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古镇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

合集下载

延续与发展——华阳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延续与发展——华阳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延续与发展——华阳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拥有着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古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着历史文化、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旅游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华阳古镇也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古镇的发展不应该是简单地发展旅游业,更应该注重对其历史文化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华阳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促进华阳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的1.分析华阳古镇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现状,探讨保护与开发的方法和途径。

2.调查旅游项目对华阳古镇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研究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达到平衡,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

文献调查法主要是对华阳古镇的历史、文化及相关保护规划进行系统研究和资料搜集。

实地调查法主要是对华阳古镇进行现场考察,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描绘旅游产业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四、研究内容1.华阳古镇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华阳古镇作为湖南省级文保单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地理意义。

本研究将深入探讨华阳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分析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补充华阳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料。

2.华阳古镇保护现状分析:根据相应的保护规划以及现场考察,对华阳古镇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

同时,本文将会梳理现有华阳古镇保护工作的成效,查找保护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华阳古镇旅游产业现状调查:本研究将结合现阶段的旅游产业发展,探讨华阳古镇旅游客源和发展特点,分析旅游带来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发现其运营效益和广告宣传的成功点。

4.华阳古镇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达到旅游与保护的平衡是华阳古镇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将研究华阳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如何把旅游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如何强化旅游品牌建设,提升旅游价值;如何在提高游客数量的同时保护华阳古镇的文化、环境等。

2024年风情小镇建设工作方案(2篇)

2024年风情小镇建设工作方案(2篇)

2024年风情小镇建设工作方案____年风情小镇建设工作方案摘要:近年来,风情小镇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备受社会关注。

本文以____年为时间节点,提出了风情小镇建设工作方案。

方案包括了风情小镇的定位与发展目标、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促进风情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益。

一、风情小镇的定位与发展目标风情小镇作为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休闲娱乐和旅游观光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可以提供给游客们全新的旅游体验。

因此,风情小镇的定位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

根据当地情况,我们制定了以下发展目标:1.成为全国知名的风情小镇,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2.打造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4.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优秀的人才各地前来创业。

二、规划设计1.风情小镇的区位选择:根据评估,我们选择了位于当地的一个适合发展风情小镇的区域。

该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

2.区域规划:风情小镇的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的特色文化。

我们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商业服务区等,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建筑风格与景观设计: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是风情小镇的核心,应该创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风情韵味。

通过研究当地传统建筑和文化特色,我们可以设计出适合风情小镇的建筑和景观。

三、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交通:道路交通是风情小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游客的出行体验。

我们将加大对道路的投资,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2.水电供应:水电供应是风情小镇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

我们将投入资金,建设完善的供水和供电系统,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

3.通信网络:为了满足游客和居民的通信需求,我们将加大投资,提高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为大家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

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建议

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建议

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建议2013年03月28日09:31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01期作者:景涛程娟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19 摘要:华阳古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巴蜀古道驿站,拥有多种丰富的文化资源。

本文在对华阳古镇文化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意象理论进行综合概括与提炼,得出华阳古镇文化旅游的形象定位为“汉船城,秦蜀镇”,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发展措施,以期为古镇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华阳古镇古镇是一个区域综合体,它即是一个社区,也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古镇文化”是城镇在形成发展中所特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人文资源、工艺建筑、历史底蕴、景观形象等的沉积、积累,这种个性和特色源于历史和传统、文化与自然[1]。

然而目前中国现存的大多古镇均面临同样的困境,即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与破旧的居住环境共存,古镇文化得不到良好保护及发扬。

随着不断崛起的文化旅游热,古镇依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高品质的遗存资源,成为旅游者感同身受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2][3]。

一.华阳古镇文化旅游现状分析(一)古镇概况华阳古镇位于秦岭南坡中山区,南距洋县县城约70公里,全镇总面积约为561平方公里。

华阳古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巴蜀古道驿站。

在古代军事、经济及政治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也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区域。

目前华阳拥有陕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群,是长青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依托基地城镇。

(二)华阳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分析1.地文结构分析从宏观结构看,华阳古镇属山间小盆地。

