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棚育苗插秧技术
简析寒地水稻大棚育苗技术

Z a i p e i j i s h u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在寒地水稻栽培中必须采取提前育苗的方法,为争取农时,延长水稻生长时间,确保水稻如期成熟打下基础。
因大棚育苗具有培育数量大、成本低、管理方便等优势,被寒地水稻种植户普遍采用。
本文简要分析了寒地水稻大棚育苗技术。
一、大棚育苗的优势1、提前育苗,抢夺有效积温大棚育苗与小棚育苗相比,在时间上可提前7-10天,相应地使插秧时间同样提前,可争抢到150℃左右的积温。
提前插秧也会促进水稻提早成熟,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而且大米的成熟度好,品质优异。
大棚育苗还可以避免倒春寒以及早霜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寒地水稻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2、成苗率高,有利于培育壮秧利用大棚进行育苗,通过标准化的培育,可以培育出带蘖的大龄壮苗。
大棚具有温度可控,防止低温冷害的功能,可避免秧苗受到倒春寒危害。
将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可促进秧苗的生长和积累干物质,培育高素质秧苗。
利用大棚育苗,还可以对水分进行调控,保持湿度适宜,使苗期青枯病、立枯病和恶苗病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
大棚育苗一般可达到98%的成苗率,能培育出4-5叶的带蘖壮秧。
3、作业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大棚内的空间较大,相关人员可以自如地在大棚里进行育苗管理,可以确保育苗工作不受气候和空间的限制。
在育苗管理中,还可以利用农业机械进行整地、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在进行施肥、喷药、浇水及控温作业时也非常方便,减轻了育苗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育苗工作效率。
4、降低育苗成本,省地省种省工由于大棚可以良好地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可以确保苗全和苗齐,秧苗的素质良好。
与小棚相比,成苗率高10%,每亩秧田可培育出供100亩以上本田使用的秧苗。
因此,能节省1/3的秧田,每公顷可节省15-20千克种子,可减少大量的管理用人工。
而且,大棚能培育出大龄带蘖的壮秧,可进行合理稀植,加快插秧进度,使插秧效率提高20%以上。
二、建设标准化大棚1、选地应尽量选择在离本田地距离比较近的地方建设大棚,以方便秧苗的管理和运输。
水稻大棚盘育苗技术

水稻大棚盘育苗技术摘要从播前准备、播种、播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水稻大棚盘育苗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大棚;育苗技术水稻大棚盘育苗是机插秧的配套技术,它是在用钢筋作棚架搭建好的大棚内进行育苗,与目前使用的小拱棚育苗相比,由于大棚内空间开阔,缓冲了棚内温度,为秧苗生长营造了更好的小气候条件,提高了秧苗素质,同时方便在棚内进行各种育苗管理作业,是水稻育苗技术上的一次重大改革[1]。
随着水稻机插秧在盘锦地区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大棚盘育苗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播前准备1.1大棚选址及要求育苗棚要建在地势高燥、平坦、土质肥沃、盐碱轻的园田、高地、闲置空旷地,如果要在水稻田里建棚育苗,一定要选择地势高的地方。
育苗棚附近应靠近电源、水源,还要考虑灌排水、通行的方便。
同时建设多个育苗棚时要相对集中,建棚后要留有充分的空地,方便运送和堆放各种育苗材料。
大棚建好后四周要挖排水沟,一般沟深0.8 m,沟宽1.5 m,两棚之间还要挖深0.3 m左右的小排水沟,与围沟相通。
