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合集下载

线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线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氨基聚醚 改性有机硅 柔软剂, 并采用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 将硅油乳液应用于涤纶, 考察其对织物 柔软 度、 平滑度、 亲水性及弹性( 蓬
松度) 的影响.
关 键 词 : 氨基 改性;有机硅;硅 氢化反应;涤纶;柔软剂
中 图分 类 号 :T Q 2 6 4 . 1 ;T Q 6 1 0 . 4 9 2 文 献标 识 码 :B
第3 0 卷第 9 期
2 0 1 3 年9 月
印 染 助 剂
TEXTI LE AUXI LI ARI ES
V0 l - 3 0 No. 9 S e p. 2 01 3
线性 有机 硅 柔软 剂 的合成 与应 用研 究
毛传艳 ,朱 泉
( 东华大学化学化 工与生物工程 学院 ,上 海 2 0 1 6 2 0 )
t e r i a1 .Di f f e r e n t mo l e c u l a r we i g h t o f mo d i f i e d a mi n o gr o u p p o l y e t h e r s i l i c o n e s o f t e n er wa s p r e p a r e d .I t s s t r u c —
o d o n 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 r a t e we r e d i s c u s s ed . Th e o p t i ma l c on di t i o n s w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r e a c t e d a t 1 2 O o C f or 9 ~
t u r e wa s c h a r a c t er i z e d b y I n f r a r e d s p e c t r a .Si l i c o n e o i f e mu l s i o n wa s u s e d i n f i n i s h i n g o f p o l y e s t e r .Th e i m—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续一)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续一)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续一)陈焜; 周向东【期刊名称】《《印染助剂》》【年(卷),期】2019(036)010【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有机硅; 柔软剂; 结构; 吸附模型【作者】陈焜; 周向东【作者单位】杭州美高华颐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231;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64.1; TQ610.43.3 热处理聚硅氧烷分子链上的原子与棉纤维表面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其作用强度直接影响取向分布。

聚硅氧烷与棉表面之间存在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聚合物链上的原子只能在棉纤维表面的小区域内运动。

当受到外界作用时,分子链的动能增加,疏水链段取向性明显增强,取向趋于空气界面,宏观表现为手感风格与疏水性的变化。

缪华丽等[37]研究了有机硅柔软剂在不同织物上的热迁移规律,采用Phabr Ometer 织物风格仪分别测试了柔软整理前后涤纶织物和棉织物的手感、亲水性,并通过织物手感随定型温度及时间变化程度的定量化表征判断有机硅在不同织物上的热迁移程度差异。

结果表明,升高热处理温度、延长热处理时间均可使柔软整理涤纶织物和棉织物的手感提升,但亲水性下降。

这说明热处理时有机硅柔软剂有向织物表面迁移的趋势,由于有机硅分子链段与涤纶纤维之间作用力较弱,所以同等条件下在涤纶织物上的迁移程度显著大于棉织物。

Mohamed 等[38]选择聚二甲基硅氧烷化合物作为分子模型,用于研究有机硅向棉纤维的扩散行为。

聚二甲基硅氧烷在不同温度下处理棉纤维后在纤维中的分布情况:处理温度升高有利于聚二甲基硅氧烷向纤维内部渗透。

实验中还测试了存储时间对纤维上聚二甲基硅氧烷分布的影响,分布模型如图5 所示。

整理时,聚有机硅氧烷分子分布于纤维表面、内部和内腔中;整理后1 天,大部分分子向腔内移动,因此,腔内具有较高浓度的聚有机硅氧烷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子再次从内腔迁移到纤维体。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待续)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待续)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吸附模型(待续)陈焜; 周向东【期刊名称】《《印染助剂》》【年(卷),期】2019(036)009【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有机硅; 柔软剂; 结构; 吸附模型【作者】陈焜; 周向东【作者单位】杭州美高华颐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231;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64.1; TQ610.4聚有机硅氧烷具有低表面能、优良的润滑性、热稳定性和疏水性。

