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斯诗歌的生态观解读:以《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中的意象为例
《观察黑鸟的十三种方式》 ——华莱士

偏爱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辛波丝卡(波兰)RSS归档28人关注《观察黑鸟的十三种方式》——华莱士·史蒂文斯(美国)1879年10月2日,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市。
大学时就读于哈佛,后在纽约法学院获法律学位。
1904 年取得律师资格后,在康涅狄格州就业于哈特福德意外事故保险公司,1934 年就任副总裁。
1914年11月,《诗歌》杂志社的哈里特-门罗将史蒂文斯的四首诗刊登在战时特辑里,从此在法律和商务圈之外,史蒂文斯就开始有了另一个身分。
他的第一本诗集《风琴》,在1923 年出版,流露出英国浪漫主义和法国符号学派对他的影响,显示了他对审美哲学的倾向,还有一种完全原始的风格和感觉:异乎寻常、想入非非,浸透着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光亮。
与其他现代诗人相比,史蒂文斯更为关注想像的转换能力。
他在上下班的途中,或在晚上构思他的诗歌,史蒂文斯继续过着在办公室里写字台上的日子,生活平静安祥。
虽然如今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主要的美国诗人之一,但史蒂文斯直到他临死的前一年才得以出版他的《诗集》,此后他才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他的主要作品有:《秩序观念》(1935),《拿蓝色吉它的人》(1937),《超小说笔记》(1942),论诗歌文论集《必要的天使》。
1955年,华莱士-史蒂文斯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去世。
史蒂文斯视写作为纯然私人的兴趣,因此终生不与文学界人士往还。
在美国现代诗坛里,以一个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在远离纽约的文艺界的康州小镇上居住,却意外地让自己的名字写进了文学史里。
■观察黑鸟的十三种方式华莱士·史蒂文斯(美国)一周围二十座雪山,惟一动弹的,是黑鸟的眼睛。
二我有三种思想,像一棵树,栖着三只黑鸟。
三黑鸟在秋风中盘旋,它是哑剧的一小部分。
四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一个整体。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一只黑鸟,也是一个整体。
五我不知道更喜欢什么,是变调的关,还是暗示的关,是黑鸟啼呜时,还是鸟鸣乍停之际。
论中国文化对史蒂文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中国文化对史蒂文斯诗歌创作的影响黄晓燕内容提要:美国现代派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在其诗歌创作中明显地吸收了中国文化模式。
从他的诗歌、诗学论文以及日记信件中,我们均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诗人与中国文化的缘分以及他在创作中如何吸取道家美学精髓、移植中国艺术精华等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对史蒂文斯诗歌创作的影响,旨在为解读史蒂文斯的诗作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 史蒂文斯 诗歌创作 影响作者简介:黄晓燕,文学博士,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美国文学研究。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T itle:The I nflu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Poetry of W allace StevensAbstract:A s a modern American poet,W allace Stevens apparently assi m ilated the Chinese Cul2 tural heritage in his poetry writing.W e can sense the influ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here and there in his poe m s,essays,letters and j ournals as well.This paper atte mp ts t o ex p l ore the relati ons be2 t w een Stevens and China,t o analyze Chinese Daois m and the s p irit of Chinese art abs orbed in his poetry creating,and t o find a ne w way t o inter p ret Stevens and his poe m s.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W allace Stevens poetry creating influenceAuthor:Huang X i a oyan is Ph.D.in literature and p r ofess or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2 ge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Her maj or research area is modern and con2 te 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This essay is part of the p r oject of“The Study ofW allace Stevens”funded by the Nati onal Funds of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E mail:hxiaoyan5097@yahoo. 20世纪以来,以欧美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与新诗就是两个最明显的例子。
非正式的存在观——史蒂文斯《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疏解

