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安全战略构想与中印边界问题
1962年印度提出的三个条件

1962年印度提出的三个条件
【原创版】
目录
1.1962 年印度提出的三个条件的背景
2.三个条件的具体内容
3.三个条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正文
【1962 年印度提出的三个条件的背景】
1962 年,中印边界问题成为了两国之间的主要矛盾。
在此背景下,印度政府提出了三个条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这三个条件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原因。
【三个条件的具体内容】
印度政府提出的三个条件如下:
1.双方在边界问题上采取现实主义态度,避免将边界问题与两国关系的其他方面挂钩。
2.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在争议地区维持现状,不采取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动。
3.双方同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并在谈判过程中保持互信和克制。
【三个条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印度提出的这三个条件对中印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三个条件明确了双方在解决边界问题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这些条件有助于维护两国在争议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避免了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最后,这些条件为中印两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
边界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使得两国关系得以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然而,尽管印度政府提出了这三个条件,中印边界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决。
这也反映出边界问题作为两国间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印度的国家安全观与安全困境(上)

印度的国家安全观与安全困境(上)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14期云飞独立后的印度领导人一直确信印度会崛起成为超越南亚地域限制的全球性大国之一,认为多种族、多文化的印度国家更适应现代世界,印度应与其他大国平等,而且在精神方面领先他们。
这种心态令现代印度的国家安全观缺乏“厚重”,以至于在地缘政策上奉行冒险主义政策,屡屡对邻国进行军事挑衅,甚至故意制造军事摩擦事件。
进入21世纪,印度的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实力增强,核武势力日渐增强,南亚“超级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同时也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且受“东向”战略实施取得了实际成果的鼓舞,印度的政治精英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制国家”及所拥有的多元文化与多宗教信仰会让印度扮演一个特殊的世界角色,印度应该早日成为世界大国。
印度的当权者更是誓言要在21世纪实现印度的世界大国之梦。
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将印度称为“一个复活了的强大国家”,曼莫汉·辛格曾表示,要“使21世纪成为印度世纪”,而怀揣印度强国之梦的莫迪执政后,更是到处宣讲:“21世纪一定是印度的世纪!”并且认为,当代印度已经到了打破南亚限制,扩展其周边的时候了,为其区域霸权主义制造声势……从洞朗、加勒万河谷冲突说起近年来,作为印度区域霸权主义的实践,突出表现为与中国在边界地区的频繁军事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与14个国家领土接壤,在2.2万千米的陆地边界线上,中国有最复杂的边界线,仅三国交界点就有16个。
在历史上,历史条约线、传统控制线和实际控制线是维系边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旧中国“有边无界”的历史,经过友好协商,中国与12个陆上邻国签署边界协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在英属印度之前,中印之间由长期的行政管理而形成了一条长约2 000千米的“传统习惯线”。
传统习惯线西段北起中国新疆喀喇昆仑山口、南至西藏阿里与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和印度喜马偕尔邦三地交界。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印度

三明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印度姓名:院系:年级:专业:学号:提交日期:年月日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印度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
从世界范围讲,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
从地区安全角度讲,它对亚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这么重要的双边关系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冷淡状态,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转暖迹象,但依然热度不够。
中印关系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既相互需要又有所疑虑的矛盾心态上。
两国关系是个错综的复合体,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戒备;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
正是在这种错综矛盾的心态下,中印关系的转暖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可望而不可即。
关键词:周边安全印度的地区霸权战略竞争合作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
同我们毗邻的印度与我们在发展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我们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是人口大国。
本该建立亲密无间友谊的中印却冲突不断,这是为什么呢?印度有又为何插手藏独问题?印度的对华政策将对两个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中印形势概况中国和印度在1996年决定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于2003年6月两国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2005年4月11日,中印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中印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谈起印度和中国的关系不得不先分析一下南亚的的形势。
