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秀拉》中精神生态观

合集下载

解读莫里森《秀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解读莫里森《秀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解读莫里森《秀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世界文化思潮理论的重要流派,直接产生于世界妇女解放政治运动与社会生态运动,为世界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作品《秀拉》集中体现了莫里森创作特色及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生态危机、批判白人中心主义下的种族歧视、批判男性中心主义下的性别歧视、批判价值二元论下的等级对立社会。

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还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秀拉这一兼美集丑、意蕴多元的黑人女英雄形象的塑造上。

并进一步揭示莫里森《秀拉》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价值。

标签:生态女性主义观;莫里森;秀拉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从各自学科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关阐释,但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内涵界定。

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生态女性主义跨多学科性、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内涵丰富性等特点造成的,也有生态女性主义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导致的。

本研究借鉴学术界各学科的阐述,根据自己的研究认识,认为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世界文化思潮理论的重要流派,直接产生于世界妇女解放政治运动与社会生态运动,并将随之深入开展而丰富和发展,是对过去文化思潮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为世界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其核心观点是认为社会对女人的压迫与自然的退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系,认为性别和种族歧视、对自然的控制、物种至上主义(speciesism)及其他各种社会不平等之间具有交互关联性。

从各种角度研究女性本性和男性本性的差别,探讨女性角色、女性价值,并进而对造成歧视妇女、压迫妇女的父权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其主要观点是:女性的本性与生态运动有着特殊的关系、反对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思想和等级划分、反对自然与性别的异化、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强调生命平等价值,反对自然压迫和性别统治,倡导积极改善妇女与环境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现状。

最终目标就是以女性主义原则和生态学原则建立一个更为多元化、更重视精神领域发展、更具有开放性思维的人类社会。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的开题报告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的开题报告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的开题报告
1.选题背景与意义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而生态女性主义则是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和探究的一个分支,在对待环
境问题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作为一部旨
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电影,《秀拉》作为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
在生态女性主义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究。

因此,对《秀拉》进
行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不仅有助于探索当下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和意义,也有助于深入了解这部经典电影的内在价值和思想。

2.研究内容及思路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当下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2)《秀拉》中的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女性形象的呈现;
3)分析《秀拉》中危机、拯救和和解的主线,探讨其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4)总结电影传递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和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3.研究方法与论据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和电影剧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生态女性主
义理论为基础,对《秀拉》中的情节和情感进行解析和评价。

通过对电
影中的场景和镜头、角色的形象与人物性格、对话等细节的分析,进一
步挖掘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和思想。

4.预期结果
本文预期通过对《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对生态女性主义的
发展与进步进行探讨,丰富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通过对电
影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剖析,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更好的保护和珍爱地球环境。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文化 中的对立统一和谐共存 的世界 观 ; 此外 , 小说
揭露 了白人 中心主义对 自然 和黑人 的掠夺 , 尤其在 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黑人 女性 的生存 困境 ; 同时还
人物 塑造 在 国内外都存 在着 较大 的争 议 , 褒 贬不 ”川《 秀拉 》是在种族歧视 的的大背景下 ,以 主人公秀拉和好友奈尔的友谊和成长经历为主线 ,
等等文学批 评理论从不 同视角对其进行 过解 渎 。 一 些学者认 为秀拉 这种反传统形 象是美 国黑人 民权
运动的产物 。笔者更倾 向于莫里森是通过 《 秀拉 》 表达 了她对黑人 民权运动所 做 的冷静 而积极 的思 考。
权文化体制下的二元 思维模 式 、 价值 等级观念 和统
治逻辑 , 反对一切形式 的压迫 , 一切不合理 的统治 , 包括人类 中心论 、男性 中心论 、白人中心论 ; 反对
收稿 日期:2 0 1 3 . 0 9 . 0 l 作 者简介 :高含菊 ( 1 9 6 4 一) ,女 ,安徽 巢湖 人,副教授 ,硕士 ,研 究方 向:英语语言文 学 及英语教 学。
危机和 环境恶化 越来越 严重 :森林覆 盖率 加速下
“ 从我们这里看是高高在上 , 可是 当上帝往下看 的 时候 ,就是 低地啦 。所以我们 才这 么叫啊 。那是天
种 子经常都会 给冲掉 , 所以付出很多辛苦却 收获很 少。 这个笑话实际上也揭露 了黑人在经济上地 位低
下 的一个 原因。
自然 与人类 的地位是平 等的 , 人类 并不具有统治其 他物种 的某种 内在 的权力 。作 为一位黑 人女作 家 , 莫里 森总是 以 自己独特 的视角关 注人 与 自然的 关
评 、女权 主义 、心理分析 、 后殖 民主义 、文化批评