非正式的存在观——史蒂文斯《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疏解周荣胜【摘要】美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华莱士·史蒂文斯的早期作品《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是由十三首短诗构成。
学界通常的解释根据标题的字面意思,认为诗歌描写的是观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然而依据作者的“非正式的存在观”,十三种看黑鸟的方式,应该是黑鸟在十三种不同场景中的存在方式。
黑鸟在组诗里并不独自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与人相互作用。
【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3)005【总页数】10【关键词】华莱士·史蒂文斯;存在观;《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深蕴哲理,独具沉思风格。
存在(being)、实在(reality)、现象(phenomena)、事物本身(things in themselves)、心灵(mind)、理念(idea)、想象(imagination)、沉思(meditation)、真理(truth)……西方哲学史上的这些基本词汇频繁出现在他的全部诗篇中。
批评家称之为现代英语诗人中最具哲学思想的诗人,[1]这是有根据的。
他在哈佛读书期间,与著名哲学家桑塔亚那交往,如饥似渴阅读各种哲学典籍,乔伊特翻译的《柏拉图对话录》更奠定了其一生对哲学的爱好。
他不仅在诗歌作品里表现其哲学思想,而且也通过散文直接阐述他对哲学的思考,为古老的诗与哲学之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散文集《必要的天使》里,史蒂文斯宣称“诗歌是一种非正式的存在观(anunofficial view of being)”;与之相对应的是关于存在和真理的哲学探究,他称之为“正式的存在观(the official view of b eing)”[2]667。
自柏拉图以来,诗与哲学之间便以永恒纷争的面貌出现,哲学基于理性,自居为正统的“真理之路”;而诗歌基于感性,被斥之为“意见之路”,史蒂文斯则力主诗与哲学具有同一性,诗歌并非感性欺骗,而是同样致力于对存在的探索,拥有一种“诗歌真理(poetic truth)”[2]699,诗与哲学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两者对存在的探索采取的方式不同:或理性的,推论性的;或感性的,想象性的。
史蒂文斯诗歌的生态观解读——以《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中的意象为例

4海外文摘1 引言二十世纪的西方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华莱士·史蒂文斯生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道德丧失的社会中,他对这种物质世界发达、精神世界贫乏的现状感到十分担忧。
因此他转而关注人的想象力,他认为想象力创造出的世界可以赋予现实生活一种新的秩序。
在宗教不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时代,他企图代之以诗歌。
[1]他认为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虚构,诗歌是想象力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史蒂文斯一直主张自然的影响力,呼吁人们要回归自然,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的生态思想在他的诗歌中有大量体现,而他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分析他的生态观的一个可靠途径。
《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是史蒂文斯自然诗的代表作之一,其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生态思想。
全诗共十三小结,以黑鸟为主题,每一小节描写了观看黑鸟的不同方式。
然而,全诗并不像题目所写,仅仅是描写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而是通过其看到诗中的意象。
作者把全诗分成十三小结,以此把诗歌化整为零,同时,又运用这些意象,将诗歌重新达到了一个整体,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本文将从诗歌中所描写的黑鸟与雪山、树、人、啼鸣声、玻璃窗、影子、河所构成的多组意象来解读诗人的生态思想。
2 意象中的生态观对意象的使用是史蒂文斯诗歌中的一大特点,然而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意象都不是独立而存在的。
对于史蒂文斯这种极其关注想象力的诗人,他笔下的意象必定要与其他意象结合由此产生新的语境、新的意义,因此,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意象往往都是成对或多个出现的。
诗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就是黑鸟(blackbird),这在诗歌的标题中就得以凸显。
黑鸟作为贯穿全诗的一个主线,它出现在了诗歌中的每一个诗节中,并与其他意象组成一个个语境与画面,然而这些意象的组合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同一个主题。
2.1 黑鸟与雪山诗歌的第一小节,就使用了黑鸟与雪山这一组意象。
黑鸟与雪山同为自然界的典型代表,诗歌一开篇就塑造了一个冷清、孤独的画面:周围二十座雪山,唯一动弹的是黑鸟的眼睛。
每日一诗|史蒂文斯《十三种看乌鸫的方式》

每日一诗|史蒂文斯《十三种看乌鸫的方式》写作,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十三种看乌鸫的方式
by.史蒂文斯
1
二十座覆盖着雪的山岭之间
唯一移动的
是乌鸫的眼睛。
2
我有三颗心,
就像一棵树上
停着三只乌鸫。
3
乌鸫在秋风中盘旋,
它是哑剧中不起眼的角色。
4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是一。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一只乌鸫
是一。
5
我不知道更喜欢哪个,
歌唱的美
或者暗示的美,
鸣叫时的乌鸫
或者鸣叫之后。
6
小冰柱在长长的窗户上
画满了野性的图案。
乌鸫的影子
在它们之间穿梭。
情绪
在影子里找到了
无法破解的原因。
7
瘦削的哈丹男人,
为什么你们只能想象金色的鸟? 难道你们没看见乌鸫
怎样绕着你们周围女人的脚
行走?