南亚的人口数量庞大,贫穷和落后充斥着南亚的每个角落。
但是在这里存在两个核大国——巴基斯坦和印度。
同样两国又是人口大国。
两国在上个世纪几度爆发战争,印度将巴基斯坦肢解,直到现在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两个无法达成一致。
巴基斯坦作为中国最好的朋友之一,面临着美国和北约的要挟和恐吓。
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出入印度洋最重要的路线之一,一旦南亚发生战事,中国必须不惜一切支持巴基斯坦,一旦巴基斯坦西化或者被印度占领,中国整个西南都将受到不可避免的威胁。
发展迅速的印度,战争实力与潜力巨大,两国的历史和地理原因使得两国成为敌人,如果印度得不到有效地遏制,中国迟早会遭到印度的打击。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苗丽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10(000)018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中印边界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僵局状态.近来,印度在中印边界动作连连,导致中印关系局势越发紧张.2009年8月中印两国举行的第13次边界会晤,谈判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未有实质性突破,
中印边界谈判任重道远.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苗丽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3
【相关文献】
1.从《2013中印边防合作协议》看中印边界问题 [J], 李英铭;
2.浅析近10年来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战略构想 [J], 曾建彬
3.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的创新之作——读邓红英新著《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对华政策》[J], 方一琴
4.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的创新之作——读邓红英新著《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对华政策》[J], 方一琴
5.莫迪执政以来印度涉中印边界问题舆论研究 [J], 关培凤;万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3篇

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3篇篇一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一、背景中印边境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涉及到领土争端、边境安全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中印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有所加剧,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对峙和冲突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制定一份中印边境问题的策划书。
二、目标1. 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 加强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边境安全挑战。
3. 促进中印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三、具体措施1. 建立中印边境问题的对话机制定期举行中印边境问题的高层对话,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协调。
设立中印边境问题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问题的协商和解决。
2. 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互信建立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及时沟通和解决边境安全问题。
开展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交流和合作,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3. 推动中印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开展中印边境地区的旅游合作,增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4. 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人文交流开展中印边境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教育合作,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具体时间区间 1])建立中印边境问题的对话机制,举行首次高层对话。
设立中印边境问题的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2. 第二阶段([具体时间区间 2])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互信,建立军事。
开展中印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3. 第三阶段([具体时间区间 3])推动中印边境地区的人文交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教育合作。
五、风险评估1. 政治风险中印边境问题涉及到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可能会影响到边境问题的解决进程。
2. 安全风险中印边境地区的安全形势复杂,可能会受到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因素的影响。
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国的安全政策与战略选择

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国的安全政策与战略选择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印边界问题成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以中印两国为主角的边界争端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导致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陷入紧张状态。
本文将探讨中印边界争端对中国安全政策和战略选择的影响。
首先,中印边界争端对中国的安全政策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与周边国家的争端,将会影响到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因此,中国不断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以确保在争端和冲突中能占据优势地位。
