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书画的关系导学案(教师) -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从“诗、书、画、印”这四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精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这四种独特艺术形式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古代诗、书、画、印的欣赏,学生能够了解这四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相互关系,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领略到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书、画、印的欣赏,学生能够了解这四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相互关系,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古代诗、书、画、印的作品和相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魅力和特点。

同时,教师也需要准备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书、画、印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艺术的魅力,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学习新课:(1)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词,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2)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书法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书法的历史、流派和特点。

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书法的精神和美学价值。

(3)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绘画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魅力。

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美学价值。

(4)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印章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印章的历史、流派和特点。

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诗书画印艺术形式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书画印的定义及特点。

2. 讲解诗书画印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发展历程。

教学步骤: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诗书画印吗?”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简要介绍诗书画印的概念。

3. 展示一些经典诗书画印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魅力。

4. 讲解诗书画印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章节二:书法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书法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2. 讲解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

2. 讲解书法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3. 展示一些经典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美学特点。

4. 引导学生动手尝试书法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章节三:绘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绘画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2. 讲解绘画艺术的美学价值。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

2. 讲解绘画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3. 展示一些经典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美学特点。

4. 引导学生动手尝试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章节四:印章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印章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印章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印章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2. 讲解印章艺术的美学价值。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

2. 讲解印章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3. 展示一些经典印章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美学特点。

4. 引导学生动手尝试印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美术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2

人教版初中美术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2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教学目标: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及诗画与印章怎样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重点: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结合。

2、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由老师提出问题,并让同学们自由讨论。

2、学法:自主学习并进行讨论。

教具准备:教材、备课本、课件等。

学具准备:笔、纸。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2分钟)上下课起立进行清点人数等等。

二、引入新课:(5分钟)回顾上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人物画,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欣赏,我们对中国画有了略微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去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以及体会它的中国人文精神。

三、讲授新课:(25分钟)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应了社会生活。

(一):如同中国古代人物画一样,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

(板书:画面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表现上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发和思想的自然景物,同时又包含这耐人寻味的意蕴。

下面我们欣赏几幅宋、元的山水画。

江山秋色图赵伯驹北宋幽谷图郭熙北宋踏歌图马远南宋万壑松风图李唐南宋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元渔父图吴镇元提问:大家在刚才的欣赏过程中是否感受到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作补充,并详细讲述这几幅图画的不同,及它们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二)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特色(板书: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1、构图(板书:空间上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式)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上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式,如《溪山行旅图》青卞隐居图》,有时也采用长卷,如《千里江山图》。

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书画印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篆刻方法。

能够创作一幅诗书画印的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运用讨论、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书画印的定义及特点介绍诗书画印的概念,解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分析诗书画印的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色彩等。

2.2 绘画技巧与篆刻方法教授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墨色、构图等。

演示篆刻的基本步骤,如起稿、镌刻、打磨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诗书画印的作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3.2 讲解与示范讲解诗书画印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示范绘画技巧和篆刻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3.3 实践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诗书画印的作品。

要求作品内容积极向上,形式美观,具有创新性。

4.2 评价标准学生自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说明创作思路和心得体会。

同伴互评: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优点和改进意见。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2 下节课预告预告下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期待。

鼓励学生在下节课前进行预习和准备。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资料推荐适合的教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备课使用。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9诗情画意|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9诗情画意|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9诗情画意|人教新课标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2.学习绘画抒情的技巧,感性表达自己的情感;3.能够借鉴诗歌的意境,创作出自己的作品;4.提高审美与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本课时内容共计2课时。

课堂内容第一节课1.课前练习:结合老师给出的题目,自行完成一幅表达情感的小画作;2.导入主题:诗情画意,介绍绘画与诗歌之间的联系;3.制定任务:给每位学生一首诗,鼓励他们从诗歌的意境中提取情感,运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4.教学重点:如何通过绘画表达抒情的感觉,如何捕捉并展现诗歌的意境。

5.实践操作:学生开始绘制自己的画作。

第二节课1.课前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课堂内容,让学生自主交流和分享作品。

2.导入新知:介绍画龙点睛的技巧,以及如何达到画作诗情画意的效果。

3.实践操作:学生使用画龙点睛等技巧,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

4.诗画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点评。

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绘画表达情感和抒发心情;2.学生能够借鉴诗歌意境,引发自己的灵感,创作出自己的绘画作品;3.学生了解到画龙点睛等技巧,提高了作品的整体效果。