人生三境——《秀拉》之克尔凯格尔式解读

人生三境——《秀拉》之克尔凯格尔式解读

人生三境——《秀拉》之克尔凯格尔式解读
杨新立
【期刊名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4)001
【摘要】莫里森小说<秀拉>塑造了多个黑人女性形象,她们性格不同,人生道路迥异;以克尔凯格尔哲学为参照,这些人物的塑造受到了其人生境界理论的重大影响,她们分属于克尔凯格尔所描述的个体生存的3种境界,克氏的思想是该小说人物创造的理论框架.
【总页数】3页(P66-67,76)
【作者】杨新立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生存的政治:克尔凯郭尔的美学唯心主义--读阿多诺的《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 [J], 张亮
2.生活在此处——对话剧《在变老之前远去》克尔凯郭尔式的解读 [J], 王齐
3.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概念与人生的三种境界 [J], 孙鸿文
4.信仰与伦理:对《路》的克尔凯郭尔式解读 [J], 张山鸣;宋根成
5.克尔凯郭尔个人生存之路及其非理性主义转向 [J], 王星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秀拉_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_秀拉_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 , , , ,
'
“ 一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扣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中死亡事件的艺术解读

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中死亡事件的艺术解读

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中死亡事件的艺术解读
马小雪
【期刊名称】《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5)006
【摘要】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和反叛精神、爱、婚姻、友谊、善与恶、社区、道德、传统等多重主题,然而对于这部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死亡事件却鲜有人分析,莫里森将死亡事件几乎描写于每一个章节里.本文通过对李子之死、"小鸡"之死、汉娜之死和夏德拉克的"全国自杀节"等主要死亡事件的分析,反映出黑人群体在白人物质精神高度控制下的社会中所遭遇的悲惨境地和渴望自由与平等的迫切要求.
【总页数】2页(P152-153)
【作者】马小雪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6.4
【相关文献】
1.秀拉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评托妮·莫里森《秀拉》中的秀拉形象
2.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以《秀拉》中的女主人公角色为例
3.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以《秀拉》中的女主人公角色为例
4.解读莫里森《秀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5.解读莫里森《秀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作者:吴春蕾马海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9期基金项目:2016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安东尼·伯吉斯与托尼·莫里森叙事伦理策略比较”,项目编号:16WWE01。

摘要: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的角度解析了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秀拉》。

文中批判了父权制的二元等级观念,而强调了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黑人与白人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秀拉》;托尼·莫里森作者简介:吴春蕾(1971-),女,黑龙江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秀拉》描寫了主人公秀拉通过一种反传统的生活方式来寻找自我的故事。

莫里森以黑人女性的视角展现了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中生存的艰难。

她把自然、性别和种族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实再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男性对女性的统治、白人对黑人的压迫。

莫里森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平等、独立、友爱和尊重的价值,反映了生态女性主义批判父权制的二元等级观念,以及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的理念。

[1]1974年法国生态主义学者弗朗西丝·德奥博尼首次提出“生态主义女性”这一概念。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是把生态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结合在一起。

它倡导开放和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宽容和尊重他人的美德,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反对二元论,提倡对世界采取家园式的态度。

[2]一、人类中心论下自然遭受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愈演愈烈。

在《秀拉》中,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赋予自然重要的意义。

《秀拉》的故事背景是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梅德林。

随着白人对这里的开发,“小镇扩张了,农田变成了村落,村落又变成了市镇,梅德林的街道也随着这种发展而变得热气腾腾,烟尘滚滚了。

浅析《秀拉》中的人物形象与写作风格

浅析《秀拉》中的人物形象与写作风格

- 250 -校园英语 /文艺鉴赏浅析《秀拉》中的人物形象与写作风格吉林工商学院/李娜【摘要】托妮•莫里森是一位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他在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展现出黑人种族的命运和传统文化。

莫里森的代表作《秀拉》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讲述了黑人姑娘秀拉的悲惨命运和坚强性格,塑造了一名崭新的黑人女性形象。

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黑人女性的生动形象,以及秀拉在对自我身份追寻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

