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企任重道远 改革发展砥砺前行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院简介

合集下载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宣传片解说词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宣传片解说词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宣传片解说词主题:科技导航,文化兴企。

【文化源自传承】巍巍紫金山,浩浩长江水,在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城,孕育出一座文化气息浓厚的电力科研院所。

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助,行业内唯一专门从事电力环保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电力工业部火电厂大气环境测试研究中心。

岁月变迁,时代纵横,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该机构划归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更名为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致力于电力环保技术,在中国国电的领航下重新扬帆。

2010年10月22日,历史为环保院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中国国电领导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环保院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业务拓展到电力科技与环保的各个领域,其定位是为中国国电的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提供坚强技术支撑,为建设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可利用原企业宣传片)【文化注入新机】电科院组建后,企业转型成为第一要务,发展形势、战略规划、企业管理都面临着新的变化。

中国国电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多次到电科院指导工作,为电科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电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

经过分析和研究,院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力量,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中国国电统一的文化理念、统一的行为规范、统一的形象标识为电科院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电科院将国电“家园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管理,渗透到战略规划、企业管理、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用文化来引领企业的发展大局,影响职工的观念行为,营造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不断增强电科院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集团领导调研、院领导开会、十二五文化规划、制度汇编本)【文化提升形象】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的视觉形象是企业的名片,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直观标识。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宣传片解说词复习课程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宣传片解说词复习课程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宣传片解说词主题:科技导航,文化兴企。

【文化源自传承】巍巍紫金山,浩浩长江水,在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城,孕育出一座文化气息浓厚的电力科研院所。

它诞生年代,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助,行业内唯于上世纪80电力工业——一专门从事电力环保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部火电厂大气环境测试研究中心。

岁月变迁,时代纵横,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该机构划归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更名为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致力于10年电力环保技术,在中国国电的领航下重新扬帆。

2010日,历史为环保院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中国国电领月22导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环保院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业务拓展到电力科技与环保的各个领域,其定位是为中国国电的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提供坚强技术支撑,为建设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可利用原企业宣传片)【文化注入新机】.电科院组建后,企业转型成为第一要务,发展形势、战略规划、企业管理都面临着新的变化。

中国国电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多次到电科院指导工作,为电科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电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

经过分析和研究,院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力量,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中国国电统一的文化理念、统一的行为规范、统一的形象标识为电“家园文化”电科院将国电科院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融入到企业的管理,渗透到战略规划、企业管理、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用文化来引领企业的发展大局,影响职工的观念行为,营造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不断增强电科院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集团领导调研、院领导开会、十二五文化规划、制度汇编本)【文化提升形象】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的视觉形象是企业的名片,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直观标识。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范文(二篇)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范文(二篇)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范文____年是中国供电企业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关键一年。

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供电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科技进步成为推动供电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2024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号召,深化供电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现将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如下:一、深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供电设施升级水平2024年,我们将以推进供电设施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

首先,我们成功研发出了高效节能的智能变电站和配电网络管理系统,在提高供电设备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实现了设备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了供电设施的远程监控平台,实现了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保障了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我们还在电力负荷预测和调度优化方面取得了突破,通过对供电网络负荷数据的深度学习和智能分析,实现了电力需求的准确预测和供需的优化匹配,提升了供电效率和电网的可调度性。

二、加强新能源接入,推动能源转型升级2024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政策,加强对新能源的接入和利用。

首先,我们利用智能光伏发电技术,建设了多个光伏电站,实现了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提高了供电企业的自给自足能力。

其次,我们积极探索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途径,建立了多个风电和水电站,实现了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在新能源接入方面,我们还加强了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扩大了充电网络的覆盖范围,提升了电动汽车的充电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三、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供电服务质量2024年,我们加强了供电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建设供电服务平台和智能电能表管理系统,提升了供电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我们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电服务平台,实现了供电业务的集中办理和共享资源的互联互通,提高了用户办事效率。

其次,我们推广了智能电能表,并建立了智能电能表管理系统,通过对用户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控和分析,提供了个性化的用电建议,帮助用户实现用电安全和节能减排。

业内领先 电科院迈向一流踏上新征程

业内领先 电科院迈向一流踏上新征程

业内领先 电科院迈向一流踏上新征程文·图/胡婷婷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国网冀北电科院建院65周年。

伴随共和国电力工业前进的脚步,冀北电科院在探索中前行,在市场中成长,在改革中壮大,从仅有电气、仪表、化学、热机4个专业的中心试验所,发展成为专业建制齐全,业务覆盖发、输、变、配、用,国内首家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电科院,冀北电科院的技术人员在国家风光储输工程二期现场调试。

为华北地区发供电企业安全经济生产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步履铿锵走过峥嵘岁月回望征程,筚路蓝缕,壮志如虹。