教学难点1.如何将诗歌的意境表现在画作上;2.如何巧妙地运用绘画语言,表达抒情的感觉;3.如何深入挖掘诗歌的情感内涵,通过画作表达出来。

教学手段1.交互式教学法;2.创客教育法;3.讨论小组教学法。

评价建议1.作品完成度;2.画作色彩搭配;3.表现抒情感受的能力;4.创意总体效果。

总结本次课程通过将诗歌和绘画相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抒情绘画的技巧和能力。

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和运用,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灵感,创作出了符合诗歌主题的画作。

通过此次课程,学生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

《探究诗与画的关系》教案设计

《探究诗与画的关系》教案设计

探究诗与画的关系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诗与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古代是现代,动人的诗词和生动的绘画总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加入绘画元素,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究诗与画的关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学和美术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和画的基本定义和特点;2.分析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的共性和区别;3.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和绘画鉴赏技巧;4.增强学生的文学和艺术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三、教学内容1.诗歌和绘画的基本定义和特点2.诗歌和绘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诗歌和绘画的鉴赏技巧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学典籍和绘画作品,供学生观看和研究;(2)教师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包括PPT、课程视频、印刷材料和作品集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内容。

2.课堂教学(1)学生探究诗和画的基本定义和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欣赏一些艺术作品来了解它们的基本定义和特点,例如形式、节奏、语言、颜色、构图等。

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讲解关于诗与画的基本概念。

(2)学生分析诗歌和绘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有关诗和画的相关资料,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指导,例如通过给学生分析一些经典艺术作品,引导他们理解诗歌和绘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和绘画鉴赏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领略名家名作,了解其中的精华所在。

从艺术作品的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作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技巧。

教师可辅以相关文献,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3.课后延伸(1)学生跟进所学知识,进一步开展深入讨论;(2)学生自主阅读文学和艺术相关作品,进一步增强文学和艺术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教学评估以作业为主。

9、诗情画意(导学案)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9、诗情画意(导学案)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9、诗情画意(导学案)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绘画的联系;2.学习赏析古代画家的作品;3.向古代画家致敬,了解他们的创作精神。

二、学习重点1.了解古代诗词与绘画的联系;2.学习赏析古代画家的作品。

三、学习难点了解古代画家的创作精神。

四、学习内容1. 古代诗词与绘画的联系古代的中国艺术,诗词与绘画是互相联系的。

在古代,很多画家同时也是诗人,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

例如,北宋时期的画家范宽,他所画的作品中,经常有诗意和散文。

他的作品《竹林七贤图》就是一幅描绘七位逃离官场、隐居于深山之中的文人和道士的画作。

这幅作品并不只是描述七位隐士的容貌和特征,还表达了画家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2. 古代画家的作品赏析古代的画家作品多种多样,风格不一。

而在五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一位非常著名的古代画家,他就是唐代的韩干。

韩干的画作手法灵巧,胆识过人,其创作的《寒食帖》更是享有盛名。

这幅作品描绘了唐代的寒食节,观众可以在画中看到人物、飞禽走兽、建筑等各类元素。

整个画面十分细腻而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让人忍不住叹服画家的超凡造诣。

在赏析韩干的作品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艺术成就,更能深入了解到他的创作精神。

韩干在创作中很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表现,他也经常以诗意来赞叹自然和人类的伟大创造力,这也表明了古代绘画和诗歌之间的密切联系。

3. 向古代画家致敬在学习了古代绘画与诗词之间的联系和古代画家的作品后,我们更能够感受到古代画家对自然和人类的敬畏和赞叹。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需要向这些画家表达敬意,为他们的创造力鼓掌喝彩。

五、学习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关的电子资料和视频资料,了解古代画家和作品的资料;2.参观美术馆或画廊,亲身感受古代绘画的魅力。

六、学习反思在学习古代绘画和诗词的联系时,我们更能够了解到艺术的深厚内涵和人性的真实情感。

通过学习,我们深深觉得古代画家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至今依旧触动人心,并且对我们的生活和创作都有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天津市卓群中学教师备课教案学科 美术 2013—2014学年度第 2 学期 课时编号: 1 课题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中国画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发展过程,并了解中国画画家是通过诗书画印来抒发情感,表现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书画印在中国画中形式美感的认识,欣赏评述中国画作品,并初步体验诗书画印的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艺术是一个发展过程,感受中国画诗书画印结合之美,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中国画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1.通过中国画诗书画印的学习,对落款、印章的位置进行格局安排2.对中国画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媒体使用PPT、投影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使用一、科学导入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描述场景:秋雨过后,夜晚逐渐降临在空旷的山间,淙淙的溪水,漫步在山间小路,请学生回答感受。

