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唯物论部分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别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办法论】要求我们看咨询题办情况要一切从实际动身,反对从主观动身,反对“上帝创世讲”。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以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办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动身。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别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能够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别开辟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办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以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妨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具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全然没有别依靠于身边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办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咨询题,对事物的联系举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咨询题。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总结唯物论是高中政治的主要学习内容,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A。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中政 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 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是一门富有深度和智慧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哲学必背的详细知识点。

一、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一)唯物论(5个)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只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二)辩证法(19个)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具体见课文P57)【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6、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9、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心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10、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分吹”.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同时,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详见课文P73)*17、内外因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十分重视内因,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18、辩证否定观原理[New]【原理内容】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三)认识论(3个)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属于唯物论)(见上页唯物论部分)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详见课本P48~49)(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五)人生观、价值观(4个)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参考课文P102)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4、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看过"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方法论"的还看了:。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6篇篇1一、唯物论唯物论是探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哲学派别。

在唯物论中,物质被视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的基础,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 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应该尊重规律,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 联系与发展: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的本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探讨事物内部矛盾及其发展的哲学方法。

在辩证法中,矛盾被视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 矛盾的概念: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2. 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矛盾的解决:矛盾的解决通常是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和转化来实现的,矛盾解决的形式包括矛盾的消失和矛盾的克服。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和如何获得知识的哲学理论。

在认识论中,知识被视为人类对世界的正确反映。

1. 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基础是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2. 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3. 真理与价值: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人们所追求的对于自身有意义、有作用的事物和属性。

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面。

四、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探讨。

在人生观中,人被视为宇宙间的贵者,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尊严。

在价值观中,价值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导向和标准。

1.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意义在于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走向光明未来,错误的价值观则可能导致人的堕落和失败。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唯物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唯物论)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 理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 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的存在和发生作 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 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 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 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 发挥主观能动性)。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 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 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 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 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
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 史,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 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 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认识和改造自然 与社会的过程中,要做到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首先必须 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 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出发,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认识和 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 反映。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1.辩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唯物论唯物论是探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哲学派别。

在唯物论中,物质被视为宇宙间的一切存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高中政治中,唯物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的,意识反映物质。

2.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哲学方法。

在辩证法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断变化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高中政治中,辩证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联系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2. 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其内在矛盾推动的。

3. 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哲学领域。

在认识论中,真理是一个不断被认识的过程,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高中政治中,认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2.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真理是一个不断被认识的过程。

3. 真理是相对的:真理是相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认识。

四、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探讨人生目的和价值的哲学领域。

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意义的,人应该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高中政治中,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指人为什么而活,人应该追求什么。

2. 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指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 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应该遵守道德和法律。

五、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探讨国家政治问题的哲学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论部分
物质与意识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具有机械性、形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记)。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规律部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