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第一则:学而篇·序言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理解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1. 揭示《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 解析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
1. 理解“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2. 清楚地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1.课文导读法
2. 互动式讨论
教学流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论语》的探究。
1.你们有听说过《论语》吗?
2. 你们知道《论语》的来源和意义吗?
3.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第二步:学习课文
请学生们进一步阅读《论语·学而篇·序言》,理解、默记关键句子。
第三步:领悟内涵
请学生分组互动,讨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1. “学而时习之”的含义是什么?
2.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第四步:复习总结
1.对《论语》的背景与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 理解了“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3. 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论语》十则讲学稿[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失于人”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3、理解并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成熟处世的思想修养。
5、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的内容[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课前准备一、文学常识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写在下面。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是知.也()三省.()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弘毅..()()凋.也()其恕.乎()三、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那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那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 翻译十那么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 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那么》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
(PPT2:“论语”。
)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
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那么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
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第一、二那么: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那么: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那么:抽生解释、直译。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第六、七那么:抽生解释、直译。
思考为什么把两那么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那么:抽生解释、直译。
思考并答复前后三句的关系。
理解“仁以为”。
第九那么: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那么: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5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 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并理解其含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论语》的教材及其他相关教辅资料;2. 复制好《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2. 引导学生谈谈对《论语》的了解,并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
二、学习《论语》十则(30分钟)1. 教师出示《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其中的篇章;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进行解读,并向整个班级分享;3.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分享内容,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
三、思考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每则经典语录对自己的启示和意义;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写出一段与之相关的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并展示给全班。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点评;2.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论语》剩余的篇章;2. 写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并能够进行思考和拓展。
同时,通过写作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论语》的深入思考。
但是,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了十则经典语录进行学习,可能会有其他经典语录被忽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目标明示】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弄(弄清虚词的用法)补(补充出省略部分)调(调整句子的语序)揣(揣摩句子的语气)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
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弘()毅凋()矣()2、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新人教版第 2 页第 3 页学情分析学生有什么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在有注释的情况下,能大致看懂文章。
学生缺什么学生对文章内容尤其是对成语、格言、警句的理解还不到位。
教学重、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②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第 4 页重、难点难点表述背诵课文。
④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原因分析助学方案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 5 页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第 6 页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教案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某某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
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②理解积累文中关于学习的成语、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修养
②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2、概括成语、收集格言,积累语言。
方法
点拨法、拓展法
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可见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在学习中去感受孔子的人格魅
、背诵课文
1背诵(先小组后个人)
2、听写(共三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理解(口答)
①表明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②指出应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
③表现儒家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问:以上三名分别人哪些角度进行阐述?
4、小结:《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需大家反复朗读,仔细体味。
三、整体感知(三个方面内容)
1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
2、师归纳整理,出示小黑板。
①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改之。
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结:孔子的这些思想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它的意思,列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个人修养。
四、积累、拓展
1收集课内成语。
a、温故知新
b、不亦乐乎
c、死而后已
d、任重道远
e、择善而从
f、三人行必有我师
g、已所有欲,勿施于人。
2、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学习和修养的格言或故事。
3、师补充有关孔子的故事及语录,进行评述,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积累。
五、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
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早作准备,迎接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吧。
六、课后体验: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必做)
2、研讨与练习二P47 (选做)
附:课外摘录: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5、子曰:“三军可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1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精彩片段:
师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生甲答:我懂得了做人要诚实守信。
师又反问:为什么?
生甲接着答:文章写道“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就是告诉我们要讲信用吗?
生乙也举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我来说很帮助,以前我常常强迫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看来也不行。
生丙接着说:我认为在学习方面要做到:温故知新,及时复习学过的只知识。
生丁也不落后,把手举的高高的,生怕老师看不到,并一再提醒,我来,我来。
就连平时很少举手的张某也积极举手发言。
课后反思:
《论语》十则节选自《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课文有的讲学习态度、有的讲学习方法、有的讲做人道理,是一篇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由于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培养,同时端正学习态度对于今后学习其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更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因此把这篇文章的德育目标设定为(1)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修养;(2)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课堂上紧紧联系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