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症状及病原物的形态观察

合集下载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其栽培规模大、种植地区广以及栽培技术相对简单,导致病虫害的发生较为常见。

下面将介绍大豆主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病害1.灰斑病:灰斑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灰色小点,随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灰斑。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施肥、控制植株密度,及时清理病叶、病株,药浆喷洒。

2.根腐病:根腐病是由土壤中的病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和地下茎。

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根系腐烂是其明显的症状。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轮作,加强土壤消毒,提高土壤养分和通气性。

3.霉菌病:霉菌病主要通过叶片上大豆病斑的扩大传播,导致大豆的叶片呈现黄色、白色或棕色,并逐渐变薄、凋谢。

防治方法:适时进行田间管理,采取合适的种植密度,及时清理病叶,药物防治。

4.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导致大豆叶片上出现白色霉毛状物质,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逐渐干枯、凋落。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掌握适宜的施肥水肥管理,适量喷洒药物。

二、虫害1.大豆蚜虫:大豆蚜虫主要为大豆的害虫之一,通过吸食大豆植株的汁液,导致病株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干瘪、甚至早期凋落。

防治方法:定期监测虫情,发现虫情严重时及时施药,控制虫危害。

2.棉铃虫:棉铃虫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以大豆的嫩叶和茎为食,造成植株叶片被钻孔、杂乱、叶片增大等。

防治方法:采用拦截器和黏虫板进行监测,发现虫情时适时施药。

3.菜豆螟:菜豆螟以大豆的叶片为食,造成叶片被啃食、卷曲等。

防治方法:埋设黏虫板和拦截器,及时对虫害严重的地方采取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

4.绿披虫:绿披虫以大豆叶片为食,导致叶片被蛀,形成蛀食斑。

防治方法: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轮作和休耕,最大限度地减少绿披虫的繁殖。

也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如引入寄生蜂等天敌。

大豆主要的病虫害包括灰斑病、根腐病、霉菌病、白粉病以及大豆蚜虫、棉铃虫、菜豆螟、绿披虫等。

大豆根腐病调查标准

大豆根腐病调查标准

大豆根腐病调查标准
大豆根腐病调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观察:观察大豆根部是否有水渍状病斑、褐色至赤褐色、呈椭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凹陷或不凹陷等症状。

同时,注意观察根系是否坏死、变褐腐烂,并向根颈处发展。

严重时大豆须根明显减少,或未出苗即死亡,或出苗后根颈上部病斑隘缩,植株死亡。

2. 病原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颜色、形状等。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镰孢霉、腐霉、丝核菌等。

3. 土壤环境调查:了解土壤的质地、排水情况、酸碱度等,以及是否存在线虫等地下害虫。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

4. 气候条件调查:记录当地的气温、湿度、降雨情况等,分析气候条件对大豆根腐病发生的影响。

最易感病温度为24-28℃左右。

5. 作物管理调查:了解大豆的种植密度、施肥情况、
灌溉方式等,分析作物管理对大豆根腐病发生的影响。

6. 病害发生程度调查:根据病株率、病根率、病情指数等指标,评估大豆根腐病的发生程度。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调查,可以全面了解大豆根腐病的发生情况,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东北地区大豆病害调查研究与鉴定

东北地区大豆病害调查研究与鉴定

东北地区大豆病害调查研究与鉴定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的大豆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大豆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给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掌握东北地区大豆病害的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鉴定工作。

一、大豆病害的分类及特点1. 病毒病害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在其感染期间,叶片出现黄化、皱缩,叶面纹理异常扭曲。

受感染的植株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减产。

2. 真菌病害大豆锈病是东北地区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主要靠风传播,使得病害易于在田间蔓延。

感染的植株叶片上会出现黄色至橙黄色的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蔓延,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萎死亡,甚至减产。

3. 真菌病害大豆茎腐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常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发生。

植株的梗部和叶枝上出现腐烂的症状,植株生长受限,导致减产。

二、东北地区大豆病害调查研究情况1. 调查范围我们通过对东北地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大豆种植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覆盖了东北地区大豆的主要产区。

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田间调查和实验室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豆田地进行了详细的病害调查和样本采集工作,然后通过实验室的鉴定工作,对样本进行了病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

3. 调查结果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东北地区大豆病害主要以真菌病害为主,其中大豆锈病、大豆茎腐病等病害发生较为普遍。

还发现东北地区大豆的病毒病害也具有一定的发生情况,这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大豆病害的鉴定和鉴定技术1. 病原生物学鉴定通过对病害样本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和比对,我们可以初步鉴定出大豆病害的种类。