8
我知道高贵的音调
以及明晰的、注定的节奏;
但我也知道
乌鸫与我知道的
有关。
9
乌鸫在视野中消失的时候,
为众多圆圈中的一个
标明了边界。
10
看见乌鸫
在绿光中飞翔
最顾忌音韵和谐的人
也会尖叫起来。
11
他乘着一辆玻璃马车,
穿过康涅狄格。
一次,他突然感到一种恐惧,他误把行李的影子
当成了乌鸫。
12
河流在移动
乌鸫肯定在飞翔。
13
整个下午都是晚上。
一直在下雪。
而且将要下雪。
乌鸫坐在
雪松的枝桠上。
试论史蒂文斯诗歌中的“自然描写特征”

杨
梅: 试论史蒂文斯诗歌中的“ 自然描写特征 ”
7 5
蓝 色 , 统意 义上 是和 天空 和智慧联 系 在一起 的 , 传 在
史蒂文斯的诗歌中代表着人类的想象力 ; 绿色代表 着 现 实世 界 , 表 着 独 立 于 人 类 思 想 的物 质 世 界 。 代 绿 色 和 物 质 世 界 的联 系 在 他 的诗 歌 Eteqed s t u u hi
的, 这也是 自 然的颜色 , 自 和 然处于和谐的状态。诗 歌 的主人公 厄休 拉像 夏 娃一 样 纯 真 无 邪 , 次 出 现 首 在花园里 , 被各种颜色 的花朵包 围着。她是 自然的 女儿 , 正在进行着祭献 自然的神圣仪式。 在第二 幅 图画 中 , 主色调 是绿 色和蓝 色 , 这也 是 史蒂文斯调色盘上的主导颜色。在他的所有诗歌作 品中, 绿色和蓝色共 出现 13 , 6 次 明显多于其它颜色 ( 色8 红 5次 , 色 4 黄 3次 和棕 色 l 8次 ) 。例 如 , J
个自 然的物体、 现象或过程对史 蒂文斯来说都是有 意义 的 。很 多读者 发 现史 蒂 文斯 的“ 歌关 注 环 境 诗 的循 环性 , 括季 节 的循 环往 复 。 【 史 蒂文斯 还 认 包 ”6 为 自 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带来生命 回归的季节循 然 环 。他把不 同季 节 的天 气 变 化融 人 他 诗歌 的变 化 ,
这 些 天气 的变化 同样 也影 响着 他 和这个世 界 的相 处
方 式 。例如 , 蒂文斯 的女儿 记 得 , 我 父 亲 的卧 室 史 “
无处不在 。“ 音乐 比呼 吸要 多, 比风 要少 , 但/ 音乐 像 语言 ,是 无 意识 事 物 的重 复 ,是 岩 石 和 水 的 文 / / 字 。/ 是可见的元素和我们的话语。 正如诗 中所 ” 说, 地球上的音乐可 以是我们周围的任何声音 , 例如 我们的话语或者是水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我们周 围 的这些声音融汇成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这使我们 的 自然呈现 出一 幅更美丽 更动 态 的画面 。 信风把 印第安河船坞旁饲草架附近的渔网 上 的铁 环吹得 叮 当作响 棕榈 岸 下水草 间的河水 发 出同样 的叮 当声 。
华莱士·史蒂文斯及其诗歌的生态思想读解

史 蒂文斯作为一名保 险公 司的副总 裁 , 他写诗不是 为生活挣 “ 面包” 而纯粹 是对艺术 的追求。他的诗 歌所 , 表现的中心主题 是艺术想 象与大 自然 和人类现实生活 。 对于诗人来说 , 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在 大 自然 与人类 之间 架起一座想像世 界的桥 梁。 自然世 界经过 艺术家 的想 象加工之后 , 事物在某种程度 上得到 了整理。史蒂文斯
No 5, 0 9 . 20
华 菜 士 ・ 蒂 文 斯 及 其 诗 歌 的 生 态 思 想 读 解 史
王文惠
( 北师 范学 院 外语 学院 ,湖北 黄石 湖 450 ) 30 2
[ 摘
要] 如果以生态批评 理论 解读 华莱士 ・史蒂文斯 的诗作 《 为征 象的诗》 《 黑鸟 的十三种 方 作 和 观
和变化万千 , 为 自然 是 艺术 家进 行 创作 的基 础 和源 认 泉 。面对陌异 的、 鲜 的 、 姿百 态 的 自然 , 足倾 听 , 新 千 驻
的实验》 首先使用 eorii 生态批 评) 提 出“ ccic m( ts , 把生 态
学 以及 和生 态 学 有 关 的 概 念 运 用 到 文 学 研 究 中去 ” … 。