通过该作品,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黑人女性在来自种族、性别和阶级等多重歧视下的顽强和独立。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秀拉 黑人女性 社会现实一、概述托妮•莫里森是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她出生于俄亥俄州的钢城洛里恩,父亲是一位蓝领工人,母亲则在一个白人家里当佣人,莫里森在四个孩子中排行第二。

她曾于1949年考入了霍华德大学学习英语和古典文学,之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

毕业之后,莫里森成为《黑人之书》的编辑,该杂志记载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文化,堪称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二、作品解读《秀拉》是莫里森创作的第二部小说,自1973年问世以来,该小说就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通过该小说,作者充分地展现出从一战到20世纪70年代期间,美国黑人的伦理、道德、人生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由于深入地探查了黑人女性以及黑人传统文化,此作品也更具现实意义和神秘色彩。

故事的背景设在了1919年至1965年的美国俄亥俄州的黑人聚居区伯特姆(Bottom),以秀拉和内尔的友谊为线索,展现了两位黑人女性在追寻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的抗争与成长。

秀拉与内尔来自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

内尔出生于伯特姆地区一个中产阶级的黑人家庭,在母亲的教导下温柔驯服、谨慎小心。

而秀拉则从小与外祖母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是在一个缺乏父亲角色的家庭中长大的,目睹了祖母和母亲的生活遭遇,变得十分桀骜不驯、自由叛逆,不愿做妻子和母亲,甚至对性爱也漫不经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秀拉》中的精神生态观摘要精神生态提倡人与其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的协调一致。

本文将从精神生态的视角解析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秀拉》,探讨女主人公秀拉和“底层”黑人女性们在遭遇自然、自身、社会的重重危机中,如何挣扎着冲破困境,追寻一个自由、平等的精神家园的过程。

关键词:危机精神生态救赎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随着生态主义的提出和发展,精神生态被引入人们的视野。

鲁枢元认为它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

”这种协调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稳定的关系。

本文将从精神生态的视角解析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秀拉》,探讨秀拉和“底层”黑人女性们在遭遇自然、自身、社会的重重危机中,如何挣扎着冲破困境,追寻一个自由、平等的精神家园的过程。

一自然的危机生态主义认为自然是否处于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态状态,能反映出人的精神是健康还是处于危机状态。

莫里森在《秀拉》中对自然描写的笔墨不多,却生动、贴切地映射出黑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

小说开篇交代了“底层”社区的地理位置,它的名字源自一个“黑鬼的玩笑”:白人老爷承诺要奖励给他勤恳的黑奴一块肥沃的洼地,由于“……上帝俯视时,那是洼处……天堂的洼处——那是最好的土地”(《秀拉》,1998:1)。

所以黑奴得到了这座贫瘠的山顶。

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玩笑揭示了黑人这个团体在自然环境、经济等方面都遭受压迫和歧视。

然而,即使是贫瘠的土地,黑人赖以生存的“底层”也遭到了白人无情地破坏,一切将荡然无存:“在他们连根拔掉龙葵和黑莓,为梅德林城修建高尔夫球场……,山毛榉现在已经不复存在,那些梨树也不见了,大笔的款项拨来把从梅德林一路攀上高尔夫球场大道上杂乱无章、衰微破败的建筑物夷为平地。

”(《秀拉》,1998:1)白人侵占了黑人的生活空间,破坏了黑人的生活资源,将他们推入绝境。

“消磨时光”弹子房是“底层”人们少得可怜的“全部娱乐”之一,白人却准备推倒它。

在这里自然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在“男性中心主义”统治思想下,自然是弱势的集中表现,只能被动地承受人类对它无尽地掠夺,所以白人对自然的统治,暗示着他们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压迫。

