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环境比较中英词汇的国俗语义差异

合集下载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发表时间:2018-05-15T15:07:54.0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作者:杨珍丽[导读] 众所周知,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文明成果,习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众所周知,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文明成果,习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与本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宗教,政治环境等密不可分。

本文着重以地理环境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地理环境差异下,英汉习语意象选择的差异性。

关键词:英汉习语,习语意象,地理环境引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习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并吸引人们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丰富多彩的习语反映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的多样性。

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格言,歇后语等(魏志成,2006:161)。

它是语言精华,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饱含哲理,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而习语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意象也吸引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人们开始对比研究英汉习语中的不同意象,并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发现,中西迥异的地理环境对英汉习语意象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归纳梳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具体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到习语意象的选择。

1迥异的地理位置对英汉习语的影响当谈到地理位置,我们不妨试着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的代表国家英国这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西南部则是绵延起伏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造就了古代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色生存方式,在中国,国土资源丰富,幅员辽阔,耕地面积也十分广阔,这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迅速发展。

从中西方地理环境探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别及语言差异

从中西方地理环境探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别及语言差异

从中西方地理环境探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别及语言差异从中西方地理环境探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别及语言差异引言不同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不同的民族也具有自己的民族心理结构、认知与思维方式。

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在语言表达形式上都有所体现。

而习语作为语言的生命与灵魂,是该民族心理结构、语言文化特征的集中沉淀与表征,反映该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同时展现该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而中西方地理环境对于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中西方地理环境角度探讨文化、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将揭示语言与思维的另一重要维度关系。

一中西方地理环境及研究理论框架1 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文化中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地理环境相差甚远。

中国位于亚州东部和中部,幅员辽阔,仅东部和南部少部分城市沿海,属于内陆型国家。

西方以英国为例,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所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属于岛国。

环境决定论认为文化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

中西方国家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

而习语传递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习俗和生活方式,是文化的表征之一,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汉语中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汉英语言经过长期积累、沉淀,形成了大量习语。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习语,以帮助思想表达,同时提高语言文采。

中国地处内陆,大陆型环境决定了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靠地吃饭”的生活方式。

中国是农业大国,很多农林牧渔的丰富经验以通俗易懂,简练生动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

例如:“夏天不热,五谷不结”,“伏里有雨多种麦”,“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以上习语中分别选择了“五谷”、“麦”等农作物类词语,表达出人民日常农耕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征是以陆地为主,丘陵和大山很多。

而英国是一个岛国,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

它们地理环境的不同引起了气候也很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文化就会受到不同影响,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首先,我国是农耕文化特征,而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

所以生活中中国的东西很多都和土有关,而英国的则和水有关。

下面是实例分析:a drop in the bucket(ocean)(九牛一毛),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顶天立地),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drink like a fish(牛饮)。

其次是地势方面,我国丘陵和大山多,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所以我国是产茶大国之一。

有关茶文化的词就很多,如茶道、茶馆、大碗茶,人走茶凉;茶余饭后等,大街小巷都有很多茶馆。

英国不适宜种植茶叶,它们的主要饮品就是咖啡和茶。

在英语中时常有这样的句子:Let's talk over coffee,而不是'tea'.在英国街上最常见的就是咖啡馆了。

最后是气候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属亚热带,适合水稻栽种,大米是主食。

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农作物主要是小麦,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

比如:我们说胃是“饭口袋”,而英国人说'bread basket'.实业中国说“丢了饭碗”,英国说“out of bread”。

我们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用米代钱,而英国说‘bread and butter’是生计,‘bread’是钱。

另外,我国适合种竹子,而英国气候中多雨,蘑菇生长快,所以说某事物生长发展快,中国说“如雨后like mushrooms春笋,快马加鞭(竹子的地下茎叫“鞭”)”,而英国说“sprin uP like mushrooms,like mushrooms"。

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英汉词汇差异

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英汉词汇差异

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英汉词汇差异可以说,人们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

当两个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时,他们常常会因为言语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或口头表达。

此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语言中也会出现词汇上的差异。

本文将讨论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英汉词汇差异。

首先,地理环境差异是引起英汉词汇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审美和生活习惯,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