在围沟与排水接近的地方安装水泵,防止降雨时排水不畅而浸润秧田。
1.2大棚建造建棚规格和面积可根据水田面积和育苗地情况因地制宜。
一般按每5 m2育苗田可插667 m2水田,据此计算确定大棚建设面积。
考虑到建设成本和方便作业,每个大棚长度一般不超过100 m;宽度6~10 m、高度2.5 m。
棚架从地面起往上1.5 m高处要与地面垂直,不能有弧度,因为弧度与棚内产生的夹角,使靠近棚膜附近的区域温度过低,造成秧苗生长缓慢,同时也影响作业。
大棚通风炼苗时的开口一般在距地面1.5~2.0 m处,主要是防止靠近棚边处温度过低和上下拉布方便。
采用幅宽1.8 m的农膜,顺大棚底脚处埋入土层20 cm,上面还剩1.6 m左右,把此处作为通风口的部位。
顶部也用同样的农膜,计算好宽度后,把几幅农膜粘在一起扣在棚顶,棚顶膜要与下面通风口处农膜重叠30 cm,同时要在大棚的两头留出作业通道。
水稻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高产技术

G a o x i a o n o n g y e一、育秧技术1壮秧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5片,苗高14-16c m,根数12-16条,百株苗干重3g以上。
2育秧前准备(1)育秧棚及育秧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偏酸性、无农药残留的园田地或旱田地及房前屋后的地块做育秧田。
(2)秧田与本田比例:中苗1:70-90,每公顷本田需育秧田70-90m2。
按照机插秧320—350盘/公顷用秧量育秧。
(3)育秧棚及苗床规格:中棚床宽5-6m,棚高1.5m;大棚床宽7-9m,高1.8m,长根据需要而定,一般30m左右,人行过道宽0.3-0.4m。
(4)整地作床:提倡秋整地做床,春做床的早春浅耕10-15c m,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整平床面、压实,有利摆盘。
(5)床土准备:以山地腐殖土、腐熟好的草炭土为最好,土中不能含有粗砂和小石块,以防损坏插秧机零部件。
床土最好在前一年秋天准备。
(6)育秧土配置:不同土类按适当比例采集、过筛、混合,同时调酸、调肥、消毒,必须达到土壤的P H值在4.5-5.5范围内;养分调节适宜,氮、磷、钾三要素俱全;床土要经过消毒、灭病菌、没有草,施肥可采用水稻育苗壮秧剂。
(7)浇足苗床底水:床土消毒前先喷50%底水,消毒后再用喷壶浇透苗床底水使15c m深床土水分达到饱合状态,使床土含水量达到25-30%。
3种子及种子处理(1)品种选择:选用中早熟的主栽品种,种子质量必须保证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芽率在90%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5%。
晒种:浸种前选晴天晒1-2天,每天翻动3-4次。
脱芒:要在浸种前对种子进行机械脱芒,采用S D L-150A型脱芒机脱芒,芒脱的净,糙米率只有0.5%。
筛选:筛出草籽和杂质,提高种子净度。
选种:用比重1.08-1.13的盐水选种,用比重计测定比重,或用鲜鸡蛋放入水中露出水面5分钱硬币大小即为标准比重,捞出秕谷,再用清水冲洗种子。
水稻大棚秧盘育苗技术操作规程

水稻大棚秧盘育苗技术操作规程摘要总结了水稻大棚盘育苗技术规程,包括秧苗标准、大棚育苗选址及要求、建棚、棚内置床处理、营养土配制、种子处理、适期播种、大棚盘育秧管理等内容,以期为水稻大棚盘育苗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大棚;秧盘;育苗技术作为机插秧的配套技术,水稻大棚盘育苗技术使用钢筋作为棚架,通过增加大棚的高度和宽度扩大空间,从而缓冲棚内温差,方便农民在棚内育苗和管理作业[1]。
该技术与目前推广的小拱棚育苗技术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现将水稻大棚盘育苗技术规程总结如下。
1 秧苗标准催芽播种秧龄为35 d。
插秧时叶龄为3.0~3.2片。
插秧期株高13~15 cm。
单株茎基部宽2.0~2.2 mm。
百株鲜重大于15 g,干重大于4.0 g。
小苗整齐一致,个体间差异小,无枯叶,无病害,成苗率高,单位面积苗数均匀。
根白、根粗、根量大,盘结的好,形成毯状秧苗,起秧时不散落。
