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对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在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比如,卓文君是汉代音乐家,她的才华和美貌使得王昭君赞叹不已。

但是,她又因为被迫嫁给匈奴而备受痛苦,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无奈与牺牲。

另外,《史记》中还有其他重要的女性形象,如孟姜女和蔡文姬等,她们或因爱情、或因忧愁而成为历史的传奇。

三、《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合体,其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生活。

在《诗经》中,描绘的女性形象更为简洁而质朴。

这些形象或是妻子、或是姑娘、或是贤惠、或是娇媚。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中女性的美好和坚韧。

例如,诗经中有一首《十五从军征》,描述了楚国公子在征战中思念妻子的情景,展现了女性坚韧和纯洁的爱情。

四、女性形象的变化和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女性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变化。

古代女性形象首先受到了社会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多被男性统治和控制,无法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然而,一些女性形象通过不断地挑战和抗争,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女性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有刚毅勇敢的女将军,有柔情似水的才女,有贤淑端庄的贵妇,更有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通过描绘这些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品展现出了对女性聪慧、勇敢和独立品质的赞美和探索。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中的特点与意义。

一、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

首先是才女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聪明才智,博闻强记,同时又有着敏感脆弱的内心。

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独立思考,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其次是力量与智慧并重的女将军形象,如《史记》中的芈月,她是越国的国君,兼具勇猛和智慧,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再者是贵族女性形象,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在她的爱情和婚姻中,展现出对爱情和自我的追求与挣扎。

种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画卷。

二、女性形象的特点与意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特点与意义。

首先,这些女性形象大多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品质。

她们有独立的思想和自我意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她们不仅仅是男性权力下的附庸,而是有着自己的主见和追求的独立个体。

其次,这些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柔情与坚韧。

她们既能展现出女性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一面,又能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表现出内心的坚韧和勇敢。

这种柔情与坚韧正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德。

最后,这些女性形象也带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意义。

她们不仅仅是个体,更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

通过她们的形象,古代文学作品揭示了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认知与思考。

三、女性形象的启示与现实意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给我们以启示与现实的意义。

首先,这些女性形象告诉我们,女性并不是软弱无能的。

她们展现了女性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意志,证明女性在各个领域也能有卓越的成就。

其次,这些女性形象也提醒我们,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一部小说,以其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们或温文尔雅,或聪明机智,或孤傲高贵,或善良纯洁,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本文将从宝玉、黛玉和迎春三位主要女性形象入手,探讨她们在红楼梦中的不同特点和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宝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被描绘成一个娇柔妩媚的美少年,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细腻。

宝玉温文尔雅,善于吟诗作画,天资聪慧,对待人态度友善,备受众人的喜欢。

他的出生被寄托了母亲的期望和祖父的厚望,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痛苦和悲剧。

他身上流淌着女性的血液,有着女性的情感和思维方式,这使得他与红楼梦中的其他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复杂和深刻的女性形象。

她有着聪明过人的头脑和敏锐的感受力,也是红楼梦中最接近“女中豪杰”的人物之一。

黛玉对待人生态度独特,她看重自由、平等和爱情的崇高。

她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她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真爱的追求常常使她陷入痛苦之中。

黛玉的悲剧遭遇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她在红楼梦中的塑造也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人性关怀。

迎春,是红楼梦中最坚强和独立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以她执着的追求和勇敢的态度展现了女性的力量。

迎春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出色的才华,她在红楼梦中以善良和纯洁的形象闪耀。

她对爱情的追求始终没有放弃,一直用真诚与付出去换取自己的幸福。

迎春的坚持和付出也给予了其他人以勇气和希望,她对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她们或温文尔雅,或聪明机智,或孤傲高贵,或善良纯洁,用她们自身的方式和性格塑造了这个大千世界。

正是因为她们的存在,红楼梦才更加鲜活和生动,才能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感受。

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这些女性形象的美丽所吸引,更是被她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爱情的坚持所感动。

关注高中语文课本中几位可感的女性形象

关注高中语文课本中几位可感的女性形象

关注语文课本中几位可感的女性形象高石崖初级中学张瑞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如《祝福》、《闺塾》、《窦娥冤》、《长亭送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不仅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而且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得天独厚和资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每每遇到名篇,我都爱不释手,在教学过程中,竭力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如语文课本中的几位可感的女性形象就是一个亮点。