展示王维诗句,引出诗中有画。

引出文人的概念。

经过历代文人的努力逐渐将画中融入了诗意、书法、印章这些元素,和谐地融入这些元素并成为文人画成熟的标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是怎样慢通过教书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营造中国画欣赏的情景,引出文人画发展的问题。

导入课题。

Ppt慢地走向结合,渐渐臻于完美。

二、引领探究1.诗与画结合的开端请一位同学来描述《江干雪霁图》的场景。

通过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认识画中描绘的场景不是真实的景象,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是一种抒情的表现。

北宋苏东坡就高度赞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书法与绘画的结合。

落款的开辟者——赵孟頫。

他提出了文人画这一概念,并提出了“书画同源”,并且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落款”。

落款——签名,表明作者的所有权或者是著作权,写题目、诗文,心情,意图等文字的内容。

①以赵孟頫《二羊图》为例,赏析画中提款的内容。

②介绍不同形式的题款。

③讲述不同提款位置对画面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诗书画的关系》导学案
中心备课人:黄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启功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
2.理清诗书画三者关系
一、人物介绍
启功(1912.7.26—2005.6.30),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自幼喜爱书法,是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家。

启功曾被称为“诗、书、画”三绝。

此外,启功亦精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

启功对学生迟殿宽说:“字,只要写得好看就成了,本无法。


启功为清朝皇室后裔,属正蓝旗,为雍正帝九世孙,远祖是雍正帝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曾祖父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祖父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父亲恒同封奉恩将军。

清朝皇室虽姓爱新觉罗氏,但启功明确表示不再以“爱新觉罗”或“金”为姓氏,而以“启”为姓。

二、人物趣事
1.三陪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某些领导附庸风雅,出行或参加一些活动喜带诗人、书画家作陪。

或问先生曰:“此有说乎,”答曰:“有,此谓之‘三陪诗书画’。

”问:“若以此五字做上联,请拟下联。

”先生迅捷对之云:“一扫毒赌黄。

”对仗工稳,问者惊讶之余,问:“作何解?”先生乃正襟曰:“此事久之亦可成瘾,一样危害个人及社会,我辈能不戒之!”
2.不急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

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
3.部长开飞机
中国书协换届,启功先生推荐某先生出任。

有人不解,问他:“某先生会写字吗?”启先生反问:“航空航天工业部的部长会开飞机吗?”
4.胡言
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

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

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5.不花钱也行
启先生与一个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穿,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

”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自学反馈
预习《谈诗书画的关系》,遇到什么难题?
学习活动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认真阅读本文,思考一下“诗与书”“书与画”“诗与画”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诗与书
从广义来说,一个美好的书法作品,也有资格被加上“诗一般的”四字桂冠,现在从狭义讨论,我便认为诗与书的关系远远比不上诗与画的关系深厚。

再缩小一步,我曾认为书法不能脱离文辞而独立存在,即使只写一个字,那一个字也必有它的意义。

我曾认为书法是文辞以至诗文的“载体”。

近来有人设想把书法从文辞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存在,这应怎么办,我真是百思不得其法。

诗与书,有些关系,但不如诗与画的关系那么密切,也不如那么复杂。

(2)书与画
我个人认为“书画同源”。

我认为写出的好字,是一个个富有弹力、血脉灵活、寓变化于规范中的图案,一行一篇又是成倍数、方数增加的复杂图案。

写字的工具是毛笔,与作画的工具相同,在某些点划效果上有其共同之处。

(3)诗与画
2.诗书画这种共同的“内核”,包括哪些因素呢?
参考答案:
第一是共同的工具。

启功先生说:“写字的工具是毛笔,与作画的工具相同,在某些点划效果上有其共同之处。

第二是共同的思想。

这包括“共同心理、情调以至共同的好恶,进而成为共同的道德标准、教育内容”
第三是共同的方法。

诗书画共同的艺术表现方法,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用某种语辞表达某些事物、情感,成为共同语言”;二是“用共同办法来表现某些形象,成为共同的艺术手法”
第四是共同的传统。

传统既是由上述共同工具、共同思想、共同方法等日久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后,又成为一种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因素,制约着、规范着文化艺术品类的特征与价值。

第五是由“这种多方面的共同习惯所合成的‘信号’”。

所谓“信号”,既指传递信息或指示的载体,如光、声、电、动作等;也指运用这些载体所传递的信息或指示。

启功先生所说的“信号”也应该包括这两层意思。

学习活动三拓展延伸
1.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请你根据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

参考答案:
学习活动四小结与作业
预习新课《孟浩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