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肌理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研究
说明文练习——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

阅读下文,完成1一4题。
(16分)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①信步江南的水乡古镇,初访者会发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看起来有些单调,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黑白灰三色。
心中不免疑惑,为什么古代江南民众喜欢这样的色彩呢?它究竟美在哪里呢?②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外墙大多为白灰色,这种颜色不仅是用来看的,它还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建筑外墙用青砖砌成后,还要用白灰粉刷墙面,白灰在墙面上形成致密的保护层,防止雨水渗透,这样就增加了墙体的强度,延长了外墙的寿命,保障了建筑内生活的安全舒适。
江南是低纬度地区,光照资源丰富。
白色的墙面还能反射、散射太阳光,在夏季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能部分弥补狭窄的巷子中光线幽暗的不足,一举多得。
③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房顶往往铺瓦片,瓦片防火、防雨、通风。
制作瓦片的原材料一般用当地常见的青色黏土。
因就地取材,价格便宜,故而在江南水乡使用十分广泛。
瓦片刚烧成时呈青色,经年累月,颜色会逐渐发黑,最后成了黑瓦。
④江南多雨,雨水侵蚀白墙,墙皮逐渐溶解剥落,墙内青砖的颜色渗透出来,呈现出斑驳不一、相互交融的灰色调肌理。
白墙黑瓦,间或夹杂着些许灰色,三种颜色交相映衬,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江南水乡建筑色彩。
⑤现代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是人的需求,如日照、采光、交通、消防等,人的需求在前,环境就变得次要了。
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设计则把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讲究与环境和谐共存。
江南气候湿润,夏季闷热潮湿。
黑白灰三色属于中性色系,偏冷。
白墙黛瓦会让人觉得环境整洁、清新,从而获得一份“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安适之感。
江南自然环境色彩丰富,白居易曾说“日出江花 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性色系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
蓝天白云,古镇人 群熙熙攘攘,青翠蜿蜒的小河,河道边,粉墙塞瓦的建筑掩映在一片花红柳绿之 中。
可以说,黑白灰三色是这幅鲜活水乡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点缀,让人感受到江 南古镇独具味的美,符合江南百姓内敛的性情和不俗的审美趣味。
江南古镇的水文化保护

江南古镇的水文化保护作者:王春华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12期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水有着特别的亲近感。
在生产力和科技相当落后的古代,古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依水而居。
水轻柔地流着,风婉转地吹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阅读诗文的过程中,自己仿佛在江南的古镇上走了一遭,以如此特别方式体验江南,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
依水势而建的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形成了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古镇建筑的独特之美古镇建筑的结构美。
在江南水乡,建筑肯定是离不开水的。
先秦楚国人就注重择水而居。
古镇名字中也带着“水”字。
影响水乡民居的最大因素就是水。
这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居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
水对民居最大的影响,就是在布局上沿河布局。
对比南北方民居:平遥古城坐落在广阔的平原,民居建筑讲究坐北朝南,方方正正,院落沿着中轴线分布;而水乡民居大多沿着河流蜿蜒曲折,呈现自然、运动的特点。
家家户户为了取水用水出行的便利,都想临水而居,这使得河岸面积比较紧张,所以水乡民居临岸都比较狭窄。
为了扩大居所面积,民居的纵深都比较长。
沿河布局,不仅对于江南水乡民居整体有着影响,对于民居的建筑结构也有影响。
水乡民居大多靠近河面,所以水乡民居最讲究的就是防潮、通风。
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叠排列有序,通风换气,还可以迅速把雨水排走,克服了茅草屋、泥顶屋的缺点;水乡房子的地面,为了防潮,都用硬质地砖铺贴,而民居大多是两层的楼房,下层是厨房客厅店铺,上层才是卧室。
因为底层过于潮湿嘈杂,不利于居住;同时,外墙也具有防潮功能。
水乡的外墙一般是不承重的,而是起安全保护或者分隔内外空间的作用。
承重是由房子的内柱来支撑。
外墙上的厅堂多用隔扇门或者大窗户,临河的一侧有很大的窗户,就是为了夏季便于通风,取得一定的穿堂风。
虽然窗户设计得很大,不过江南民众在设计窗户时都和街坊居民商量,大的窗户基本上是对着街道或者水面,互相错开,讲究私密性。
基于图底关系的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研究--以苏州为例

苏州老城区地理环境特殊,其边际紧邻太湖,城内城外水系发达,历史上就是以军事、经济等见长的重要城池,其建筑肌理既由自然环境所决定,也随后天城市发展而慢慢塑造。
苏州是江南城市的典型代表,在近代的发展和现代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老城区呈现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建筑三段时期的混杂状态,在风格、色彩、高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而苏州作为最早一批列入历史文化名录中的建筑,其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有效地将现代和传统两种肌理融合在了一起。
