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然而,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中的历史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其中融合了大量的历史元素。
小说中的人物以刘备、曹操、孙权等为代表,以东汉末年时期的政治动荡、战争纷争为背景展开。
小说虽然描述了战争的激烈场面,但其中的历史真实性往往存在偏差。
例如,在小说中,关羽被描绘为个人勇猛无敌的形象,但实际上关羽对历史的影响力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大。
这一点是历史记载所无法证明的。
其次,三国演义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和虚构元素。
为了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作者常常对历史事实做出修改和虚构。
例如,小说中的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在小说中,刘备、孙权和曹操三位主要角色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往往超出了历史事实。
这是作者为了吸引读者和增加戏剧性而对历史事实进行了美化和改编。
然而,正是这种艺术虚构的手法,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紧凑有趣,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
而这些艺术手法本身也是创作者的创造和想象力的体现,无论历史真实与否,艺术虚构在文学作品中都能产生独特的美学价值。
此外,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一些历史虚构的成分,但其中仍有大量的历史细节和事件确有其实。
小说中描绘的东汉末年的政治动乱、战争纷争等,大部分都有历史基础。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读者可以一窥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风云变幻、英雄豪杰的光辉。
虽然小说中的细节可能有所增删和虚构,但总体上可以说,三国演义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其中存在大量的虚构情节和人物形象。
尽管如此,艺术虚构的手法使得小说成为一部文学经典,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历史真实与否,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
”语出清末民初黄人所撰小说小话》,说的是罗贯中小影响之大。
且不赘述它对明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和清君臣的影响;只看清末“西人之我国者,稍解中文即争《三国演义》;偶与论及中国英传记则津津乐道者,必此书也。
或看今人由此阐发出领导艺术人才学、谋略学等范畴及在国内上八十四集《三国演义》电连续剧而引起的讨论热,见它的魅力方兴未艾。
但是历史义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本身,们必须把握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
因为它是一部历演义小说,它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作底本写成的通俗艺读物。
本文分析明代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中所体现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看法。
一般而言,探《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问题首先得弄清小说采用的材即历史资料,是否信;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历史人物是否做到了“不虚美、不恶”,不含有较大的偏见。
显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较为客观地评论小说家发历史材料、探索历史背景、描写历事件和艺术地再现历史人形象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有哪些不足,甚至重大的失误。
而历来研者往往更多的是拘泥于细枝节,单从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从而作出简单判断,研究小说术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发真实风貌的功能方面则稍欠缺。
当然还是有些文论家卓见识,能够理解作者罗中是如何运用辩证方法,适当地采用些虚构的情节来强作品的艺术性,而又能使这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的真人真事不出现太大的矛盾突。
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特定的三国时代氛围,并尚友古人”,和小说中自己爱的人物产生共鸣。
这才是备洞见识力的文论家超越世俗浅之处。
罗贯《三国志通俗演义》参陈寿的《三国志》及裴之的注文,也借鉴《后汉书》《晋书》中若干纪传并旁采《世说新语》《搜神记《三国志平话》等古籍。
时也取材于《资治通鉴,而胡三省的注解更有助于者理解三国人物与历史事的前因后果。
这就小说作者按时问顺序编三国的历史小说提供了鉴。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虚构与意识形态探究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虚构与意识形态探究引言引出《三国演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自问世以来,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读者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虽然被称为《三国演义》,但其内容实际上是基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定时期——三国时代的虚构故事。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虚构和其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呢?历史虚构的出现历史虚构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事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进行了虚构和夸大。
这是由于作者罗贯中的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造成的。
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希望通过精彩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形象来满足当时社会人民对英雄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历史虚构和夸大的情节。
虚构的英雄形象与历史记载的差异史书与《三国演义》之间的差异真实存在,尤其是其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
很多历史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被赋予了超凡的智慧、勇气和决断力,使得他们成为了乃至整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
而在历史记载中,尽管这些人物也有卓越之处,但他们一般不会被如此夸大地赞颂。
例如,著名的刘备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家和领导者,但他并没有那么无所不能。
