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学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论语》十则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论语》中的十则名言,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逝者如斯夫、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等。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名言,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的记忆和理解。
难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名言深层含义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论语》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阅读:让学生齐读十则名言,注意发音和语气,理解名言的含义。
3. 讲解与讨论:对每则名言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名言背后的儒家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对名言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十则名言的原文,并在每则名言旁边标注出其含义和背后的儒家思想。
七、作业设计1. 请将十则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和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论语》十则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论语》内容,深入研究儒家思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反思 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反思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掌握《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3.能够运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解读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品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的简介。
2.十则经典语录的学习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想并分享他们曾听过或读过的经典语录,让学生明白经典语录对人们思考、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然后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2.学习《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论语》的介绍,然后进行讨论,了解《论语》的作者孔子、背景和内容。
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3.学习十则经典语录并分析其内涵(30分钟)教师分发学生学习材料,其中包含《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其意义。
然后分小组讨论每则语录的内涵和作用,并选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4.运用经典语录解读现实问题(3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经典语录进行讨论和思考。
学生可和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并在一定时间后展示自己的解答和观点。
5.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并进行反思讨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部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十则经典语录,不仅理解了每则语录的内涵和作用,还能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中进行解读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品德修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充分,学生对《论语》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下次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则,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学而》篇和《为政》篇。
具体内容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不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等十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字面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论语》前十则,让学生熟悉文本。
(2)逐句解释,分析句子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解读《论语》中的名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论语》前十则,巩固所学内容。
(2)针对每个名句,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论语》中的某一则,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儒家思想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孝、悌、谨、信、爱、周、比、器等。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前十则,涉及教材的章节为《论语》开篇至“子罕言利”章。
详细内容包括:论学习态度、论仁、论礼、论孝、论君子与小人之辨、论言语行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念。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学会以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的古汉语词汇,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前十则的经典语句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前十则原文及译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讲解:逐则解读《论语》前十则,分析句子结构,解释古汉语词汇,阐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举例说明《论语》中的道理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论语》前十则,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论语》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a. 论学习态度b. 论仁c. 论礼d. 论孝e. 论君子与小人之辨f. 论言语行为3. 重点句子及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论语》前十则,要求准确无误。
b.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论语》前十则的理解。
2. 答案:a. 略b. 示例:在学习《论语》前十则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以此为指导,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
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
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前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14年,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三、关于《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 “子曰”式: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
(2) 问答式: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
(3) 谈话式: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
(4) 议事式: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原文四、疏通课文重点字词就:靠近,接近。
此处可译为“到……去”(金就砺则利)诲女: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
是知也:知同智,智慧。
衣轻裘:阮元校勘记:「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
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涉雍也篇衣轻裘,而误衍轻字。
」盍:兼词,“何不”伐:夸耀施:表白安、信、怀:使动用法。
知者乐水:知通智;乐,yào,喜爱。
饭疏食:饭,名作动。
饮水:饮,名作动,喝。
水与汤相对,冷水。
五、学生自己翻译,然后老师出示译文,让学生对照。
六、熟读至背诵。
七、阅读课外补充的其它章节。
第二课时课前预备:诵读课文一、导入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以什么样的智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论语》十则来读一读孔子,看能否读出孔子思想里哪怕是一点点的智慧。
这样的经典之作一定要用心阅读,而且我觉得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推开他寻那扇智慧之门,所以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品读的要求。
二、品读要求:1、分组品读,注重交流与合作。
2、“品”之前最好要读一读。
3、品读应从文本出发,最好联系生活实际。
4、品读完了之后,要对你们自己的感受有一句结论,或是人生哲理或是劝诫之语,语言要简洁。
5、读完后,每组选一个同学为代表,先背诵,再把你们品读的结果告诉大家。
6、注意时间和效率(5-8分钟)三、学生自由发言附老师对每一则的理解:第一则: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
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讲孔子晚年勤奋读书的。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第三则: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第四则: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
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五则:孔子的乐学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
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六则: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
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
“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
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第七则:孔子的“安贫乐道”。
《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
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感悟:“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第八则:孔子的坦荡胸怀。
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
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第十则:孔子的清心寡欲。
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四、深入探讨孔子的仁总结孔子的道德精神: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等。
而且更重要的是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
(学生阅读第九则)师:“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孔子的仁?(引导提示)出示孔子对“仁”的阐述:1、《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师问:孔子仁的实质是什么?“爱人”,关爱他人;“泛爱众”,广泛地去爱众人。
这个“泛”,就是由己及人。
后来孟子总结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先是推及父母、家人,然后是亲戚,然后是乡里,然后是祖国,然后是天下。
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是这样说的:1、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实行仁的方法。
结:孔子仁的实质是“爱”,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而且孔子的“仁”是一种博爱。
所以说“爱众人、爱人类”这就是孔子的最大智慧,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宋儒曾写诗赞扬孔子说“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
这就是他的力量。
以至于孔子以后,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种思想的不灭之火。
五、(学生自主发言)孔子之后哪些这样的仁者?1、孟子:把这种仁发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