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生态学基础》课程标准

《生态学基础》课程标准

《生态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生态学基础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4.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分为五个模块: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课程内容涵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体包括: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生态学知识;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具体标准如下:1. 平时成绩:占40%,根据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2. 期末考试:占60%,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621020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英文名称:GeneralEcolog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生物教育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动物学、植物生物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专业方向必修课(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同时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树立生态思想。

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有机体与环境△○第二节介绍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第二章种群生态学△○第三节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第四节.种群调节与集合种群动态(种群调节理论、集合种群的概念。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第五节群落的动态与演替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多媒体讲授为主,上课时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课的内容,课间时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通过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杂志与网站,收集有关生态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

(五)实践环节(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生物教育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专业课,属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与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有广泛的联系,主要应用于当前社会密切关注的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普通生态学》,孙儒泳、李博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1]《生态学》(精要速览系列,第二版),麦肯其、鲍尔、弗迪著,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孙儒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三.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方法。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生存,需要对异质性环境不断地去适应;反之,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普通生态学》是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1、生态学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等。

2、生物与环境关系:介绍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

3、种群生态学:介绍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等。

4、群落生态学:介绍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特征等。

5、生态系统生态学: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等。

6、应用生态学:介绍生态学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7、生态学前沿:介绍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3、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网络教学: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阅读、小组讨论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笔试或在线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及应用等方面。

《生态学》课程标准

《生态学》课程标准

《生态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环境科学、数学、统计学等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熟悉生物群落的形成、演替和稳定性的变化;了解物种间以及物种内竞争、互惠、共生等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应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生态系统:掌握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概念;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2. 生物群落:熟悉生物群落的分类和特点;了解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的变化;掌握群落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 种间关系:掌握物种间竞争、互惠、共生等关系;了解物种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5. 实践与探究:学生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实验分析等;学会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生物群落分类、演替及空间结构;竞争、互惠、共生等种间关系及其影响。

2. 难点: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掌握生态因子类型与限制因子概念;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种群分布及动态变化、种内与种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结构,群落波动、演替的动态及原因;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平衡等;地球上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结构、功能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应用领域,了解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1. 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2. 生态学的定义3.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习题要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分支学科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生态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第四节学习生态学的意义习题要点: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学习生态学的意义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定义及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难点是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研究途径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使学生(1)了解学习生态学的背景和意义,了解生态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2)理解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和最新发展趋势;(3)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和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即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1. 生物钟的概念及其类型2.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3. 环境因子的概念4. 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习题要点:生态学中环境、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概念的区别第二节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分析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2.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3.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习题要点: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驯化、休眠、指示生物的概念第三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2.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3. 水分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4.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习题要点: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表现形式;举例说明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本章重点、难点:生物的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限制因子、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驯化、休眠、指示生物的概念;限制因子的作用以及生物对各种因子的适应方式(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教学档案《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1993年第一次制定:段昌群江望高王焕校2004年9月第6次修订:段昌群江望高2006年4月第7次修订:段昌群,叶辉,苏文华,彭明春,郭晓荣2008年8月第8次修订:段昌群2010年8月第9次修订:段昌群付登高2014年8月第10次修订:段昌群苏文华《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二、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普通生态学》是生态科学体系中的基础,既是生物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类本科学生的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本科生态学教学中,本课程的目的和重点并不是使学生了解生态学全面的进展,也不在于了解生态学与其它各学科的交叉点,而是在于将生态学的普通内容,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的框架交代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后续的相关课程中有良好的生态学功底。

普通生态学的教学以知识体系的教学为灵魂,一定要把具体的知识内容融合到整体的思想和理论中去,突出学生整体观、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

三、《普通生态学》课程内容的教学组织在《普通生态学》知识体系构建上,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处理好有限课时和丰富内容的矛盾。

在有限课时内我们只能将最基本的生态学的轮廓交代给学生。

凡是尚待探讨的,尚不完善的,或争论不清的内容可以不介绍,或极为简单地介绍。

我们考虑到普通生态学是本科低年级的课程,在学生学习普通生态学时,可能还没有学习生物科学体系的许多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动、植、微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或环境科学体系中的诸多课程,因此,过多的、过于深入的讨论有关问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教学上的困难或时间上的困难。

所以,这一原则是与第一个重视基础的原则相符合的,即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在极其丰富的素材中选择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生态学理论和知识予以介绍。

第二个原则是我们要在普通生态学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生态学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交给学生有关生态学的知识轮廓。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动态,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课程属于生物科学领域,对于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动态;
3、掌握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4、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学后果。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包括以下章节: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生物种群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5、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6、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方面:
1、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等;
2、期中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
4、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六、教学大纲调整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本教学大纲进行适当调整。

