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一、《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许多无名而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从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的“古诗”就有十九篇被合在一起,有了一个《古诗十九首》的专名,并很快从萧统《文选》所编的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立单元,继《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
萧统没有说明古诗产生的时代,但今天研究者多以为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仍有可以探讨的余地。
诗中抒发了当时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反映了世事艰难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悲慨。
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仍、国势的衰微、文士游患天涯,由此带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友朋契阔,从而使相思离乱、生命思索成了主旋律。
《古诗十九首》中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成为中国“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下面将从《驱车上东门》《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这四首古诗来看当时人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不修政事,造成群雄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
再加上天灾瘟疫,民不聊生,起义经常发生,最著名者为黄巾起义。
东汉中央政府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处于家国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中的知识分子、失意文人,仕途没有希望,抱负无法实现,甚至个人生命安危也没有保障,更没有能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对人生、生死、生命意义会有怎样的思索和感悟?《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三首《驱车上东门》为我们展示了东汉末年失意文人对生命的思考。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上东门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靠北的城门,门北为汉代著名墓葬区,王公贵族死后多葬于此,出上东门即是北邙山,故可眺望“郭北墓”。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现实和人生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对生命、命运、情感的思考。
其中,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对人才和生命的渴求和珍视;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们通过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反思,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悲观;又如,"四时更变化,夜短白天长,东篱菊花开,明媚香飘扬,生命如晨露,转眼即逝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们通过表达个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感受,展示了生命的追求和坚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达了对生命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的态度。
《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诗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反思、追求和坚守。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在探讨古代文学中生命意识的表现时,我们不能忽视《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作者不详,创作于东汉末年。
这些诗歌抒发了游子思乡、离别相思、人生无常等情感,深入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价值与意义。
例如,《青青陵上柏》中写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人以陵上青柏和涧中寒石为喻,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人的诗词,流传千古,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既是文化瑰宝,更是生命意识的宝藏。
以下是古诗十九首中,我所感受到的生命意识,愿与读者分享。
一、《登高》——秋思《登高》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感慨,让人意识到生命短暂却美好,需要珍惜当下,不忘历史。
二、《卜算子·咏梅》——蒋捷“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蒋捷的生命思考,他惋惜时间飞逝,但却仍旧努力去写下自己所有的感悟,以示对生命的珍爱。
三、《登泰山序》——李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首诗写下了登上泰山的感受,是对于山的敬畏和生命的肯定。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用这首诗抒发对于春天和青春的留恋,也让人感到生命无常和短暂,需要珍惜和把握。
五、《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写下了江雪之下的孤寂和宁静,也让人感应到生命的孤独和寂静。
六、《临江仙·滁州西涧》——李后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首诗写下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让人产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七、《渡汉江》——宋之问“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宋之问在这首诗词中反复强调的是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
八、《石灰吟》——于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写下了春天的美好,也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九、《登岳阳楼》——范仲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范仲淹用洞庭和岳阳楼对比转化,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体悟和闲适人生的向往。
十、《将进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豁达和索求,让人感悟到现在的真实和人生的浅薄。
十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简单地说,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受和思考,人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可以对此进行认识和思索。
这是人之为人的觉醒,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孤独感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存在,反而要通过与周遭的联系来确认自身生命的存在。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是诗人通过审视自身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的。
在这一审视中,诗人首先确立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
因此,强烈的孤独感不失为《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的体现之一。
从整体上来看,《古诗十九首》的基本题材是游子思妇,或写在外游子的感受,或写闺中妇女的思念。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本就是令人极度伤感的事。
游子羁旅在外,自然会想家,想起家中的妻子。
有家难回,就难免感到孤独。
如《涉江采芙蓉》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看到了芙蓉,就把它采了下来,想要送给“所思”,却又想起自己思念的人与自己隔着漫漫长路。