对大豆锈病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可以发现其特有的孢子形态和颜色,从而确定病害种类。

2. 分子生物学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PCR技术等方法,对大豆病害的病原菌进行更为精准的鉴定,这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大豆四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大豆四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大豆四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作者:暂无来源:《乡村科技》 2016年第5期一、大豆根腐病1.症状。

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

2.药剂防治。

播种前,可用种子质量0.3%~0.4%的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拌种防病。

对已发病田块,可在病初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灌根,7~10天灌1次,连防2~3次。

二、大豆菌核病1.症状。

大豆菌核病主要危害茎秆,从7月下旬开始发病,病初形成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上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最后变成黑色颗粒(即菌核)。

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样的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

2.药剂防治。

防治此病时,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核菌净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

三、大豆灰斑病1.症状。

该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始发,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7—8月份高温多雨时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都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脱落。

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种子质量0.3%的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大豆花荚期,可用50%多菌灵或施可得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每667平方米用5%己唑醇悬浮剂或18%咪鲜胺·松脂酸铜乳油20克兑水30千克喷雾防治。

四、大豆霜霉病1.症状。

该病可危害大豆幼苗、叶片和子粒。

病苗在第1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

成株染病后叶片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期变为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

染病子粒表面黏附灰白色菌丝层,内含大量病菌卵孢子。

该病在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8月份为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病严重。

2.药剂防治。

播种前,可用种子质量0.5%的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大豆3种病害防治措施

大豆3种病害防治措施

大豆3种病害防治措施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在生产中常常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威胁着大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豆的病害,种植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大豆常见的三种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大豆白粉病:大豆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其症状主要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的霉菌,严重时可导致叶片黄化、萎缩和早期脱落。

大豆白粉病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特别严重,且易在表皮上成熟的组织上发生。

防治措施:-阻断病原传播: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并遵循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以减少空气湿度和提高通风。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大豆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能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合理施肥:适度控制氮肥的使用量,以避免氮肥过多引起植株过于繁茂,增加病害的发生几率。

-防治药剂: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使用专门的病害药剂进行喷洒,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

2.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裂片样的褪色和褪绿斑点,随着病程的发展,叶片上会出现黄白色霉层。

严重情况下,病斑会扩展到全株。

防治措施:-清除病源:定期清除田间的感染植株,并将其及时处理,防止病原菌传播。

-保持田间通风:合理间隔和种植密度,保证田间通风畅通,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生存环境。

-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等元素的平衡,避免因肥料过多导致病害的发生。

-使用化学药剂: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防治霜霉病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扩散。

3.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由根腐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其症状主要为植株的根部和地上部分逐渐枯黄,严重时整株植株干瘪枯死。

大豆根腐病在湿润和高温的环境下常常盛发,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病原菌浓度也是影响病害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排水性: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减轻土壤中的湿度,以提供不利于病原菌生存的环境。

-轮作和间作:合理轮作和间作,避免连续种植大豆和其他同科作物,以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大豆(学名:Glycine max)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品。

大豆种植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大豆主要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一、病虫害种类及其特征:1. 大豆霜霉病:是大豆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特征是叶片上出现灰白色霉斑,逐渐扩大,使叶片变黄褪绿,最终落叶。

该病主要在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发生。

2. 大豆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其特征是在叶片和茎腐烂处出现黑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形成溃疡,最终导致叶片、茎枯死。

3. 大豆叶蝇: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特征是幼虫在叶片中蛀食形成白色蛀斑,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萎、凋谢。

二、防治技术:1. 农艺措施:(1)合理选择适宜的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适应能力好的大豆品种。

(2)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大豆,合理轮作其他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土壤改良。

选用有机肥和矿质肥进行合理施肥,提高大豆的抵抗力。

2. 化学防治:(1)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在发现病虫害初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阻止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2)注意药剂配方和浓度的选择。

根据不同病虫害进行针对性的选择药剂,按照要求的浓度进行使用,避免药物过量使用。

3. 生物防治:(1)利用益生菌进行防治。

选择对大豆病虫害有效的益生菌,通过种植益生菌植物或使用益生菌制剂进行防治。

(2)引入天敌进行防治。

有些病虫害的天敌对害虫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可以通过引入天敌进行防治。

4. 防治技术结合运用:根据不同的病虫害情况,综合运用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大豆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同时还需合理管理土壤和合理施肥,提高大豆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种植。

然而,在大豆的生长期间,由于病虫害的危害,其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想保证大豆生产的高产稳产,就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接下来,本文将为您介绍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大豆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大豆疫霉病
疫霉病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主要症状是叶片出现浅灰色斑点,边缘为红色,叶片逐渐干枯并脱落。