2 0 y2 )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09 14 的 [ 稿 日期 ] 2 0 - 收 08
1 m l 1 2
[ 作者简介] 王文 惠, , 女 湖北黄石市人 , 湖北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教授。
・
28 ・
定的存在界 限的扩展和提升 。同时 , 他也认 为尊重 自然 事物为它 自己设定 的 界 限和 空 间 , 就 是尊 重 人类 自 也
〔美国〕斯蒂文斯《对一只乌鸫的十三种看法》赏析

〔美国〕斯蒂文斯《对一只乌鸫的十三种看法》赏析《〔美国〕斯蒂文斯·对一只乌鸫的十三种看法》经典诗文赏析一在二十座积雪的山中,唯一活动着的东西,是乌鸫的那双眼睛。
二我有三种心境象一棵树上有三只乌鸫。
三乌鸫在秋风中回旋,那是哑剧的一小部分。
四一男加一女一男加一女加一只乌鸫是一。
五我不知道该怎样选择,是曲折的美,还是含蓄的美;是乌鸫在鸣叫,还是刚住声以后。
六冰柱给长窗填上粗野的玻璃。
乌鸫的影子来回掠过。
情绪探索难以理解的缘由。
七哦,哈达姆瘦削的男人你们为什么幻想金鸟?难道看不见乌鸫在你们身边女人的脚四周走动?八我知道宏亮的音调和明快而无可避免的节奏; 但是我也知道我所知道的包含那乌鸫。
九当乌鸫飞出视野,它标出了许多圆圈之一的边缘。
十看见乌鸫在一种绿光中飞,甚至语声悦耳的 ***也会尖声喊叫。
十一他乘一辆玻璃马车驰过康涅狄格州。
有一次,他被恐惧刺透,他竟误认马车的阴影是一群乌鸫。
十二河水在流乌鸫必定在飞。
十三那一整个下午是黄昏。
正在落雪,将要落雪。
乌鸫在雪松枝上栖息。
(江枫译)乌鸫;又名百舌,黑鸫,报春鸟;身呈黑色颇似乌鸦但略小,声音婉转优美。
中国历代诗人以乌鸫为诗作赋者甚多,但在外国诗人的笔下则不多见。
这首诗以乌鸫为动点,表现了创作主体在外界客体面前静态情绪的变幻、波动;反映了作者孤寂的情志和淡泊的心态。
另外,这首诗也给读者呈现了作者艺术风格的一个侧面。
纵观全诗十三节,读者不难发现几乎每一节作者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将动态的乌鸫投射在一个静态的平面上。
每一节都能给读者一种崭新的审美欢愉。
自始至终,作者几乎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形象对客体进行观照的,或者说,作者几乎一直和读者站在一边。
整首诗象一幅动态的山水画,我们则和作者一起站在画布前面。
第一节就将读者紧紧扣住。
斯蒂文斯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节诗就体现了“静存于动”的中国思想的影响。
“二十座雪山”是静,“乌鸫的一双眼睛”是动,二十比一悬殊可谓很大,但通过映衬、对比,则静者更静,动者更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蒂文斯诗歌的生态观解读:以《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中的意象为例作者:朱正敏左银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1879-1955)是二十世纪初美国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
史蒂文斯十分关注人的想象力,他认为艺术想象能赋予生活一种崭新的秩序。
对意象的大量使用以及对大自然的关注是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显著特点,海伦·温德勒就认为史蒂文斯在记录美国田园风光方面比任何一位现代派诗人和作家所做的都要多。
《看鸟的十三种方式》作为史蒂文斯自然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呼吁要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其内在含义引人深思。
关键词:黑鸟;意象;生态;自然;精神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4-0000-001 引言二十世纪的西方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华莱士·史蒂文斯生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道德丧失的社会中,他对这种物质世界发达、精神世界贫乏的现状感到十分担忧。
