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风景在哪里》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方方《风景》中的亡灵叙事

论方方《风景》中的亡灵叙事作者:张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风景》借用一个“死去的灵魂”——小八子来担任这部作品的叙事者,这是作者十分巧妙的构思。
本文将从《风景》出发试探这部小说独特的叙述魅力,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特色与独特的人文关怀进行一一阐释,并进一步品评这种新颖的亡灵视角中的另一道闪着人性光辉的艺术风景。
关键词:叙事;亡灵;方方作者简介:张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2“1987年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被认为是当代生存意识的经典文本,并且开拓出了一种写作的新空间。
”[1]这里的“新空间”本人认为主要指的是《风景》创作中的叙事艺术。
在这部作品中,方方摒弃了作者生在其中的姿态,以及身临其境地讲述故事、操纵情节整体发展的叙述方式,选择了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如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等人所提倡的“作者退出”的观念,放弃了自叙的权利,着重突出偏离意识中心的边缘性主体,不介入文本发展,对其进行客观化的显现。
这是一种从西方思潮中学习吸收消化后的成果,因此在新时期小说中运用这种新颖的故事叙述方式,不仅在感情和阅读兴趣上重新召回了读者,并且在提高文章的审美艺术上也是卓有成效的。
基于以上结论,本人将以《风景》为本,从三个方面试探这部小说中故事叙述的独特视角,挖掘其中的特色以及人性关怀。
一、亡灵叙事视角的界定《风景》中的“小八子”是一个出生仅十六天便夭折的男婴,“父亲做了一口小小的棺材把小婴儿埋在了窗下。
那就是我。
我极其感谢父亲给我的这块血肉并让我永远和家人待在一起。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的世界”。
[2]他的自述开启了亡灵视角的大门,他以旁观者的“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汉口贫民窟河南棚子里的一个十一口之家,挤压在不足十三平方米的空间里,上一辈如何在生活的重压下劳作生存,儿女们又如何在污浊的环境和粗粝的磨难中变化成长。
方方《风景》中的语境差分析

有 砸开 水瓶 的声 音好 听 。 ” 这个 故 事是 发 生在 城 乡接 壤 之 处 ,左邻 右 舍观 看 吵架 的态度 在 空 间 上表 现 出 了不 平衡 。处 于 城 乡 接 壤 处
1 . 1 叙 述主 体表 现 出的不 平衡 的居 民应该 是 比处 于农 村 的 要更 加 文 明 ,在 看 到 夫 妻 吵 架 时 好 歹 故事 发生 在河 南 的一 个 棚 子 里 ,这 儿 住 着 十 几 个 人 ,父 亲 是 会 劝上 一两 句 ,而 他 们 并 没有 ,甚 至 在评 头论 足 ,表 现 出 一 种极
一
的 ,在文 本 中 ,便 构 成 了语 境 差 。但 因为 老 八 是 逝 者 的身 份 ,他 来 的 冷漠无 情 也 是 时代 造 成 的。如 此 ,空 间上 存 在 的不 平 衡 在 时 才 能 以冷静 的 眼光 看 待 一 切 ,以更 客 观 的 角 度 去叙 述 。 正 如 开 篇 间上 得到 了解 释 ,达到 了动 态平 衡 。 所言 “ 在浩 漫 的生存 布 景后 面 ,在 深 渊 最 黑 暗 的所 在 ,我 清 楚 地 2 作 品人物 与 读者 的交 际语 境差 看见 那些 奇异 的世 界 ” 的这 般 淡 然 。此 外 ,文章 结 语 也 说 道 “ 我 当读者 了解 故 事 的始 末 而 作 品 人 物 不 知 时 ,便 产 生 了作 品人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方方《风景》读书笔记篇一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但比较之下,《风景》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
这篇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而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个生下不久即夭折之外,其余九个像野生植物般地在放任自流中长大成人。
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如大哥与邻居的老婆发生恋情,二哥渴望摆脱粗鄙的家庭生活,最终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及三哥对女性的仇恨,哑巴四哥与一个盲女平淡自足的婚姻,五哥六哥在生意场上的拼命周旋,还有大香小香两姐妹各自或普通或放浪的家庭生活;至于七哥的故事则写得更为详细:他自幼没有得到过丝毫的家庭温暖,被父亲和兄弟姐妹肆意地打骂,完全像条野狗似地活着,“文革”中他怀着对家庭的刻骨仇恨离家去下乡,然后完全出于偶然被推荐到北京上大学,从此他开始抓住一切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终于顺利地踏上仕途,成为这个贫民家庭中出来的第一个“大人物”.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
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
小说正文前引波特莱尔的诗句作为题词“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
由死者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比艰辛而凄惶:“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
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
……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
《风景》阅读练习及答案