通过对苏州老城的建筑分布以及肌理的分析,能够总结出适用于江南城市传统肌理保护的普遍性原则,为城市多元化、建筑多样化建设做出贡献。
1.苏州老城区建筑分布现状研究对老城区内的建筑从建筑风格、建筑功能、建筑高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分布现状特点。
在形态描述时,范围由小及大依次是点状、块状、线性街区、片区状、面状。
1.1 古今并存的建筑风格苏州老城现存的建筑按照风格划分为四类:第一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存在与延续;第二是受西式建筑影响而建造的一批仿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第三类是中国特有的分配住房时期所建造的,以功能实用为主且少装饰的一类建筑风格;第四类是受到新的建筑审美、技术、材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式的建筑风格。
从时间线上来归类,传统建筑出现的时间最早,主要是清代以及清代以前存留下的建筑,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主要是出现在近代时期,功能实用主义建筑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建造的住宅类建筑,多元现代式建筑则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建造的一批商业建筑以及2000年后的新式风格的建筑。
在这条时间线下,传统的建筑形式逐渐转变为今天的现代式建筑,其中产生影响的变量主要有西方文化的传入、技术与材料的逐渐进步、功能实用的需要、现代审美及功能需求、人口的增加等诸多因素。
苏州老城区中传统风格建筑呈现点状及片区化分散式分布,约占8%,其中最大的历史街区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为散点式分摘 要文章选取苏州作为江南城市的代表,首先对苏州老城区的建筑分布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老城区具有建筑风格古今并存、建筑功能混杂多元和城区天际线低矮平缓的特点,再通过对老城区建筑肌理的历史沿革的分析,得出其河道、城郭虽逐渐改变,但仍可见古时以水为路、以船为车时的布局特征,然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对建筑肌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探究,发现老城区的肌理宏观格网延续了古代的空间结构特点,但其微观肌理逐渐变化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尺度、形式、布局等,最后从规律总结及保护建议的角度出发,提出延续历史文脉、强化原有路网水网,尺度分级、动态适应,建筑分形、化整为零,保留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四个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保护的原则及策略。
基于水环境的江南传统聚落空间探析——以江苏省同里古镇为例

江南地区,先民择水而居、以水为生、辛勤劳作,共同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聚落。
至明清时期,以江南密布的河湖水网为基础,人们兴修运堤、开凿运河、围湖开垦,在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桑基稻田、桑基鱼塘为基础的农业体系;又依托江南便利的水运交通,以桑蚕业、纺织业、稻业为主要产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人们在长期对水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过程中,形成相适应的生计模式,并不断改造聚落水土关系,提高对水环境与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格局。
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以江南地区水脉文化为基础,研究江南传统聚落基于水适应性的选址分布与空间格局,探析江南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双向关联性。
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1江南传统聚落概论从文化生态圈角度出发,本文对江南地理范围的划分,沿用李立在《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一书中的界定,包括上海、江苏长江下游、浙江杭州湾沿岸、皖南以及赣东北[1]。
“聚”指聚集,“落”指落地生根、定居[2]。
江南多平原、丘陵,水网纵横、湖泊星罗。
先民以水为生、辛勤劳作,形成了众多聚落。
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丰富的物产为基础,依托便利的水运交通,形成了以纺织业等核心产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周庄、同里、南浔、乌青等商业聚落。
摘要 “择水而居,以水为生”是江南传统聚落聚居生活的基本特色。
水环境是江南传统聚落发展、演变的核心要素,因此以水环境为切入点,分析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聚落中的物化表征,探析水环境对于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机制。
以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从聚落文化内涵、聚落分布、演变、形态、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环境对传统商业聚落的影响,为当下乡村精细化建设规划原则的制定提供参照和依据。