调整将在征求各方意见后进行,以确保教学质量不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群落的动态
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生物群落的演替:概念,类型,演替系列,演替原因,演替方向,顶极群落。
五、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群落的分类:植物群落的分类单位
群落的排序:概念,类型
六、地球上的主要生物群落
陆地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群落
淡水生物群落
湿地生物群落
第4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本章介绍并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食物链、营养级、生态效率、生态平衡和反馈调节机制;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和分解作用的过程与特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及其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的特点和实例。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的概念和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概念及其意义;
限制因子:概念及其实用价值;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种群的数量、质量、动态和调节机制,掌握种群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种群间的关系,了解种群生态的应用,理解种动态在实施生态恢复、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
二、种群动态: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动物对水的适应:水生动物的水平衡;两栖动物的水平衡;陆生动物的水平衡。
六、土壤因素及其生态作用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生物
土壤化学性质与生物
土壤的生物特性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盐碱土植物;沙生植物
第2章种群生态学
本章介绍并要求掌握种群的概念与定义,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及其测定方法;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年龄结构和性比;生命表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在无限环境和有限环境中的增长;物种的种内关系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种群的适应对策;种群数量的调节。
1、生态学的概念:最早的概念,一般的概念,其它的概念。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生物学,研究层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3、态学的分支学科:从不同角度划分,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4、生态学发展简史:生态学建立前期和成长期,现代生态学时期。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生态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现代生态学的特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营养级与生态锥体:能量锥体,数量锥体,生物量锥体
生态效率的概念和十分之一定律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能流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发展趋势以及自我调节机制。了解生态系统研究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当前便于所面临的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演替、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的研究。
一、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臭氧层的破坏:破坏的原因,破坏的影响
污染问题:空气污染(烟尘与光化学烟雾,酸雨);水污染(水的富营养化,海洋污染,淡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等固体废物污染;有毒物质与核污染;噪声污染。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概念,含义,多样性系数的测定,多样性的空间变化,多样性空间变化的有关学说);种间关联的概念及其关联系数的测定。
三、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单元(生活型,层片);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普通生态学》课程标准
一、《普通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的生态学方法;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上了解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人类面临的若干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热爱自然和环境保护意识;应用生态学理论和知识,分析思考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5、生态学研究方法:
☆可分为野外的;2、实验室的;3、理论的。
☆可分为对环境的研究(对环境因子的测定,对环境因子的控制法);对生物本身的研究(包括生物分类知识、野外观察、实验室实验、数量统计、数学统计和模型)。
第1章生物与环境
本章介绍并要求掌握解生物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态因子作用特点与规律,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适应性及生活型等;光、温度、水、土壤等主要生态因子的性质、组成、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动、植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适应。了解生态因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存活,需要对异质性的环境不断地去适应,反之,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水循环:全球的水分布,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全球的水循环
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全球的碳循环,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温室效
应概念、原因和对人类的影响)
氮循环: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人类对氨循环的影响
沉积型循环:磷循环和硫循环
第5章应用生态学
一、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
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与全球气温升高;全球变暖的影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
二、教材
林玉真 主编 《生态学》,2004 科学出版社
三主要参考书
1. 李博《生态学》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200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尚玉昌编著《普通生态学》(第二版)2002,北京大学出版社
4. Odum E.P. (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1981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专题讨论:对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用专题讲解与同学相互讨论、师生相互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以同学们对该专题内容的讨论结果、作业完成情况予以判断。
3.学院教学平台的交流:同学和老师可以在本院的教学平台就生态学热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和交流。老师的作业布置和同学们的作业提交也将通过此平台进行,更加方便老师和同学之间以及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第3章群落生态学
本章介绍并要求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性质、基本特征以及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含义、测定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动态和演替及周期性变化;群落的分类与排序,地球上主要的生物群落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了解相关的假说、观点、模型、测定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生物群落的生态规律;控制、利用、改造、创造生物群落,进而实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群落生产力。
2、野外考察
生态学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许多生态学原理和现象,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牢固掌握和理解的。通过各种生态环境的参观考察,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野外实习强调独立观察、独立记录和现场讨论。在充分观察、分析和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巩固书本知识和提高实际观察能力的目的。课程完成后或在课程进行中间安排若干参观考察,使学生对
第2章种群生态学 10学时
第3章群落生态学8学时
第4章生态系统生态学12学时
第5章 应用生态学6学时
五,教学组织方式
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教学方式分为课堂授课和野外考察等形式。
1、课堂授课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通过课堂授课方式进行组织。授课过程中主要由教师重点讲解课程各部分的要点和难点,介绍学科前沿领域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介绍教科书中有关部分的背景知识,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提出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通过课堂授课,使学生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课程要点。
捕食作用:捕食者与猎物,食草作用
寄生与共生: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七、种群的遗传进化和生活史对策
种群的遗传进化
影响自然选择的生态因素
种群的适应对策
八、种群调节
外源性调节理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行为调节(温-爱德华学说),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学说),遗传调节(奇蒂学说)。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法,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过程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消费效率,同化效率,生产效率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分解过程的性质;分解者生物:细菌和真菌,动物
资源质量;理化环境对分解的影响:温度和湿度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温度与动物类型: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生物对温度的反应: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温度
五、水及其生态作用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水的特性与存在形式
水的理化性质;水生植物;植物生产力
种群的大小与密度的概念。
种群的数量统计:总数量统计,取样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
种群的空间结构:均匀型分布,随机型分布,群聚型分布。
三、种群统计学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生命表的概念及编制,存活曲线的概念及类型,种群增长率。
四、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离散型增长与连续增长(“J”型增长)。
与密度有关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S”型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