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合集下载

鸟鸣山更幽《诗里特别有禅》

鸟鸣山更幽《诗里特别有禅》

鸟鸣山更幽《诗里特别有禅》“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

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

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

--骆玉明”鸟鸣山更幽一切都会过去,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也许,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体会到幽静又深长的意味。

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中响起,喧嚣嘈杂的、清朗悠扬的、气势宏大的、悲切低回的,然后逐一消退下去。

在此起彼落之间,你听到深邃的幽静,莫可名状,令人心动。

换一个角度来说,世界像一个热闹的舞台,各色人物你来我往,推推搡搡。

有的自命不凡,踌躇满志;有的身败名裂,灰心丧气。

然而一切都会过去,在一切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我们常说的“安静”,有时指一种单纯的物理意义上的状态:声音愈是低微愈是安静。

它也许会让人感到几分寂寞或枯燥,但终究跟人的心情没有多大关系。

而另一种安静,或者换一个词,幽静,却更富于精神性和情感意味的。

那是脱离了虚浮的嘈杂之后,面向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一种感受。

这种幽静得之于自然,同时也得之于内心,物我在这里并无区分。

在诗歌里如何能够把它表现出来?最早是南朝的王籍做了杰出的尝试。

王籍,字文海,在南朝齐、梁两代做过官,诗歌学习谢灵运。

他的名气没有谢灵运那么大,留下的诗作也很少,但有一首《入若耶溪》非常有名。

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发源于若耶山,沿途汇聚众多溪水后流入鉴湖。

诗题“入若耶溪”,表明作者是从城内经过鉴湖进入溪流。

在王籍那个年代,鉴湖和若耶溪相连的水域非常广阔,两岸竹木丰茂,景色优美。

诗中“”是一种比较大的船,“泛泛”是任意漂荡的样子。

王籍是在游览,不是要赶路。

心情很放松,天气也好,眼前的景色显得格外清朗、开阔。

所谓“空水共悠悠”,写出天水一色、相互映照,一片辽远恬静的样子,而“悠悠”二字,也体现了心境的清朗和从容。

《诗里特别有禅》: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高的哲学

《诗里特别有禅》: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高的哲学

《诗里特别有禅》: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高的哲学展开全文什么是禅?禅是一门哲学,是一种佛教与道教合所产生的宗教,禅也是一种生命形态、一种生活方式、一份人生境界。

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说:“禅就本质而言,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

”我们可以从吃饭喝茶中领悟禅,从春花秋月中欣赏禅,还可以从唐诗宋词中品读禅。

王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慧开禅师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上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些云水禅语,都给人带来启示。

最近读了《诗里特别有禅》一书,作者骆玉明借助富有哲思的古诗,阐述精深玄妙的禅意,深入浅出,文字清新雅致,读来口齿生香。

正如作者所言:“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有趣而好看,且耐人寻味。

禅是有趣的,诗是优美的,以诗解禅,写得枯涩而呆板,那就不如省事一点。

而如果能够做到有趣而好看,读者的阅读过程就会有许多愉悦。

”禅不可说,借诗悟禅,悟的其实是生命真相。

1. 禅,是一种空灵的生命形态红尘滚滚,浮世喧杂,人心像一杯清水,在内在欲望与外界诱惑的双重搅弄下,变得无明而混浊,无法窥见真相。

禅提醒我们,慢下来,闲下来,走入自然,在自然中让心趋于宁静,滤净渣滓,重归清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空气清新,竹林静谧,诗人一个人走在山路中,他拾阶而上,前方花木葱茏,禅房就在树林深处。

他一边踏步徐行,一边欣赏山道旁的景致——晨光斜照,鸟儿啼叫,鸟儿仿佛因为在自然中获得满足而充满喜悦。

他继续向前走,看到一方水潭,清澈如镜,寂照之下,他感到自己的心灵同样变得平静安宁,也留下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佳句。

当心进入空灵状态,就能敏锐感知外界的远近动静。

这个时候,寺庙传来钟声,低沉悠缓,他感到,天地之间越发显得寂静祥和。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see, don't say everything you know.(页眉可删)《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里特别有禅》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有研究的骆玉明所著,书中所提起的古诗或我们耳熟能详或有些陌生,但在骆先生云看似淡风轻却精辟的品鉴、解析中让我们轻松了解禅文化,领悟人生智慧,享受心灵宁静。