比如,英国人认为“tea”是一种饮料,而中国人则将“tea”视为一种茶叶树和茶水。

此外,英国人喜欢穿裙子或衬衣,而中国人则偏爱穿裤子或衬衫。

因此,英汉语言中的衣服词汇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英语中的“skirt”和“shirt”,在汉语中分别是“裙子”和“衬衫”。

其次,历史背景也是引起英汉词汇差异的一个原因。

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的历史原因很多,比如英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英国的历史涉及了殖民和殖民地,因此英语中有很多关于殖民地的词汇,而在汉语中几乎没有。

另外,中国以古代帝国为代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皇帝、皇宫和贵族的词汇,而在英语中却很少有类似的词汇。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差异。

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词汇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英语中有很多关于宗教、婚姻等文化问题的词汇,但在汉语中几乎没有类似的词汇。

总之,地理环境差异以及其他历史和文化差异是引起英汉语言中词汇差异的重要原因。

语言在不同言环境中发展,人们根据本土文化而使用,从而使在不同系中出化和差。

可见,地理环境差异是引起英汉词汇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上传: 邹金平更新时间:2013-4-23 8:32:54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的含义和概念。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的: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的: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1)它们是整齐固定的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句子;(2)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3)它们常包含简练的话语、大胆的想像、丰富的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

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的不同点。

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联系。

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总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

尽管谚语反映的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时一些谚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的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地域环境特色谚语出自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大海。

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

例如:No fish would exist without fishbones , No man would be without faults.(没有不带刺的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差异在中英语言中的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差异在中英语言中的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差异在中英语言中的体现影响语言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并主要从中英语言文化出发,探讨了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标签:自然地理环境文化语言中英语言一、引言在论述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之前,有必要先说明一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进而影响到语言,或者不同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文地理环境。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语言的人文性“任何语言都是习得的行为方式的复杂体”(G. Reginald,1960:12)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能说文化就是语言。

文化不等于语言,语言是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一方面,语言系统本身是构成文化系统的各种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表达,从而达到演进发达。

换言之,我们可以观察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语言这种双重性质,这种双重性质确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由此可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是互相促进和影响的,它们并不互相制约,只是在平行发展中互相影响与融合。

“语言的人文性是指语言结构体能通过自身的存在状态、分布范围、活动单位、变化方式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它所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种种因素的属性。

”人文形式是语言的一种基本的也是普遍的属性,而语言也具有相应的文化内涵,具体语言会体现出其所属文化的意义与特征,前者是抽象的,表现的是一种功能,后者是具体的,表现为实在的文化要素。

语言能够反映与载现文化,而文化对语言又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渗透。

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会用不同的方式渗透到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它们会影响到具体语言的词语、语言的结构、组织形式及语言的使用。

(二)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

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中英文化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以陆地为主,丘陵和大山很多。

而英国是一个岛国,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

它们地理环境的不同引起了气候也很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文化就会受到不同影响,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首先,我国是农耕文化特征,而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

所以生活中中国的东西很多都和土有关,而英国的则和水有关。

下面是实例分析:a drop in the bucket(ocean)(九牛一毛),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顶天立地),drink like a fish(牛饮)。

其次是地势方面,我国丘陵和大山多,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有关茶文化的词就很多,如茶道、茶馆、大碗茶,人走茶凉;茶余饭后等,大街小巷都有很多茶馆。

英国不适宜种植茶叶,它们的主要饮品就是咖啡和茶。

在英语中时常有这样的句子:Let's talk over coffee,而不是'tea'.在英国街上最常见的就是咖啡馆了。

最后是气候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适合种水稻,大米是主食。

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农作物主要是小麦,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

比如:我们说胃是“饭口袋”,而英国人说'bread basket'.失业中国说“丢了饭碗”,英国说“out of bread”。

另外,我国适合种竹子,而英国气候中多雨,蘑菇生长快,所以某事物生长发展快,中国说“如雨后春笋,英国是like mushrooms。

地理环境差异使得中英两国在语言上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了解以后,英汉交流就更方便。

8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

8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

8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中西方文化差异跟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和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这在文化差异中尤为明显。

比如,北欧国家的人们会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性,这跟他们所处的寒冷、独特的地形地貌有关。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需要更多的自力更生的能力来应对恶劣的气候和硬朗的自然环境。

相比之下,南欧国家则更为热情和开放,这也反映在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中。

这跟他们所处的温暖、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

2.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相影响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会促使人们形成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