全镇地形基本上是三面环山,向南开口。

其东、西、北部大片区域为长青自然生态保护区。

从微观结构看,华阳古镇镇区由三山环抱,两河并流,古街巷组成的建成区象一叶小舟停泊于中。

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论,该地形地貌乃属十分理想的繁衍居住之所。

陕西省长青华阳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

陕西省长青华阳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

长青华阳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范围长青-华阳旅游区辖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华阳、茅坪两大行政区,规划区北靠太白,西临城固,东接佛坪。

东西宽50.74公里,南北长40.71公里,规划面积为1177.06平方公里,其中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9.06平方公里,华阳镇行政区561平方公里,茅坪镇行政区317平方公里。

第二条规划年限与任务近期:2006-2010年,为基础建设与重点景区及旅游产品建设阶段。

中期:2011-2015年,为旅游全面建设与基本形成时期。

远期:2016-2020年,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系统建设完善成熟期。

第三条指导思想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华阳古镇为依托,以保护长青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发展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开发相结合为战略思想。

围绕秦岭及四宝之"神奇、神秘"与古镇和古蜀道文化之"悠远、古老"的"秘境之地"形象品牌,以发展旅游交通与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为突破点,借助周边大中城市的游客集散功能和汉中市城区的城市吸引力,建设七大旅游聚集带(片)和精品重点旅游景区。

并依托周边城市(西安、武汉、成都、汉中等)的影响与辐射力,把长青-华阳建设成陕西乃至全国的知名旅游区域。

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一致,最终将长青-华阳旅游区纳入汉中市旅游地域体系和秦岭旅游环线体系之中,实现长青-华阳旅游区跳跃式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

第四条发展战略1)战略体系在保护珍稀动植物和历史文化遗址、革命遗址和古街区并促进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构建长青-华阳旅游区开发战略,该开发战略最终要体现在形成旅游业体系与产业结构上,旅游业体系的开发要实施重点景区(群)开发战略。

2)重点景区(群)开发措施战略重点景区(群)开发战略即是对"形象品牌"景区的开发,其目的是加快使其形成品牌功能结构。

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建议

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建议

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建议作者:景涛程娟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1期景涛程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摘要:华阳古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巴蜀古道驿站,拥有多种丰富的文化资源。

本文在对华阳古镇文化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意象理论进行综合概括与提炼,得出华阳古镇文化旅游的形象定位为“汉船城,秦蜀镇”,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发展措施,以期为古镇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华阳古镇古镇是一个区域综合体,它即是一个社区,也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古镇文化”是城镇在形成发展中所特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人文资源、工艺建筑、历史底蕴、景观形象等的沉积、积累,这种个性和特色源于历史和传统、文化与自然[1]。

然而目前中国现存的大多古镇均面临同样的困境,即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与破旧的居住环境共存,古镇文化得不到良好保护及发扬。

随着不断崛起的文化旅游热,古镇依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高品质的遗存资源,成为旅游者感同身受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2][3]。

一.华阳古镇文化旅游现状分析(一)古镇概况华阳古镇位于秦岭南坡中山区,南距洋县县城约70公里,全镇总面积约为561平方公里。

华阳古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巴蜀古道驿站。

在古代军事、经济及政治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也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区域。

目前华阳拥有陕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群,是长青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依托基地城镇。

(二)华阳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分析1.地文结构分析从宏观结构看,华阳古镇属山间小盆地。

