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学13.第13章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

物理治疗学13.第13章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

物理治疗学13.第13章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康复概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等,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实践方能更好的掌握,因此在学习中,需要边学习,边操作,方能更好的掌握,以获得更确实的临床康复经验。 第一章康复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康复的概念 2、掌握康复的工作内容 3、掌握康复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康复的内容 2、康复的治疗过程 3、康复的发展史 第二章物理治疗学 第一节运动疗法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 2、了解运动疗法的分类 3、熟悉运动疗法的内容 4、熟悉运动解剖学基础 5、熟悉运动生理学基础 6、掌握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 7、熟悉运动代谢基础 8、掌握运动疗法的常用运动方式 9、熟悉运动疗法的生理作用 10、掌握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11、熟悉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12、熟悉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3、熟悉运动处方的项目 14、熟悉运动量控制的内容 15、熟悉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教学大纲 一、运动疗法的定义 1、运动疗法的定义 2、运动疗法的分类 二、运动疗法的内容和分类 1、常规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 3、运动再学习 三、运动疗法的基础

1、运动学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 2、运动生理学基础:肌肉的理化特性、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协同作用 3、运动的代谢基础:肌肉收缩的能量供给、运动中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指标、对训练的代谢反应 四、运动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1、被动运动 2、主动运动:随意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 3、牵引 五、运动中的生理及治疗作用 1、生理作用:心脏、骨骼肌、骨和关节、血压、肺、血脂质、其他 2、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禁忌 1、临床应用 2、运动疗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3、运动疗法的禁忌 七、运动处方 1、运动治疗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率、治疗持续时间、 3、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规的运动疗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关节活动基础 2、掌握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的具体方法 3、掌握被动运动具体训练方法 4、掌握不同关节的关节活动具体方法 5、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概念 6、了解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7、掌握关节松动术的基本手法 8、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手法分级标准 9、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应用的选择 10、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1、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操作程序 12、掌握人体主要关节的关节松动术的具体操作 13、掌握软组织牵伸的概念 14、掌握被动牵伸的种类及操作 15、掌握主动抑制的概念和方式 16、掌握肌肉牵伸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7、掌握肌肉牵伸的程序 18、了解牵伸的局部放松技术 19、掌握人体主要肌群的牵伸技术 20、掌握肌力的概念 21、熟悉影响肌力的因素

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 发表时间:2010-10-12 发表者:华东 (访问人次:319) 一、概述: 过去几十年,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广泛应用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 tr eatment,NDT),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流行,促进了20世纪中后期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80年代以来,从事脑损伤治疗的临床(包括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发现,神经发育疗法在治疗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在患者的生活环境中常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文献中报告的关于神经发育疗法的临床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缺乏有说服力的对照组。在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中,经过与对照组比较,未能发现神经发育疗法各技术之间及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为此,专业人员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新的不同于神经发育疗法或传统疗法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运动再学习技术(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抗阻力训练(resiste d exercise)、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 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或CIT)等。其中以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发展较快。强制性运动疗法,又称强制性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达到强制使用和强化训练患肢的目的,自应用于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以来,强制性运动疗法得到较大发展,其原则在神经康复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获得了成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由美国Alabama(亚拉巴马(美国州名))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治疗上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训练方法。60~70年代主要在实验室内使用,80年代后经过临床验证,发现此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脑损伤慢性期患者患侧上肢完成运动的质量,增加患侧上肢的使用时间。此研究成果报道后,即受到专业人员的关注,D uncan(1997)称其是“脑损伤患者在生活环境中有目的使用患侧上肢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 最明显证据”。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基本概念是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该疗法的优点是需要的人力(投入)少,花费少,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理论基础来自于行为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的形成及其矫正过程。 二、强制性运动的历史起源 强制性运动的基础研究可以追溯到70年以前。1940年Tower等首先提出猴子损伤了单侧锥体束后不能使用患肢,而限制健肢后患肢的功能又能提高。Taub通过总结当时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习得性废用(learnednonuse)”的概念,限制未受损的肢体3d后,这种废用是可以逆转的;持续限制1~2周后,这种逆转能持续较长的时间,这是通过对动物实验得出的对强制性运动的初步解释。随后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将此方法应用于人类的可行性。Ostendorf和W olf[2]首先将此方法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和脑外伤发病超过1年的患者。Taub等[4]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每天6小时的集中强化训练患侧上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疗效。随后大量研究也证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并逐渐扩展到神经康复其他领域。