关键词 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同里;古镇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8.29Abstra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Jiangnan are living by the water and relying on water resourc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the core el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Therefore, the paper tak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and analyzes its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ettlement,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he paper takes Tongli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and uses spatial syntax.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ett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distribution, evolution, form, and space, etc. of the settle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for the current refinement of the countryside.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water environment; Tongli; ancient town作者简介:葛澄钰(1997-),女。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作者:廖跃春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19期摘要:指出了江南古镇历史建筑是江南水乡文化与历史的结晶,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但伴随着城市的更新,江南古镇历史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以甪直古镇历史建筑为例,阐述了甪直古镇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江南古镇;历史建筑;甪直古镇;保护;更新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90080021 引言历史建筑是江南古镇的特色遗存主要体现之一,是古镇特色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整治历史建筑也是江南古镇的重点内容之一。
甪直古镇作为“神州水乡第一镇”,其历史建筑保护更新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古镇的资料收集、现场考察来分析甪直古镇历史建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更新策略。
2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概述2.1 江南古镇概述江南,广义的江南是指长江之南地区,到了近代,专指苏南地区和浙北一带,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
这些地区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密切关联的经济活动、同一的文化渊源,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的城镇建筑特色。
2.2 江南古镇内部空间布局模式江南古镇大多数都座落在河海交汇之处,如苏州甪直古镇,它联系了5个湖区和6条大河;昆山的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同里镇“诸湖环抱于外,一镇包含其中”。
因此,江南古镇的内部空间也因为河道的不同形态而呈现出不同的布局模式。
(1)单道河流形成带形城镇:这种城镇比较单一,规模比较小,城镇沿一着条河道呈带状延伸。
(2)“十”字型河流形成星型城镇:这种城镇属于中小型城镇,城镇沿着交叉的河流像四周发展,交通便利,如甪直古镇、乌镇等。
(3)“井”字形形成方形城镇:“井”字形城镇是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镇布局形态,规模比较大,经济比前两种城镇类型发达,常位于所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如周庄镇、同里镇。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州市新市古镇为例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州市新市古镇为例摘要:水乡古镇遍布江南各地,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进程中,这些古镇正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地去进行关注与研究。
以江南水乡古镇——湖州市新市镇作为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从中得出形成江南水乡古镇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总结。
关键词:江南水乡;新市古镇;保护;可持续发展引言江南水乡古镇是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1][2]。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根植于水环境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和难题[3]。
这些古镇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地去关注并进行保护。
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湖州市新市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通过对新市镇保护发展之路的研究,对其它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新市古镇概况1.1 自然地理条件新市镇位于湖州市德清县东部,东与桐乡市相连,南与杭州市余杭区毗邻,北与湖州市南浔区接壤,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绕镇达10余公里,水陆交通方便,位置十分优越。