文字是平易近人的,我们在阅读中收获的是真正的宁静。

如果你说,这本书的什么打动了你,那我想一定是那种感觉,就如书中说的:“这种生活乐趣不适合用语言来描述。

懂的人不用说,不懂的人说了也没用。

”这种感觉只有读的人才会懂得,说不清道不明,就是会被这样的文字所牵引着,一直读着,读着。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骆先生说,人的一切焦虑与困苦,只是因为心性的迷失。

我想或许是这样,人到而立之年,却还在迷茫未来,怎么会不焦虑呢。

但在阅读的世界里,我窥见了“禅”的皮毛,我想通过禅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当身处教育的世界里,我们总是希望丰满的收获,希望可以穷尽自己的洪荒之力改变一个孩子,但有时候现实却是残酷的,所以我们常常说教书是一场盛大的暗恋,你倾尽全力,最后感动的或许只有自己。

在阅读的时候,我特别欣赏骆先生说的:“你一心想要得到一个东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它塞满了,偌大世界,‘得’未尝得,失掉的已经很多!”现实往往是这样,就如同你想用力抓紧手中的沙子,你抓越紧,沙就流的越快,那么何尝不这样:“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花开花落,笑而不答心自闲,当然这并不是一种避世的心态,并不是说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去放任孩子,只是我们应该适当的去调节自己的工作,不能被这些诉求、欲望塞满,然后最后迷失的却是自己,我也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对于孩子的一切我可以尽力,但不可处处动心,如若不然或许就要一生慌张,片刻不得安宁,平常心亦是一种尊重,对生命成长的尊重。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以前读诗,就单纯觉得诗句美,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画面感贼强。

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诗里还藏着这么多禅意。

就像王维的诗,那简直是禅意满满。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前读就觉得哇,好悠闲的感觉。

现在才明白,这哪里只是悠闲啊,这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水都走到尽头了,没关系,那就坐下来看云呗,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禅意境界。

感觉王维就像个超级淡定的智者,不管外界怎么变,他内心就像一泓清泉,波澜不惊。

这本书让我觉得禅和诗就像是一对超级合拍的老友。

禅给诗注入了灵魂,让诗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韵味;诗呢,又给禅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让禅不再是那种高深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它们俩一结合,就像魔法一样,让我们这些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禅的智慧在心里悄悄萌芽。

而且书里对各种禅诗的解读也特别有趣。

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解释,而是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把诗背后的故事、诗人的心境都一一道来。

比如说某个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禅意诗,当时他可能是遭遇了仕途不顺,或者是在山林间突然感悟到了什么。

这就像是在诗的背后打开了一扇扇小窗,让我们能看到诗的更多面,也能更好地理解禅意是怎么在诗里生根发芽的。

读完这本书,再去看周围的世界,感觉都有点不一样了。

就像突然戴上了一副有禅意滤镜的眼镜,看到路边的小草,都觉得它像是在默默传达着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禅意。

哈哈,感觉自己都有点走火入魔了。

不过说真的,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诗和禅有了全新的认识,就像发现了一个隐藏在诗歌世界里的宝藏,这个宝藏里装满了宁静、智慧和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

古诗《蝉》读后感

古诗《蝉》读后感

古诗《蝉》读后感《蝉》是一首富有意象和情感的古诗。

这首诗以描绘蝉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对蝉的特点以及蝉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进行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诗中的蝉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它的鸣叫声响彻云霄,几乎无法被人忽略。

诗人通过描绘蝉的声音,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景中。

诗中的蝉是“一窍不通风”,它无需通过呼吸和食物来维持生命。

”不知肉味之躯“的蝉给人一种超越肉体的感觉,它的存在似乎超越了凡人的生命境遇。

诗中写到蝉在清晨的时候停止了鸣叫,“却道海棠依旧”,蝉失去了声音,但是周围的世界还是一样美好。

这里展示出蝉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蝉虽然在某个时刻失去了声音,但并不会影响到大自然的美景。

“海棠依旧”的描写反映了大自然的恒久不变,它的美绝不仅仅来源于一个蝉的鸣叫声。

这也让我想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微不足道,它在我们消失的时候,依然会以它独特的方式存在。

正如蝉的鸣叫声一样,诗中的蝉给人一种坚持和不懈追求的感觉。

每一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会联想到蝉的独特音乐,那种声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蝉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发出。

