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佛教的知识点总结佛教的历史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的社会风气混乱,贫富悬殊,人们的生活充满痛苦和煎熬。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佛陀释迦牟尼诞生并开始传播佛法。

佛陀释迦牟尼经过长期的修行和思考,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了佛道,并开始向众生宣讲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提出了解脱苦难的方法,从而建立了佛教。

佛陀的教法虽然早已千年,但至今为止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佛教以四谛、八正道等理论为基础,教导人们摆脱愚痴,达到精神解脱。

佛陀的弟子也经常将佛陀的教法集录下来,并传播至东南亚地区。

在千百年来,佛教逐渐成为亚洲各国民族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的主要教义佛教的主要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缘起、如是我闻、三宝等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教义之一为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苦是人类生活的本质,而集则指出煎熬的原因,灭和道则分别是解脱的方法和修行的方向。

八正道是佛陀提出的修行方法,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教义都是佛教修行的基础,通过对其的理解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解脱痛苦,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佛教的修行方式佛教的修行方式主要有三种:戒、定、慧。

戒是佛教修行的基础,是对人生活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定是通过冥想和专注来使内心平和,进而达到精神解脱。

慧则是通过修行和理论学习,使人对世间万事的真实本质有所认识,从而了解人生苦乐的真谛。

佛教徒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方式,一步步地摆脱对烦恼的执著,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佛教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亚洲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在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佛教都有着广泛的传统和信仰基础。

而近些年来,佛教也逐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在西方国家。

在美国、欧洲等地区,佛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人开始接受佛教教义,实践佛法,甚至成立佛教寺庙和修行中心。

这些都说明着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佛教哲学历年考题整理王雷泉

佛教哲学历年考题整理王雷泉

佛教哲学历年考题整理王雷泉缘起四阶段: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无上菩提誓愿证填空5’per1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2五蕴色受想行识3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4印度大乘佛教的两个派系唯识学派中观学派1、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2、六度/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3、五位百法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百法者: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4、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5、XXX三菩提的意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1三宝佛宝、法宝、僧宝2三论宗所尊经典3按照佛教我们现在在什么劫4完全继承自印度佛教的宗派是三论宗1、四谛的关系2、业力因果论3、般若无分别的智慧4、五蕴色受想行识1、龙树是哪一派的中观学派1、四谛的关系2、业力因果论3、般若无分别的智慧4、五蕴色受想行识1、四圣谛苦集灭道2、业由意志引导并能产生相应后果的生命活动简答15’per1若此有则彼有那四句话翻译阐释2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以罪怼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惩赏,使悦而后动。

”这几句话属于什么理论,并简述其宗教意义世间论3、缘起论和因果论的关系。

4、般若思想论述30’论述“真俗二谛”方法论的意义论述缘起法的佛学意义考的最多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的那些相对朴素一点的理论。

比如缘起论的意义。

就提示来说,重点还是小乘的理论业感缘起世间一切现象与有情的生死流转,皆由众生之业因所生起。

以阿赖耶识为业感缘起之根本。

业理论和缘起论的关系。

其实两个关系他的ppt中貌似都有。

自我发挥写篇关于佛教因果对现在社会有什么意义的文章。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自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的发展历程有种情况至今流传下来。

关于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佛教的起源、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的教派和流派、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佛教的影响和传播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他是印度尼泊尔地区的一个王子。

乔达摩在25岁时决定离开王宫,进行苦行修炼,以寻求灵性解脱。

在30岁时,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陀”,意思是“觉者”或“觉悟的人”。

2.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四谛谛、无我、缘起等核心概念。

其中,四圣谛指的是苦谛(人生苦难的本质)、集谛(导致苦难的原因)、灭谛(摆脱苦难的方法)、道谛(消除苦难的方法);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无我指的是人的自我并不真实存在,缘起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相生的。

3. 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自创立以来就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发展变迁。

在印度,佛教逐渐在6世纪前后兴盛起来,并且传播到整个印度次大陆。

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国王阿育王时期,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推广。

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继续增长,但在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佛教逐渐式微,转而成为别国的信仰。

此后,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

在中国,佛教受到了儒家、道家等其他宗教的影响,产生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面貌。

佛教也经历了中国的佛教起义和佛教的复兴,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还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家,在这些国家也形成了各自的佛教传统和文化。