从文本表面来看,游子“涉江采芙蓉”这一行为最初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采了之后才产生了送给“所思”的想法。
实则不然,这一动作最初即是由潜意识支配的,只是在采了之后才猛然清醒地意识到了。
紧接着,诗人又意识到了距离之遥,这一行为成了徒劳。
这便使游子的内心因思念而更添忧伤,甚至觉得自己的余生都会是这样。
知音难觅、同门见弃也会使游子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孤独。
游子们游学或宦游在外,为的就是寻求知己的赏识,或找到门路,但这些目的也很难实现。
在《西北有高楼》一诗中,诗人写自己被高楼上传来的忧伤的乐曲声所感染。
从那悲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感受到了歌者内心的痛苦。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最让诗人感伤的,不是歌者的悲苦,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内心。
这看似是实写,其实是虚写。
明人陆时雍在其《古诗镜》中指出了《古诗十九首》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表现为:(1)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的群体力作,这些诗篇透过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反映出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包括对待生死、对待个体、对待社会及对待自我的人生态度。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又包括几个方面。
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中下层知识分子仕途渺茫,他们既追求功名富贵又鄙薄显官,即有着满腹的愤怒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
由家国之悲转向人之常情,促使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如“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可是这种争竞人世的亢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施展开来,这股热情最后只能通过诗歌的形式予以抒发,聊以自慰。
《回车驾言迈》以景物起兴,抒发人世感慨。
通过重重思索,最终得出“荣名”的重要性。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时序的变化更加敏感,于是“荣身立名”更使他们强调要追求功名富贵。
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们对社会怀有满腹的愤怒。
如《驱车上东门》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清景色烘托出一片悲凉死寂的气氛,从而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用“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春陵上柏》)来表达对显宦的鄙薄。
②游子思妇的哀怨在游子思妇的哀怨中,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对待个体方面,愁怅与哀怨交织。
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相伴。
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
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W的意象。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之作,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不仅代表了汉末士人的心理特征,而且是反映汉末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
汉末社会的动荡,使得士人长期离乡背井,于权贵之间谋生却往往不能得志,这种境况便使他们陷入了失望、悲愤,伤感的心态之中,形成了汉末士人独特的生活感受。
在创作实践和审美观念上,由于受到这种境况的影响,汉末士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汉末士人在传统文化和所处时代的双重影响之下,面对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注重现实人生的独特心态外,更多地表现在关注社会现实。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生命意识汉末到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时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个体生命朝不保夕,时代的动荡,个人的境遇,使人开始关注和思考自身的命运,在此,个体的生命意识蓬勃而发。
汉魏之际的诸多作品,从最具代表性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流露和抒发,体现出生死离别,患难相聚的情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并考察其所处的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政治思想背景、以及《古诗十九首》当中所体现出的对生死离别,患难相聚的情感来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汉魏时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环境动荡,各种思想相互交融,五言诗达到一个新的繁荣时期,这对于后世文学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段时期的文学思想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本文研究《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以及其中的抒情艺术对于汉代诗歌文学的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创作背景(一)作者及创作时间《古诗十九首》最早出现在《文选》中,因为无法确定年代和作者,因此萧统命名为《古诗》,历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甚高,在学术界,大多认为这些“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数十年间,是五言诗中最具代表性性的作品,它的作者大多是汉朝末期的失意文人,并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
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悲剧美《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出于东汉末年文人之手的五言古诗,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非一人一时所为,《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其最高成就,古往今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钟嵘誉其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明代王世贞称之为“千古五言之祖”(《艺苑卮言》卷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内容复杂,不仅写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而且艺术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境况与文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产生了感人的魅力,成为让诸多接受者产生共鸣的生命之歌。
一、汉末文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萌发首先,汉末社会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着文人对自身生命的认知。
时代是各种好作品产生的土壤,作家好的作品总是与那个时代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密切关联。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社会黑暗、政治混乱和下层文人漂泊蹉跎的东汉末年。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绵,混乱不堪,阶级矛盾尖锐,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群生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乱离中的民众生命如芥草。
《三国志・魏书・董卓》载董卓“尝遣军到阳城,适值二月社,民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
而在桓帝和灵帝当政时期,朝廷卖官鬻爵事件不断,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国家政治机器已被全面腐烛,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通过具体作品分析,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1.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反思:其中的作品如《静夜思》、