1.2 社会经济状况新市镇是德清县的经济重镇。
近年来,相继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千强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浙江省中心镇、百强镇、文明镇、卫生镇、历史文化村镇、民间艺术之乡、体育强镇,湖州市十强乡镇,德清县副中心城市,2003年被省政府列入杭州湾城市体系规划。
2 新市古镇的历史风貌与特征2.1 历史文化新市又称仙潭,是一座千年古镇,蚕文化故乡,具有1700余年的建镇历史,有三潭九划十八块,三十六条弄,唐宋寺庙三座,市河总长三千余米,原汁原味的明清驳岸1500余米,明清河埠即码头一百二十个。
2.2 特色风貌2.2.1 西河口西河口是新市的一条千年古街,南始陈家潭北至朱家桥,市河将老街一分为二。
上海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事理说明文)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事理说明文)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紫禁城古建筑的采光方法①建筑采光是紫禁城帝王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
古代没有当今高科技手段的照明系统,如何最大程度地引进自然界的外部光源,则成为紫禁城建造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古代工匠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种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了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②建筑的南立面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建筑布局为“坐北朝南”。
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均坐北朝南,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
如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
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可使更多的太阳光线斜射到殿内。
从地理学角度而言,我国位于北半球区域,北回归线穿过了我国的南部地区。
相应的,我国大部分区域处于北温带,该区域的日照特点为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起,而又从西边方向落下。
因而“坐北朝南”的布局能使建筑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照,有利于采光。
③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柱高的三分之一的尺寸,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
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
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
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但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的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且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烦扰。
④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
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
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⑤建筑材料对光照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古人利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将光线更加有效地引入建筑内部空间。
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保护+活化,龙门古镇的复兴“加速度”——访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党委书记汪军飞

保护——访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党委书记汪军飞记者: 作为富阳的历史文化古镇,龙门镇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目前国内三国吴大帝孙权后裔最大的集聚地,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探索与保护。
然而曾经,龙门镇也面临许多危旧古建筑房屋没有得到及时修缮等问题。
近几年,龙门镇是如何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迹的?汪军飞:龙门古镇的保护开发工作已历经十载,得到了富阳市委、先后实施了古建筑修缮、富阳区龙门镇富阳古镇保护调研(左一为汪军飞)景点百步遗踪售。
整个墨庄既是书画爱好者的交流基地,也是中医养生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开业以来生意火爆,为古镇增添了大量人气。
现富春墨庄项目正在申月,龙门镇与古村之友、云咖啡公司签订了“龙门古村之友创客空间”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合力搭建古村保护与活化的对接交流平台、返乡古村创客孵化器,联手打造全国古村镇创客空间样板。
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关于这个协议,我们政府也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虑。
面对如此大体量的古建筑群,一方面政府有重大保护压力,在招商上,单靠本级政府的力量,也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古建筑修缮后如不使用,不仅非常可惜,房屋也会因无人居住使用造成重复修缮,增添经济负担。