它代表着岁月流转中的生长和成长,它的存在和鸣叫声也向人们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诗中的蝉以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引起了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也从中得到了启示,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呼吸和生存,而是需要我们去积极地追求和表达。

这首诗也引发了我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的考虑。

诗中的蝉鸣声异常响亮,但却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应该珍惜这有限的时间,去追求和实现自己内心的梦想和理想。

总而言之,《蝉》这首古诗通过对蝉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和追求的方向。

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并激发了我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首诗的美在于它简单而深入的表达,通过浅显的词语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读完这首诗,很多人都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和生命的意义,这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诗里特别有禅》散文集读后感_作文

《诗里特别有禅》散文集读后感_作文

《诗里特别有禅》散文集读后感禅,从逻辑学的角度讲,并不是一个明确概念。

对于人们而言,它更是云山雾罩的哲学,朦胧间难得全貌,我也不例外。

《诗里特别有禅》另辟蹊径,寓禅于诗,生生凿出一条通幽曲径来,使人能得见一鳞半爪的禅意来。

在我眼中,禅是自我的解脱。

引书中所言:世间有无穷的是非,无穷的争执,还有无穷的诱惑,人不能不在其中走过。

所谓禅,并非是一心出世以求躲避,而是使心灵不受困于大大小小的是非、争执、诱惑的解脱,并怡然处之。

此类人,往往心有所寄,或寄于浩浩自然之中,或寄于天下百姓之中,此即入世出世之别也。

一朝顿悟,得以解脱,反观过往所悲,总能见出许多乐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恼人的连绵春雨中,诗人可见渡船自在浮泊的悠闲。

除此以外,你也可从炙人的太阳处求取一份落日火烧云的瑰丽;从父母所加的些许约束中读出一份望子成龙的希冀;从堆积如山的作业中一享驰骋疆场的豪气。

苏轼《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解脱于是非得失的计较,以宽广的乐观来面对得之乐与失之悲。

这是禅了。

禅悟是向内的开悟。

但人总要首先向外,然后才能向内。

先认识外物,通过外物映照自身,才能不断完善、认识自我。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禅的境界距离似过于遥远,但禅者的心境看法未尝不能应用于生活之中,不计较是非得失,而更去欣赏自在悠闲的生活节奏。

即便身处纷纷扰扰之中,也能以平静乐观的心态面对坎坷,是曰:吾心安处即吾乡。

当然,禅还给予所有人一份澄澈的宁静,便以此诗结尾“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作文题目:学禅—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作者:九(6)孙亦青扩展阅读:《诗里特别有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著写的一部散文集,内容围绕“以诗话禅”为核心,借赏析诗歌中的禅意,解“不可说”的禅,并以诗歌的源流为线索,寻访中华禅文化的根源。

N0888诗中参禅诗外修

N0888诗中参禅诗外修

N0.888:诗中参禅诗外修——读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诗中怎么具有了禅意,如何发现这种禅意,诗人如何具有了禅的境界,这是我所不曾认真研读思考的。

骆玉明先生,在这本书中非常通透的说明了这一切。

禅中得到的是真知,禅中修得的是扎扎实实做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禅与教育的宗旨有着惊人的相似。

学禅或者进行禅修,让我们的教育思想理念和言行可以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一、诗中有禅,非诗即禅魏晋诗人阮籍有诗句,“徘徊将可见,忧思独伤心”。

诗歌中有困顿和焦虑,不是禅意。

这种困顿和焦虑是用一种固执的态度看待人和世界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感受到生命遭受外力压迫的紧张。

如果读者有足够的禅修的境界,可以从诗句中得到一种觉悟,获取禅的境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忧愁烦恼即菩提。

我想说,六祖慧能讲的世间的忧愁烦恼正是修行觉悟的基础。

如果说阮籍的诗句给人的是一种忧愁困顿的话,那么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乎给人们心头送去一份温暖和亮光。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努力坚持走下去的过程中看不到所谓的希望,往往想陷入更大的绝望和困顿之中。

所以陆游的这句诗,也不能算是禅的境界和意思。

禅是人生经历了种种以后的彻悟,认识到人生的种种无奈和无助依然以一种平常心看待一切,以一种悲悯和智慧迎接人生不可知不可为的一切。

从这种意义上讲,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

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拿我们叙事者的创办者王维审老师来说吧,他开始撰写叙事源于对班级班里工作的绝望,源于绝望后给校长写信决定辞去班主任职务的叙事过程中。