例如,中东地区的砂漠区域的早期居民因为生活困难,就发展了一种倡导节俭、友爱和互助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中东地区影响深远,且至今仍然在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教”也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处于分封制度,贵族要维护他们的领地和沟通各个地区,就必须遵守一套规范的礼仪,以便彼此相认和区分。

3. 尊重自然与物质追求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在于尊重自然与物质追求的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追求的是直接的物质利益和个人自由。

而相比之下,中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对自然的尊重、强调心灵内在生活的平衡和和谐关系。

这种体现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上,也反映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

西方思维模式更加建立在利益和功利基础上,而中国文化思维模式更加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在追求物质利益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注重自然的和谐和生态平衡。

4. 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影响中西方人群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诸多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在语言中至关重要,所以,对于词汇意义的研究是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要课题。

例如,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指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这意味着同一能指与所指的随意关系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符号都具有形式和概念,或能指与所指两个方面。

此外,英国的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把词的“意义”分为7种: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拾配意义、主题意义。

并将其中的第2至第6种意义用“联想意义”来概括。

学习一种语言,只理解词汇概念意义,而对其联想意义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就淡不上真正掌握了该语言,更谈不上正确运用了。

我们说一些词或发音具有方言性质,就是说这些词或发音在告诉我们说话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我国,王德春教授首先提出国俗语义的研究。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

国俗语义学主张从语言中揭示、了解文化因素。

而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减少母语和本族文化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

在语言教学中引入国俗语义教学,可增加学习者对异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出现的障碍,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王德春指出,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但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不同语言相对应的词语,其国俗语义的差异有如下几种:国俗语义一语独有;国俗语义截然相反;国俗语义大相径庭:国俗语义部分相同;国俗语义基本相同。

理解这些词的国俗语义。

就可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减少信息差。

从而增进理解。

另外。

根据词汇学原理。

词的语义分类包括词与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

它由支配词或上义词如anim~,和受支配词或下词义如snake,tiger等构成。

下义词词汇构成语义场。

研究发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深入,下义词就越复杂细密,语义场也越庞大。

因此,上下义关系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文化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

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

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嬗变,有着重大的影响。

语言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有联系。

语言中大量的词语、成语、惯用语、谚语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

各国的不同地理环境也导致各自的语言带有其自然环境的色彩。

在人类语言中,有些词汇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如爱斯基摩人一丰富的表示“雪”的词汇与寒冷的地理环境;阿拉伯人表示“驼骆”的多彩词汇与干旱少水的中东和北非的地理环境;日本人表示各种时期的“鱼”的词汇与海洋岛国的地理环境。

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字面意义可能一样,但它们的内涵意义就不一样了。

本文就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几组中英词汇进行国俗语义比较,以见出它们的差异。

1.汉语的“东”字和英语的“west”在我国文化中,对于“东、南、西、北”,我们似乎更喜欢“东”,因为它所包含的国俗语义较丰富:(1)在河流方面。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长江,黄河,淮河等)都是由西往东流向大海。

因此,在我国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这种现象。

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君试问东流水,抽刀斩水水更流”;“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在风向方面。

由于我国的东面是太平洋,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

“东风”指春风,也比喻革命的力量。

因此。

在我国文化中,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

它在中国文化中的语义特证是【+warmth】和【+hope】。

(3)在太阳升起方面。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住在东方名为扶桑的大树上,太阳从东方升起,而我国正处于地球的东方,我们常自称“东方巨龙”、“东方之子”。

另外。

“东”在我国文化中有“光明”和“较高地位”的含义,在修辞上是褒义。

所以。

房子的东侧往往给地位较高的人居住。

例如,东太后比西太后地位高;太子所居之宫则叫东宫。

如果外国人不知上述三点,就很难理解这个“东”字。

可见,地理知识与语言词汇也是紧密相连的。

在英、美文化中,英、美人士虽然没有像我们偏爱“东”一样,特别喜欢“west(西)”,但是,“西”在英l美文化中的文化内涵较多一些。

(1)“west wind”,从地理位置上看,英国位于西风带,它的西面是广阔的大西洋,风从西而来,春天,西风给大地带来充沛的雨水,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