黑人文化也像“龙葵和黑莓”一样被连根拔掉,可见,黑人的精神家园也正遭受残酷的摧残。

自然是美好生活的寄托,是人们心目中美好的栖居之所。

当自然的恬淡美好被不断地破坏,人们就变得压抑和苦闷、放纵,无法使自己的情感合理释放。

二黑人女性的自身危机精神生态不但是自然本身的和谐,也是人这个精神主体自我调节的过程。

一旦调节失衡,精神生态危机随之产生,人们就会精神匮乏,只是“纠缠于情绪的表达和感官的欲望。

”小说中,“底层”的男性都缺乏责任感:离家出走的波依波依和裘德,逃避战争伤害的李子。

他们无一例外地将白人压到他们身上的担子抛给了他们的妻子、母亲,这不仅使小说中的黑人女性生活困窘,也是对黑人女性精神的戕害,最终导致了她们扭曲的性格和心理。

秀拉的外祖母夏娃在丈夫波依波依离开后,为了维持生计,她不得不用自己的一条腿获得生活的保障,在“木匠路”盖起了新屋。

当波依波依造访时,夏娃意识到自己对丈夫的憎恨会“经久不衰”,为了向丈夫示威,她必须快乐地生活下去。

从此她足不离屋,坐在楼上,指挥一切,俨然成为这个家庭的统治者、主宰者。

在家庭和身体支离破碎后,她用恨来充实自我、保护内心不受伤害,这个矛盾体让她的母性开始扭曲。

夏娃收养了三个男孩,都被她叫做杜威。

三个孩子用“一个声音说话,用一个脑子思考……,”她将他们塑造成了三位一体的一个人,扼杀了各自的天性,以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智还处于孩童阶段。

柏油娃寄居在夏娃家,他常喝得酩酊大醉。

夏娃对他不闻不问,这种冷漠让柏油娃在酒精的麻痹中堕落下去。

李子是夏娃唯一的儿子,因在战争中精神受到了严重创伤,而依赖毒品打发日子,最终被母亲烧死。

可以说,他们都是男性缺失的悲剧,是母性精神异化的必然结果。

夏娃虽然是坚强独立的母亲,但她依然无法面对男性缺失带来的精神伤害,她的至高无上也不能掩盖内心的焦虑。

她的暴戾实质是在父权对女性的剥削中,人类自然本性的丧失使之精神世界开始失衡。

“底层”的其他女性也同样遭受着精神的危机。

夏娃的暴力行为和对生命的冷漠直接影响了她的外孙女——秀拉。

小时候,秀拉为了不让好朋友被欺负,她拿出小刀想砍掉自己的食指,吓走了那些白人孩子。

她的自残行为与夏娃卖腿以求生存如出一辙,目的非常明确——无论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惊恐,也要黑人们有尊严地生活。

秀拉因为听到母亲说并不爱她,深深受到了刺激,于是效仿夏娃烧死李子的行为,“无意中”使“小鸡”落水而死,她自己却无动于衷。

从某种意义来说,秀拉此时延续了夏娃扭曲的人性,是变态精神的继承者。

这里,当黑人女性的精神受到污染后,她们面对外部环境的艰难,面对外来的压迫,表现出一种超常的坚韧,而坚韧的极限就是被异化。

因此,就不难理解她们在极端生存状况下的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怪异的行为。

三黑人社会的危机生态哲学家余谋昌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模式的弊端,正是人统治人的压迫性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并强化了一切统治形式、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底层”社区是整个黑人社会的缩影,黑人们受到长期种族的歧视和压迫:夏德拉克在白人街区“流浪”而被逮捕;海伦娜因误进了白人的车厢而遭到乘务员的白眼……因此他们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暴力倾向,这使社区充满危机感。

他们不知道苦难的真正根源是什么,他们不会主动地抗争,只能在仇恨中宣泄和排解心灵的困惑。

在“底层”人们的眼中,秀拉带来了自然灾害,他们将一切归咎给了秀拉。

为了消灭不幸之源,社区的人们开始互相关爱:“妻子开始终爱丈夫,丈夫开始眷恋妻子,父母开始保护他们的子女,大家动手修理住宅。

”(《秀拉》,1998:111)。

秀拉死后,穿越河底的隧道工程将雇用黑人工人,养老院开始翻修,黑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一个更明朗的日子。

然而他们的苦难并没有结束:冰冻让社区的人们食物缺乏;疾病肆虐;和睦的家庭因为少了“较量的对手”,道德风尚开始沦丧。

整个社区充满了动荡,危机并没有因为秀拉的死亡而得到缓解,人们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随后他们又将希望寄托在夏德拉克举办的“全国自杀节”上。

当游行队伍来到隧道时,黑人意识深层中的怨恨被唤起,他们意识到白人的承诺遥遥无期,他们也不愿意再忍耐下去,于是他们将怨恨转化成暴力,砸毁了隧道,但许多人因隧道的坍塌而死亡。