同时,中国也在追求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其次,中印边界争端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维护领土完整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
对于中印边界争端,中国的立场是将其作为一个核心问题,绝不让步。
中国将采取坚定、果断的措施,维护国家的领土和安全。
在外交层面上,中国将继续与印度进行对话和交流,同时将积极展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
第三,中印边界冲突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这也给中国政府提供了机会,加强国内民族主义意识。
在边界冲突的事件中,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这也得到了广大中国民众的支持。
中国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加强民族主义的教育和宣传,以提高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这也有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最后,中印边界争端对中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印战略的变化和争端对中国的出口、进口和投资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印争端会导致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市场份额被削弱,例如印度市场对于中国出口的影响。
而且,中印两国经济关系的不稳定会影响到其它地区的稳定,也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损害。
总之,中印边界争端对中国的安全政策、外交战略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中国将继续坚决维护其领土完整,加强军队建设和现代化水平,并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印边界争端也让中国意识到,要解决和周边国家的争端,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
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3篇

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3篇篇一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一、前言中印边境问题是中印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敏感问题。
解决中印边境问题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双方保持冷静和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
二、问题分析1. 中印边境地区存在着一些领土争端,这些领土争端是中印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中印边境地区的局势一直比较紧张,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
3. 中印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加强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三、目标1. 解决中印边境地区的领土争端,维护中印两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2. 缓和中印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维护中印两国的边境安全。
3. 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
四、原则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 共同发展原则:中印两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3. 和平解决争端原则:中印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
五、具体措施1. 建立中印边境问题联合工作组,负责协调和解决中印边境问题。
2. 加强中印两国的军事交流和互信,减少边境地区的军事存在和紧张局势。
3. 加强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4. 加强中印两国的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5. 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
六、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建立中印边境问题联合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开始进行实质性的协商和谈判。
2. 第二阶段:加强中印两国的军事交流和互信,减少边境地区的军事存在和紧张局势。
3. 第三阶段:加强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4. 第四阶段:加强中印两国的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5. 第五阶段: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
1962年印度提出的三个条件

1962年印度提出的三个条件印度,一个东南亚国家,以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印度也发生了许多关键时刻,其中之一便是1962年,当时印度提出了三个重要条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个条件及其对印度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1.第一个条件:领土争端解决在1962年,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领土争端,涉及两国在边界地区的领土划定。
作为解决这一争端的一部分,印度提出首个条件:彻底解决领土争端。
这意味着印度希望通过和平和对话解决双方之间的边界问题,确保领土的稳定和安全。
这个条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印度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而不是采取军事行动。
这反映出印度政府强调和平和稳定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建立双边关系。
2.第二个条件:非干涉原则印度在其第二个条件中强调了非干涉原则。
这一原则表明印度不希望外部势力干预其内政事务。
印度希望保持其国内的独立和自主性,而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这个条件的提出表明了印度政府对国家主权的重视,并且它不愿意让其他国家对其内部事务产生过多的干涉。
这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展示了印度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自信和坚定立场。
3.第三个条件:和平合作与友好关系1962年,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分列两个强权集团之间。