防治方法包括控制病原菌,适时进行药浴、药灌、药剂喷雾等农药防治。

2、大豆菌核病
菌核病是大豆的一种寄生性病害,较难防治。

其主要症状为植株生长缓慢,出现黄化和萎蔫。

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药浴、药灌、药剂喷雾等防治方法。

大豆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症状为叶片出现橙黄色小斑点,扩散后会使整个叶片变黄、枯萎。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防锈优良种子,加强田间管理等。

蚜虫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虫害,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其主要症状为叶片卷曲、变形、变黄。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喷施农药、放置粘虫板等。

象甲是一种地下害虫,其幼虫常以大豆根为食,会导致大豆生长发育不良。

防治方法包括种植抗病虫害强的大豆品种、施用合适的化学药剂等。

3、大豆刺蛾
大豆刺蛾是大豆生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害虫。

其主要危害是危害大豆的地下部分,导致根系受到破坏。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光陷阱、喷施农药等。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这些病虫害
会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大豆减产甚至死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豆常见的
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病害问题
1.菜豆锈病:菜豆锈病是大豆的一种真菌病,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随
着病情的加重,斑点会变为棕色,叶片出现枯死并掉落。

这种病害主要由气溶性孢子传播,高温潮湿的环境是其繁殖的适宜条件。

3.大豆根瘤菌病:大豆根瘤菌病是由一种叫做根瘤菌的细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大豆
根部出现肿胀,植株整体生长减缓。

该细菌能够与豆科植物根部形成共生关系,在这个过
程中释放出氮素来促进大豆的生长。

1.大豆卷叶蛾:大豆卷叶蛾是一种小型昆虫,会危害大豆的叶片和花序。

卷叶蛾的幼
虫会在叶片中间裹成管状,破坏叶片的光合作用,并从中吸取养分。

防治措施
1.菜豆锈病的防治:在育种中选用高抗性品种,及时清除枯萎的植株避免病菌的传播;同时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

2.大豆霜霉病的防治:及时清除枯萎的植株和叶片,防止病菌的传播;在种植前进行
土壤消毒等措施,减少病菌的繁殖。

4.大豆卷叶蛾和潜叶蝇的防治:选用具有抗虫性的品种进行种植,及时清除叶部寄生虫,利用黄板等捕捉器将危害的虫害进行防治,保障作物的稳定产量。

总之,大豆生长过程中会有各种病虫害的侵袭,我们需要加强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
防范病虫害的危害,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病害症状及病原物的 形
大豆病害
一、实验目的
了解大豆常见病害种类,掌握主要 病害发生危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物的形 态特征,熟悉一般病害的症状和发生概 况。从而为大田病害正确诊断,田间调 查和病害防治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霜霉病 大豆灰斑病 大豆菌核病


主要危害植株的地上部分,以花期 危害最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 腐等症状,最后导致全株腐烂枯死。在 植株上产生颗粒状的菌核。


子囊菌亚门核盘属核盘菌 (Sclerolinia sclerotiorum)
大豆霜霉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开始为灰白色至淡 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或受叶脉限 制的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病斑,灰褐色至 暗褐色,潮湿时叶背长出灰色霉层。


鞭毛菌亚门霜霉属
(Peonospora manschurica)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世界各地大 豆产地均有发生,流行年份可造成严重 危害。病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影响 外观,使大豆品质变劣。
三、实验作业


根据实验所提供的油料作物病害材料, 比较相关病害症状区别。 根据实验所提供的材料,绘制主要病原 菌形态。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重要的检疫性病 害,是危害大豆的三大严重病害之一, 感品种几乎绝产,我国黑龙江省也发生此 病,必须预防和加强严格检疫。




幼苗发病,茎基部腐烂,根变褐 真叶期发病,茎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叶 黄化萎蔫,主根变为深褐色侧根腐烂。 成株期发病,叶片褪绿,植株萎蔫,病 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褐。


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大豆疫霉 (Phytophthora sojae)
大豆胞囊线虫病
受害大豆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 绿黄化瘦弱,花丛生,接荚少而小,严 重时整株枯死。地下部根系发育不良。


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 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病株根系不 发达,并行成大量须根。


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上病斑初产生褪 绿圆斑,后变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 灰褐色蛙眼状病斑或椭圆形不规则病斑, 潮湿时叶背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 豆粒上也可发生。


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大豆尾孢菌 (Cecospora sojina)
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我国以黑龙江、内蒙古大豆产区发病重, 发病率可达60%--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