全镇地形基本上是三面环山,向南开口。

其东、西、北部大片区域为长青自然生态保护区。

从微观结构看,华阳古镇镇区由三山环抱,两河并流,古街巷组成的建成区象一叶小舟停泊于中。

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论,该地形地貌乃属十分理想的繁衍居住之所。

“点—轴系统”理论在华阳古镇旅游业态规划中应用研究

“点—轴系统”理论在华阳古镇旅游业态规划中应用研究

t re t g s: f s he sa e i t, te nt l t g r h iii sa e, slce a e td e
r pee t tv s f a iu sa e g o h oe, e rs na ie o v r s h p s rwt p l o a rn e i te o n e a f h rd bok ra g d n h twn o bh l o te ta lc f
( 1 ,居 住 人 口为 6 0 人 ,古 镇 居 民 图 ) 0 0多 主 要 从 事 农 业 生 产 活 动 。古 镇 留存 有 大 量 的 明清 及 民 国时 期 的 建 筑 ,具 有 开 发 古镇
旅游 a e s u y o t e e eo me t f o r m i p p r t d n h d v lp n o t u i s
d v l m n f v r u u i s t t a t n , e e p e t o a i s b s e s 8a e o o n t h ed e
sae rwt o e eomet a n h ee a t h psg o h pl d v l n  ̄ud te rl n e p v F r t e a dn te u e o nih oh o o ma , xp n ig h n mb r f eg b r od s o s t e ia i h fn l t g h p ; h fn l s e ia sa e, wih h t t te
都是 从大尺度视 角出发来研究 , 从小尺 而 度视 角出发研究甚少 ,也 即对旅游 景区内 部 研究 甚 少。 本研 究 以洋 县华 阳 古镇 为 例 ,尝试将 “ 点一轴 ”理论应 用于 古镇 旅 游开 发过程 中街 区业 态分布之中 ,以此更 为 科 学 合理 的 布 局 旅 游 街 区业 态 。

陕南村镇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以华阳古镇为例

陕南村镇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以华阳古镇为例
融 资等 方面 进行 研究 分析 , 在 此基 础上 , 提 出了 自己的一 些看 法和 建议 , 以期 对华 阳景 区的旅 游 开发 和运营 有所裨 益 。 关键词: 村 镇旅游 旅 游资源 华 阳古镇 洋 县 ( 洋 县— 华 阳 ) 公路 和华 太公 路 ( 华阳一
太白 ) 也 硬化 完 工 , 通 讯基 站 、 水 电站 、
镇 居 民从 古 镇 旅 游 开 发 中获 益 匪 浅 。 所 这 一 切对 陕 西 的古 镇旅 游 产 生 了很 大 刺激 。 汉中. 号称“ 西 北小 江南 ” , 拥 有 数 量众 多 的古 镇旅 游 资 源 。随 着汉 中 旅 游业 的开 发 和 快速 升 温 ,汉 中 的古 镇旅 游 开发 也被提 上 了议事 日程 。
条件 、 交通 状 况 、 基础 设 施 和旅 游 服 务
前 已述及 。 华 阳古 镇地 处 阳县北 部 深 山区, 周 边毗 邻 太 白 、 城固 、 留坝 、 佛 坪、 周 至等 县 。据 了解 , 到 华 阳古 镇 的 外 地 游 客大 多数 是 先 到西 安 。再 从 西 安 乘 坐西 汉 高 速大 巴到 汉 中后 转 车 去 华 阳的 。古 镇 通往 外 界 的交 通 仅 有 洋 华( 洋县一华阳) 公 路 和华 太 公 路 ( 华 阳—太 白)两 条二 级公 路 。笔 者 发现 .
( 五) 参 与性 的娱乐项 目 较 少 对 于景 区而 言 ,如 果仅仅 停 留在 、
考 修学 、 探险、 宗教 休 闲 度假 为 一体 的 秦 岭南 坡 山岳 型综 合 性生 态旅游 区 。 2 0 1 0 年9 月2 1日. 景 区开 园 营业 以来 .取 得 了 一定 的经济 效 益 和社 会 效益 。但 是 , 由于华 阳古 镇所 处的 区位 条件 、 交通 的制 约 、 资金 的缺 乏 等种 种 不 利 因素 的 制 约 .旅 游业 的 开 发受 到 了 很大 的限 制 。经 过 笔者 的 实地 考 察 发现 . 在华 阳古镇 旅 游 开发 中 , 在 区 位

古镇镇中心区城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古镇镇中心区城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山市古镇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细则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人口规模及土地使用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四章道路交通第五章城市设计导则附录:图则索引查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本规划的实施,促进新区的开发,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规划范围:规划中心区东起同兴路,西至新兴大道中,北起新兴大道东,南到岐江公路,规划用地面积约5.95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规划范围内各街坊、地块以及各类用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并作为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但不能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依据。

第四条本细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图图则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五条规划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均应符合本细则和分图图则的规定和要求。

第六条本细则和分图图则未涉及的指标,均应符合国家、广东省以及中山市的有关技术规定。

第七条本细则的解释权以及实施中对各种问题的协调处理,由古镇镇规划管理所负责。

第二章人口规模及土地使用第八条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山市城市规划技术规范》(2004.4)和古镇实际情况,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按105㎡/人计算,规划中心区的人口总量为5.7万。

第九条中心区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R);(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道路广场用地(S);(四)市政设施用地(U );(五)绿地(G)。