殊途同归——浅析三位女性的反抗特色《窦娥冤》一剧,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较为特殊,民族矛盾异常激烈。

关汉卿在赋予人物反抗性的同时,把矛盾更多指向了腐朽的封建吏治、黑暗的封建制度,由于窦娥的出身不同于莺莺和杜丽娘,所以在性格的体现上就更为直接一些,反抗也更为强烈。

杜丽娘和崔莺莺的性格则较为接近,她俩的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名门淑媛、知书达理、温顺动人。

但由于各自的经历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上就体现了各自的性格。

崔莺莺由于觉醒的似乎更早一点,且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越规”的事儿,用行动向封建礼教宣战。

在选文中,可以看到莺莺轻功名、重别离,那种对真正爱情的渴望溢于言表,而杜丽娘的觉醒则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表现得也较为含蓄,直待为爱而死,此时杜丽娘那渴慕自由、渴慕爱情的思想才得以大胆释放。

虽然,三位女性形象各自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但她们的反抗矛头是一致的,那就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

远近高低各不同——解读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

“羔羊”一般地葛朗台太太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她相信,只有忍受着现世的苦难,死后灵魂才能上天堂。

因此面对贪婪冷酷而又极端吝啬的守财奴,她表现得那样忍让、善良和超脱,只相信“幸福只有在天上”。

祥林嫂的死亡主要是封建礼教吃人的结果。

在世时,她也曾试图通过宗教拯救自己,以免遭受被“锯开”的痛苦,也希望死后自己的:“魂灵”与阿毛相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在教学中结合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叛逆女性形象,分析其女性意识逐步觉醒和深化历程,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元明清女性意识觉醒
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语文》课本下册的元明清文学单元中所选三篇经典文章及片段《西厢记·长亭送别》、《林黛玉进贾府》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其中女性形象极具代表性,体现了当时社会相当一部分女性的心理历程。

由于她们所处的社会土壤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叛逆和反抗的深度亦不尽相同,而这正体现了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和深化。

在具体教学中结合人物的自我觉醒历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才艺独步
林黛玉诗词禀赋冠十二钗之首,她才华横溢,气质超凡。

作者借熙凤之口宝玉之眼初现她的绝世姿容。

初至贾府,王熙凤惊叹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在宝玉的眼里则是“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展现了她的绝世姿容和脱俗气质。

大观园众姑娘中,她才气最高。

诗社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
众人所推崇,不断夺魁。

而且她的诗能融情入景,通过吟咏客观实物抒发自己的悲苦之情。

尤其是《葬花辞》,是黛玉入贾府后的真实写照,她以花自喻,抒发了对花落人亡的悲剧命运的愤懑和悲哀。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相国小姐,显赫的家世,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

崔莺莺的容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张生之眼来写的,张君瑞初见莺莺“眼花缭乱口难言,灵魂飞在半天”,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也不忘赞一句“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

她不仅容貌绝佳,而且柳絮才高。

张生有意试探她,我且高吟一绝,看他则甚:“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随即对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惊叹道:“好应酬得快也呵!”这等才思,又令张生倾到了。

林黛玉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少女,而杜十娘则处于社会底层。

杜十娘是京城名姬,文中直接描写了她的容貌:“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

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

”作者以卓文君和白家樊素作比,不仅写尽她姿容的美丽,也是在赞美她人格的高洁。

文中还展现了杜十娘卓绝的才艺。

这位京城第一名姬可谓色艺双绝。

她的歌喉绝妙,“六院推首”“凤吟鸾吹不足喻其美”“声飞霄汉云皆驻,响入深泉鱼出游”。

如此妙音,可见她内在的禀赋姿质又何等卓乎不群,不同凡响。

二.追求独立
林黛玉却双亲俱亡,寄人篱下。

在贾府这座等级森严的豪宅中,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

他们的爱情有“木石前盟”为积淀,从小耳鬓厮磨的两情相悦,又因知己而历久弥坚。

且宝黛的爱情坚如磐石的基础在于二人都鄙视“仕途经济”那一套。

宝玉曾对史湘云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否则,我也要和她生分了。

”由此看来,两人志气相投的关键点在于反封建的叛逆精神。

这是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犀利的挑战,为整个封建阶级所不容,这也注定了“木石前盟”的仙缘被“金玉良缘”的俗缘取代。