而在龙门打造古村镇创客空间,不仅可以给古镇增添人气,也可以使古建筑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因此,我镇经过多方接洽,反复论证,最终与古村之友、云咖啡公司等古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专业精英单位和团体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古村之友”是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一个以古村保护与活化为使命的非营利公益型社会组织。
由全国三十个省、近一百个县市共计数万的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构成,具有古村古镇保护方面的专业经验和人际网络。
云咖啡则汇聚了文化创意方面的精英团队。
正是基于资源要素考虑,龙门镇政府与古村之友组织、云咖啡三方按“政、社、企”的村之友负责众创空间的整体对外推广活化资源的整合,承担创业团队的招募、甄选导师团队资源整合等工作,云咖啡负责众创空间的日常维护与运营及相关创业服务,进行项目推广、项目路演、项目招聘、投资者对接、活动沙龙、媒体宣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肌理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研究
摘要:在当今现代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包括江南水乡古镇在内的历史文化城镇正遭受着新一轮的建设性破坏,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生活品质的同时开始不断地探索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
本来试图深入挖掘物质形态下的内在深层组织结构,从肌理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进行研究。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肌理;古镇保护
1、江南水乡古镇肌理
从肌理的形态构成来看,是由其基本元素出现的重复程度以及元素之间组合的空间形成的,重复是肌理最本质的形式,也是由于重复的频率达到一种可识别的状态也即重复的可识别的部分占统治地位时出现了肌理。
若从形态构成学角度将肌理延伸到城市领域,就有了城市肌理这一概念。
江南水乡古镇肌理的构成遵循肌理构成的普遍规律,同时它又与一般的城市肌理不同,结合江南水乡这一独特的地域环境而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经过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以合理的功能布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及现状地域条件为准绳演化而成,一般情况下,由于材料、技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等原因古镇的肌理呈现均质性。
此外,江南水乡古镇都是依托水网发展而来,水网作为众多延续空间网络的要素之一,与其他要素如道路网相比更多了一层美学意义,由水而生的空间肌理更多了一种独特的生活韵味和动态气息。
2、乌镇概况及肌理特色
2.1历史概况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流域一带,京杭大运河的西侧,历史上一直都是交通要道,为两省、三府、六县的交界之地。
乌镇素以水乡古镇著称,两千多年的历史赋予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传统景观特色,乌镇的先民凭借发达的水系,以水建屋、以水成市,更加得意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农桑商工各业兴旺发达,历代文人辈出。
它是依据自身的自然地形、山川河流等环境逐渐成型并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设计理念。
2.2肌理特色分析
乌镇整个城镇的发展沿着东西向的市河和南北向的市河所形成的十字交叉形成四个不同方向的街市格局,建筑沿河而建,居民依水而居,形成了十字形的空间格局。
如今的乌镇已经历经两千多年的改建和新建,古建筑遭受了历史性和建设性的破坏,城镇空间也正不断地扩展,然而我们还是能清晰地看到东西、南北向的两条市河作为乌镇的骨架一直牵引着古镇的发展,依然延续着“十字形”的结构特征(图1)。
构成特征乌镇肌理总体形态表征
共时性特征相似性肌理本身具有重复性特征,乌镇的建筑是典型的肌理单元,有规律的出现或者重复着,如院落式建筑,古时根据主人的地位分一进、二进或三进,但基本单元模块是相似的。
秩序性乌镇肌理从构成形式可包括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不同肌理单元之间有规律地排列着,构成整体肌理的秩序性,随意中蕴含着严谨。
节奏性现实生活中的秩序有静有动,形态表现下肌理的节奏亦然,只不过现实生活中的节奏关系定格在了古镇的空间框架内变成可识的肌理,看似静态的建筑、街巷、水系等,蕴含着内在丰富的生活场景。
历时性特征动态性江南水乡古镇是动态的有机整体,不管是古代、现在还是不断发展的将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会对水乡古镇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建筑进行翻建、加建或者改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有些古镇在其中心区建筑完好、肌理紧密而在外围区建筑松散、肌理紊乱,就是肌理动态发展的表现。
3、乌镇肌理的形式构成
3.1水网空间
水网是江南水乡古镇中不可缺少的线性元素,确定了古镇的形象和肌理,水系两侧并联着实体的建筑和节点空间以及虚化的活动场景,连接成一幅动感的画面,使水网形成的线性空间充满了各种功能和美学价值。
整个乌镇的格局主要以东西向的市河与南北向的市河为轴线形成其十字形的空间形态,古镇居民利用原有的水系资源并根据生活需求进行开挖修整,形成纵横交错的密集水网,它是古镇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资源,也承载着对外的交通功能。
3.2街巷格局
水乡古镇的街道格局往往是以水网为骨架,因水成街,共同形成了古镇肌理的形状、尺度和方向,不同等级的街道决定了不同形式的肌理。
更重要的是,街道是:“具有多种交织着复杂意义的空间”,并不单纯只是满足交通功能,同时也是商业贸易、人际交往的空间,实现了多种功能和形态要素的复合。
比街道更低一等级的线性元素是巷弄空间,宽度为1.0米—3.0米,垂直于各条街道并向建筑院落延伸,如织网般遍布古镇的各个角落,对古镇的肌理起到了分割作用。