印度作为一个非阵营国家,希望与各国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和平与繁荣。
印度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强调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友好关系。
印度认为,通过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这一条件体现了印度的外交政策目标,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争取国家的利益。
结论回顾1962年印度提出的三个条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条件对印度历史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通过强调领土争端解决,印度希望确保边界的稳定和安全。
其次,非干涉原则展示了印度政府对国家主权的重视。
最后,和平合作与友好关系的条件表明印度希望通过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这些条件反映了当时印度政府的外交政策目标,也影响着印度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的安全战略构想与中印边界问题长期以来,印度政府为确保自己在中印边境地区非法侵占的大片中国领土,不顾历史事实,并否认自己原来的郑重声明,声称中印边界线已经为百年来的条约和协定所划定,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是合法的中印边界线,且诬称已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坚持以喜马拉雅山分水岭为划界原则,并以其单方面的划界为中印双方谈判的基础。
这种英印殖民政府的遗风和强加于人的做法同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互谅互让原则背道而驰,自然遭到了中国的反对。
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略加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方面有其更为深层的且具有很强延续性的战略考虑。
即印方一直把维护其国家安全作为其对华政策的基点。
从根本上说,这种战略考虑是中印地缘政治现实和印方领导人传统战略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妨碍中印边界问题公正、合理解决的症结所在。
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有关问题做些探讨。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由来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中印两国都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有着长期友好的历史。
只是到近代,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印度以来,为侵略中国并出于同俄国在中亚争夺,进而维护南亚安全的战略考虑,英印政府决心控制和侵占中国的西藏地区,将西藏作为中国同英印之间的“缓冲国”。
11 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奉行的“前进政策”19 世纪以来,英国为了进一步拓展其殖民势力,并同老对手俄国在中亚地区争夺殖民利益,进而保障英属印度的安全,提出了关于英属印度的安全战略,即所谓的“前进政策”(Forward policy) 。
英国认为,英印的陆地边境,特别是西北部和北部边境地区,是英国在防卫其南亚大陆殖民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同英印毗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阿富汗、不丹、尼泊尔、中国西藏,其作用因俄国南下的强劲势头而无可比拟地增长了。
“前进政策”就是要把英国统治扩张到那些同英印相邻或距离更远的国家中去,从而巩固和增强英印当局在印度北方边界上的防务能21 英印当局对中国西藏的企图:建立“缓冲国”在英国防卫英印安全体系中,中国西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俯视整个印度半岛,控制了西藏,既可以防止俄国势力的渗透,巩固南亚次大陆的战略防御,又可为进一步向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扩张提供通道与跳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英国把分裂中国西藏、使之成为中国和英印之间的“缓冲国”视作实现其“前进政策”的重要一环。
为侵占中国西藏,作为第一步,英国首先侵占和控制处于西藏外围的喜马拉雅山各国和地区,诸如克什米尔、拉达克、廓尔喀(尼泊尔) 、不丹、哲孟雄(锡金) 等,将它们作为侵略西藏的基地,接着便把矛头直接指向西藏。
在这一过程中,英国除直接出兵西藏,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一系列侵略特权外,还积极谋求与西藏地方当局直接交涉,以挑起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
同时,它还在西藏地方当局上层培植代理人,利用他们从事分裂中国领土的活动。
1888 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迫使清政府派员与英人谈判议和,于1890 年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承认哲孟雄(锡金) 为英国的保护国,划定西藏和锡金界;1893 年签订《中英会议藏印续条》,给英国与西藏通商的便利;1904 年,英国乘日俄战争之机进军拉萨,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当局签订有损中国主权的《拉萨条约》,这一条约既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也不为其他列强所接受;1906 年清政府外务部侍郎唐绍仪与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六款,英国以承认中国对西藏地方的领土主权,换取了大量权益,并把《拉萨条约》作为附约。
所有这些殖民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将其殖民势力扩展到西藏,分裂中国领土,把西藏作为其势力范围之目的而展开的。
1913 年10 月,英国又趁袁世凯急于求得各国承认之际,威逼袁世凯同意就西藏新约问题同英国和西藏地方当局在印度的西姆拉重开谈判。
在会议上,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以“调停者”的身份公然提出分裂中国西藏的所谓“调停约稿”[1 ] (P298) , “把西藏划分为…内藏‟(包括西康一部,川边以及差不多青海全境) 和…外藏‟(包括西藏全部和西康思维方式的制约,中印双边关系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中国同印度的传统敌对国家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中国新疆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都成了中印之间的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
1963 年3月2 日,中国边防部队从中印边界全线后撤完毕之日,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
协定对中国新疆地区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作出了一项临时性的安排。