-康复治疗学毕业论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 题目: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脊柱侧弯 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姓名:杨文正 专业:康复治疗学 年级: 2015级 学号: 站点名称: 指导老师:张德云 2016年5月

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脊柱侧弯的观察及护理 年级:2015级专业:康复治疗学学号:姓名:杨文正 [摘要]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疗法及理疗治疗脊柱侧弯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脊柱侧弯患者60例,采用现在康复治疗技术关节松动术及运动疗法等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49例患者症状消失,日常生活无异常,6个月内无复发,治愈率90%以上;9例好转,2例无效。结论:现在康复治疗技术关节松动技术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脊柱侧弯效果明显。严密观察脊柱侧弯症状缓解情况、加强心身理的护理、康复宣教抑制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坚持按疗程治疗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脊柱侧弯;脊柱侧弯的康复; 脊柱侧弯,它是一种脊柱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因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姿势,腰腿疼痛,下肢不等长,炎症的刺激,脊柱骨折,脊柱结咳等,是脊柱常见病及多发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用关节松动技术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脊柱侧弯60例患者的观察和康复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康复科住院就诊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学》中脊柱侧弯的诊断标准[1]。采用现病史、康复评定检查与X片,CT扫描相结合的诊断方法,收集60例患者,年龄20~4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身体变形,胸背部疼痛及脊柱区域肌肉疼痛。治疗前行站立位的全X片检查显示脊柱有大于15度的侧方弯曲40 例,最大侧方弯曲度20度,最小侧方弯曲度15度;特发性10例;先天性5例;神经肌肉性5例。 1.2 方法

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的临床应用

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討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痉挛型偏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对比两组治疗3、6、9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88)、偏瘫分级(Brunnstrom分级)、社会生活能力(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即SM量表)、肌力和肌张力情况。结果:两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CIMT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偏瘫分级、患侧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情况,并且还可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痉挛型偏瘫属于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据统计,在痉挛型偏瘫患者中,小儿的构成比较高,在世界范围内占所有脑瘫患儿的34%左右,在我国痉挛型偏瘫患儿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给家庭和社会经济均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治疗方法,但是治疗期间患儿异常痛苦,依从性和配合度均较差,且见效缓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2-3]。肌内效贴是指将肌内效贴布粘贴在体表以保护或增进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改善的一种疗法,在外伤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广泛,文献[4-5] 研究证实,肌内效贴在痉挛型偏瘫患儿中应用有确切的疗效,但是关于其具体作用仍有待深入探讨。鉴于此,本研究特筛选80例患儿进行前瞻性对照试验,重点探讨肌内效贴联合CIMT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儿科2017年1-6月收治的8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开展临床研究。纳入标准: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痉挛型偏瘫的诊断标准[6],年龄6~36个月,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类型先天性发育畸形或者功能障碍者;存在严重系统性疾病者,如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合并严重外伤者,如烧伤、烫伤、摔伤等;流动人口,难以保证持续接受治疗和随访者;家长已同意参与其他研究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CIMT治疗,主要目的是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对患侧肢体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2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 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 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 6、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 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它不能主动完成,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 8、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完成所有的关节运动形式,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 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 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肌肉的长度缩短,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 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如静止,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 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 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髋,膝,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 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 19、社区性步行:是指可以借助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 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 21、Raimiste现象: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 22、技巧性活动 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 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25、心功能康复: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 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30、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常用技术和方法?1)防止关节周周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2)防止神经肌肉性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3)防止软组织粘连形成的关节活动障碍 (1).主动运动:用主动运动恢复关节活动,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然后稍加维持,以引起轻度疼痛感为度;(2)被动运动;由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进行.其对挛缩组织的牵张,活动到最大幅度也宜作短时间维持,应根据疼痛感觉控制用力程度,切忌施行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损伤.(3)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侧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4)关节功能牵引法:按需要扩大活动关节运动方向作持续一定时间的重力牵引,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以取得更好的联系效果.在其远端肢体上按需要方向用沙袋