2 大棚育苗选址及要求2.1 选址大棚育苗地在选址上,要求以地势高燥、平坦、土质肥沃、盐碱轻的园田、高地、闲置空旷地为宜,且要求育苗地靠近电源、水源,灌溉水非常方便。
在水稻田里育苗,要选择地势高的地方。
为了方便运送各种物质和育苗材料,育苗田要相对集中,通行方便,建棚后要留有充分的空地[1]。
每5 m2育苗田可插667 m2水田,按此比例计算确定大棚建设面积。
2.2 要求大棚育苗场地四周要挖排水沟,沟深0.8 m,沟宽1.5 m,两棚之间要挖小排水沟,沟深0.3 m,与围沟相通,及时排除降雨积水。
在围沟与外排水接近的地方安装水泵,防止降雨排水不畅浸灌秧田,降低沟内水位。
3 建棚3.1 建棚规格及棚架要求建棚规格可根据水田面积和育苗地情况因地制宜来确定,长度一般不限,但不宜过长;宽度为6.5~7.0 m;高度为2.2~2.5 m。
棚架从地面起往上1.5 m处不要有太大弧度,弧度越大与棚内夹角越小,温度越低,靠棚布近的秧苗生长越慢。
3.2 扣棚膜与压线为防止靠棚边处温度低,方便上下布,大棚通风炼苗不靠地面,一般距地面1.5~2.0 m处。
水稻大棚育苗插秧技术

水稻大棚育苗插秧技术摘要介绍了水稻大棚育苗及插秧技术,包括大棚育苗前准备、播种、苗床管理、插秧等内容,以供水稻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水稻;大棚育苗;插秧技术中图分类号 s511.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9-0194-01近年来,桦川县水稻育苗逐渐向大棚育苗推进,尽量避免小棚育苗。
大棚育苗能培育带蘖大秧,插在本田后,能快速返青分蘖,对水稻插后管理十分有利,健壮的秧苗是水稻生产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前提和保证。
1大棚育苗前准备1.1建棚大棚长度是根据所育秧苗面积确定的,钢管骨架大棚宽6.0~6.5m,高1.8~2.2m。
大棚单侧开门,窗式通风或肩部通风,培育壮苗。
桦川县属于寒地稻作区,春季容易因大雪导致大棚倾倒或棚膜破损。
因此,建棚时要注意宽度不宜超过7m,高度不宜超过2.2m。
在宽度不变情况下,如果把大棚建造成屋顶型或山丘型,温度高低不均,秧苗也会高矮不一,而平顶型易塌棚,因此大棚建成拱型为好。
1.2做床秧田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发芽、出苗及苗齐、苗壮。
采用钵盘和软盘育苗都要采取旱整地。
苗床要求平整、土松软,床面平、直、实。
每10m2苗床内高低差不超过0.5cm;置床边缘整齐一致,每10m延长误差不超过1cm;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以利于根系下扎吸收养分和水分。
表层0~5cm的深度内,要求土细无杂质,平整的床面可以提高水稻出苗的稳定性和生育的一致性,提高秧田的管理水平。
1.3苗床施肥苗床施肥有施化肥、农家肥2种。
施化肥,将尿素20g/m2、磷酸二铵50g/m2、硫酸钾25g/m2均匀撒施在床面上,并用镐等工具将其反复掺混在3~5cm土层内。
农家肥施优质过筛农家肥10~15kg/m2,与10cm深床土混拌均匀。
1.4配制育苗土育苗土质量好坏是能否培育壮秧的关键。
在育苗土的配制上,要选择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表层熟化土壤和腐熟的农家肥,不能用喷施除草剂的土壤育苗。
北方水稻大棚育苗宽窄行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水稻大棚育苗宽窄行高产栽培技术1大棚培育壮秧壮秧的标准是:秧龄35~40d,叶龄4.0-4.5片,苗高16-18cm,根数16~18条,百株苗于重5g以上。
1,1整地做床及床土配制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的中性旱田地做秧田。
纯水田区可在本田采用50cm高台做苗床。
秧田长期固定。
在上年秋天前作收获后,每平方米施入10~15kg腐熟的农家肥料,于春季播种前10-15d扣棚提温,把苗床浅翻15cm,反复耙耢,然后整平压实,等待播种。
并要在夏天备苗床土,伏天高温造肥,这样可以消灭病源菌、虫卵、杂草籽等,然后用编织袋装好,放在避雨处存放。