历史虚构的目的虚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国演义》并没有只是简单地记述三国时代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塑造出一种宏大的英雄史诗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对决、忠诚与背叛的人性较量,以及人们对权力和理想的追求。
这些故事不仅提供了娱乐和想象的乐趣,更给予读者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指引。
意识形态的体现思想和价值观的阐述《三国演义》中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一定反映。
在故事中,正直善良的人物往往能获得成功和尊重,而邪恶虚伪的人物最终会受到惩罚。
这种价值观的阐述体现了作者对于正义、忠诚和仁爱等传统儒家思想的追求。
名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名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啊,那可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呢。
很多名家对它都有独到的见解。
毛宗岗就对《三国演义》做了很多批注,他就像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寻宝者,在《三国演义》这个大宝藏里挖掘出了好多闪光点。
他批注的版本让我们能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这部作品。
就好比我们去参观一个大花园,没有导游讲解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花花草草的表面美丽,有了毛宗岗这个“导游”,我们就能知道这朵花为什么种在这儿,那棵树背后有什么故事。
他把《三国演义》里那些细微的情节、人物的小心思都给我们剖析出来了。
这就像拆一个精美的机械小玩意,他把每一个零件的作用都告诉我们了。
难道你不觉得这样看《三国演义》会更有趣味吗?鲁迅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我们做蛋糕,本来面粉、鸡蛋、糖按比例放进去,能做出美味的蛋糕,可要是糖放太多了,就甜得发腻了。
诸葛亮太聪明了,聪明到有点不真实。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大胆啊。
它把诸葛亮刻画成智慧的化身,就像把一颗星星擦得超级亮,亮到有点刺眼。
可这颗刺眼的星星却在整部书中闪闪发光,引领着蜀国的命运。
你说要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多智谋,那蜀国还能在三国鼎立的局势里撑那么久吗?易中天品三国又让更多的人对《三国演义》有了新的认识。
他像是一个在老房子里翻出旧宝贝的人,把《三国演义》里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历史真相、人物关系又重新梳理了一遍。
他在讲述的时候啊,就像拉家常一样,把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拉到我们面前。
比如说曹操,以前我们可能就觉得他是个大反派,可易中天一讲,我们才知道曹操也是个复杂的人,有他的雄才大略,也有他的心狠手辣。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幅画,以前只看到画的正面,易中天把画翻过来,让我们看到了背面的笔触和颜料的痕迹,原来这幅画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这些名家的评价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三国演义》的一扇扇门。
我们看《三国演义》,如果只是自己闷头看,就像在黑暗里摸索,只能摸到个大概形状。
三国演义历史虚构艺术赏析读后感

三国演义历史虚构艺术赏析读后感读完《三国演义》,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之旅。
在这部作品中,历史与虚构交织,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让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要说这《三国演义》里的虚构,那可真是巧妙至极。
就拿诸葛亮的空城计来说吧,那场面,真是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司马懿带着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却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弹琴。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刺激。
当时啊,司马懿的大军黑压压一片,那旗帜飘扬,尘土飞扬,士兵们的喊杀声仿佛能冲破云霄。
而城楼上的诸葛亮呢,身边没几个兵,却能面不改色,气定神闲。
他那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拨动,传出的琴声悠扬而沉稳,仿佛在告诉司马懿:“你来呀,我可不怕你。
”我就在想啊,这诸葛亮得多聪明,多有胆量,才能想出这么一招。
他得把司马懿的心思揣摩得透透的,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不敢轻易进城。
而且他自己还得装得特别像,不能有一丝破绽。
要是他稍微露出一点慌张,那这空城计可就玩砸了。
再说那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那也是精彩得很。
关羽为了寻找刘备,一路上遭遇了重重阻碍。
那五个关卡,守将一个比一个厉害,可关羽是谁啊?那是武圣!他提着青龙偃月刀,一路冲杀过去,那威风,简直无人能敌。
我仿佛能看到关羽骑着他的赤兔马,飞奔在道路上,眼神坚定,满脸的刚毅。
每到一个关卡,他都毫不畏惧地冲上去,与守将展开激烈的战斗。
那刀光剑影,那喊叫声,仿佛就在我眼前。
每一次斩杀敌将,都让人忍不住叫好。
还有那赤壁之战,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孙刘联军与曹操大军在江面上对峙,那场面,那气势,简直无法形容。
诸葛亮和周瑜联手,想出了一系列妙计。
先是苦肉计,黄盖那一顿打,真是让人心疼,可也正是这一打,让曹操上了当。
然后是连环计,把曹操的战船都连在了一起,为火烧赤壁埋下了伏笔。
当东风刮起的时候,那火势瞬间蔓延开来。
曹操的战船一艘接一艘地燃烧起来,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天。
士兵们的惨叫声,落水声,交织在一起,乱成了一团。
孙刘联军则在一旁乘胜追击,杀得曹操大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什么

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什么1、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 ***2、《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
——袁阔成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金庸4、《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俄)科洛克洛夫5、《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
——(日)吉川英治6、《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
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
——易中天7、一部《三国》,有时是“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又是“诡计”的密钥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
——潘知常8、《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把中国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渊,使中国人原是非常纯朴、非常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变质,变得愈来愈可怕。