《风景》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17感。
(22分)1. 风景李小云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小区里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一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
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的,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
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西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
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
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
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图给他。
④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
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
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子个,那矮个子也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
一会儿又探出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已经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那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里,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的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供热冲洗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他脑海。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方方《风景》读书笔记方方《风景》读书笔记篇一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但比较之下,《风景》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
这篇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而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个生下不久即夭折之外,其余九个像野生植物般地在放任自流中长大成人。
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如大哥与邻居的老婆发生恋情,二哥渴望摆脱粗鄙的家庭生活,最终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及三哥对女性的仇恨,哑巴四哥与一个盲女平淡自足的婚姻,五哥六哥在生意场上的拼命周旋,还有大香小香两姐妹各自或普通或放浪的家庭生活;至于七哥的故事则写得更为详细:他自幼没有得到过丝毫的家庭温暖,被父亲和兄弟姐妹肆意地打骂,完全像条野狗似地活着,“文革”中他怀着对家庭的刻骨仇恨离家去下乡,然后完全出于偶然被推荐到北京上大学,从此他开始抓住一切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终于顺利地踏上仕途,成为这个贫民家庭中出来的第一个“大人物”.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
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
小说正文前引波特莱尔的诗句作为题词“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
由死者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比艰辛而凄惶:“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
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
……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
殊途于生同归于死——论方方小说《风景》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殊途于生 同归于死——论方方小说《风景》杨茜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彭在钦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现代性与本土化路径研究(编号:13YJA751039)。
摘 要:方方小说《风景》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小说以第三者小八子的客观视角讲述了七哥一家人的生活,在零度感情的介入下展现人物在困境中的生命状态,通过人物在困境中的不同选择,揭示人虽殊途,但终将同归的生命哲学。
不论人物选择何种生存方式,他人都无法评论孰是孰非,因为人行走在这条征途上,都会到达生命的归宿处,死亡的交汇口。
关键词:《风景》;生命状态;生命抉择;死亡作者简介:杨茜(1995-),女,湖南怀化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教育与文学评论工作;彭在钦(1964-),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现当代文学学科、影视与戏剧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湖南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学、语文教育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38-02《风景》讲述了武汉平民区“河南棚子”七哥一家的生活状态,重点讲述了七哥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艰难的生存过程,并用二哥的生命状态和人生选择与七哥形成对比。
在不同的困境里,二哥选择自杀以达到内心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七哥选择在现实的社会里左右逢源改变人生命运。
人物在困境的不同抉择下,展现自己对生死的思考,揭示作品的生存哲学。
一、探索:生命所处的不同状态方方利用第三者“小八子”的客观视角,真实地展现了生活的原生态样貌。
“她是‘情感零度介入’的,嘴角挂着一丝残酷的冷笑,俯瞰下面的芸芸众生。
”[1]方方对人的生存状态采取了一种近乎真实的描述,人的生命在肉体的困顿和精神的崩塌中游离。
(一)肉体的困顿《风景》的叙述背景是武汉底层市民的聚居地——“河南棚子”。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精编)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精编)一、阅读短文。
天山美景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在那白雪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小山坡上,有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五光十色(__________)强健(___________)2.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这句话把_______比作_______。
写出了原始森林塔松的________特点。
3.用“﹏﹏﹏”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4.理解句子的意思。
“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中“人浮在花海上”是指(_______)A.人漂浮在漂着鲜花的海上。
B.骑在马上的人在花中行走,就像漂浮在花海中。
对“人浮在花海上”这句话的理解,你是通过_____的方法理解的。
5.短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天山的景物?写出了天山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语段,完成练习①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
爹说:“枣核呀,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方方《风景在哪里》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景在哪里方方华林一直在寻找他的风景。
有如四月影会那样,他想拍出让别的人怦然心动的照片。
但华林一直没有找到。
每次去看别人的摄影作品,他都有窒息感。
他无法加入同行们的交谈,只能自己踱到一边,甚至是在一个角落里,他才能够呼吸。
他不知道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再怎么做,他只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心力,心里却没有满足。
有一天华林去美术学院看一个法国人的摄影展览。
那个法国人选择的主题是三峡,这是摄影家们拍烂了的选题。
华林先以为这样的摄影展览只是一个法国人讨好中国当局而已。
可是当华林站在那些作品面前时,他有点傻了。
惊讶得嘴巴都拢不上去。
照片是黑白的,那的确是三峡,但那却不是中国人常态眼光中的三峡。
建筑工地的材料和现场,从质地到图形,经过了这个法国人的眼睛和心灵,全都变成了艺术。
它们从他的镜头里走出来,走到了墙面上,那么淡定,却又那么富于激情。
华林从上面看到了一个灵魂,一个无拘无束的灵魂。
面对这些作品,华林知道,在他的家里,他已经是人才了,可是在摄影界,他却还只是一个小虫子。
华林有些沮丧,甚至很烦。
回家时,他便去了嘉诺撒小教堂。
小教堂依然华丽地颓废着。
阳光落在墙面浮雕的人字花案上。
那地方已经被太阳照过一百年。
4把墙上的“人”字照得沧桑满是,却没有挥发掉它的美丽。
一百年的光照和一天的一模一样。
孤单的时候,华林常会坐在那里呆看着阳光一寸寸寂静地移动,自己的心便在这寂静的移动中安宁。
现在,华林像以往一样小坐着,像以往一样看着阳光的移动,但他的心却无法沉静。
他想:自己怎么会那样缺乏灵感缺乏创造缺乏才华呢?为什么别人的心都像明镜一样,只要有一线阳光就会光芒四射?而他的心怎么就只像是锈在胸里的一个零件,任凭阳光如何照耀,非但没有光泽,甚至连一点活力也没有?嘉诺撒小教堂旁芳草萋萋,风吹时发出轻微的簌簌声。
这声音让苦闷的华林更加地沉醉在自己的苦闷中。
晚上,华林去找吴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