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在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个体表达,也关系到社会和文化的认同与识别。
本文将探讨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旨在剖析这些形象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一、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有一部分女性形象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她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够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其次,还有一部分女性形象体现出了柔情和温柔的一面。
她们善良、温和,以关怀他人为己任。
另外,还有一些女性形象是自由奔放、热情开朗的代表。
她们追求自由、享受生活,勇敢追求梦想。
这些多样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代汉语文学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全面关注和多元审视。
二、女性形象的反叛和革新在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叛和革新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
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视为柔弱、依附和附庸的存在。
然而,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表达出了自身的独立想法和情感诉求。
她们勇于挑战权威和社会观念,追求自我实现和解放。
这种反叛和革新的精神使得女性形象在当代汉语文学中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反映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和关注。
一方面,女性形象的独立自强和自我价值的探索,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崇尚和尊重。
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展示自我,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另一方面,女性形象中仍然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一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仍然被困于传统角色模式,缺乏真正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社会反映使得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创造和塑造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四、女性形象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仍然充满潜力和可能。
首先,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将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展示。
作家们将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表达女性的独特风采和思考方式。
文学专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文学专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女性一直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题材和角色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故事情节的需要,更是一种对社会角色、性别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探索与反思。
本文将以文学专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她们在文学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社会的意义。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价值观念的反思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被赋予了柔弱、纯洁、忍耐的特质。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被描述为柔弱无辜、情感丰富的女子。
她们的形象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压抑和束缚,同时也传递了文学作品中作者对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批判。
而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更多地展现出自我意识、坚强独立的一面。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以聪明、机智和独立思考的特质,成为了经典文学中的一位典型女性形象。
她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自主权力的探索与反思。
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故事情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她们塑造的形象,对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审视和反思。
这种审视与反思不仅给予了女性更多的角色定位和赋予了更多的权益,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二、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与其在社会角色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
例如,在古代社会,女性往往被嫁接到一个家庭,成为妻子和母亲。
在《红楼梦》中,贾母就是一位具有强烈权力感的女性,在贾府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并对整个家族的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
而在现代社会,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们不再满足于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妻子和母亲,追求着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人生选择。
例如,在《小说家》中,杨绛以自身经历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女性追求个人事业和自我实现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更多的独立自主和自我奋斗的一面。
通过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有所不同。
《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探析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对社会、人类关系以及性别问题等进行探索的重要途径。
在很多文学名著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展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境遇,也反映了作者对女性角色的观察与描绘。
本文将分析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她们所处的环境背景、个性特点以及对整个故事发展的影响。
1.《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在简·奥斯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独立、聪明和有主见的女性形象。
她拒绝嫁给那些因为财产或地位而追求她的男士,并且坚持自己对爱情和幸福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伊丽莎白在小说中代表了奥斯汀对当时社会封建习俗、等级观念和婚姻制度的批评,她坚持自我认同和追求真爱的态度引发了小说中的冲突和进展。
2.《简·爱》中的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是另一部经典名著,描绘了一个独立、坚韧、有自尊心的女性形象。
简·爱在逆境和困苦中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并表达了对社会规范和女性地位局限的不满。
与众多当时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柔弱、退后角色相比,《简·爱》通过塑造这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挑战了传统观念并赢得读者们对其内在力量与智慧的赞赏。
3.《骄阳下杀人事件》中的哈里埃特·brodie米切尔制造了一个具有争议性且令人难以预测行为的女性主角——哈里埃特·brodie。
在小说《骄阳下杀人事件》中,哈里埃特是一位富有创意思维、叛逆和富有性魅力的女教师。
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并勇敢地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也因为其行为方式而受到社会道德标准的质疑。
这个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寻找生活意义和自我认同的复杂过程。
4.《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其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女性角色。
林黛玉是一个聪明、敏感且思想开放的人物,她与其他姐妹们不同寻常,并面对着复杂和封建家族中心思想观念。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一、本文概述《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理想而抛弃世俗生活,最终走上精神崩溃和自我毁灭的道路。
尽管这部作品以男性艺术家的视角展开,但其中的女性角色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探讨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命运与抗争,揭示作品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首先梳理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包括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艾米、模特勃朗什以及画家施特略夫的妻子。