[6 ] 尽管中巴边界协定根本不涉及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但印度却对中巴谈判边界问题并签署边界协定横加指责。
印度认为, “这个边界协议表明北京政府想利用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分歧来促进自己的扩张主义利益”[7 ] 。
1988 年印度总理访华时,对中巴边界协定规定中方将在印巴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之后与有关主权当局重新确定边界的立场表示赞赏。
至今,印度仍顽固坚持它在边界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坚持“麦克马洪线”及分水岭原则是划定中印边界方案的基础。
三、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安全战略构想11 传统“前进政策”的破产1959 年12 月9 日,尼赫鲁在议会演讲中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表达了他对中国威胁的强烈担心:“即使我们百分之百地同他们友好,事情仍然是这样: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我们的边境上,这种情况本身改变了整个局势。
”[8 ]中印两个亚洲大国拥有一条共同边界的现实是无法改变的。
为解决这个地缘政治上的矛盾和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印当局的安全战略观:变中国的西藏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国”。
针对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这种战略设想,周恩来总理在1959 年5 月会见来自苏联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访华代表团和驻华使者时,就西藏问题和中印关系的实质明确指出:印度反对西藏的民主改革,“目的是要使西藏停滞不前,不改革,作为…缓冲国‟,置于印度势力之下,成为它的保护国”。
这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也是中印间的争论中心”。
[9 ] (P269 - 270)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和1954 年协定的签署,印度想完全控制西藏、变中国西藏为中印之间“缓冲国”的战略已不现实。
在印度看来,要控制“印度安全线”喜马拉雅山,唯一可行的战略选择就是尽可能地把中印边界向中国一方推进,“先敌占领”喜马拉雅山分水岭靠近印度一侧的中国领土。
因为“一旦分水岭被突破,敌人就可能长驱直抵印度平原”。
[10 ] (P90)与外交政策相配合,印度在军事上积极推行“前进政策”,大肆侵占中国领土,并在1962 年挑起中印边界武装冲突。
在冲突过程中及其之后,印度国内的反华舆论叫嚣再次充分暴露了它们在中国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上的战略企图。
然而,印度在1962 年边界武装冲突中的惨败昭示了“前进政策”的破产。
自此,印度开始全面检讨它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
实际上,在1962 年之后,“不结盟”作为印度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虽大体上未变,但它的一些组成部分则做了修改,其中对国家防务战略的再思考使传统的强调和平共处的观念被军事准备所取代。
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那种印度必须在地缘政治环境中保持对华军事平衡的观点凸现出来,并一直影响到今天。
21 边境武装冲突后的印度对华战略1962 年中印边界武装冲突和印度的惨败,进一步加深了印度领导人对中印地缘政治现实的担心,安全问题完全主宰了印度的对华政策。
印度认为,要从根本上保证印度的安全,在对华战略上仅有防御能力是不够的,印度在军事上还应具备必要时打进西藏的能力。
80 年代,印度提出“攻势防御”的对华军事战略。
该战略要求印军首先突入中印边境未被占领的争议地区,随之调遣合成部队,以加强印度在中国边境的薄弱边防力量,从而取得分水岭一线对中国军事优势,使印度可以以实力为后盾同中国谈判边界问题。
1987 年印军在边境地区举行“棋盘”军事演习及后续的“猎鹰”军事演习就是在中印举行第7 轮边界谈判时进行的。
面对具有核威慑能力的中国,印度在边境地区保持对华常规力量的局部优势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而且这种局部优势注定不会长久。
印度认为,维护其安全、确保其在边界上既得利益,印度也必须常规能力和核能力并举。
在核问题上,印度早在1964 年就公开放弃和平核政策,坚持近核战略,积极发展核武器能力。
1964 年1 月,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霍米·巴巴拉(Homi Bhabha) 指出,比较常规威慑和核威慑,前者仅能提供“相对的威慑”,而后者则提供了“绝对的威慑”。
因此,核威慑能力对印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11 ] (P31) 当中国成为核国家后,印度认为,从世界范围看,印度处于美国、苏联和中国三个核大国相互作用的十字路口,这对印度是非常危险的。
特别是在巴基斯坦继印度之后也大力推进核武器计划,印度更是感到不安全,认为自己成了夹在中巴之间的一块“三明治”。
从国家安全这个基点出发,印度完全不顾冷战后国际核军控取得重大进展的事实,于1998 年5 月公开走向核武化,并宣布自己是核武器国家。
核问题的凸现使得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敏感性和复杂性增加了。
90 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战略重心向经济领域转移,像其他国家一样,冷战后印度的军事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它认为“那种想通过战争来摧毁敌国军事力量、掠夺领土、征服意志的战争观已经过时”,“在此情况下,武装部队的重要性将集中体现在威慑作用方面”,“而不是强调征服和占领”[12 ] (P21) 。
1992 年印度国防部长称,印度并没能企图解放“被中国错误地占领”的领土或解放巴占克什米尔地区。
[13 ] (P85) 新的时代要求印度同其邻国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取得安全和信任,以适应冷战后时期新的安全观念。
同时,印度也强调在军事观念变化过程中,安全因素是莫测的。
为此,印度应执行一种保持最低核威慑的政策,使任何敌人在进攻印度时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12 ] (P21) 在“区域性威慑”军事战略的指导下,印度对华军事战略也做了局部调整,由过去力争夺取更多的领土调整为巩固既得利益,争取解决边界问题的主动权。
根据安全战略构想,印度不断非法蚕食和侵占边境有争议的中国领土。
到目前为止,印度已侵战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 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基本上达到了其安全战略构想。
四、中印边界的现状与前景自1962 年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以来,中印关系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1976 年双方才互派大使,1981 年12 月中国和印度就边界问题举行首轮会谈。
1988 年底,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双方签署的《联合新闻公报》明确表示:中印双方将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