在这种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叙事中走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绝望!现在叙事者团队的老师,都学着王老师的榜样,通过叙事实现一种教育的自我拯救,让教育在撰写德育故事中读出自身教育活动中的“禅意”,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走进一个不再困惑的新境界。

禅是一种彻底的觉悟。

反观自己的教育叙事,很多都是在陈述事件本身和心路历程的阶段。

虽说,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思考和提升,但是不是禅的境界。

蝉三首古诗读后感

蝉三首古诗读后感

蝉三首古诗读后感读蝉的古诗,就像是在听一场来自夏日的古老诉说。

先来说说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哇,这蝉在虞世南的笔下简直就是一个高洁的隐士啊。

你看,它喝的是清露,就像那些不沾世俗浊气的君子,只取那纯净美好的东西。

它在高高的梧桐树上鸣叫,声音传得老远老远。

诗人说这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就好像在说那些真正有品德、有才华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权势或者其他手段来让自己出名。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默默做学问、做善事的人,他们就像这蝉一样,自身的光芒足以让他们在人群中闪耀,而不是靠炒作或者攀附。

再看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诗里的蝉可就有点可怜巴巴的了。

它在高高的树上,难以饱腹,拼命地鸣叫也是徒劳。

从早到晚叫得嗓子都快哑了,可旁边的树还是那么无情,就像那些冷漠的旁观者。

李商隐这哪是在单纯写蝉啊,他是在借蝉说自己呢。

自己当个小官,四处漂泊,就像那水上漂浮的树枝,而故乡的田园都已经荒芜了。

这时候听到蝉鸣,就像是被它提醒了一样,自己也是全家清苦啊。

读着读着,就感觉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凄凉,好像看到了李商隐皱着眉头,对着蝉长吁短叹的样子。

最后是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写这诗的时候正处于困境呢。

这蝉声一起,他这个囚犯就思乡情切啊。

看着那乌黑的蝉,再想想自己斑白的头发,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这“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写得太妙了,就像他自己在重重困难下难以施展抱负,自己的声音也被外界的压力给淹没了。

而且他觉得自己像蝉一样高洁,可是没人相信他,多委屈啊。

就像一个被冤枉的小孩,拼命地辩解,可大家都不听。

这三首诗,同样是写蝉,却写出了三种不同的味道。

虞世南的蝉是高雅的,李商隐的蝉是可怜的,骆宾王的蝉是委屈的。

这古人啊,真的是很厉害,能把小小的蝉和自己的境遇、情感联系得这么紧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断断续续把《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看完了,诗是至美的文字,禅是玄妙的哲学,而这本书却把诗与禅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禅意大门。

在高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喜欢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今天在这本书里再读这首诗,却有了新的体悟,人到中年,能更好的体会这首诗的意境了,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

“平常心是道”,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应该让心情保持淡定。

与学生相处,发现孩子的世界是非似乎特别多,总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口角,进而演变成一件要向老师告状的大事,有时候,听他们说这些事情,我觉得挺有意思,有时候又听得火冒三丈,不耐烦了,还要去班级发一通火,心情难以平复,后来再回过头看这些事,突然发现,反应有点过度了,学生的世界,口角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本身并不是很在意老师处理,有些学生还会觉得老师处理过度,现在想来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顺应学生心理的发展需求,保持一颗童心,一颗平常心看待这样的事情,他们来告状,就请
他们“吃茶去”,让他们冷静冷静,然后用孩子方法解决问题,避免上升问题高度。

再教育学生这件事上,我们总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常常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挫败,常常因为没有收获而火冒三丈,现在想来真的是失却了一颗平常心,很多事非人力所能及,就去书中所言“千尺纶丝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虽然毫无收获,也应该感到满足,因为有失必有得,很多的变化是因为时机未到,或者变化已经产生,只是还没有很明显的效果,因此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不断努力,不为得失而悲喜。

现在的学生,要么为了学习一蹶不振,要么为了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一点不顺心,要死要活,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他们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挫折的办法,因此平常心教育必不可少,而一味的讲道理,学生未必能听进去,而古诗短小精悍,往往寥寥几字就将道理讲的通俗易懂,用古诗教孩子平常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诗里特别有禅》确是一本好书,不仅教会我们平常心,更是提供了一种教平常心的方法,非常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