电科院一路走来,无不烙上了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改革树立了标杆。

自此,电科院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

截至2018年末,资产总额是改制时的5.25倍;营业收入是改制时的3.74倍;所有者权益是改制时的4.61倍。

2012年3月,华北电网公司所持股份划转至新成立的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按照“三集五大”体系改革要求,国网冀北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5月挂牌成立,与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运作。

至此,电科院形成了覆盖整个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全过程的服务体系,踏上了建设一流电科院的新征程。

砥砺奋进确立业内领先优势与新中国电力工业共同成长,65年来,电科院应对电力市场的风起云涌,始终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基层,为安全经济生产服务”的办院方针,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促进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技术服务、基建调试、科研开发业务蒸蒸日上。

65年来,电科院的生产服务范围逐年扩大,地域涉及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

服1984年,房山500千伏输变电调试现场。

1996年,电科院技术专家在电厂做动平衡实验。

1954年,参照苏联建立大区中心试验所的模式,电科院前身华北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所正式挂牌成立,主要担负区域内各电厂及供电单位的试验任务。

其后数度更名,直到1975年9月,与北京电力调整试验所合并成立北京电力试验所, 确立业务范围覆盖生产试验研究和基建调试。

电力公司简介范文

电力公司简介范文

电力公司简介范文你了解过电力公司吗,来看看下面的简介,一起了解一下这些公司吧,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电力公司简介范文,希望对你有用!电力公司简介范文一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全资子公司,承担着优化全省能源资源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供应的重要职责。

主要从事电网建设、生产、经营、科研、设计和培训等业务,公司下设16个市级供电公司、72个县级供电公司和9家直属单位,管理各类员工近6.5万人,服务电力客户2300多万户。

2014年我省全社会累计发电2033.9亿千瓦时,增长2.84%;全社会用电量完成15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4%;统调最大用电负荷2715.44万千瓦,同比增长2.15%;向华东电网净送电量448.74亿千万时,同下降0.21%。

安徽电力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呈北电南送格局。

截至2014年底,我省全社会装机容量4326万千瓦,其中水电287.89万千瓦、火电3911.44万千瓦、风电92.28万千瓦、太阳能44.29万千瓦。

安徽电网拥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3.4万公里、变电设备容量12567万千伏安。

其中,100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3台,变电容量900万千伏安;500千伏变电站17座,主变31台,变电容量2410万千伏安,线路4290公里。

通过2回1000千伏线路和7回500千伏省际输电线路与华东主网相连,电力外送能力达1400万千瓦。

2013年9月25日,皖电东送淮上线特高压工程投入运行,安徽电网进入特高压交流大电网时代,电网输送能力、抵御事故能力、电网规模及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程度提高,基本形成以1000千伏和500千伏线路为骨干、220千伏线路覆盖全省的较为坚强的电网。

多年来,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始终致力于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全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

始终致力于加快电网建设,不断优化我省电网结构,促进省内电力可持续发展。

始终致力于推动省政府能源发展战略,“皖电东送”成效显著。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2篇)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2篇)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一、工作回顾2024年,作为供电企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一年,我们紧紧围绕“智慧供电、绿色能源、安全可靠”的总体目标,以推动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为核心,围绕技术创新和应用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 统筹规划,明确目标。

我们制定了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并确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通过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充分考虑了科技与业务发展的结合,为今年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创新科技产品,提升服务能力。

在2024年,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成功研发了一批科技产品,如智能电表、智能电力设备检测系统等,大大提升了供电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3. 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运营效率。

我们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了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实现了对供电设备、用电数据的全面监控和分析,有效提高了供电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4. 优化供电网络,提高安全可靠性。

为了提高供电网络的安全可靠性,我们引入了先进的智能化监测设备,提升了供电设备的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和排查了潜在的故障隐患,有效防范了电网事故的发生。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我们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二、存在问题在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工作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虽然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2. 数字化转型推进不均衡。

供电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不同单位和部门的推进速度存在差异。

有的单位推进较快,已经应用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技术和系统,而有的单位仍处于起步阶段。

六十五载初心不忘 砥砺奋进再度启航

六十五载初心不忘 砥砺奋进再度启航

2020.124特 稿六十五载初心不忘 砥砺奋进再度启航周 虹 伍宛生(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淮河作为古代“四渎”之一,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历来备受党和国家重视。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无数治淮先辈栉风沐雨,披星戴月,致力于淮河安澜,践行着水利人的初心和使命。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新中国治淮70周年。

盛世中国,水利事业蓬勃发展,新时期淮河保护与治理成就非凡。

在这个辉煌的时刻,我们也迎来了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原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公司)成立65周年。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65年来,几代人拼搏奉献、自强奋进,公司已发展成为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工程咨询、工程测量等多项甲级资质,国内具有较高声誉的水利规划设计企业,逐步形成了“中水淮河”品牌效应。