康复治疗系物理治疗学考试题答案

康复治疗系物理治疗学考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持续性被动活动(CMP):是利用机械或电动活动装置,是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1 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向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是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状 态。 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侧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 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神经发育疗法: 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 —Knott—Voss技术(又称PNF技术),这些技术具有以下共同特 点。①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 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 疗中。②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 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 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③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 -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为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在治疗中 强调先做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做等张练习(如在某一 姿势上做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 习向心性运动(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 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④治疗方法,应用多种感觉刺激, 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化训练队动作的掌握、 运动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工作方式,强调早期治 疗、综合治疗以及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如物理治疗(PT)、作业 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积极 配合;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主动参与,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素。 联合反应:是脑卒中后的一种非随意性的运动和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如当 健侧肢体用力过度时,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这种反应称为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脑卒中后患侧肢体出现的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运动模式,即当一 个关节试图活动时,相连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随之活动,在用 力活动时表现更为突出。 关节挛缩:关节外软组织痉挛、收缩而致关节活动受限者称为关节挛缩。 关节松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师在患者环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二、填空题

脑卒中偏瘫康复中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脑卒中偏瘫康复中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16T14:06:54.6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作者:王静 [导读]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予以强制性运动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康复科 410016 【摘要】目的:探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予以强制性运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参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42例。参照组接实施基础运动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给予强制性运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运动能力(FMA)以及残疾水平(Barthel)。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40例(95.24%)显著高于参照组30例(71.43%)。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FMA水平和Barthel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予以强制性运动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生存质量以及康复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强制性;运动;效果 脑卒中是一种多发并且较为常见的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近几年来,伴随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脑卒中的发生几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伴随医疗技术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几率逐渐提高,然而,患者经过治疗后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机能障碍,如偏瘫等,已经威胁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为患者自身身体健康以及患者家庭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干预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予以强制性运动干预,预后效果明显。具体详情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是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将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参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42例,所有患者皆符合脑卒中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自愿参与配合本次研究。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男性为为22例,女性为20例,年龄为40~74岁,平均年龄(65.4±4.2)岁,病程3个月~6.5年,平均病程(1.8±1.1)年;实验组患者中男性为为24例,女性为18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66.4±5.3)岁,病程3.5个月~7年,平均病程(1.9±1.6)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没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可进行。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运动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关节运动、坐位以及站位平衡、走路训练、连带运动以及其他对于膝盖和肩部等日常运动等。每天运动时间控制在1h左右,每天运动两次,4周为一个治疗疗程。 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强制性运动治疗。强制性运动主要包括:对患者瘫痪一侧肢体进行强化性训练,通过采用手夹板对患者健康一侧肢体进行限制,采用吊带的方式对患者健康一侧肢体进行限制,限制时间控制在清醒时间的90%左右,患者在如厕、睡觉、洗澡或者是其他进行可能影响身体平衡以及安全的运动时,解除限制。强化对患者患病一侧手部以及上肢的运动和训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程度,主要包括使用筷子、写字、吃饭、拿东西、叠被、下棋以及梳洗等日常动作等,在患者被强制运动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减限制程度,做到循序渐进,确保患者付出和效果成正比。若患者能够轻松完成日常的强制活动,则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适当的增加训练程度,训练内容需要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动作相融合。在患者接受强制性运动的同时,可以引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其中,积极鼓励患者训练。每天运动时间控制在1h左右,每天运动两次,4周为一个治疗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运动能力(FMA)以及残疾水平(Barthel)。上肢评定:采用FMA对患者上肢的运动能力进行评定,主要评定内容为:肩部、肘部以及腕关节协同运动以及分离运动等方面共33项内容,总计分数为66分,未完成为0分,部分完成为1分,全部完成为2分。总分与肢体障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效果:①痊愈:患者FMA水平和Barthel水平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②显著有效:患者FMA水平和Barthel水平评分明显改善;③有效:患者FMA水平和Barthel水平评分有所改善;④无效:患者FMA水平和Barthel水平评分均未发生任何改善,甚至恶化。总体有效率=(痊愈+显著有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以()的形式来替代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可以表示为(n,%),此时应用卡方展开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 实验组患者接受强制性运动后的总体有效率40例(95.24%)显著高于参照组30例(71.43%)。X2=8.571,P值=0.003,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2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FMA水平和Barthel水平 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FMA水平和Barthel水平均好于参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如表1所示。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巨大痛苦,还将为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3]。传统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效果欠佳,没有真正恢复患者身体运动功能。强制性运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和推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 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 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 程. 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 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 6 、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 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 它不能主动完成, 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 8 、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 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 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 可以完成所有 的关节运动形式, 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 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 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 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 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 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 肌肉的长度缩短, 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 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 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 如静止,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 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 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 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人体通过中枢命令, 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 髋,膝, 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 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 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 19、社区性步行: 是指可以借助踝- 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 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 21、Raimiste 现象: 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 22、技巧性活动 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 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25、心功能康复: 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 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 ,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 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30、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的康复