4. 佛教的教派和流派佛教内部有若干个不同的教派和流派。

最早的佛教教派是小乘佛教,也称上座部佛教。

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涅槃,主张依止八正道自求解脱。

第3讲 佛教哲学

第3讲 佛教哲学


1,苦谛:人生的本质 (1)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 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2)五取蕴苦 五蕴:色、受、想、行、识。 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望、执著的贪爱。
2,集谛:痛苦的根源
(1)十二因缘说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
(2)业报轮回说 三 业:身、口、意 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 阿修罗、人、天。
最终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种种学说,最终都
是为了说明和论证涅槃寂静这一最高理想。
2,诸法无我
“法”,是指世间存在的事物。“我”,是主宰、自性、 实质和实体的意思。“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主宰的 功能,既无集合离散,又无变化生灭,是独立自生的永恒不 变的主宰者。所以,“诸法无我”就是说世间一切存在的事 物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 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的、 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 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常说“一切 皆空”。
3,涅槃寂静
“涅槃”,一般指断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
种精神境界,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寂静”是指涅槃的状态。所谓“涅槃寂静”,就是要
远离烦恼,断绝患累,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
涅槃寂静是三法印的终极,佛教提出诸行无常和诸法无 我,就是为了说明涅槃寂静的道理。涅槃寂静是佛教的
3,灭谛
(1)佛教最高境界——涅般
也译为“灭”、“圆寂”等。最初意义就是寂 灭,灭尽贪欲。
(2)两类:有余涅般和无余涅般
4,道谛
(1)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念、 正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2)三学:

佛教哲学知识点总结

佛教哲学知识点总结

佛教哲学知识点总结佛教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存在、真理和解脱的哲学体系,它源于古印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和哲学之一。

佛教哲学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关于生命和解脱之路的探索,本文将就佛教哲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1. 四圣谛佛教哲学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执着,灭谛指通过戒、定、慧来消除欲望和执着,从而达到解脱,道谛指解脱的方法和途径,即八正道。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中的解脱之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行为、正生计、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通过修行八正道,人们可以逐渐摆脱欲望和执着,最终达到解脱的目的。

3. 缘起因果佛教哲学强调缘起因果的概念,即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一切都是由因缘所生。

人们要明白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会产生什么样的因果,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因果规律,积善行德,消除恶果。

4. 无我佛教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包括人的自我也是如此。

因此,佛教强调无我的理念,即人们应该超越自我的困扰,找到自己与整个宇宙的联系,实现真正的解脱。

5.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教中的智慧修为,包括对事物的洞察和了悟。

佛教哲学认为,要达到解脱的境界,必须具备智慧,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人们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认识到真实的本性和真理。

6. 涅槃涅槃是佛教中的至高境界,意为灭尽烦恼,达到歇止和解脱的境界,是人们在修行中追求的终极目标。

涅槃表示脱离轮回的苦难,得到永恒的安宁和解脱。

7. 慈悲与菩萨慈悲是佛教中的重要品质,菩萨则是以慈悲为本性的高僧,他们以大慈大悲心救度有情,忍辱负重,无私奉献,成为众生的慈母慈父,被认为是众生的福音。

佛教强调慈悲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学习菩萨的榜样,培养慈悲心和利益他人的精神。

8. 中道佛教哲学提倡中道,即避免两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佛法是东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涵盖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活的广泛哲学体系。

佛法的核心理念是解脱生死轮回,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在佛法讲座中,人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有关佛法的知识,这些知识点涉及到佛法的基本理念、修行方法、生活指导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佛法讲座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佛法的基本理念1. 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众生在生与死的循环中无休止地轮回。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由于众生的贪、瞋、痴所造成的,要摆脱生死轮回,就需要通过修行来超越这些烦恼,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2. 四圣谛:四圣谛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四个部分。

苦指的是生命中的痛苦和不满足感;集指的是痛苦的根源,即贪欲、瞋恨和愚痴;灭指的是摆脱痛苦的方法,即断除烦恼,以及达到解脱;道指的是通向解脱的修行之道。

3. 缘起空性:缘起空性是佛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而且都是空性的,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缘起空性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常的,并且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4. 六度:在佛法中,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个方面的修行方法。

通过六度修行,众生可以培养慈悲心和智慧,最终实现解脱和觉悟。

二、佛法的修行方法1. 禅定:禅定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它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平静心灵,消除杂念,达到心性净化和解脱的境界。

禅定可以帮助修行者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提升自我修行的效果。

2. 念佛:念佛是佛法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念佛,修行者可以净化心灵,摆脱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念佛可以让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佛法的警觉和敬畏。

3. 行持戒:持戒是佛法中的修行方法之一,它指的是修行者遵守佛教的戒律,远离恶行,培养慈悲心和道德品行。

持戒可以帮助修行者净化内心,避免造恶业,积累善德,从而达到解脱和觉悟。

4. 忍辱:忍辱是佛法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它指的是修行者在遭受苦难和不幸时,能够忍耐和宽容,不抱怨和抵抗。

佛家富含哲学道理的语录

佛家富含哲学道理的语录

佛家富含哲学道理的语录佛教中有着许许多多富含哲理的话语,他们有的晦涩难懂,有的简单明了。

关于佛家富含哲学道理的语录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了解,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佛家富含哲学道理的语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佛家富含哲学道理的语录1、不懂反省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肯努力的人,永远发现不了自己长处。