苗床的规格可根据本田面积采用下列两种规格:一种是三排桩、三道粱、8米膜、5.4m床宽、拱高1.7m、边高0.7m、长15m竹木结构;另一种是四排桩、四道梁、15m膜、床宽10m、拱高1.8m、边高1m木架结构。
秧、本田比例为1:80-100,每hm2本田需秧田面积100-120m2。
用20%山地腐殖土或草碳土加70%的肥沃旱田黑土,加i0%过筛腐熟的猪粪。
用一袋壮秧营养剂(15kg)与1000kg 床土混拌均匀,平施在40m2的苗床上。
1,2秧田播种1,2,1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品种选择要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选用优质、安全成熟、抗逆性强的品种。
种子要达到分级标准二级以上。
先用盐水选种,配比为25kg水加3kg盐,可一次性选出20kg种子。
捞出秕谷,再用清水冲洗种子。
然后浸种消毒,可采用25%使百克乳油10ml加水40kg,浸种40kg。
或用25%施保克乳油25ml加水100kg,浸种100kg。
水温在15℃~20℃之间,浸种5~7d,每天翻动稻种1-2次,预防恶苗病。
再将浸泡好的种子,在温度30-32℃条件下催芽,当种子80%破胸露白时,将温度降低到25℃,经常翻动,当芽长1-2mm时,降温至15-20℃温度晾芽。
1,2,2播种适期早播: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时可播种,第一积温带从4月1日至4月5日播种;第二、三积温带从4月5~10日开始播种。
水稻机插秧大棚育秧技术

如 秧 苗 叶 色 褪 淡 ,每 亩 秧 田用 尿 素 系和 秧心缺 氧 。 4 5g ~ k 兑水 50g 于傍 晚均匀 喷洒 或 0k , ( ) 证 机插 质量 。要 使 机 插秧 7保 泼浇 , 施后 用 清 水 洒 一 次 , 防止 肥 害 苗返 青 早 , 保证 机 插质 量 , 到适 应 做
设 育秧 大棚 ; 大棚 规 格 为 5m × m× 育出整 齐键壮 秧苗 。如种 子充 足则 不 置 于背风 阴凉处 摊晾 2 3 时炼 芽 。 5 6 ~小 21 .m;大棚 与 本 田 比例 为 17 :0—8 , 必利 用半 实 粒种 子 ; 0 常规 稻 可用 低 浓 ( ) 种 量 确 定 : 国 南 方 机 插 3播 我
7 . 机 插 秧 大 棚 育 秧 技 术 R稻
一 湖南 二一现 代农 业发展 有 限公 司
即根 长达 到种 子 长度 的 9%。 提高种 子发 芽率 和发芽势 , 8 为 在 白即可播 种 , 浸种 前尽 可能 选晴天 晒种 3 5小 时 。 ~ 五分 之 一 , 长达 到 种 子 长度 的 四分 芽 ( ) 种 : 清 水选 种 , 出 的秕 之一 即 可播 种 ,芽长 不 得大 于 l 2选 用 浮 mm,
内温 度 。
再用 30倍强 氯 精药 液 和 l pm烯 如遇卡 盘应及 时调 整 。播种 流水线 上 0 O p O
() 2 地坪 与 水电 准备 : 据大棚 数 效 唑 ( 体做 法按 药 品说 明书 要求 进 自带 有 浇水 程 序 ,播种 时 水要 浇 透 , 根 具 量 和播 种流 水线 台数 , 在大 棚 附近 并 行 ) 种 1 小 时 , 浸 2 消毒 药液 应 高 出种 以秧盘 底面 有水滴 渗透 出为宜 。 水 源 充 足 的 地方 建 造 一 个 播 种 工 作 子 表面 3m, e 消毒期 间不换 水 。 再清 ③
寒地水稻大棚的育秧技术

大棚育秧是寒地水稻栽培的重要环节,培育壮秧是大棚育秧的主要目的。
大棚育秧可以为寒地水稻栽培提供条件,打下水稻良好生长并获得稳产高产的基础。
本文对寒地水稻大棚育秧技术进行了讨论。
一、大棚育秧的必要性1、有利于抢夺农时。
由于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无霜期短,不经育苗栽培水稻,往往会受到春寒及秋霜的危害,无法保证水稻如期成熟。
应用大棚育秧技术,可以保证按时插秧,将成熟期提前到秋霜到来之前,并提高产量。
2、有利于培育壮秧。
利用大棚进行育秧,可以良好地控制温度,保证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水稻秧苗生长。
通过透光效果良好的棚膜,可以增强秧苗的光合作用,防止苗期出现立枯病和恶苗病等影响育苗效果的病害,保证培育出98%以上3-4叶的带蘖壮秧。
3、有利于减少育秧成本。