第八章运动创伤的康复 第三节肌腱损伤 要点解析 学习要求 一、掌握 1.肌腱和肌腱损伤的概念 2.常见肌腱损伤的临床特点(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肱三头肌肌腱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股内收肌腱损伤、 髂胫束损伤、股四头肌腱损伤、髌腱断裂、髌腱末端病、跟腱断裂 和跟腱末端病) 3.肌腱损伤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 4.肌腱损伤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肌腱损伤急性期处理的基本原则 6.肌腱损伤慢性期的处理方法 二、熟悉 1.常见肌腱损伤的病因 2.常见肌腱损伤的康复治疗 三、了解 1.常见肌腱损伤的术后康复程序。 内容精要 1.有关概念肌腱(tendon) :是把肌肉连接到效应骨或其它结构的束状物或膜状物。肌腱的功能:主要是传导肌腹收缩产生的力并牵引骨骼产生运动。肌腱损伤(tendon injury) 是常见的运动创伤,也是临床软组织损伤中的常见类型。 2.肌腱损伤类型肌腱损伤可以是急性损伤,但更多见的是慢性劳损;肌腱损伤多表现为肌腱和/或腱止点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严重的肌腱损伤则表现为肌腱断裂。 3.肌腱损伤的好发部位肌腱损伤好发于肩袖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股

四头肌腱、髌健和跟腱。 4.肌腱损伤的病因:主要为①过度牵拉(急性损伤):一次剧烈运动肌肉强力收缩引起肌腱拉伤;②过度使用(慢性劳损):长期或长时间的运动或活动中肌腱发生退变和慢性劳损。 5.临床特点 (1)肩袖损伤(cuff tear): 1)病因:肩部慢性撞击性损伤;创伤:肩袖肌腱受到过度牵拉损伤或摔倒时上肢伸展撑地,暴力使肱骨头穿透和撕裂肩袖前上部;医源性原因:因手法治疗时力量过大而损伤肩袖肌腱。 2)临床表现:症状:伤后肩痛,呈撕裂样痛。体征:60o~120o疼痛弧征阳性;肩外展及内外旋抗阻痛;肩峰前外缘及肱骨大结节处压痛。 3)临床分型:第I型:一般活动时不痛,当投掷或转肩时痛。检查只有反弓痛。第Ⅱ型:除重复损伤动作时痛外,还有肩袖抗阻痛,肩部一般活动正常。第Ⅲ型:较常见,症状有肩痛和运动受限,检查有压痛和抗阻痛。 4)肩袖肌腱断裂:①完全性断裂:症状:伤时局部剧痛,伤后疼痛减轻,随后疼痛程度又逐渐加重。体征:肩部广泛压痛、肌腱断裂部锐痛;常可触及裂隙及异常骨擦音;患侧上臂外展无力或不能外展至90o。X线片:早期一般无异常改变;晚期可见肱骨大结节部骨质硬化囊性变或肌腱骨化。②不完全断裂:肩关节造影有助确诊。 5)肩袖肌腱有无断裂的鉴别:①1%普鲁卡因10 ml痛点封闭;②上臂下垂试验。 (2)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injury of the biceps brachii long head tendon): 1)病因:肩关节反复超常范围的转肩用力活动,使肌腱在结节间沟内反复磨损致伤;一次突然的过度牵扯致伤;其它:增龄、肩袖炎症、肩胛下肌腱止点损伤、多次局封等。 2)临床表现: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和/或腱鞘炎:症状:肩前部酸痛不适,向三角肌或肱二头肌上下放射。体征:结节间沟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可触及局部条索状物;上臂外展上举后伸痛阳性;叶加森(Yergason)征阳性;肩关节活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与代码】 康复治疗技术(630405) 【专业简介】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我校2008年设置的专业。现有在校学生64人;已毕业学生63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6.7%。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有专业课专任教师7名,其中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人,讲师(主治医师)4人,助教(住院医师)2人。校内兼课教师3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人,讲师1人。100%的专任及校内兼课教师具有“双师”资格。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能力等结构合理,形成了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术梯队。 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二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所,开放病床数504张;二级甲等医院1所,开放病床数120张。拥有113个校外实习教学点。初步建立起“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临床实践三者融合,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验实训、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重要实践环节。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职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规格】 一、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2、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修养,对工作、社会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能够守法自律。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4、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较强的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较快适应临床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辅修课程及实训环节考核合格,操行评定合格。掌握康复功能评定和各种康复治疗(包括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能够开展临床康复服务。 二、具体要求 1、知识结构 (1)熟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3)熟练掌握康复治疗技术,如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等。 (4)熟练掌握常见疾病康复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有康复功能评价的能力。 (2)具有开展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如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中医康复疗法等)的能力。 (3)具有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康复治疗的能力。 (4)具有开展康复教育的能力。 (5)具有沟通协调的能力。 3.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较宽的知识面,有强烈的求知欲及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 (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端庄的仪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锻炼能力。 三、岗位面向 1.主要就业岗位: (1)各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室的康复治疗岗位; (2)专科医院如儿童医院或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或脑科医院,以及康复专科医院的康