第十条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现实原因或特殊要求,确需变更规划用地性质时,按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大类禁止变更,中类和小类的变更须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准。

以街坊为单位成片开发时,街坊内的用地界线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其规模和配套设施项目必须符合分图图则所规定的指标要求。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十一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高效、优质推进生态旅游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在遵循《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框架下,在规划区范围内,从旅游开发、用地布局、交通系统、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进一步提出开发建设和管理控制要求,为本区旅游建设及管理提供法定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文本与长青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

第三条规划范围旅游区范围包括长青生态旅游区及华阳镇、茅坪镇两个旅游镇,本次规划范围为长青生态旅游区各服务区和重要建设项目区域7km2范围。

第四条规划依据1、适用的主要法律法规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⑦《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2006年);⑩《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

2、使用的技术规范①《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②《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③《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④《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2002年)。

3、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①《汉中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总体策划》;②《陕西省洋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③《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0年);④《长青-华阳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年);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2006年)。

第五条规划原则1、保护第一原则通过旅游活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实施生态旅游区保护性开发原则,包括旅游开发商、规划者、管理部门、游客以及旅游地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等,确保生态旅游区大熊猫等珍稀国宝和谐、自然的生栖环境。

2、科普教育原则通过多样化渠道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救护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可通过开展实地考察、野外巡护等活动增强知识的实际操作性,实现生态旅游知识性与趣味性、参与性的有效结合。

3、社区参与原则积极调动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热情,实现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4、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产品设计满足游客需求,实现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

5、特色化原则以秦岭山脉为背景,以“四大国宝”为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建立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区,实现生态旅游区的特色开发原则。

第六条规划分期规划年限:2007-2020年。

规划近期:2007-2010年;规划中期:2011-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形象定位第七条总体目标1、依靠生态旅游区风光优美的自然资源优势,组合周边特色人文资源,以“山水长青、国宝家园”为主题,立足以西安、成都为中心的周边城市旅游市场,启动中远程市场营销计划,积极开拓国内旅游市场;2、依托“四大国宝”、秦岭山水的品牌优势,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生态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国际客源;3、整合区域范围内特色旅游资源,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提升旅游知名度,推动区域旅游联合开发步伐;4、依靠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带动整个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救护、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等质量的不断提高;5、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增长速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生态旅游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八条阶段目标1、近中期建设目标(2007-2015年)①实施生态旅游区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和游客接待、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高档生态旅游目的地;②依靠现代高科技实现生态旅游区日常管理、游客接待、旅游服务、宣传推广的网络化管理,提高生态旅游区各功能区的旅游互补能力;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旅游的开发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恢复和完善生态旅游区植被覆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塑造“山水长青,国宝家园”的旅游形象,实施市场营销计划,大力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规模;④旅游开发成效显著,旅游收益、客源规模不断增长。

至规划期末,实现客源规模总量16.8万人次/年,其中包括国际客源3万人次/年;⑤将生态旅游区建设成陕西省、乃至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远期建设目标(2016-2020年)①利用近中期累积的资金加大旅游投入,建立生态旅游区完善、便捷、生态化的道路交通体系,实现生态旅游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合理布局;②完善旅游营销体系,重点推动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唐等国内发达地区的旅游营销力度,实施国际市场营销计划。

至规划期末,实现客源规模总量达43.8万人次/年,其中包括国际客源10万人次/年;③建设生态旅游区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第九条形象定位山水长青,国宝家园——陕西•长青第十条市场定位1、国内市场定位①一级目标市场: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关中、甘肃的陇东及周边的汉中、安康等地;②二级目标市场:国内发达地区客源,如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市场;③机会市场:临近周边地区城市;④潜在市场:国内其它地区市场。

2、境外市场定位①一级目标市场:以澳大利亚、美国、西欧、日本等为主的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境外市场;②二级目标市场:港澳台、东南亚、韩国、俄罗斯等地市场;③机会市场:世界上其它地区客源市场。

第三章旅游容量分析第十一条环境容量测算经测算,生态旅游区年环境容量为44.49万人次/年。

第十二条客源规模调控规划结合生态旅游区最佳环境容量及游客规模预测,对生态旅游区游客规模进行适度调控。

第十三条从业人员规模包括规划区内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专业医护人员和辅助服务人员)和直接服务人员(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内服务人口)两部分。