从分子层面分析,经聚有机硅氧烷处理的织物,其柔软性来自硅氧烷骨架中Si—O—Si键的360°自由旋转及甲基之间的低相互作用[1-2]。

因此,聚有机硅氧烷在减少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摩擦方面起到高效润滑的作用。

织物表面与有机硅柔软剂之间,有机硅活性官能团提供较强的结合力,从而提高整理织物的耐水洗性能。

为了增强聚有机硅氧烷与纺织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对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改性,引入功能性基团[3]。

实际上,这些功能性基团的引入为聚有机硅氧烷带来了广泛的物理属性。

氨基官能团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有机硅化合物提供软化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在实际生产中,氨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织物柔软剂广泛用于纺织工业中[5-7]。

有机硅柔软剂一直随着纺织品风格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也是全球纺织工业一直需要改进的产品。

工厂在使用有机硅柔软剂的过程中常出现黄变、黏辊、柔软效率低、亲水性差以及修色困难等问题[8]。

因此,本课题从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设计出发,从机理上探讨聚有机硅氧烷的结构、性能、表征及其与纤维作用模型的关系。

1 有机硅柔软剂的结构与性能常用的有机硅柔软剂有羟基硅油、聚醚硅油和氨基改性硅油。

由于氨基改性硅油的氨基能与纤维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使聚有机硅氧烷链段定向吸附在纤维表面,并渗透到纤维内部,从而降低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表现出柔软性、滑爽性、弹性以及其他优异的特性[9]。

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

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

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一、引言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即以聚醚作为改性剂对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进行改性。

其在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合成方法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合成方法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有多种途径,下面将分别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1. 高分子加成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将聚醚分子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结构上的官能团发生加成反应。

一般情况下,选择具有亲核基团的聚醚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反应,并通过适当的反应条件控制,可获得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该方法适用于终端官能团较多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2. 柔性链接法该方法是将聚醚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通过柔性链进行连接。

首先,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基团上引入反应活性官能团,随后与带有亲核基团的聚醚分子发生反应,通过柔性链的形成,将聚醚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连接在一起。

该方法适用于终端官能团较少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三、应用领域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乳化稳定剂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在乳化过程中能够快速降低表面张力,使液体形成颗粒更小且均匀的乳状液体。

在乳化液体中,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能够形成稳定的乳状结构,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乳化效果。

2. 表面润湿剂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表面润湿性能,能够迅速降低液体在固体表面的表面张力,使液体均匀地铺展在固体表面上。

该特性使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陶瓷等行业中,改善液体的润湿性和附着性能。

3. 分散剂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分散具有高分散性的颜料、纤维等颗粒物,防止颗粒聚集、沉降,提高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因此,在颜料、油墨、色浆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作为分散剂,提高产品的质量。

4. 抗泡剂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抗泡性能,能够迅速降低液体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从而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抑制气泡的产生和扩散。

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性、 丰满 、 防皱 、 耐磨 、 防污、 高缝纫性 能等特 点 。我们 结合 以往的经验 , 提 对氨基 硅油的合 成工
艺进 行 了探 索 , 然后 对其一 些性 能做 了测试 , 而总结得 出 了一 种合成 方 法及应 用性 能均相 对 从
较好 的合成 工 艺。
关键词: 有机硅 ; 乳液聚合 ; 转化率; 柔软性; 合成; 应用
小 轧 车 M r 5 t 0T型 台式 S 轧 车
北 京 纺 织 机械 器 材 研究 所
22 亲水 性有机 硅柔软 剂乳液 的合成 .
22 1 有机 硅微乳 液的合成 ..
四甲二硅 氧烷 与 D 4进 行 催 化 平 衡 ; 含 氢 聚硅 氧 烷 ④ 与不饱和 氨进行 加 成 ; 阴 离 子 活性 、 ⑤ 缩合 法 制 单 端
先加 入一定 量 的去 离 子水 于 四 口烧 瓶 中, 然后 加
入相应 量的乳化 剂 , 拌 1mn后 , 入一定 量 的 D , 搅 0i 加 4

作者筒介: 元英超(94 . , 1 一)女 天津人 , 8 在渎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染整助剂的研究和高分子 的合成。
1 0
《 西纺 织 》 陕
2 0 ( 第8期) 0. 总 5 11
《 西纺 织 》 陕