——觉醒法师2、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

——义端法师3、清净之水,游鱼自迷。

——善会禅师4、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善慧大师5、于已无事,则勿妄求;而求而得,亦非得也。

——宣鉴禅师6、诚实守信是与他人相处的要诀,结缘交友的前提,唯诚信才能趋真趋善,进德进学,立身立业。

“本立而道生”,父母是孩子的本,这些品质又是做人的本。

——理海法师7、肉重千斤,智无铢两。

——义忠禅师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9、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崇慧禅师10、心的力量是建立在信仰上的,信仰很重要。

有人做企业也好,做人也好,往往半途而废,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信仰不坚定,信念不坚定,信心不坚定。

什么叫做道,道就是坚持,道也贵在坚持。

——正慈法师11、修行人如果有看不惯的、看不起的、看不上的、看不顺眼的,说明修行还没有修好。

学佛没有什么,就是单刀直入,改毛病、改习气。

——贤书法师12、风吹荷叶,满池青绿;十里行程,还差一程。

——善会禅师13、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义玄禅师14、佛性平等,贤惠一致。

——玄素禅师15、不要把苛刻当做刁难,而当做提升自己最好的训练;不要把他人的推卸当做负担,而当做机会。

要乐意承担,做得越多自己能力就越强。

外境不是重点,我们自己的内心才是关键。

——学诚法师16、世界很大又很小,看你心的容量与承载。

什么都想出人头地,会输了平常的幸福。

学会留路?人,自己的天会更蓝。

生命的大度在于,亏损失败我承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宝:佛:佛陀——“觉者”(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如实的了解;等觉或遍觉——使别人觉悟;圆觉或无上觉——最高最圆满境界)法:佛所说的法——三宝的核心,“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僧: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出家弟子)、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在家弟子)如来:“真如”,一切法的真实状况。

佛经解释“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佛陀”的异名。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

南无:“那摩”,敬礼。

轮:以轮来比喻佛所说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

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初转法轮”。

三大系:巴利语系(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汉语系、藏语系戒律(开遮持犯):开——出家戒条中,本是不得触犯的,在某种情况下可开许。

遮——在某种情况下可开,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

佛教基本教义:目标:成佛哲学基础:缘起论、业力论三法印(基本原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谛(教义基本内容):苦(说世间的苦)、集(苦的原因)、灭(苦的消灭)、道(灭苦的方法)三无漏学(实践程序):持戒、修定、证慧特点:以人为本位;以解脱为中心;以禅观亲证为认识的基础和解脱实践的终极;否定性辩证法和真俗二重真理观缘起论: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因——关系缘——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同时的互相依存关系:师生关系,有师则有生,有生则有师,无师则不成生,无生则不成师。

——同时因果“此有故彼有”异时的互相依存关系:种子和芽,过去有了种子,今天才有芽,同时因为今天有芽,过去的种子才名为种子;另一方面看,种子灭即芽生时,芽生时即种子灭时。

——异时因果“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然在某种互相关系中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绝待的存在。

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与空间上无数互相依存的关系组成。

缘起偈:“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教义在佛教中重要地位十一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四个重要论点:1)无造物主:承认“诸法因缘生”,不承认有独立的造物者,即“无作者义”。

(佛教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只是看做一种众生。

佛也受因果律支配)2)无我: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有情”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任何要素又刹那依缘生灭,无固定独立的“有情”支配身心,即找不到“我”的存在身体——六大:地(骨肉)、水(血液)、火(暖气)、风(呼吸)、空(空隙)、识(精神活动)心理——五蕴(堆):色(人生的感觉器官五根:眼耳鼻舌身;感觉对象五境:色声香味触)、受(感觉)、想(印象:摄取事物相貌)、行(思维: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识(了别:对所认识的对象予以推理和判断)名色——组成“有情”的精神和物质要素。

名——精神要素,即受想行识四蕴(六大中识大);色——物质要素,地水火风空(必须互相结合变化)无动作义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承认由因生果,反对因变成果,虽讲六道轮回,但不承认有灵魂从这个身体投入另一个胎里去——从无我教义中延伸3)无常一切现象,皆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关系,没有恒常的存在,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即“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

“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生、住、异、灭”。

常见:主张“有恒常不变的事物”的见解断见: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佛法亦受“无常”支配:正法、像法、末法4)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生灭无常,但又是相续不断的(竖的方面);因果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一类因产生一类果,如善因得善果(横的方面)。

*概括为两个论点1)无常生灭相续——包括刹那生灭和因果相续2)无我没有主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加“有漏皆苦”为四法印)有漏皆苦:漏即烦恼。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惑,又称烦恼。