3.3建筑院落
建筑是江南水乡古镇在微观层面形态肌理的主要构成元素,建筑的布局、分隔、色彩都直接影响着古镇肌理的形态。
古镇建筑的形象、色彩、光影等与建筑的功能、材料、结构有机结合,遵循人们的生活需求,体现了一种有机和质朴的个性,其大体一致的结构、材料和功能布局形成了类似的色彩、质感以及形象特征,但同时也会在元素的组合搭配、细节的技术手法上体现个性化的特征。
乌镇建筑院落的构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镇空间的逐级构成关系,从“间”空间经过转化组合形成合院空间、院落空间以及街坊空间,进而形成古镇的主体空间肌理。
3.4街坊组合
街坊是院落空间组成的更大化的区域范围,其内部除了院落式建筑外,还有联系院落之间交通的巷弄,就其本身而言,是建筑、院落以及巷弄共同构成的组团空间,而街坊之间的联系则通过古镇的街道,以街道作为划分街坊的界限,并通过它构成整个古镇肌理的主体。
乌镇街坊的形态布局与街道、河流有着紧密的联系,街坊的模式为带型发展,主要沿河道延伸,面宽小,进深大,使更多的居民获得与街道、河流联系的便利性,其经济有效的平面组织方式创造了极富人情味的街坊环境,邻里之间在心理和空间上都十分亲近。
4、乌镇肌理的保护与更新
4.1保护历史建筑特色
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的共同记忆,一旦建筑消失了,那个依附在建筑空间感里才能感受到的历史质感也将不存在,无论是在整体结构上,还是在建筑细节上,水乡古镇的传统建筑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因此,应当尽力延续建筑的风貌.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上,我国已经有了许多完善的理论研究。
然而在建筑的延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建筑之间的关系,传统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围合性强,空间性质封闭,具有积极的空间品格,为人与人的交往创造了机会,也给予人的心理一种安全感。
因此,不仅仅要注重延续建筑的细部,或者某个建筑单体,更应该延续建筑之间的格局,建立起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具有有机性的整体。
4.2维持街巷尺度空间
乌镇古镇区内的街巷格局较为丰富,不同的地块、不同的街巷功能之间其尺度各不相同,这是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风貌在时间和空间轴线上的延续,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功能需求。
如果其内部街巷的比例尺度发生了变化,那么整体的空间形态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应严格控制建筑与街道的尺度关系。
街巷与建筑之间所产生的比例,是内敛的空间,有较强的领域感,这种宜人的空间尺度是营造传统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
因此,乌镇在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过程中,保留原有街巷的格局特征和形态,保证生活性巷道成环成网,尤其是与周边建筑
的关系,拆除一些不适当的新建或增建建筑。
此外,外围交通在保证不打破保护区空间格局及其特有宁静气氛的前提下实现交通的可达性,略加调整,形成内外协调的完整均质路网,在保护城镇内部交通网络原始形态的同时,促进城镇与外界交通的联系。
4.3延续居民生活场景
水乡古镇的文化内涵可以分为实体形态与非实体形态两部分,空间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它本身由无形的文化意识形态所支配。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即使没有外部带来的破坏,原有的水乡空间形态肌理也会由于传统生活自身内容的衰退而式微。
因此,应将实体形态与非实体形态的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实现水乡城镇人文精神的延续。
水乡古镇社会组织结构由血缘、地缘、宗教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成生活组织表现出来的。
它是一种界限模糊,却使人能强烈的感受到它的无形组织,它对于住区安全和居民的精神寄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我们所要发展的就是活着的生活形态,延续与完善的意义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而不是引入一个完全无根的新的生活形态,我们通过多元化生活形态的建设和完善,来适应水乡古镇居民的需求。
5、结语
肌理传承的是一种文脉,这可以从物质形态要素的角度和人文的角度分别阐述。
我们关注肌理是因为它是一条线索,能帮助我们解读江南水乡古镇内部水系、街道、建筑等各种不同形态要素的组合、排列,从这些肌理中挖掘潜在的规律,从而为我们古镇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古镇肌理因为能传承一种城镇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的线索,并且有着被保留的价值才会沉淀在城镇的格局中,我们有必要去保护现在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以延续其存在的价值。
肌理作为古镇意向的表达,尤其需要建设者强烈关注并重点分析,在坚持肌理原有物质形态构成原则的同时,促进古镇的更新和发展、人们生活模式的延续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德]格哈德·库德斯著.秦洛峰等译.城市结构与城市造型设计(原著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陆志钢.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杨俊宴,谭瑛,吴明伟.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埔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9,(33):87-92.
【6】徐丹.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J].城市规划.2007,(2):23-32.
【7】李楠.乌镇街道空间的艺术[J].安徽建筑.2008,(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