作为有责任担当的水利企业,公司始终致力于保障人民幸福安康,坚定不移地兴利除害,在新中国治淮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回首65年,初心不忘耀山河1955年4月,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前身——淮委勘测设计院伴随着治淮需要而成立。

1981年11月至2003年4月,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先后经历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院和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数次更名。

2003年4月,依照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文件精神,整体转制成为股权多元化国有企业——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7月,公司再次更名为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沿用至今。

65年沧桑巨变,我们历经更名、改制,却始终不改作为治淮人的初心和使命。

65年来,我们的足迹踏遍淮河流域,并拓展到祖国南北,铸就了一大批经典精品工程,培养了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勘测规划设计经验,收集了大量的技术基础资料等,为淮河的保护治理和水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例文(2篇)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例文(2篇)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例文2024年,在供电企业的科技进步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足轻重的成果。

本文将对2024年的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进行年终总结,以回顾过去的一年,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项目研发创新二、智能电网建设三、新能源接入新能源接入是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们致力于将可再生能源纳入供电系统,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进先进的新能源调度和管理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协调可再生能源的供给与需求,并确保电网的稳定。

2024年,我们成功实施了多个新能源接入项目,并使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数据分析与安全在2024年,我们不仅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还加强了数据的安全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平台和安全防护系统,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供电系统运行情况,并及时预测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数据的加密与备份,保护了供电企业和用户的信息安全。

五、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我们通过加强内部培训和外部合作,提升了技术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还注重打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和文化,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工作动力。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供电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供电企业科技进步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项目研发创新,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和新能源接入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我们将加强数据分析与安全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数字化运营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为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之,2024年是供电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年。

在各项工作中,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供电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为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年终总结例文(2)尊敬的领导:值此年终总结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您汇报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工作的年度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兴企M i l S 改革发展破硕前行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 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成 立于1958年,是中国南 方电网贵州电网有限责 任公司下属的电力科研 单位,是贵州电网技术监 督中心、技术服务中心、 技术开发中心、科技信息 中心。

截止到2017年8 月,全院共有员工247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 人,副高级职称129人, 中级职称64人;博士学 历3人,硕士学历87人, 本科学历108人。

国家、 行业级各种专委会及标 委会专家13人,南网一 级技术专家2人、二级技 术专家5人、三级技术专 家2人、助理技术专家 24人,技能专家2人。

设有办公室、政治工 作部、人力资源部、财务 部、安全生产部、科信中 心、品控技术部、市场经 营部、工程部、编辑部、工 会办(员工服务中心)等 11个职能管理部门;设有 高压所、系统所、计量所、 化学环保所、自动化所、 汽机所、锅炉所、材料技 术中心、水机所等9个专 业所。

已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国家能源局监管 委员会颁发的电力设施 承修(试)类一级资质许 可证,电力建设企业协会 颁发的送变电工程甲级 调试资质,中国合格评定
mm
贵|i 电网有限责任公_电力科学研=_介
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 )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贵州省质量 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资质认定证书、中低频振动标准社 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成立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 可的贵州电研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心、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 委员会认可的电力工业贵州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 了 GB /T 19001、GB /T 24001、GB /T 28001 标准的认证,建立了质 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保证体系。

获得电力行业级查新资质,是贵州电网的技术标准中心, 建立了计算机文献管理系统,编辑出版拥有国家刊号、国内外 公丌发行、贵州唯一的电力类学术期刊《电力大数据》。

拥有先进的仪器设 备及出色的试验能力,建 成六盘水防冰减灾、智能 变电站、计量设备性能检 测与评估、电网材料失效 分析及寿命评估、节能技 术研究等重点实验室;拥 有全省最大的高压试验 大厅。

_
|在对贵州电力系统 的技术监督、技术服务、 基建调试工作中,相继完 成了近10座500 k V 变电 站调试(包括贵广500 kV 直流换流站系统试验)及 数十台300〜600 M W 等 级的大型发电机组的调 试;1993年调试完成的 500 k V 贵阳变获“鲁班 奖”,2003年调试完成的 安顺二期2x 300M W 工程 获“鲁班奖”,2004年调试 完成的纳雍电厂4x 300MW 新建工程获“詹天 佑奖”,2009~2011年调试 完成的500 k V 金州变、 500 k V 六盘水变均获“国 家优质工程奖”和“电力 优质工程奖”,2011~2012 年调试完成的贵州北盘 江董箐水电站获“电力优 质工程奖”。

2006、2009、 2011年三度获全国电力 建设优秀调试企业称号。

共获各类科技奖励 85项,获授权专利241 件,软件著作权48件,发 表核心期刊论文241篇, 出版17本技术专著。

在 电网防冰减灾、智能变电 站、无烟煤燃烧、输变电 在线监测、新能源等领域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