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恢复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

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恢复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4-08-25T16:32:47.1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江浩清江文婷[导读] 根据患者的功能状态选择较患者运动功能略高、充分暴露患者运动功能缺陷、最大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的训练项目。 江浩清江文婷(福建省漳州市医院康复医学科 363000)【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8例脑卒中后出现肢体瘫痪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访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使用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39例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3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均较治疗好转,运动功能评分法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能改善中风偏瘫患 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关键词】偏瘫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上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2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bservation of mandatory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upper limb and hand funct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ovement therapy. Methods: 78 cases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limb paralysis as the object of observ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of 39 cases the use of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3 weeks as a cours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movement were cured, motor function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limb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 the curative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keywords】 hemiplegic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Upper limb movement functi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78例患者均为2012年9月-2013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偏瘫患者,均符合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经内科系统治疗3周以上,上肢运功功能 Brunnstrom 分期 IV 级以上,上肢关节活动度满足:①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20°,任意两个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伸展≥10°,拇趾背伸或外展≥10°。②患侧前臂旋前旋后≥45°。③患侧肘关节屈曲 90°的体位下可屈伸≥20°。④患侧肩关节被动活动屈曲和外展、外旋≥45°。排除:①严重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者。②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④MAL评分≥2.5分者。本组患者中男性41例,男性37例,年龄在37-63岁之间,28例为脑出血患者,50例为脑梗死患者,31例为右侧偏瘫,46例为左侧偏瘫,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治疗组用强制性运动疗法。①塑形技术:对患者进行 MAL 评定,根据患者的功能状态选择较患者运动功能略高、充分暴露患者运动功能缺陷、最大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的训练项目,每个项目反复训练10次,逐渐增加难度。②行为技术:要求患者每天清醒时间的90%佩戴长手套限制健侧上肢,强制使用患侧上肢活动,并且记录刷牙、开门、打电话、用勺子吃东西等日常生活的完成情况,记录使用患侧上肢进行日常生活的情况。③限制技术: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来训练制定个体训练方案,要求患者佩戴长手套限制健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强制使用患侧上肢训练,每天强化训练 3 小时,每周5天。(2)对照组用康复训练治疗,每次3小时,每周5天。每日训练后,不限制使用健侧上肢,不强调使用患侧上肢,患者可根据自己意愿随意使用任意肢体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两组患者均以3周为一个疗程。 1.3评定方法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WMFT评分、FMA 评分、BI 评分。 2.结果2.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比较见表1。组别例数 WMFT(分) FMA(分) BI(分)对照组 39例 39.65±7.67 34.78±6.73 42.78±8.31 治疗组 39例 38.71±7.35 34.89±6.47 41.89±8.97 2.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比较见表2。组别例数 WMFT(分) FMA(分) BI(分)对照组 39例 46.89±2.56 45.87±7.65 5 3.06±7.13 治疗组 39例 60.58±6.12 51.32±7.38 68.56±9.93 从表1中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前功能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两组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 3.讨论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本病的致死率明显降低,但约7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约有30%-66%的有上肢和手功能障碍[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传统康复治疗主要应用神经促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功能活动,但对于上肢和手功能的效果不明显。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强迫使用患侧上肢,克服“习得性废用”,来促进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3]。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不是单一的治疗技术,其治疗方案有系统化的独特性,行为学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结合。塑形技术多选择较患者运动功能略高,需要患者的努力才能完成的项目,集中反复进行训练,循序渐进恢复患者的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限制技术要求患者 90%的清醒时间健侧上肢佩带手套,来限制健侧上肢活动,强制患者使用患侧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行为技术对患者至关重要,将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运动功能应用到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综上所述,对中风偏瘫患者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能强化提高上肢及手的使用能力,提高手指的精细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的康复治疗。参考文献