——刘再复扩展资料《三国演义》在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上,有着很明显的倾向性,即“拥曹反刘”的倾向,全书的节奏主要沿着蜀汉走,诸如第一回就是刘关张闪亮登场。
在作者看来,蜀汉集团就是价值取向的终极。
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作者极力讴歌维护的理想的高大上集团,却无情地失败了,等于是价值的终极端被撕毁了。
刘备的死、关羽的死、张飞的死、诸葛亮的死,这些章节的文字都能显示出作者的叹息之情,甚至还是书的 *** 部分。
关羽死了,还不罢不休,追吕蒙之命,惊破曹操之胆,这当中其实寄托了作者的不甘。
而对于曹操的死,则未免有微词,一方面肯定曹操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又说:“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作者寄托了理想的蜀汉集团,没有对得起作者的主观愿望,在历史的潮流中以失败者的姿态被淘汰了,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这就叫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一、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斗争和英雄们的壮丽事迹。
本文将从中国著名作家的角度出发,对三国演义进行评价。
二、张爱玲:史诗般的魅力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对三国演义的积极评价。
她认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更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智慧的启示。
张爱玲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她认为这些形象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历史世界。
在张爱玲看来,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正是这些英雄们的壮丽事迹,激励着后人去追求真善美,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张爱玲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英雄们的描写,展示了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抉择和斗争,体现了人类精神的高度。
三、鲁迅:社会现实的映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独特。
他将三国演义视为一个社会现实的映射,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局和人心的百态。
鲁迅指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既有伟大的品质,又有深深的缺陷。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不得不以残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残酷性和无情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这些英雄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类本性的复杂。
四、金庸:史诗般的想象力金庸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高。
在他的作品中,金庸常常以三国演义为素材,将其中的英雄形象引入到武侠世界中,创造出充满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故事。
金庸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和想象力。
他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的谋略和智慧,认为这些英雄们的智勇才智,是他所推崇和追求的完美人格。
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常常以这些英雄形象为基础,创造出许多儿时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的角色。
三国演义 外国评价

三国演义外国评价
《三国演义》是中国明代作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该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深远。
以下是一些来自外国评论家的评价:
1.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三国演义》是全世
界最伟大的战争小说之一,将人类智慧和社会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2. 英国作家和学者罗伯特·艾尔森将《三国演义》称为“最伟大
的历史小说之一”,他称赞故事情节极富戏剧性且充满智慧。
3. 美国哲学家约翰·西尔维斯特认为,《三国演义》展现了人
性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是一部深刻而引人入胜的作品。
4. 法国文学评论家鲁瓦尔·巴蒂将《三国演义》视为中国文化
的重要代表之一,他认为其中对于权力、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具有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外国评论家普遍认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们赞扬它丰富的情节、详细的人物描写以及对人性和政治斗争的深刻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明代重要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论,比较辩证地考察了历史题材小说中历史与虚构关系。
关键词:《三国演义》;小说;历史
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果,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矣。
语出清末民初黄人所撰《小说小话》,说的是罗贯中小说影响之大。
且不赘述它对明末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和清朝君臣的影响;只看清末西人之居我国者,稍解中文即争读《三国演义》;偶与论及中国英雄传记则津津乐道者,必此书也。
或看今人由此阐发出领导艺术、人才学、谋略学等范畴及在国内上映八十四集《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而引起的讨论热,足见它的魅力方兴未艾。
但是历史演义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本身,我们必须把握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因为它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撰著的《三国志》作底本写成的通俗文艺读物。
本文分析明代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中所体现的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看法。
一般而言,探析《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问题,首先得弄清小说采用的素材即历史资料,是否可信;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的历史人物是否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不含有较大的偏见。
显然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较为客观地评论小说家发掘历史材料、探索历史背景、描写历史事件和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有哪些不足,甚至是重大的失误。