由烦恼而造业,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鬼、地狱的身心,又起烦恼,无限轮回。

六根本烦恼:三毒——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的道理)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之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取即烦恼,五取蕴即五蕴。

人的五蕴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故曰取蕴。

五蕴刹那流变,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十二缘起——苦的缘起:1)老死。

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2)生。

有生即有死,生最重要条件——3)有。

有即存在,身口意所造业对招引的后果潜伏着一种“有”的力量,有业力为缘,则必有后果的生与死。

有的缘从何而来?——4)取。

追求执着之意,以自我为中心的追求引发身口意三业。

取的缘——5)爱。

爱即生命欲,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由此造业。

爱取有同为生死的因——惑业苦的因果关系爱的发生——6)受。

感觉,对客观事物所起的苦乐之感,感觉激发生命的欲求,依存于——7)触。

根境识三者会合,才能发生触,因此触依存于——8)六入。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境遗存下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

六入依存于——9)名色。

身心合成的组成,六根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

名色又依存于——10)识。

识虽是名色的一部分,亦是其中心部分,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识又依存于名色。

11)行。

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所造业看其潜伏的引生后果的力量为“有”,从现在已成熟的果看过去所造业为“行”。

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依存过去的“行”而起。

行依存于——12)无明。

对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是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道理不能觉,以为有唯一的、作主宰的我,即“我执”,因之而有烦恼,而造业。

人生死痛苦的本源在于无明。

总结(“有漏皆苦”,苦谛与集谛之内容):无明、行是过去的惑和业——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未来生、老死的苦果涅槃寂静:(灭谛)涅槃是无漏,十二缘起的止灭。

涅槃意为圆寂。

现法涅槃——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离。

有余涅槃——释迦牟尼三十岁证得涅槃,不过其肉身还是过去的惑、业之果的剩余。

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戒:防止三业过失。

五戒——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戒——沙弥(不满二十岁)持的戒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定:精神上既不昏沉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将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进而引发一种无漏智慧。

有世间的四禅、四无色定,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

慧: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断除迷惑证悟真理。

三学修行法门:三十七道品八正道:1)正见(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生活行动受正见指导,使三业合于法);5)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向正见所指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忆念正见);8)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五乘佛法:1)人乘——五戒令修持者得生人间。

2)天乘——十善教法令修持者得生天界。

3)声闻乘——“声”即听闻佛的言教。

四谛教法令人断除见惑和思惑,证得涅槃。

为证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声闻乘要求修行者出家阿罗汉: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

初果(断见惑);斯陀含果、阿含那果(断思惑);阿罗汉果(见惑思惑断除,证得涅槃,声闻乘中终极地位)4)独觉乘——没有佛法的年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而得解脱,却不能将其说出。

5)菩萨乘——六度教法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无数苦行,达佛果位。

小乘佛教:着重自己解脱大乘佛教:着重利他1)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盘”:十二因缘灭只灭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

佛的圆满觉悟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事,而随时安住在涅槃境界。

2)发展缘起论:法性空。

一切法皆因缘和合的现象,不仅破“人我执”,同时破“法我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切法“缘起性空”(大乘理论基础)。

色即五蕴中的色,指物质,“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无实体,因此“色即是空”;因为无实性,故遇缘即起,所以“空即是色”。

“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诸法实相”以实相为“一法印”3)发展缘起论: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

因此“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视众生如一子”,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人生观,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菩萨: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人。

六度:波罗密多,意为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

六种到彼岸的方法1)布施——财施(物质)、无畏施(安全)、法施(真理)2)持戒——饶益有情戒(最根本,一切为了利益大众)、防一切恶行、修一切善行3)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4)精进——不懈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5)禅定6)般若——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四摄:四个团结大众的条件,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1)布施;2)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3)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4)同事(使自己的生活活动与大众相同)五明:菩萨为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1)声明(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3)医方明(医药学);4)因明(逻辑学);5)内明(佛学)有为法:一切依借因缘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

无为法:不依借因缘,本来不生灭的事物。

如涅槃、虚空。

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我空法有论。

一切法的自体永恒存在,其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因缘。

大众部:我法两空论。

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仅仅在一刹那中有体和用。

中观学说:代表人物:龙树、提婆主张:诸法实相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空是一切法的真实相状。

1)一切法空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之基础上。

2)此空不能认为是有,亦不能认为是无。

“非有非无,非生非灭”3)二谛:现象——世俗谛(相待的世间真理):种种现象和因果关系分明而有。

本质——胜义谛(绝待的真理):虽有万象差别,而当体空不可得,空与有在因缘所生法上是统一的。

二谛“二而不二”——“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中道义)瑜伽学说:代表人物:无着、世亲主张:继承诸法实相论并加以发展,认为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也不是一切无所有,离开有与无的执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