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脉象原理及脉诊意义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摸、观察和推断,从而得出有关身体状况的信息。
中医把脉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脉搏的节律和强度: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脉搏的节律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如是否有心律不齐等;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气血的充盈程度,如虚弱或过强等。
2. 脉搏的频率:中医认为,脉搏的频率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
比如,脉搏偏快表示阳气上升,脉搏偏慢表示阳气下降。
3. 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脉搏的宽窄、深浅等。
脉搏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如肝脉偏弦表示肝气郁结,脾脉偏滑表示脾气虚弱等。
4. 脉搏的变化: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变化情况,比如脉搏的变快或变慢、变强或变弱等。
这些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总之,中医把脉原理是通过触摸、观察和推断脉搏的节律、强度、频率、形态和变化,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中医诊断学】常见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常见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脉象,是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是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不同的脉象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本文为大家总结了24中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3、迟脉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4、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5、洪脉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
6、细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7、微脉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临床意义:主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8、散脉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9、虚脉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虚证。
10、实脉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11、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2、涩脉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3、长脉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14、短脉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
临床意义:短主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15、弦脉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16、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失血。
17、紧脉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18、缓脉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按
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中医把脉原理

1.中医把脉原理?
答:中医诊脉原理是接触病人的动脉查脉象了解病情变化。
中医诊脉原理是接触病人的动脉查脉象了解病情变化。
切脉时让病人取座位或者仰卧位,手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切脉时常运用三种不同的指力以体察脉象。
脉诊通常采用浮取、中寻、重按的方法,对两侧寸口处的上、中、下六处进行诊脉,六处对应肝、心、脾、肺、肾不同的脏腑,而且在诊脉的时候,感受患者的脉位、脉率、脉长短、脉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等来进行判断疾病。
中医理论中,认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主血脉,不难理解,因为现代医学当中,心脏也是循环系统重要的一个核心器官,脉搏跳动、血液输送都离不开心脏。
除此以外,中医还认为肺朝百脉,人体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静脉血,动脉的血液循环,最后都会聚集到肺脏,而寸口这个部位,正好就是中医诊脉位置。
脉诊是诊断疾病的四诊里的一种方式一种方式,应结合病人的其他方面的症状进行综合整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感知人体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常见的脉象和其对应的身体状况。
一、脉搏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等指标来判断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
通过观察脉搏的细腻程度、快慢节奏、有力弱等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充盈、脏腑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脉象及其对应身体状况1. 弦脉:脉搏有力,像琴弦被拉动一样,常见于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等情况。
2. 洪脉:脉搏有力而大,像潮水般涌动,常见于阳气亢盛或热毒内蕴等情况。
3. 细脉:脉搏弱小,如丝线般细弱,常见于气血不足、阳气衰弱等情况。
4. 涩脉:脉搏有力但不畅,有阻滞感,常见于血瘀、血热等情况。
5. 弱脉:脉搏弱小,可以用较大的力量才能触摸到,常见于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情况。
三、中医脉诊的应用中医脉诊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并进而辅助治疗。
中医师在脉诊时会综合考虑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以及与其他体征的关联,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诊断。
脉诊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辨证和治疗,还可以在人体内部出现问题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
因为脉搏的变化往往是生病之前出现的早期信号,通过在健康状态下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结语中医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脉搏的观察和感知,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脏腑功能情况。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脉诊仅仅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仍需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来确诊。
总之,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师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
医学教育网整理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
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
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
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
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脉数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迟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脉虚多为虚证;脉实多为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表现;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