接着,我们将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这些角色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迫,以及她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还将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女性如何寻求自我救赎和成长的可能。
通过对《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女性主义视角下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对女性权益的进一步认识和尊重。
二、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概述《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形象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性格特征。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些角色不仅仅是情节的推动者,更是对当时社会性别观念的一种反映和挑战。
我们来看看小说的女主角布兰奇·沙垂尔。
她美丽、温柔,是许多人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然而,布兰奇也是社会传统观念的牺牲品,她将自己的全部价值和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最终却因为无法满足对方的期望而走向悲剧。
布兰奇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这种期待下所承受的压力和束缚。
除了布兰奇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女性角色,如斯特里克兰的太太、画家艾米·劳森等。
浅析小说《九云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继承 了传统叙事文学的特色。
小说内容概述
主题
以爱情和道义为核心,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情节
以梦幻为线索,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展开情节,展现了广阔 的社会画卷。
02
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女性人物的性格特点
独立自主
勇敢坚韧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大多具有独立思考 和自主行动的特点,她们不受传统束 缚,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小说通过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性别歧视 、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等,这为文学创 作提供了借鉴,启示作家在创作中要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05
结论
小结
小说《九云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个女性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 命运。
小说通过描绘女性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现了她们在家 庭、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多重身份和角色。
03
女性人物对小说的影响
女性人物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女性人物作为情节的起点和终点,串 联起整个故事的发展,是推动情节发 展的重要力量。
女性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引 发了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推动了情 节的转折和高潮。
女性人物对主题的深化作用
女性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批判,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最后,可以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 象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 行比较,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 和社会背景下女性形象的异同之处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传统与现代
尽管小说背景设定在古代,但女性人 物的形象却展现出对现代思想的追求 ,她们渴望自由和平等,不满足于传 统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深刻的内心体验。
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女性形象扮演着频繁出现的角色,体现出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与探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从多个角度探究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首先,从社会角度出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女性权益的进步。
与过去传统的女性形象相比,现代女性形象在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对于女性在家庭、工作和社会关系上的独立与自主,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极力展现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救赎。
例如,近年来出现了一批以女性为主角,展现她们独立人格与自我思考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读者关注和探讨,如钟晓阳的《梦的解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都以女性的视角来展示生活中种种困境与挑战,表现出她们勇敢面对生活的强大内心力量。
其次,从心理和精神层面出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化解思想、情感和生活中的压力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
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她们的内在情感,描绘出内心的轨迹。
例如,兰玉在张炜《人的出走》中,从小失去父母,一直依靠姑姑生活,但姑姑突然也去世,她感到无力承受一切,于是选择了离家出走,以期找到安宁。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自我寻找、自我认同和自我救赎的过程,揭示了她内心的探索,对当代年轻女性的追求和挣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最后,从象征和文化层面来说,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透露着深邃的象征意义。
女性不仅仅是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更是代表了文化层面的特别内涵与价值。
女性形象在文化上往往与文化标志和历史意义紧密相连。
例如,老舍改编的京剧《茶馆》中,那英一角有一言传她是杨乃武的母亲,但是在本剧情节中并没有“儿子”杨乃武的出现,这个女性形象主要是代表着悲剧、命运和沉重的历史背景。
在这种场合中,女性形象代表的不仅是当时社会中的一种存在,更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这些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与表达,以及对性别关系的认知和反思。
本文将以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在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部分: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尤其在诗歌和词曲中,女性形象常用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思考与表达,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和抱负。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作者将女性形象与孤独、思乡的情感相结合,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具有普遍的共鸣。
第二部分: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一方面,女性形象往往以细腻、柔弱为主要特点,表现出女性的温柔、善良、聪慧等品质。
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独立自主、聪明伶俐的特点,而贾宝玉的形象则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限制。
另一方面,女性形象在文学中也以坚强、勇敢为表现形式,展现出女性的坚韧与毅力。
比如,在《史记》中,罗敷被塑造成一个勇敢无畏、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她为了爱情甘愿牺牲自己,成为后世女性英雄的代表之一。
第三部分: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衬托,她们所传递的信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限制,以及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些观察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也对当代女性的解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部分:女性形象的演变与现代阐释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演变。
古代女性形象中的柔弱、依赖的特质逐渐被强调,女性的地位和形象也逐渐有所改变。
然而,女性在古代文学中仍然受到男性视角的限制与偏见,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和描写仍然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当代女权主义的视角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当代女权主义的视角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中独特的瑰宝,其中的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受压迫的妇女,也有独立自主的女性。
在当代女权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些女性形象,并探讨她们与现代女权主义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1. 受压迫的妇女形象在古代中国社会,封建等级制度严重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权益。