林黛玉与生俱来的叛逆精神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晶莹剔透都是历代才女无法企及的,这也是曹雪芹赋予这个人最具有生命力的光彩。

相较而言,崔莺莺的反抗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国夫人用封建礼教调教女儿,并且把她许配给“门当户对”的郑尚书之子郑恒。

这一切都使她举步维艰。

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

所以当她与家道中落、一贫如洗的张生在佛殿相遇时一见钟情,进而月下隔墙吟诗,倾慕其才华,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样的爱情是自然而然的,不掺杂功利在其中的。

在她选择了爱情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和包办婚姻的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势不两立。

在抗争的过程中最艰难的是她内心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自小所受传统礼教的教养和观念之间
的斗争。

她内心矛盾重重,直至张生卧病,她几番挣扎,终于勇敢
地跨出一步,与张生结合。

这是她跳出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重要一步,也是她反抗封建体制最为精彩的一步。

但我们必须看到,她的反抗叛逆只能是暗地里进行的,从不敢正面冲撞老夫人。

老夫人借口崔家三代不招白衣之婿,逼张生进京赶考,她内心并不愿意,但为了能得到母亲的许可,她也只能妥协。

和林黛玉相比,她的叛逆与反抗并不彻底,但对于一位养尊处优的相国府小姐而言,已是难能可贵了。

出身风尘的杜十娘在当时的社会里地位低贱。

她久有从良之志,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才智积攒了一个百宝箱。

她渴望遇见一位两情相悦的忠厚君子,渴望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丈夫”。

虽然有不少的王孙公子为了她不惜倾家荡产,但杜十娘从来都不为所动,因为她知道他们只是艳羡她的美色,她追求的是不为物质所左右的平等独立的爱情。

当十娘对幸福生活满怀憧憬之时,她要托付终身的人却因为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为了一千两银子就把她卖了。

这彻底毁灭了她对人生、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她带着对李甲、孙富及这个让她无处容身的男权社会的无限愤恨,痛撒百宝于江中,跳江自尽。

她以死亡这种决绝的方式向这个让她失去独立和尊严的社会做最后的
控诉。

十娘的悲剧不仅是她追求独立个性的性格悲剧,亦是整个男权社会的悲剧。

三.女性意识的萌芽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思想开明,有些同学甚至认为这些女性追求
美好的爱情,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她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中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这体现了女性意识最初的觉醒,女性对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无限向往。

林黛玉生性清高孤傲,磊落不羁。

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泥淖中,从贾政、王夫人及王熙凤等人的言谈中,她深感炎凉世态、人情冷暖,体悟到贾府这个红飞翠舞、花天锦地的“温柔富贵乡”所遮蔽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她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抗着这个污浊的社会。

她从不和宝玉提“仕途经济、光耀门楣”之类的话,对儒家经典和功名利禄表现出公然的蔑视,这也饱含着她对封建大厦所建构的人生模式的深层思考和大胆质疑。

崔莺莺亦对功名表示出极大的厌恶。

在“长亭送别”中,他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反映了她对功名的轻视。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在她看来,金榜题名在美好的爱情、真实的人生面前只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她这样的价值观是对传统的“夫贵妻荣”观念的挑战,体现出她对人生及社会的反思,显露出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

杜十娘虽然身份卑微,却费尽心机积攒了一个百宝箱。

在那样一个风月之地,多少王孙公子想要讨她的欢心,她都不为所动,因为她一直都在寻找一份不为利益所左右的平等独立的爱情。

当她得知她要托付终生的“温厚君子”竟以一千两把她卖与孙富,她不惜选择死亡这种最惨烈的方式表达她对理想破灭的愤恨与不满。

这体现
了杜十娘追求人格平等与独立所具有的先驱意义。

现代学生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当然也钦佩林黛玉和崔莺莺、杜十娘这些女性身上的反抗与叛逆精神,却不能设身处地的联系人物所处的恶劣社会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人物所处环境及时代背景做恰当的引导,旨在让学生意识到在被黑暗包围的世界里敢于振臂高呼,冲出禁锢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透彻的分析这些叛逆的女性形象,对学生完善人格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冯梦龙《警世通言》[m].海南出版社,1992
[4]王引萍《中国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的演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5]陈婧《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之比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4)
[6]同银娣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看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6)
[7]闫焱从“三言”看明代小说中进步的女性意识[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7)
朱云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公共基础学科讲
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