大棚育秧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足够的秧苗,由于育苗各个环节均在大棚内进行,不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可以利用农业机械进行整地、播种、覆土、镇压、施药和施肥等作业,不必投入过多的人力。
而且大棚育苗还可以节省种子和管理费用,减少多项支出。
二、育苗准备1、选择棚址。
应将大棚的地址选择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光照充沛,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
尽量选择距离本田较近的地方建大棚,以缩短运苗的时间,减少运苗费用。
也可以在自家院落里建大棚,可以降低建大棚的成本。
2、搭建大棚。
应在育苗开始的前一年将大棚的结构建好。
将大棚按南北走向搭建,可提高采光率。
标准大棚的规格应为高2.2米左右,宽8米左右,长度可秧苗培育数量和地块的面积确定。
在育秧开始前的3月中旬左右,将棚膜覆盖到大棚的结构物上,可以提前为土壤提温。
要对棚膜进行精心的挑选,要确保棚膜厚实,耐用,抗老化,透光度好。
在扣棚膜时,要从大棚顶部居中的位置向两侧铺开,两侧的棚膜可以轻易向上拉升,在需要时可以通过拉开棚膜通风。
在扣膜要确保牢固,在棚膜边缘安装拉绳,用于坚固棚膜,可以防止风大时将棚膜掀开。
要准备一些棉被或草帘,在遇到气温过低时,可以将棉被和草帘加盖在大棚上方,达到保温和增温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大棚育苗插秧技术
摘要介绍了水稻大棚育苗及插秧技术,包括大棚育苗前准备、播种、苗床管理、插秧等内容,以供水稻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水稻;大棚育苗;插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194-01
近年来,桦川县水稻育苗逐渐向大棚育苗推进,尽量避免小棚育苗。
大棚育苗能培育带蘖大秧,插在本田后,能快速返青分蘖,对水稻插后管理十分有利,健壮的秧苗是水稻生产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前提和保证。
1大棚育苗前准备
1.1建棚
大棚长度是根据所育秧苗面积确定的,钢管骨架大棚宽6.0~6.5m,高1.8~2.2m。
大棚单侧开门,窗式通风或肩部通风,培育壮苗。
桦川县属于寒地稻作区,春季容易因大雪导致大棚倾倒或棚膜破损。
因此,建棚时要注意宽度不宜超过7m,高度不宜超过2.2m。
在宽度不变情况下,如果把大棚建造成屋顶型或山丘型,温度高低不均,秧苗也会高矮不一,而平顶型易塌棚,因此大棚建成拱型为好。
1.2做床
秧田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发芽、出苗及苗齐、苗壮。
采用钵盘和软盘育苗都要采取旱整地。
苗床要求平整、土松软,床面平、直、实。
每10m2苗床内高低差不超过0.5cm;置床边缘整齐一
致,每10m延长误差不超过1cm;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以利于根系下扎吸收养分和水分。
表层0~5cm的深度内,要求土细无杂质,平整的床面可以提高水稻出苗的稳定性和生育的一致性,提高秧田的管理水平。
1.3苗床施肥
苗床施肥有施化肥、农家肥2种。
施化肥,将尿素20g/m2、磷酸二铵50g/m2、硫酸钾25g/m2均匀撒施在床面上,并用镐等工具将其反复掺混在3~5cm土层内。
农家肥施优质过筛农家肥10~15kg/m2,与10cm深床土混拌均匀。
1.4配制育苗土
育苗土质量好坏是能否培育壮秧的关键。
在育苗土的配制上,要选择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表层熟化土壤和腐熟的农家肥,不能用喷施除草剂的土壤育苗。
也可加入适量的床土调制剂,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这样能起到酸化床土和肥田的双重作用。
配制的床土要搅拌均匀,呈长条形堆放在苗床边缘,春季育苗时过筛使用。
采用稻壳育苗的农户,需稻壳粉4~5kg/m2,然后浇透水盖严堆积存放,避免草籽等杂质混入,为春季育苗做好准备。
2播种
2.1播种时间