《登鹳雀楼》等,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人在静夜思中感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达了对时间的流逝和自己个人
命运的感慨,反映了对生命短促的认知。
2.追求个人价值与境遇的矛盾:在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描述
个人遭遇与辛酸的诗句。
如《乌衣巷》中的“门泊东吴万
里船,才子佳人下里巴人”,表达了才子难以施展才华、
无法达到个人理想的痛苦。
这些诗作反映了人们追求个人
价值和幸福的追求,但又受到境遇限制的挣扎。
3.对自然生命力的暗示:许多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自然现
象的方式,传达了生命力的强大和生命的重要性。
比如
《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山岳的壮丽
和气势,暗示了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和追求。
4.对爱情与家国情感的追忆:作品中也存在对爱情和家国情
感的追忆,这反映了人们对亲情、爱情和家国情感的关注
和珍视。
比如《登高》中的“重游旧处,与子偕裳”,表达
了对旧友和过往的眷恋和怀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传达了对生命
的短暂和无常、个人追求与境遇的矛盾、自然生命力和爱情家国情感的追忆等生命意识。
这些意识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追求及对时间、机遇、情感的把握与珍视,使作品更富有情感内涵和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摘要]《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动荡不安的东汉中后期,复杂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情感,因而《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识。
本论文主要从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士人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这五方面的“生命意识”来进行解读。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在东汉中后期,政治上外戚专权,宦官祸乱,选举制度弊端丛生。
王符的《潜夫论·考绩》[1]中写道:“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此在伟所以多非其人,而官职所以数乱荒也。
”瘟疫与地震形成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经济衰败,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旧有的道德观念沦丧。
宗庙祭祀、畋猎游乐、都城官室等,不再霸占东汉末年文学的主要题材领域,反映人的内心需求的诗歌开始兴起。
关注生命、关注个体开始成为文人思考的主要命题。
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古诗十九首》就表现出强烈的个人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
[2]生命意识在文学中常常集中体现为对生命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困惑、对情感的真挚等。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思妇抒发自己的相思、游子对家乡以及家人的思念、士人对生命易逝的感伤、对追求功名利禄的渴望
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这都表明了汉代文人在生命价值的个性体现。
(一)思妇的相思哀怨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独到之处在于思妇并没有甘于孤寂的生活,而是敢于喊出了独处之悲,道出相思之苦,对自己内心的感受直言不讳。
如《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庭中有奇树》中的“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等诗句都可以看出妇人内心的思念之浓。
女子能正视自己对游子炙热缠绵的爱,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勇敢面对痛苦,能用直露的语言大胆将情感表达出来,体现了她们强烈的愿望。
《古诗十九首》所描述的相思哀怨之情,正是汉代后期妇女的现状,日久独守空房让她们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她们热切地关注自身的生存精神境况,大胆地流露出对生存现状的不满。
(二)游子的乡土情怀
《古诗十九首》运用明月、秋风、芙蓉、芳草、胡马等意象来探讨其中所表达的游子思乡念旧的感情,这些意象的采用,既自然纯朴,又更好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怀。
《古诗十九首》是借漂泊的孤独悲凉,来写故乡的温馨。
在动乱不安的社会,满身风尘的游子倍加思念远方宁静的家。
诗中满是游子对家园的思念,如《明月何皎皎》中的“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涉江采芙蓉》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等。
《古诗十九首》还以爱情写乡情,以游子对远在家乡的妻子的思念表现郁结于心的乡土情怀。
因此,诗中的爱情写得更加
缠绵,乡情更加感人。
(三)士人对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深沉感伤
复杂动荡的东汉末年,士人普遍感到生命的无常与短暂,因而诗中对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感伤尤为深重。
诗中通过游子对周围的景物、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鸣蝉、星辰月夜、荒丘孤坟的感触,表达了他们对“老”、“死亡”的畏惧,人生短促的惶恐感。
如《明月皎夜光》中的“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回车驾言迈》中的“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而在《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是士人对生命短促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首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表现了士人看透了时势,混乱的社会,生命短促,贤才无所为,那何不干脆“秉烛游”呢?这是苦中含泪的控诉,更是无可奈何的哀叹!
(四)士人对及时有为、追求功名利禄的渴望
《古诗十九首》直率地、赤裸裸地表达出羡慕荣华富贵的心理。
诗人迫切地要求通过及时有为、登上富贵之列来改变现实困境的急不可待的心灵状态。
诗人要掌握命运的主动权,把及时有为的人生追求抬升到最高的价值实现位置。
如《今日良宴会》中的“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回车驾言迈》中的“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等,这些诗歌无不体现出士人不愿贫贱度日,
追求功名利禄的决心。
(五)士人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的表达
东汉中后期,外戚专权、宦官祸乱,士人政治上立德、立言、立功的梦想被消解,儒家的经学被繁琐的章句所束缚,再加上当时频繁爆发的瘟疫与地震使得东汉士人的世界观和生命方式彻底转变的契机。
于是东汉的士人有了一种生命有限的觉悟,产生了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
汉末士人通过喝酒、赏景、作诗等方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及时享受生命的快乐。
如《驱车上东门》中的“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生年不满百》中的“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都是士人及时行乐的体现。
论文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的解读,可以让读者更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读者在研读该诗时也会注意对蕴含其中的“生命意识”进行品味和感悟,并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深切地体会东汉末年士人的复杂情感。
【参考文献】
[1]王符.潜夫论[M].世界书局,1987.
[2]王斯蓓.“一点心间的火”——论林庚早期诗歌的生命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3(22).
[3]陈心愉.《古诗十九首》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古诗十九首[M].上海图书出版公司,2013.
[5]郭伟民.《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的感知与自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