而历来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拘泥于细枝末节,单从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事从而作出简单判断,研究小说艺术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发展真实风貌的功能方面则稍微欠缺。
当然还是有些文论家卓有见识,能够理解作者罗贯中是如何运用辩证的方法,适当地采用些虚构的情节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而又能使这些虚构的情节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不出现太大的矛盾冲突。
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入特定的三国时代氛围,并尚友古人,和小说中自己喜爱的人物产生共鸣。
这才是具备洞见识力的文论家超越世俗浅见之处。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参照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文,也借鉴了《后汉书》《晋书》中若干纪传,并旁采《世说新语》《搜神记》《三国志平话》等古籍。
同时也取材于《资治通鉴》,而胡三省的注解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三国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就为小说作者按时问顺序编写三国的历史小说提供了借鉴。
民间传说、历史文献、三国故事剧本、正统官修史书的因素夹杂在一起。
可见《三国志通俗演义》历史与虚构相伴而生,也可见时人在历史观问题上的混乱之因缘。
明代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小说成熟的标志。
蒋大器在序里第一次论述了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肯定了他的社会作用。
他明确指出《三国演义》忠实于基本历史事实,做到了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因而亦庶几乎史;另一方面,它又对历史材料留心损益,对某些人物、情节有所取舍和虚构,表现出与历史著作不同的特点。
他说: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
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
其问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
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曰:若只读到古人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
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尝读书也。
蒋大器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考证国史,写作态度非常严谨;同时有所加工,完全可以视做史实。
他在这里把史与诗放在同等地位。
内容信实,文字好读。
书成之后,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所以虽然有虚构因素,然而就影响而言,应当不逊于传统的诗教作用。
在语言方面,《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点,人人得而知之,不像历史著作那样理微义奥。
因此,他认为此类历史小说,既可以帮人们认识历史,又能帮人们区分忠奸善恶,还可以吸取历史教训。
由于此书作者有一定的历史素养,艺术技巧也很高,塑造了一系列风云人物,又生动地描写了多个政治斗争和重大战役,对三国历史按年代先后作了鸟瞰式的叙写。
这样此书虽然不大为正统史学家重视,但却很受群众欢迎。
蒋大器一方面摆脱了正统史学家的偏见,明确指出历史小说的特点,特别是强调了与正史的区别,指出历史演义小说可以在必要时加工虚构,为以后张尚德的进一步提出羽翼信史说作了准备。
同时蒋大器在序中阐述了自己所尊奉的儒家的历史观:他推崇孔子修《春秋》立万万世至公至正之大法,和孟子的言仁义而不言利;至朱熹的《通鉴纲目》亦由是也;岂徒纪历史之事而己乎?这就是说:史书是为劝惩警惧当世而作,它不仅是为了纪往事。
为此他特别强调此书是贯穿了尊蜀汉,特崇孔明,并尊刘、关、张,贬抑孙权和极端反对曹操的思想。
张尚德驳斥把历史小说视为多余的观点,对于明代历史小说和小说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他重申蒋大器的一些基本观点,指出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
因此非通儒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乎感。
他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里说,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宿夙学,展卷问鲜不思困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隐栝成编。
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乎感。
不待研精覃思,知正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必当师,奸贪谀佞必当去。
是是非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何病其赘耶?客仰而大唬曰:有是哉?子之不我诬也。
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违者矣。
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余不揣谫劣,原作者之意,缀俚语四下韵于卷端,庶几歌咏而有所得欤。
于戏!牛溲马勃,良医所珍,孰谓稗官小说不足为世道重轻哉?
历史演义小说羽翼信史而不违,即不违背历史真实,但又不能与历史完全等同,否则历史演义小说也就成了多余。
他认为它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教育作用,其稗益风教,广且大焉,不能因其是稗官小说就认为不足为世道所轻重。
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后,历史演义小说大量流布,且作者在如何对待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关系问题上看法不一。
小说理论上,有熊大木和可观道人为代表的争论。
前者在《新刊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里对所谓历史演义小说不可紊之以正史的观点进行了驳斥,申明在尊重历史基本事实的同时可以用广发挥。
后者则在《新列国志叙》里说在敷衍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基础上,必得大要不敢违其实。
其实他们并无根本分歧,只不过是各自的侧重不同。
当然,这也刚好说明明人在此问题上尚未彻底弄清楚。
此后谢肇涮进一步提出凡为小说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然亦要情景造极为止。
另有袁于令提出小说之幻和史志之真的异质,须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
阐明历史演义小说在选取历史素材时必须尊重基本历史事实,也可润色删削,这些文论就比较辩证地考察了历史与虚构关系。
就《三国演义》的流布和接受情况而言,它很能体现明人对历史与小说之问辩证关系的认识轨迹。
及至诸如《忠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小说创作后,可供参照的文本资源与角度就更加丰富。
要真正识别史实部分与小说艺术成分确实不易,故我们要结合三国历史来阅读和评论《三国演义》,分清小说中的叙述和描写哪些与史实相吻合;哪些是移花接木和对历史的夸大和缩小;哪些完全是虚构,这样才能较为正确地鉴赏和评品《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