适时早播,在气温稳定通过5~6℃时即可播种。
一般在4月10~20日播种,最迟不超过4月25日。
可以采用大、中棚育苗、苗床隔寒增温、三膜覆盖等北方育壮苗的实用技术。
2.2播种量
采用大中棚育苗,育秧时施足底肥,用壮秧剂拌营养土,搞好苗床消毒和水肥管理。
一般常规旱育苗1hm2大田需秧田面积120~140m2,播芽种400~450g/m2;盘育机插苗1hm2需秧田面积100~120m2,播芽种600~660g/盘;采用434孔钵盘育苗的,1hm2需秧田面积90m2,播芽种45~55g/盘,每孔3~4粒。
3苗床管理
3.1水分管理
无论旱育机插苗、手插苗还是钵育抛摆苗,苗床均要整平耙细,避免水分流失或造成药害。
床土要疏松,肥沃。
播前必须浇透底水,确保秧苗在2叶前有足够的水分供应。
秧苗2叶后,如果床面发白、中午叶尖打卷、早晨叶尖没有露珠,说明苗床缺水,此时要及时浇温水,最好在早上浇灌,一次浇足浇透,避免大水漫灌。
水长苗,旱长根,要使秧苗盘根好,必须控制苗床水分。
秧苗只有在旱育状态下才能促进根系发育,特别是在插秧前2~3d,最好不要浇水,使秧苗根部保持旱育。
如果秧苗在插前盘根不好,可在插秧前1~2d应用abt 4号生根粉4.5~7.5g/hm2对水浇灌稻苗根部,可使水稻秧苗发根多、白根多、根系长,盘根好。
3.2及时通风
棚内放置1个温度计,在秧苗1叶1心时,棚温保持28~30℃;2叶1心时,棚温保持在25℃;3叶后,棚温22℃左右,遵循“宁冷勿热”的原则,能避免苗床发生病害。
晴天的上午要在7时前早通风,下午
3时后闭棚,如果天阴可小通风,风大可在背风侧通风。
3.3控制秧苗徒长,矮化促蘖
培育壮苗关键是控制徒长。
多效唑具有抑制秧苗伸长、促进分蘖的作用,能提高秧苗叶绿素含量,增强酶的活性,利于代谢,增强抗旱、抗寒能力。
实践证明,在出苗后15d喷施15%多效唑0.2~0.3g/m2,矮化促蘖效果好。
壮苗标准为:中苗:秧龄30~35d,叶龄3.0~3.5叶,苗高13~15cm,单苗根数10~12条,茎粗2.5~3.0mm,百株干重
3.0~3.5g,带蘖率30%以上;大苗:秧龄40~45d,叶龄
4.0~4.5叶,苗高15~18cm,单苗根数13~15条,茎粗3.0~3.5mm,百株干重4g以上,带蘖率达80%以上。
3.4插秧前做到”三带”,实行健身栽培
在插秧前,应做好秧苗“三带”工作:一是带土及增产菌,能保证插秧质量,有利于秧苗快速返青成活;二是带肥,施磷酸二铵
150g/m2,然后浇水洗苗,能促进根系发育;三是带药,用艾美乐
0.04g/m2对水60g喷苗床预防潜叶蝇,同时喷施75%三环唑或天丰素1 500倍液健身栽培。
4插秧
适时插秧,适度密植。
插秧期在5月10~20日,不迟于25日。
提倡早整地、早插秧,早插秧1d,可抢得活动积温20℃以上,有利于水稻在霜前成熟。
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来确定栽植密度。
高肥田栽植18~21万穴/hm2,规格以30cm×17cm为宜;中等肥力田栽植22.5万穴/hm2,规格以30cm×(10~13)cm为宜;低肥田栽植24~27万穴/hm2,
规格以26cm×17cm为宜,每穴3~4株苗。
水稻插秧有讲究,秧插的好坏对水稻返青分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提倡“四插、四不插”:早插秧、浅插秧、稀插秧、插直秧,不插窝苗秧、脚窝秧、拳头秧、隔夜秧。
插秧的适宜深度是2~3cm,如果插秧深度在1cm左右,水稻后期生长会因为浅插而出现水稻根倒现象;如果插深超过3cm,秧苗就会因为春时地凉而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发育,分蘖芽一旦成为休眠芽,以后外界条件再适宜,也不会分蘖,这样就会造成分蘖节位高、分蘖数量减少,单位面积总茎数减少,从而导致水稻减产。
5参考文献
[1] 刘富春.水稻大棚培育壮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
技,2009(3):197.
[2] 陈宏伟,孙桂菊,宫德海,等.水稻大棚两段式育秧超高产栽
培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6(5):38-40.
[3] 宋智慧,李响浪.水稻育苗大棚综合利用[j].农民致富之
友,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