西风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好风。

难怪英国许多作家不惜笔墨歌颂西风,如,乔叟、雪莱、梅斯菲尔德等。

(2)“The West”,可指西方世界,也可指美国西部。

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go west(归西,完蛋)”,该词虽然源于佛教,但也被英语国家所广泛接受。

2.汉语的“大米”和英语的“bread”水稻栽种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文明的早期。

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属亚热带,适合水稻栽种,大米是主食。

所以,这方面的词汇也丰富:我们分“稻子”、“谷子”、“大米”和“米饭”。

不过,菲律宾的Hanunoo人对不同种类的稻子有92个名词,而英语中只有一个“rice”。

如果要细分,则只好译成“unhusked rice,rice,cooked rice”。

这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汉语中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米饭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吃(饭)了没有?”成为了问候语,“饭碗”比喻为职业。

没有了工作叫作“丢了饭碗”;有人戏称胃是“饭口袋”;称笨蛋为“饭桶”、“酒囊饭袋”;事情办得不尴不尬叫作“夹生饭”。

此外,汉语中有关“米”的俗语还有: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有诗歌,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等等。

英格兰位于北温带,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因此,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在语言上也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有关的词汇有:wheat(/b麦),flour(面粉),dough(面团),bread(面包),loaf(面包的量词),crust(面包皮)。

英、美人戏称胃为“bread basket”,把养家活口的人叫作“bread winner”;白人中产阶级叫着“white bread”;“out of bread”就是“失业”之意;“bread and butter”和“bread and cheese”表示生计。

另外。

在英语俚语中,bread和dough都可代表钱,可见bread 在英语国家的份量。

由此可见,大米的下义词词汇在汉语中较丰富,而bread在英语中的下义词词汇更多彩。

这足以说明这两个词汇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地位。

3.汉语的“竹子”和英语的“mushroom”我国盛产竹子,椐史书记载,秦、汉以前,我国不仅在南方,甚至黄河以北就盛产竹子,因此,竹文化源远流长,相当丰富。

竹子刚长出来时叫“笋”,如雨后春笋;竹子的地下茎(根)叫“鞭”,如快马加鞭。

竹子的种类很多,有150余种(<辞海>),用途广,如用竹当纸称“竹简”,用竹作书叫“竹书”,还有竹家具和竹楼等。

汉语中与竹有关的词语相当丰富。

譬如:罄竹难书、胸有成竹、势如破竹、敲竹杠等。

此外,“竹”还成为汉字中的一个偏旁,即竹字头。

如寄人“篱”下、功亏一“篑”、揭“竿”而起。

在中国文化中,竹有“高风亮节”之义,如“青竹”比喻坚贞。

因此,自古以来,竹子成为文人墨客和画家描绘的对象。

“竹、梅、菊、兰”统称为“四君子”。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英国不产竹子,甚至连bamboo也是从外来语借过来的。

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本族词汇。

这样一来,所以,汉语中的“笋”就只能译成bamboo一shoot。

但是,由于英国气候中多雨,伦敦还叫雾都,因此,英国mushroom(蘑菇)可得到迅速的生长,所以,英国人就爱用“like mushrooms”、“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to mushroom”等词,来描述某个事物生长发展的蓬勃兴旺之状。

4.汉语的“茶”与英语的“coffee”我国丘陵和大山多,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是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国之一;茶叶品种也多,可分为红、绿、白、乌龙和紧压茶。

也就是说,“茶”字构成的语义场在我国较在英国要大,这说明茶在我国的丰富性,亦可见出它的国俗语义。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茶道、茶馆、大碗茶等。

在语言方面有关茶的表达方法不一而足,如人走茶凉;茶余饭后。

品茶又叫品茗。

在文学上,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还写了<茶馆>这一名著。

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英国不适宜种植茶叶,连“tea”都是根据我国闽南话而来的外来语。

英国虽然不产茶和咖啡,但是茶和咖啡都是英国的主要饮料。

在英语中时常有这样的句子:Let‟S talk over cafe./Would you like black tea?街上则可见coffee bar或safe.英国人每天还有afternoon tea(下午茶)时间。

地域文化丰富多彩,除地理环境外,还包括风俗习惯、历史、文学等,它们对语言的影响根深蒂固,本文只是从地理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作了些词汇的国俗语义的初探。

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引入国俗语义教学,可增加学习者对目的语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信息差,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