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辨证要点
中风的辩证论治.PPT课件

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为要。 •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熄风化痰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并用。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入络 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 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肢体痠痛等, 舌苔白腻,脉浮滑。 审证要点: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苔腻。 证候分析: 病机:脉络空虚,风邪挟痰窜犯经络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茯苓半夏生 白术天麻胆南星天竺黄丹参香附酒大黄; 或真方白丸子(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川乌) 全蝎木香枳壳。
邪热为主。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 若肢体瘫软,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 • 若兼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 • 若兼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5.辨出血中风与缺血中风
出血
发作时 昏迷 状态
常在活 多有 动时发
血压 起病 速度
多高 突然
既往史 CT
高血压, 高密 A硬化 度影
• 加减
– 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等补气药益气通络; – 血瘀甚者—可加莪术、三梭等破血通络之品,甚或可加
用水蛭等药; – 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宣窍。
中脏腑
病因病 主症
兼症
舌象 脉象 治法 方剂
机 痰热内 闭 闭清窍 证
痰湿蒙 蔽心神
神昏燥扰不 宁,肢体强 痉,身热
神昏静卧不 烦,肢体松
中 风
的
辨 证 论 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辨证要点中叙述

中风辨证要点中叙述中风(stroke)是指由于脑血管突发性病变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或出血,导致脑功能受损。
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识别中风症状并进行准确的辨证是迅速救治和恢复患者脑功能的关键。
在中风辨证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要点:一、中风的分类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和出血性中风(hemorrhagic stroke)两类。
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的大多数,由于脑血供不足引起。
而出血性中风则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进入脑组织的血液堆积而引起。
对于中风的治疗和辨证施治,了解中风的分类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中风的证型1. 瘫证型瘫证型是中风最常见的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或瘫痪。
其中又可分为上肢瘫证型、下肢瘫证型和偏瘫证型。
上肢瘫证型主要表现为上肢无力或瘫痪,下肢瘫证型则表现为下肢无力或瘫痪,而偏瘫证型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
2. 言证型言证型是指中风患者出现言语障碍的证型。
言语障碍可以表现为说话不清或完全不能言语表达。
言证型是中风辨证中另一个常见的证型,对于定位中风的部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失用证型失用证型是指中风患者在某一肢体或某些肢体上出现感觉异常、失去运动能力的证型。
失用证型可能表现为某一侧肢体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或感觉异常。
4. 感觉障碍证型中风患者在某一部位或多个部位出现感觉障碍的证型。
感觉障碍可以表现为触觉、痛觉、温度觉或位置觉的异常。
对于准确诊断中风的部位和程度,感觉障碍证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胸闷证型胸闷证型是指中风患者在呼吸或感受上胸部有明显压迫感或不适的证型。
胸闷证型可能是由于中风引起的脑病变影响了脑干的功能,导致呼吸中枢受损所致。
三、中风辨证要点1. 辨寒热中风辨证常需辨寒热之性质。
寒证多因风寒外袭而致,表现为肢冷、喜温、舌苔白等。
热证多因热邪内蕴而发,表现为面赤、口渴、舌苔黄等。
2. 辨虚实中风辨证还需辨虚实之倾向。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病历书写的辩证依据

中风病历书写的辩证依据
中风病历书写的辩证依据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过去病史、家族病史、舌象、脉象等。
1. 症状:包括中风前出现的症状,如头痛、眩晕、面瘫、语言障碍、偏瘫等,以及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变化。
2. 体征:包括患者体格检查发现的病理体征,如肢体无力、瘫痪、失语、视力障碍等。
3. 过去病史:患者以往有无相关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以及以往是否有类似症状的发作。
4. 家族病史:是否有中风或其他相关疾病的家族遗传史。
5. 舌象:中医辨证主要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的变化来判断病情,如舌苔厚腻、舌质红或淡等。
6. 脉象:中医辨证主要通过把脉来判断病情,如脉象滑数、弦细等。
综合以上辩证依据,医生可以确定患者的中风类型(中风证型),并针对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风鉴别诊断

中风鉴别诊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中风鉴别诊断方法都有哪些呢?下面店铺带您了解一下中风诊断1.病名诊断(1)主症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有两个以上主症,结合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腰穿、颅脑CT、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病类诊断(1)中络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有一侧肢体力弱,口舌喁斜,言语不利者。
(2)中经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
(3)中腑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者。
(4)中脏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喁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言謇或不语。
临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辨证论治。
3.分期分级(1)分期①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者最长至1个月。
②恢复期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
③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2)分级①轻度中络、中经。
②中度中腑。
③重度中脏。
中风鉴别诊断1.痫病痫病患者虽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且多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四肢僵直,两手握拳,双目上视,小便失禁,而一般无半身不遂,口舌喁斜等症,发病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且有多次相似发作的病史可寻,与中风病不难鉴别。
但应注意的是少数中风先兆发作的患者,与痫病的发作表现相似,如年龄在40岁以上,首次发作者,应注意观察,并进行脑电图、头颅CT等必要的检查,以资鉴别。
2.厥病厥病患者也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需与中风病相鉴别。
但厥病神昏时间短暂,同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不利表现。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中医学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主要以不省人事、突发晕倒、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有着发病急、病症多端、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我国大概有七百多万的脑卒中患者,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
1.中风先兆中风先兆的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吐字不清、肢体麻木、频繁性鼻出血、头痛、意识丧失、智力障碍、恶心呕吐、肢体抽动、嗜睡等。
2.脑中风症状缺血性的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梗塞,包括了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
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近年来脑梗塞病例出现明显增加,同时朝着年轻化发展。
其症状包括了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肢体麻木、偏瘫、精神错乱、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有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患者部分脑干梗塞或大面积脑梗塞会引发生命危险。
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小中风、脑栓塞、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的类型,都是指脑血管闭塞或狭窄,导致的脑血流阻断致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软化、坏死等,脑血管功能出现障碍。
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典型病症,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
出血性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溢血或脑出血,是在患者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血质导致,病情急,发病快,一般相比于脑梗塞和脑血栓更加严重。
脑出血一般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进行活动时出现,出现呕吐、昏迷、偏瘫、跌倒等症状。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随着流口水、半身瘫痪、口歪眼斜等。
出血性脑中风一般出现在五十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脑出血分为脑室出血、内囊出血、小脑出血、桥脑出血等。
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治疗,防止出现生命危险。
3.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脱证。
中经络包括风阳上扰和风痰入络等。
中脏腑包括阳闭、阴闭。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的症状为口舌歪斜、尿赤便干、半身不遂、面红目赤、头痛眩晕、舌质呈现鲜红或颜色较深的红,即红绛。
中风病的辩证要点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具体如下。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
可有半身不遂、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等症状。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
可有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症状。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可有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
4、气虚血瘀型:
可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的辨证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中风病的辨证要点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
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
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
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
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
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
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
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
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
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下一篇:中风病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