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学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论语》十则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论语》中的十则名言,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逝者如斯夫、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等。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名言,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的记忆和理解。

难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名言深层含义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论语》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阅读:让学生齐读十则名言,注意发音和语气,理解名言的含义。

3. 讲解与讨论:对每则名言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名言背后的儒家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对名言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十则名言的原文,并在每则名言旁边标注出其含义和背后的儒家思想。

七、作业设计1. 请将十则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和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论语》十则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论语》内容,深入研究儒家思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 总不可避开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问题来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板块式教学思路, 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以养成语感。

读懂《论语》, 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深化感受《论语》精髓。

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 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 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 我国两千年来, 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 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 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 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 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 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 所以流传极广, 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 注意校正读音, 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 每读一则, 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 读课文, 说解释, 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沟通, 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 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与学习习惯有关, 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理解各则语录;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学习重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补充材料1.作家作品(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

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2021年整理)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2021年整理)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罗志辉改编一、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㈠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则,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学而》篇和《为政》篇。

具体内容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不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等十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字面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论语》前十则,让学生熟悉文本。

(2)逐句解释,分析句子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解读《论语》中的名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论语》前十则,巩固所学内容。

(2)针对每个名句,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论语》中的某一则,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儒家思想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孝、悌、谨、信、爱、周、比、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3、鉴赏“颜渊季路侍”中的“侍”的表现力:4、从这段对话中,分析孔子、子路、颜回的性格特点。

四、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五、拓展作业: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5-6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2、围绕“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展开讨论。

3、汇总归纳《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汇总归纳成为“君子”的标准,并阐释现代社会“君子”的标准。

六、相关补充圣人的伟大之处【原文】仲尼祖述(1)尧舜,宪章(2)文武,上律天时,下袭(3)水土。

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4),辟如四时之错行(5),如日月之代明(6)”。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7)。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注释】(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

(2)宪章:遵从,效法。

(3)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

(4)覆帱(dao):覆盖。

(5)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

(6)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

(7)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

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

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

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

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读解】天地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因为孔于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

这一章以孔子为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永远学习与敬仰的楷摸。

七、高考链接(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孔子遂行。

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

”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已葬,欲召仲尼。

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

”于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

”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摘自《孔子世家》(有删节)[注]贾:同“价”,价格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摄:代理B.粥羔豚者弗饰贾粥:通“鬻”,卖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周:环绕D.送冉求,因诫曰诫:勉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我之为先并矣终为诸侯笑B.乐其以贵下人以群婢故也夫C.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以吾获罪于孔子D.昔吾先君用之不终吾党之小子狂简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孔子为政,(鲁)必霸B.已葬,(康子)欲召仲尼C.今又用之,(却)不能终D.(若)即用,以孔子为招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①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②齐人闻而惧。

③孔子遂行。

④相鲁,必召仲尼。

⑤归乎!归乎!⑥即用,以孔子为招。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参考答案1.D(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

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附。

)2.A(两个“为”字都表示被动关系。

B项的两个“以”字,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

C项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在”,后者相当于“对”。

D项两个“之”字,前者为代词,相当于“他”,代孔子;后者为助词,相当于“的”。

)3.C(这里应该表示假设关系,补出“如果”。

)4.B(②孔子政绩的威力。

④季桓子临死前的叮嘱。

⑥子赣对孔子的理解。

)5.C(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

)6.(4分)(1)出行的男人和女人(或:男女行人)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

(2)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参考译文定公十四年,(前94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

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

”孔子说:“有这个话。

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

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有别,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都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礼,都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

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鉏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女乐文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

季桓子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女乐文马。

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

孔子于是离开鲁国。

季桓子叹息道:“先生是因为接受齐国那一队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到了(前941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过去这个国家差一点儿兴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

”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相国。

当了相国后,一定要召回孔子。

”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

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来。

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这样会再次被诸侯耻笑的。

”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

”于是派人去召冉求。

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使用他,将会重用他。

”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于谋略,他们富于文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育他们。

”子赣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叮嘱过“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招回去”的话。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

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

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

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

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

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

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

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

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注:宰我,孔子的弟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维其行维:维护,保持B.不自以为约约:穷困,困窘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过:探望,拜访D.吾罪几矣几:(到了)极点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见行而从之者也B.见君不见其从政者不维其行,不识其过C.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始吾望儒而贵之D.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非人不得其故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之)为师D.夫子讥之,(此)是吾师也4.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④今吾望儒而疑之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