小说的结尾交代了黑人们逐渐搬离山顶,他们再也不能回到那里,白人成了主人,“底层”最终瓦解。

黑人社会不复存在,他们的精神家园彻底消亡。

四精神的救赎生态主义学家认为自然是黑人快乐和希望的源泉。

首先,精神的救赎体现在人类要回归自然界,人类可以全身心地感受自然,体验自然带来的愉快。

《秀拉》中的自然意象无论在绚丽的幻想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都为人类带来希望。

在描述奈尔和秀拉在梦中初次相遇时,奈尔常常仔细察看一排白杨树,并很快沉浸在梦幻的图画之中:她似乎正躺在一个堆满鲜花的床上,等候着某位王子的到来;而秀拉也同样在想象之中的一匹灰白相间的花马背上驰骋,鼻子嗅着玫瑰花香,同时始终有一个人和她分享所有这一切情趣。

此时她们既不是白人也不是男人,正将自己创造成一种新的东西——此时她们融入到了自然中,摆脱了“男性中心”的樊笼,感受到了无比的惬意与舒畅。

另一个情景描述了秀拉和奈尔12岁的那年夏天:“夏天来到了,簇簇繁花压弯了夏的腰身。

向日葵在篱笆上头垂下了沉重的花盘,她似在向人饮泣:蝴蝶花花瓣的边缘变成棕色并卷了起来,远远离开了紫色的花心……”(《秀拉》,1998:52)莫里森用诗般的语言展示了大自然的平和、宁静之美,它象征着黑人女性对自由的追求与梦想。

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核心就是女性与自然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二者之间应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

面对“男性中心主义”的践踏,秀拉与奈尔在这静谧的氛围中不断思索,在梦想与现实中苦苦地挣扎,寻找生存的力量与意义。

其次,精神的救赎还表现在回归人的本性,达到人与人、人与自身内心的平衡。

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了秀拉和奈尔两个极富个性的黑人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对黑人女性生活现状进行思考和探索、努力寻找精神的平衡点的过程。

秀拉与奈尔从小生长在黑人社区,她们共同在孤独中享受着绚丽的幻想,共同面对白人男孩的欺负,共同体验着杀死“小鸡”的滋味,两人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事物。

但不同的家庭背景给予了她们未来不同的生活方式。

奈尔的母亲海伦娜严格地恪守着传统的生活,把奈尔教育得将所有的热情和想象力平息下去。

奈尔最终选择了传统黑人女性的生活模式——结婚生子,成为了社区传统女性的典型,逐渐淡忘了自己美妙的幻想。

而秀拉则从外祖母的种种行为中看到了一个黑人女性是如何从被抛弃、被操纵的受害者转变为一切的操控者;并从母亲的言语和放荡行为中认识到母亲不爱自己,无法令人相信。

所以,秀拉变得与众不同,她不在意社区人们对她的态度,把传统的道德标准、一切法规踩在脚下。

正如莫里森指出的:“奈尔没有能够‘飞跃’——她不了解她自己。

即使到最后,她也不了解。

她只是刚刚开始……另一方面,秀拉知道怎样去了解自己,因为她反省自己,对自己进行实验。

”当秀拉10年后重返故乡时,她不想受到婚姻的羁绊,几乎与所有男性都曾有过性关系,也包括奈尔的丈夫裘德,这使她们之间的友谊一度中断。

秀拉也曾与阿贾克斯恋爱,但最终他抛弃了秀拉。

秀拉彻底认清男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也是不值得守住的。

依附男人生活会使“她们生活的天地越狭窄,她们的臀部就越肥大”(《秀拉》,1998:115),会让她们像残枝一样死去。

而秀拉则要证明自己在世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她要像红木一样倒地死去,死得其所。

所以当奈尔问她是否孤独时,她说:“……但我的孤独是自己的。

现在你的孤独是另外的人的。

由他人制造、传递给你的。

”这说明秀拉已经树立起了对自我肯定的价值观念,因为她不需要别人的认同,正如小说序中的《玫瑰黥纹》所写:“世上无人曾经知晓我的玫瑰,除去我自己……”所以她不在意男性是否能永久停留在她的身边,不在意友谊是否能继续维持,不在意社区里黑人们的敌视,甚至不在意死亡的降临。

凭借这份独有的自信,秀拉不停地进行着自我放逐,她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向命运低头,要“有机会会见自己,欢迎自己,并将自己融入无以伦比的和谐之中”(《秀拉》,1998:115)。

当秀拉面对死亡时,依然坚守着内心的期望与信仰:她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她相信社区的黑人迟早会爱她的,会理解她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