有机 硅 柔 软剂 的合成 与应 用研 究
元 英 超

贺 江 平
704 ) 108
( 西安工程 大 学, 陕西西安
要: 有机 硅 作 为一种 柔软 剂不 仅 可使 织物 柔软 、 爽 , 滑 而且 可 以赋 予织 物表 面有 光泽 、 弹
222 氨基 改性 有 机硅乳 液 的合 成 ..
在上 述有机 硅微 乳 液 的基 础 上 , 选 用 的 中和 试 用

有机硅在皮革中的应用_张建雨

有机硅在皮革中的应用_张建雨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organic silicone in leather industry were described.They were mainly used as waterproof agents,tanning agents,fatliquoring agents,finishing agents and so on.Main manufacturers and performance of organic silicone compounds used as leather chemical material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Finally, the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ment of organic silicone leather chemical materials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future were prospected. Key words:organic silicone;leather;applications;suggestions
有 机 硅 化 合 物 既 含 有 “有 机 基 团 ”,又 含 有 “无 机 结 构 ”,这 种 特 殊 的 组 成 和 分 子 结 构 使 它 集 有 机 物 的 特性与无机物的功能于一身。与其他高分子材料相 比 ,有 机 硅 产 品 的 最 突 出 性 能 是 :耐 温 特 性 、耐 候 性 、 电气绝缘性能、生 物 特 性、低 表 面 张 力,此 外 还 具 有 透气 性、疏 水 性、柔 软 性、耐 磨 性 等 特 点。 这 些 优 异 性能为其他有机物高分子材料所不能比拟和取代, 因 而 在 航 空 航 天 、电 子 电 气 、轻 工 、化 工 、纺 织 、皮 革 、 机械、建 筑、交 通 运 输、医 疗 卫 生、工 农 业 生 产、新 兴 技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有机硅产品已经成 为 化 工 新 材 料 中 发 展 最 快、应 用 最广的品种之一。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目录汇编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目录汇编