因此他转而关注人的想象力,他认为想象力创造出的世界可以赋予现实生活一种新的秩序。
在宗教不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时代,他企图代之以诗歌。
(傅浩,2002:603)他认为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虚构,诗歌是想象力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史蒂文斯一直主张自然的影响力,呼吁人们要回归自然,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的生态思想在他的诗歌中有大量体现,而他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分析他的生态观的一个可靠途径。
《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是史蒂文斯自然诗的代表作之一,其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生态思想。
全诗共十三小结,以黑鸟为主题,每一小节描写了观看黑鸟的不同方式。
然而,全诗并不像题目所写,仅仅是描写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而是通过其看到诗中的意象。
作者把全诗分成十三小结,以此把诗歌化整为零,同时,又运用这些意象,将诗歌重新达到了一个整体,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本文将从诗歌中所描写的黑鸟与雪山、树、人、啼鸣声、玻璃窗、影子、河所构成的多组意象来解读诗人的生态思想。
2 意象中的生态观对意象的使用是史蒂文斯诗歌中的一大特点,然而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意象都不是独立而存在的。
对于史蒂文斯这种极其关注想象力的诗人,他笔下的意象必定要与其他意象结合由此产生新的语境、新的意义,因此,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意象往往都是成对或多个出现的。
诗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就是黑鸟(blackbird),这在诗歌的标题中就得以凸显。
黑鸟作为贯穿全诗的一个主线,它出现在了诗歌中的每一个诗节中,并与其他意象组成一个个语境与画面,然而这些意象的组合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同一个主题。
2.1 黑鸟与雪山诗歌的第一小节,就使用了黑鸟与雪山这一组意象。
黑鸟与雪山同为自然界的典型代表,诗歌一开篇就塑造了一个冷清、孤独的画面:周围二十座雪山,唯一动弹的是黑鸟的眼睛。
(Stevens,1971:92)这一诗节中,暗含了多个对比:多与少、白与黑、静与动,但是这些对比相互构成了一个整体。
首先,在诗中限定雪山的数量词是二十座,虽然诗人很确切的给出了一个数字,但诗人实则是用“二十”表达了一个抽象的含义:多,以此来对应后面的少:唯一。
二十座雪山代表了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样雪山代表的白色就与黑鸟的黑色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世界能看到的就只有黑白两色,而这正是自然中最简单最淳朴的色彩。
另外,还有一双动弹的眼睛,虽然文中并未提到静,但雪山所代表的静是不言而喻的。
但此处为何提到“眼睛”,且还是“动弹的”?这一小节中,诗人实际上是通过黑鸟的眼睛在看周围的世界,而“动弹的”则是代表一种生命力。
这一小节的意境与中国古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颇有相似之处,同是千山暮雪,同是罕无人迹。