这种社会结构下,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被剥夺了受教育、自由选择配偶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妹妹林黛玉就是一个鲜明的受压迫角色。
她天生聪明才智,但由于生为女性,被局限在封建礼教中。
她被视为贾府中的无用之人,无法获得自主权力。
2. 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尽管受到社会限制,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一些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们拥有独特的个性和思想,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例如,古代诗词中的李清照是个多才多艺的女性,她的词作影响了后世。
尽管她在家庭和婚姻中遭受了很多不幸,但她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当代女权主义的视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当代女权主义以平等、自由、尊重和女性权益为核心价值观。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1. 解构受压迫妇女形象当代女权主义关注女性的解放和权益,因此可以通过解构受压迫妇女形象来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可以挖掘这些形象背后的力量和智慧,看到她们尽管受到压迫,但依然保持尊严和坚韧。
2. 赞美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尽管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但一些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给现代女性树立了榜样。
我们可以赞美她们的勇敢和坚持,认识到女性在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权主义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权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女性的悲剧经历激发了当代女权主义者的斗志,让她们更加坚定地追求平等和尊重。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启发了女权主义者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义女性的角色和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国内外很多研究已证明,虽然人生来有男女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等的观念却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性别意识中,长期以来都是以男性意识为中心,女性是附属性别,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
因而,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就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即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需要和僵固不变的看法,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或女生到了高中理科就跟不上之类,而这种性别刻板的印象显然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精神就背道而驰了。
因人文精神的意义首先就在于重视作为个体之间的差别,尊重不同的个性、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宽容、尊重的个人情操与社会氛围,而这些差别尤以男女性别之异为根本,我们应不带任何偏见地看待这些差别,因而,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很必要引进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批评则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可以说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和文学批评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历史、现状及未来。
20世纪得到发展的精神分析学、形式主义批评、原型批评、阐释学等新文学批评流派思潮,对人自身的丰富内在精神心理空间,对社会文化历史的复杂多元结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女权主义批评正是综合运用了这些理论成果,加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的切入,从而对文学作品中所透视出的个体、社会、历史
进行新的剖析,旨在纠正文学中的性别歧视和男权父权成分,发现妇女文学自身的价值,寻找女性文学的特征,总之,女权主义批评充盈着强烈的女性行为主体意识和女性思想情感因素,其批评和理论都围绕着对父权的批判和建构以女性为中心的批评而展开。
这种女性眼光正是女权主义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的根本区别所在。
也正是在这种女性眼光的审视下,传统的批评尺度受到质疑,文学作品被重新评价。
文学作品中引进女权主义枇评方法最为可行的操作是运用女性
视角重新评价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勿庸讳言,在漫长的男性中心的社会历史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部分都是由男性创造的,这里面渗透着夫权文化的顽固的影响。
从古今中外的作品来看,在作家笔下女性总是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女性形象在男性作家笔下形成了两个极端,或是天真、美丽、可爱、无私的“天使”,或是复杂、丑陋、刁钻自私的“妖妇”,如《关睢》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指着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等,都是对女子娴静柔美的赞美。
《阿房宫赋》中的女子则成为构成阿房宫华丽、宏大气魄的一部分“摆设”,而不是作为“人”存在的,只是一些装饰,她们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如同“花瓶”,是物化了的女性,仅是作为男性的欣赏品、私有品而存在的。
上面所举例子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那么,我们又来看一看现代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是怎样的?孙梨的《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一出场便
以坐在云彩上的“天使”面目示人:“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天使边编席边候着丈夫归来——美丽、洁净、安详、深情。
接着,水生要外出打鬼子、临走嘱咐水生嫂“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后来,水生嫂和几个女人碰到了日本鬼子的追赶,她们也就是这样想的:“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在这里,女人在男人眼里没有生命,只有女人对男人的忠贞,女人对男人的贞洁,而她们的生命,只不过是第二生命,贞节才是她们的第一生命,当女性被“简化”为天使或妖妇后,她们复杂的心理情感体验也就同时被简化了,而成为了文学作品的“盲区”。
在这种情形下,很难说一个女性获得了真正的尊重,文学作品中女性的从属于男权之下是这样通过作家的描写,通过读者的阅读代代相传的,而在阅读中,女性读者由于受到强大的男性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往往被男性作家所表露的情绪和观念所同化,身不由己的站在男性作家立场上,以男性的是非为是非。
比如《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她的罪恶就是毒杀了武大郎,但读者(包括女性读者)的兴趣点并不在此,他(她)们关注的是潘金莲背叛了武大郎并与西门庆偷情。
在男女读者的心目中,潘金莲已然成为“淫妇”的代名词,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女权主义批评正是要求读者在阅读时要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在与文本的关系
上由一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反抗型读者,通过这种拒绝行为,把根植于心中的男性意识去掉,并在此基础上对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重新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明确的看出,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特别是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男性、父权中心思想下的产物,天使妖妇两极对立,而且,大多是以“天使”的形象出现的。
她们或是在外表上美丽、柔弱,反映出典型的男权文化的审美情趣,或是在精神上忍耐、克制、忠诚、迎合男权文化的占有欲。
当然,这不得不归功于我们的历史及社会,因为从古以来,基本都是以男性为中心,除了母系氏族时候。
男尊女卑的现象一经出现,一下子蔓延几千年,正如一位女性主义思想家所说,历史是“history”即男人的故事,而女性的故事( herstry)作为一个词是不存在的,所以性别不平等的状况是由历史造成的。
久而久之就形成性别刻板印象,这种印象会使人们把某些行为特征与特定的性别人群联系在一起,延伸至并不应简单归因于性别差异的其他方面,看来我们必须要引进女权主义批评、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这样既符合当今男女平等的社会现实,又消除性别差异的偏见,更主要的是我们有了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的方法更可增加作品的色彩,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价值。
可打开思路,也可说是一种逆向思维吧!这样在以后的写作中,会增添更多的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新女性形象,增强文学作品的时代感,体现出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
总之,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在审视评价时,不能老受到男性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尤其是女性读者,我们更要引进女性主义批评,用一种女性意识去欣赏文学作品,更要考虑到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
我们要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