六、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目录汇编(一)、化工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绝热-管壳复合型甲醇合成反应器2、混相法甲醇脱水制二甲醚装置PDF基本工艺包开发3、大型苯乙烯第一、第二脱氢反应器国产化研制4、乙苯负压脱氢制苯乙烯成套技术5、PX装置大型化工程技术开发6、重质芳烃轻质化生产BTX技术研究7、新结构重整反应器工业试验8、超高温煤气化特性及煤种适应性研究9、超高温煤气化的煤种选择准则及熔渣流动特性的基础研究10、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11、大型先进反应装置的开发12、碳酸二甲酯清洁生产技术13、碳酸丙烯酯清洁生产技术14、碳酸二苯酯清洁生产技术15、碳酸甲乙酯、二乙酯清洁生产技术16、碳酸丙(乙)烯酯清洁生产技术17、乙二醇绿色清洁生产新技术18、混合碳四综合利用19、高纯氯乙酰氯生产技术20、四乙酰乙二胺(TAED)生产技术21、氯化聚乙烯生产技术22、甲缩醛清洁生产技术23、N,N-二甲基乙醇胺绿色清洁技术24、N-甲基二乙醇胺绿色清洁技术25、一种新型塔式混合澄清器26、浮阀-筛孔复合塔板27、肼基甲酸甲酯、碳酰肼生产技术28、新型高效复合填料塔技术29、过氧化钙生产技术30、过碳酸钠生产技术31、成核剂的创制与聚丙烯高结晶化机理32、生物柴油降凝剂33、延迟焦化抗泡剂34、碳酸钙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开发35、高档钴改性超细录像磁粉工业制备技术36、选择性溶剂脱蜡生产低凝柴油37、纳米氟化镧材料的制备及润滑性能研究38、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技术39、天然植物提取生产流水线40、超净高纯双氧水生产技术与装置41、原油品种选择和加工方案的优化42、原油掺炼对拔出率及产品物性影响的研究43、选择性溶剂脱蜡生产低凝柴油44、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45、润滑油专用破乳剂DL3246、不溶性硫磺新型制备技术47、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48、基于分子管理的石脑油资源优化利用49、石油加工过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50、劣质原油的预处理51、应用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研究—石油加工绿色化学过程的研究52、湿法脱硫脱硝新技术的研究53、超临界流体中聚合物微加工54、大型PX氧化反应器工程化研究55、10万吨/年PTA氧化反应器搅拌机工业化研究56、PTA加氢精制过程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模型研究57、80万吨/年PTA装置PX氧化鼓泡反应器流动模型58、新型材料制备的基础问题—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59、工过程中的时空多尺度结构及其效应—复杂物系多尺度结构调控及相关材料性能-结构-制备关系60、钛硅分子筛—纳米碳纤维复合催化剂的制备61、共聚物纳米胶束在纤维增强聚合物界面的组装行为62、水溶性和非溶性聚合物凝聚态膜结构控制的理论63、丹参提取过程的在线检测与控制研究64、聚酯用纳米TiO2/SiO2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65、纳米磷酸酯类成核剂的中试及应用66、成核剂的微晶结构与聚丙烯的微观形态学研究67、宽视角高增益纳米显示屏幕材料的组装行为及相关基础研究68、纳米压印模板抗粘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自组织行为研究69、苯并呋喃酮抗氧剂新体系的开发70、特种化学品过程开发71、用于高沸点热敏性物料的特殊精馏与蒸馏装置(二)、生物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新型食品添加剂鸟苷生产优化与发酵过程多尺度问题研究2、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生物反应器优化与放大技术3、发酵法生产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及其衍生产品开发4、替代燃料和聚合物单体2,3-丁二醇的发酵生产5、I类新药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的产业化研究6、手性农药中间体烯丙醇酮的生物催化合成7、小球藻高密度高品质培养技术产业化开发8、S-腺苷甲硫氨酸高产率发酵技术产业化9、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系列产品开发和产业化10、法地司他Fidarestat Aldos11、米格列醇Miglitol12、利莫纳班Rimonabant13、达珀西汀dapoxetine14、鹅去氧胆酸15、熊去氧胆酸(UDCA)16、三氯蔗糖(蔗糖素)17、多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18、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9、青霉素酰化酶项目20、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生物农药系列产品创制及产业化21、酶法合成天然产物红景天苷22、体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技术23、人体活性皮肤组织体外规模化构建技术24、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及其生物反应器工程平台25、美白化妆品添加剂——柑橘黄酮26、保健食品、化妆品添加剂——竹叶黄酮27、保湿化妆品添加剂——芍药苷28、新型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纳关键生产工艺技术29、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工程研究30、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制备平台技术31、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和壳寡糖的工业化生产新技术(三)、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汽车尾气三效