它们都同样体现了一种主题:诗人在逃避俗世红尘,他们渴望远离喧嚣繁杂的现实世界,回归到纯洁而寂静的自然世界。
2.2 黑鸟与树首先,树的意象出现在了诗中第二小节,与黑鸟构成了一组新的意象:我有三种思想,像一棵树栖着三只黑鸟。
(P.92)在这一小节中,诗人实际上是把自己比作了树,而把自己的思想比作了黑鸟。
黑鸟栖于树上正如思想寄于诗人,诗人本身是具有生命的物体,此处把人比作树,实际上是赋予了树与生命。
而把思想比作黑鸟,也是赋予了黑鸟以生命之灵。
树本就是自然界的代表,同时也象征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泉,而栖于树上的黑鸟,则又赋予了树一股灵气。
另外,在全诗的最后一个小节中也提到了树的意象:那黑鸟栖在雪松枝上。
(P.93)这与第二小节起到了一种相呼应的效果,但是文本中却由想象中的黑鸟栖于树上转为现实中的黑鸟栖于松枝。
这种由想象世界转为现实世界的描述,正体现了诗人强烈想要回归自然的渴望。
史蒂文斯曾说,“当诗人的想象力成为了别人思想中的光和希望,那诗人就算充实了自己。
”(John N. Serio, 2007:3)只有在大自然的洗礼和感染之下,人类浮躁的思想才能得以平静安和,才能平心静气的栖于大自然,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
2.3 黑鸟与人关于人的意象首先出现在诗的第四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一个整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一只黑鸟也是一个整体。
(P.93)这一节其实描绘了两种生活状态: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活。
男人和女人这两种群体结合并联系便组成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但这种生活更倾向于物质世界,缺少了人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
因此,作者便在诗节的第二句中加入了“黑鸟”,由此便从社会生活转换到了自然世界。
正如第二诗节中,诗人把思想比作“黑鸟”一样,此处则是把“黑鸟”当作人的思想,即人们的精神寄托。
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由此达到了统一,人生才成了一个真正圆满的整体。
诗人通过这样的意象更强烈的表达了他的生态思想:人应与自然合二为一,成为一体。
关于人的意象在第七小节也有描写,这一小节则是通过质问的方式来呼吁人们回归自然。
“噢,哈达姆瘦弱的男人,你们为什么梦想金鸟?你们没看见黑鸟在你们身边女人的脚下走来走去?”(P.93)这一小节通过将金鸟(golden bird)与黑鸟做对比,描绘了人们沉沦于物质物质社会的图景。
金鸟在此象征着物质世界中的权力、金钱与地位,而这恰恰是让人堕落的源头。
男人们正是因为追求权力、金钱等捉摸不透、毫无实际意义的东西而变得瘦弱。
这种瘦弱不仅仅是指他们身体倍受折磨而变得削瘦,更是指他们的精神世界饱经摧残而变得匮乏,以至于他们看不见女人脚边的黑鸟。
此处的黑鸟同样是代表自然界,代表他们的精神世界。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质问的方式,揭示了人们沉溺于名利的现状,呼吁人们要回归自然,在精神上得到提升。
2.4 黑鸟之啼鸣黑鸟的鸣叫声首先出现在第五小节,在这一节中共描写了啼鸣的几种状态:起伏曲折之时、含蓄委婉之时、啼鸣之时及鸣叫之后,而诗人却不知更喜欢哪种。
这节中黑鸟这一意象同样是自然界的代表,黑鸟的这些鸣叫的状态代表了大自然的几种状态,也代表了人类观察自然的几种方式。
自然界是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此处用声音来取代了对其他意象的描写,实际上是将视觉之美转变为听觉之美。
使用听觉能感受到视觉所观看不到的另一种美,听觉比起视觉又向大自然、向人的精神世界更近了一步。
诗人在诗的第八小节中也提到了声调,诗人在这一节中提到“无法逃避的节奏”,这似乎让人有些难以理解,诗节后面又提到“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与黑鸟有关”,(P.93)这就为前一句话提供了解释。
