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学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则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前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

《论语》中蕴含着孔子的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精髓。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论语》的十则,本文将对这十则进行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收获。

二、《论语》十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 子曰:“仁者无忧。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7.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分析与解读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巩固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去学习、去实践,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2.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我们应该以己所不欲之事,勿施于人,换句话说,要对他人保持尊重和善意。

3.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我们要善待自己的朋友,对他们心存感激和关爱,同时不要忘记承担自己在友谊中的责任。

4. 子曰:“仁者无忧。

”这句话表达了仁者的内心状态。

仁者不但有爱心和善意,还有智慧和勇气,因此他们的内心始终清净无忧。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去实践、去总结,以便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道德准则。

作为一部经典,阅读《论语》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十则名言的学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观念。

第一则学案:父母之言经文:《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中强调了子女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阐述这则经文的含义,分析为什么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孝心。

第二则学案:言必行之经文:《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坚持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则经文,探讨为什么言行一致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言必行之的原则。

第三则学案:乐学好问经文:《论语·公冶长》:“曾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论述这则经文,阐述为何乐学好问是一个人具备良好素质的表现,并通过例子说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四则学案:友善待人经文:《论语·述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与人为善的原则。

学生可以通过解读这则经文,探讨为什么要温故而知新以及如何通过善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则学案:德行与修身经文:《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德行及修身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则经文,探讨为何君子要追求高尚的德行,并通过例子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六则学案:诚实守信经文:《论语·公冶长》:“曾子曰:‘君子不器。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2.背诵全文。

B类3.默写全文。

C类[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论语十则教案初中

论语十则教案初中

论语十则教案初中课程名称: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十则语录,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含义,领悟其中的智慧,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论语》十则语录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论语》十则语录的理解。

2. 学生能够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1. 《论语》中的一些古汉语词汇的理解。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智慧,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论语》十则语录的文本。

2. 《论语》的注释版本。

3. 相关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论语》十则语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论语》十则语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2. 教师逐条解读《论语》十则语录,解释其中的古汉语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条《论语》十则语录进行深入讨论。

2.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语录运用到生活中,讨论并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四、分享和总结(15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分享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论语》十则语录的含义,强调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3.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论语》中的智慧,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课后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学生对《论语》中的智慧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

【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相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学习字词生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厌:满足。

【参考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见到贤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要自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1、课前准备:(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孔子(前551_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儒家是先秦时期一个思想流派。

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符,在世界观上,对鬼神等宗教迷信活动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自汉以来,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

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愠.( ) 罔.( ) 殆.( ) 三省.( )(2)通假字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是知.也:诲女.知之乎:3、理解填空(填文中的句子)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有关知识(一)“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文本理解1.“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

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

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得到关怀养护。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

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

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

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

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

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三、练习㈠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请同学们背诵下来)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十则》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有关知识(一)“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