净化催化剂2、有机氟防水防油剂3、有机硅季铵盐表面活性剂4、聚硅氧烷季铵盐5、有机硅柔软剂6、有机硅固色剂7、有机氟“双子座”季铵盐表面活性剂8、含氟脱模剂9、有机硅消泡剂10、工业源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催化净化技术11、新型生物酶固定化载体的生产技术12、用于纳米生物技术的新材料及新器件的研究13、绿色杀虫剂(四)、药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新型硝基亚甲基类新烟碱杀虫剂2、含氟昆虫生长调节剂农梦特的工艺3、苯醚威的工艺技术4、基因芯片标记用新型荧光探针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5、奥氮平中试技术6、氯吡格雷大生产技术7、治疗骨质增生疼痛方剂的优化开发8、微波萃取器9、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的微波萃取及超滤纯化10、一种多功能全倒锥提取罐11、多功能组合提取浓缩中试装置及中药提取工艺技术12、罗汉果小复方美容作用的深入研究13、积雪草小复方美容作用的深入研究14、中药CF油美容作用的深入研究15、钙快速检测试剂盒(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纳米二氧化钛氢氧焰燃烧中试制备技术及应用产品开发2、广谱抗紫外纳米复合涤纶聚酯的开发3、高性能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4、利用粉煤灰制备超细纤维制作纸浆、保温材料5、连续无碱玻璃纤维/聚丙烯长丝共挤复合直接粗纱成形制备复合材料6、异形细旦仿真丝丙纶高速纺的研究7、酸性染料可染聚丙烯纤维的研究8、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9、高性能阻尼材料10、基于回收PET塑料的"高聚物塑性体"的工业制备及应用11、高性能光学膜12、水性聚氨酯13、纳米光催化剂及其在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中的应用14、新颖交联型木塑加工项目15、高性能国产PBO纤维的研制16、墙体保温用大块聚氨酯硬泡17、透明性导电聚合物涂料18、有机小分子接技纳米炭黑19、嵌段共聚物节能、环保的聚合反应挤出技术20、聚烯烃抗微生物功能化技术21、酸溶法柔性光纤传像束22、透红外夜视仪用精密模压硫系玻璃-陶瓷23、红宝石改善工艺技术研究(六)、信息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乙烯生产过程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和智能控制技术2、大型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3、乙烯精馏装置软测量和智能控制技术4、双塔脱丙烷和丙烯精馏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操作5、大型裂解炉温度和负荷先进控制技术6、PX氧化反应过程性能指标实时预测与工艺操作在线优化7、提高聚丙烯腈聚合物质量的优化操作技术研发8、常减压装置流程模拟和操作优化技术研究开发9、认知过程中大规模神经振子群编码的神经动力学分析(七)、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烧结型表面多孔管高通量换热器2、化工系统用能评价与优化技术及软件3、新型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设备4、压力释放阀试验装置项目5、在役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6、压力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7、含缺陷结构断裂参量计算与断裂评定新方法8、化工设备预测性维修规划关键技术的研究9、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10、在用重要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诊断与爆炸监控11、7000吨/天含油废水漩流分离技术与关键设备开发12、压力容器安全保障评估体系的平台建设及应用13、高温环境下在用压力容器检测及安全评估技术研究14、高温环境下含界面材料/梯度材料与时间相关的破坏理论15、大型球罐整体热处理时内部流场数值模拟16、煤制油换热设备与压力容器研制关键技术研究17、先进钛制换热设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18、SRT-III型乙烯裂解炉炉管弯曲原因分析及结构改进与优化19、高通量换热器开发及工业应用20、太阳能加热输送原油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1、基于烧结多孔材料的吸附式制冷过程强化传热机理及应用研究22、PTA装置设备及管道强化伴热技术23、炼油厂加热炉对流段炉管露点腐蚀纳米涂层防护技术24、乙烯裂解炉管表面改性延寿技术、高温涂层纳米薄膜扩散障机理25、含缺陷结构断裂参量计算与断裂评定新方法26、在役锅炉压力容器面型缺陷断裂分析与评定技术27、在役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技术28、在役工业压力管道安全评估关键技术29、汽车槽车爆炸失效分析及整改30、高温运行设备无损评价与寿命预测微试样试验技术31、PTA成套装置国产化:不锈钢腐蚀与磨损及优化选择(八)、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2、大规模高效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基础研究3、粉煤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新技术研究与开发4、喷嘴技术5、反应结晶耦合水氯镁石脱水制备无水氯化镁成套技术6、反浮选-冷结晶法氯化钾生产工艺硫酸钙新型分离技术与装备7、LixMeyOz三元纳米氧化物离子筛结构设计制备与应用8、氯化钾冷结晶控制技术9、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技术10、果冻蜡11、石油蜡的氧化成套装置12、熔模精铸蜡13、基于ASM2D的UniTank工艺优化与过程控制技术14、絮体性状人工智能调控的基础研究15、高氨氮低有机物废水处理工程16、中水回用17、甾体激素类药物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18、合成离子交换树脂废水的处理19、高硫煤液化尾气制备甲硫醇甲硫醚的研究。