正因为黑鸟关乎诗人所知的一切,所以是无法逃避的。
黑鸟代表着大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人必须回到大自然。
第九节中写到黑鸟飞出了视野之外,接着又在第十节补充道黑鸟飞在绿光中,继而老鸨也会惊叫起来。
黑鸟代表着人的思想,飞出了视野外,即是表示人离开了禁锢自己的物质世界并走向了绿光——自然世界,而这样的举动连老鸨都会觉得受惊,更是表达了任何人都会为大自然的力量而感到震惊和动容。
人人都应该回归自然,重新建筑一个精神乐园。
2.5黑鸟与玻璃、影子玻璃和影子的意象首先出现在第六小节,随后又出现在了第十一小节,诗人之所以把黑鸟与这两个意象同时进行描写,是因为玻璃和影子本身就具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可以作为物的反射体。
玻璃和影子都相当于一面镜子,它们能映照出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残酷性和真实性。
首先,在第六小节中出现了“冰柱”这个词,这个词本就给人一种冷酷、无情的印象,后面又用到了“野蛮的”,这就更加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残酷性。
而后来说“情绪在影子中辨认模糊的缘由”,(P.93)这里的情绪代表着诗人的情绪,代表着和诗人一样有着忧患意识的人的情绪,他们辨认的问题则是为什么世界变得如此冷酷、人的精神变得如此衰颓?诗人在这一小节中也抽象但深刻的揭示了一些现实:人的纯真和崇高正被这个物质金钱所填满的社会所异化。
同样,诗人在第十一节中再一次提到这个现象:坐马车的过程其实象征着漫长的人生旅途,但是这个马车是玻璃的,它映照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恐惧感向人们袭来。
人们生活在这个被物质金钱所异化的时代,面对的只能是动荡与不安,所以诗人鼓励人们要回归自然,让自然净化丑恶的现实和我们被污浊的心灵。
2.6黑鸟与河关于河的意象出现在诗歌的第十二小节,诗人用简单的两句话“河在流。
黑鸟肯定在飞。
”(P.93)描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河这个意象代表着生命的源泉、象征着文明和希望。
河在流,说明人的生命长河仍在继续,人类文明仍在发展。
而黑鸟象征着自然界,象征着人的精神乐土,黑鸟在飞说明人还没被现实社会完全异化。
只要人的生命长河仍在继续,只要人类文明仍在发展,那么人类就有光明和希望,人的精神是能被大自然所洗礼的。
纵然社会中充满了各种诱惑、不安、不公,但是回归自然就能让我们重新感受纯真。
所以诗人虽然在诗中描写了一些腐败、堕落、不安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批评,但他依然对人类抱有希望。
他希望人类能通过回归自然,得到精神的超脱,所以他才在揭示了人的丑恶之后,仍然在诗的最后一节写到“雪还会继续下,黑鸟栖在松枝上”的场景,使人又重新置身于一幅安静平和的意境中。
史蒂文斯通过“对自然界的自然表达”,(Voros, 1997)呼吁人类要回归自然并与自然达到统一,从而使自己被浊化的心灵和头脑得到洗礼,使自己的精神、灵魂得到提升,使人类社会变得积极向上、多姿多彩。
3 结语一个大诗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现象,现代社会混乱无序、物欲横流的现状使人们的精神极端贫乏,史蒂文斯对人们的这种生存状态感到十分担忧,他认为诗人应该肩负起自己的使命,通过诗歌构建一个能够使自然与人类的精神相融合的世界。
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十分简洁的字句和意象描绘了多个令人深思的意境,赋予了整首诗丰富的哲理,可谓言简意赅。
诗人运用巨大的的想象力,通过描写自然中常见的意象来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艺术来影响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