康复治疗系物理治疗学考试题

康复治疗系物理治疗学考试题(卷) 一、名词解释:(20分) 持续性被动活动体位转移向心性收缩平衡步行周期 神经发育疗法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关节挛缩关节松动技术 二、填空题:(15分) 1、等长收缩就是指肌肉收缩时没有改变,而增加。 2、拮抗肌就是指与作用相反的肌群。 3、运动疗法根据动力的来源分为运动与运动。 4、神经生理治疗技术常用的有与。 5、运动再学习的三个阶段: 、、。 6、关节运动方向包括: 、、、、、、。 7、体位转移一般分为: 、、。 8、生理运动就是指关节在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9、人类的平衡可以分为与,后一种平衡又分为、 。 10、Brunnstom将脑卒中等神经损伤以后的偏瘫恢复分为6个阶段,即第1阶段: ;第2阶段: ;第3阶段: ;第4阶段: ;第5阶段: ;第6阶段: 。 三、选择题:(5分) 1、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的禁忌症就是 A、神经痛 B、关节痛 C、术后伤口痛 D、刺激颈动脉窦 E、骨折后骨连接不良 2、神经发育疗法不包括下列哪一种治疗技术; A、Rood技术 B、运动在学习 C、Bobarth技术 D、引导式教育 E、PNF技术 3、肌肉收缩时张力明显增加,但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称为 A、等张运动 B、等长运动 C、等速运动 D、放松运动 E、用力运动 4、肌肉收缩时张力基本不变,但肌纤维长度缩短或延长的运动,称为 A、等张运动 B、等长运动 C、等速运动 D、放松运动 E、用力运动

5、下列哪项不就是牵拉的作用: A、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B、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挛缩 C、调节肌张力 D、增加肌力 E、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 四、判断题(10分) 1、物理治疗就是以功能训练与手法治疗为主要手段的运动疗法。() 2、步行周期分为摆动期与支撑期,其中摆动期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支撑期占60%。() 3、运动在学习的适应性特征指身体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所产生的解剖学、力学与功能学等适应性变化。() 4、呼吸训练适应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慢性限制性肺病,但不适应于合并有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呼吸衰竭的患者。() 5、引导式教育可用于脑性瘫痪的儿童,对极重度智力低下的患儿效果良好。() 五、简述题(30分) 1、关节活动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简述肌肉牵伸技术的作用 3、简述平衡训练的原则。 4、简述Rood技术临床应用中的促进方法。 5、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入选标准就是什么? 六、论述题:(20分) 1、结合您所学的物理治疗学,论述偏瘫患者的床上转移技术 3、试述步行训练的分解训练 一、名词解释 持续性被动活动(CMP):就是利用机械或电动活动装置,就是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1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体位转移:就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向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就是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