有机硅柔软剂

有机硅柔软剂

Magnasoft SRS改性有机硅柔软剂型号Magnasoft SRS 品牌迈图来源硅油柔软剂用途纺织柔软剂主要用途柔软剂有效物质含量80(%)产品规格200kg/桶执行标准USCAS 1SRS是以现今最现金的有机硅改性技术研制成的特种纺织柔软剂。

他拥有崭新的改性有机硅化学结构,再配合双重改性功能团,能给予织物柔软丰满及耐洗的丝质手感。

SRS的设计亦特别为配合氟系去污整理用。

它可与含氟易去污整理剂一桶应用于各类织物,有效改善手感又相对不影响易去污效果。

SRS柔软剂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织物(全棉、羊毛、粘胶织维、人造织维等)及各种织物上,它比一般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有更佳的低黄变效果。

产品特性SRS在职务上比一般传统有机硅柔软剂有更多优点,同时能改进织物的后整理工艺:※ 不会影响经含氟易去污处理织物的易去污效果※ 可与氟系易去污整理剂及防皱树脂等同时使用※ 与一般纺织助剂的相容性极佳,如阳离子柔软剂等※ 提供优越之柔软,爽滑及耐洗之手感※ 低黄变特性,尤其适用于加白、浅色织物上※ 用途广泛及使用方便,可应用于浸扎、浸渍及喷涂工艺上典型产品数据物理特性数值外观半透明微黄色液体粘度 Cp(25度) 2500比重 25/25度 1.02溶剂(一缩二)丙二醇最佳稀释剂水有机硅三元共聚项目总结:目的:以双胺端聚醚胺合成有机硅嵌段柔软剂 实验原理:实验合成过程:H(CH 3)2SiO-[Si(CH 3)2O]73-Si (CH 3)2H 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在H 2PtClO 4异丙醇溶液催化下进行硅氢加成,得到环氧硅油A (分子量为 ): 1、取173.7g (约30mmol)的A 物质2、4.17g (约4mmol)的B 物质H2N[CH(CH3)CH2O]3(CH2CH2O)19CH3(分子量为)3、取30ml 的2-丙醇,然后加热到80摄氏度,搅拌6h4、加入8.51g (4mmol)的ED2003 ,H2NCH(CH3)3CH2[OCH2CH(CH3)]a(OCH2CH2)38.7[OCH2CH(CH3)]bNH2(其中a+b=6,分子量为:2000)5、3.79g(22mmol )的N,N,N ’,N ’-四甲基-1,6-己二胺,结构式为N NCH 3CH 3CH 3CH 3N ,N ,N ',N '-tetramethylhexane-1,6-diamine分子量m=172.31,沸点209-210摄氏度6、1.68g(28mmol)的冰醋酸7、5.6g(28mmol)十二烷酸(月桂酸),分子式C12H24O2 8、6ml 2-丙醇 9、24ml 去离子水10、将混合物加热到80摄氏度,8小时变清至橙棕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项目简介
本产品为一种改性有机硅柔软剂,主要用于织物的后整理,给予织物柔软、滑爽等手感。

氨基硅油作为一种织物柔软剂,不仅对棉、毛、麻等天然纤维有较好的柔软手感,对合成纤维也有较好的柔软效果。

但经氨基硅油整理后的织物也存在亲水性差、经光线照射后容易黄变的缺点,从而不能用于对浅色织物的后整理。

本产品对氨基硅油直接进行醇基化改性,产品既保留了部分未改性的氨基硅油,又引入了羟基亲水基团。

经过本产品处理过的织物,既有经过氨基硅油处理后的手感特点又可改善织物的染色性、耐热性和耐水性。

同时氨基硅油中容易氧化黄变的氨基被部分亲水基团醇基取代,增加了织物的亲水透气性,降低了处理后织物的黄变。

所属领域化工
项目成熟度产业化
应用前景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服装要求的提高,织物后整理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际国内纺织助剂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预计未来几年,纺织助剂的需求增长将达到15%-20%,超越纺织品产量的速度快速增长。

再次,在助剂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中高档助剂发展潜力巨大,助剂生产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商机。

本产品是一种醇基改性氨基硅油柔软剂。

柔软性能好,与纤维有结合性,被广泛应用于棉、麻、丝绸和毛纺织品等天然纤维,以及聚
酯、尼龙、聚丙烯腈等合成纤维柔软处理。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省攻关项目,拥有发明专利。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