规划近期:从业人员165人。

其中包括服务人员50人,直接服务人员115人;规划中期:从业人员380人。

其中包括服务人员80人,直接服务人员300人;规划远期:从业人员1025人。

其中包括服务人员200人,直接服务人员825人。

第十四条总人口规模规划区总人口规模包括游客规模、服务人口规模和当地居民规模(暂无居民)。

规划近期:总人口为7.32万人/年;规划中期:总人口为17.56万人/年;规划远期:总人口为43.90万人/年。

第四章规划结构、分区与用地布局第十五条旅游区整体结构综合长青保护区和华阳镇,参考《长青-华阳旅游区总体规划》,长青-华阳旅游区结构为生态旅游区(四个功能景区)和游览设施区(两个旅游镇)两部分组成,即“两镇四景区”。

华阳镇设游客中心、管理中心和客运中心,华阳镇为旅游区枢纽点。

第十六条功能分区根据风景资源分布特点,结合自然景观界线,将生态旅游区划分为4个功能区,即杨家沟生态休闲区、苍耳岩古道科考区、东坪石塔河森林探险区、朝阳山宗教文化区。

第十七条用地布局生态旅游区各景区规划布局采用念珠型布局模式:即以景区的沟河谷和原森工道路为骨架,将各项目和景点串起来。

第五章整体设计导控第十八条道路建设导控1、景区主干道、次干道:由原伐木道改、扩建而成,在满足道路行驶安全和防洪排涝条件下,充分顺应满足和尊重自然地形及地理条件,减少土方开挖程度,形成高低起伏的道路形态。

2、景观步道:因地制宜,依地形趋势合理布置,突出生态主题,材质选择以块石或硬木铺设为主。

通过系列化、标识化的家具和卫生设施以及精心营构的绿化、休憩环境、多样化的硬质铺地,展现高品质的生态休闲环境。

第十九条建筑形式导控1、生态旅游区整体建筑风格吸收当地传统建筑语言,立足于保持当地特有民俗文化,以几何造型与民俗符号相结合的形式塑造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2、整体建筑体量应与周边自然山水相协调,形成建筑物群体空间形态。

通过局部增加或减少层数获得丰富的建筑轮廓线,与周围山体相呼应。

第二十条色彩导控1、以大面积生态绿化及水面环境为背景基调,色彩选择尊重地方特色,以营造朴实、亲切的旅游氛围为主,建议采用白色偏冷暖灰色,每幢建筑色彩不宜超过三种,应尽量避免明亮而有戏剧性的色彩。

2、购物、饮食和商业、娱乐建筑、广场地面铺装等近人尺度宜以暖色调为主,住宿接待建筑宜采用淡雅的冷色基调。

第二十一条绿化环境导控1、体现不同空间特征,营造良好的游览休闲环境。

2、植物选择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生态学原则,以地带性植物品种为主,首选优良乡土树种和经驯化的外来品种,形成具有秦岭和地方特色的植被景观,并突出绿化景观的四季变化。

第二十二条环境设施导控1、室外环境设施应注意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同一空间或相近空间的各环境设施之间宜作整体构思,共同塑造完美的景观环境。

2、景观平台、步行道路等硬底铺装尽可能采用天然、环保、质地坚韧耐磨的材料,以地方性材料为主,尽量就地取材,体现地域性特征。

第二十三条开敞空间导控1、游客接待服务性公共建筑应设置休憩广场或休憩平台,广场尺度与周边建筑尺度相宜。

面临公共开敞空间的建筑物前应安排适度建筑后退红线,设置绿化小广场。

2、规划区内沟、河谷两岸空间应突出自然性、公共性和开放性原则,将河岸划分为可达岸线和保护岸线,在可达岸线内创造更多的近水空间和观赏平台。

3、山林开敞空间以森林保护保育为主,在不违反生态保护规定的前提下修建游览健身步道、观景点等。

第六章土地利用规划第二十四条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和《城市用地类型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结合生态旅游区主体用地特征及功效,以基本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原则,将生态旅游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风景游赏用地、旅游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水域等六类。

第二十五条土地利用平衡规划生态旅游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保护区内整体生态环境。

第二十六条主要景点指标控制生态旅游区按功能划分为四区:A:杨家沟生态休闲区;B苍耳岩古道科考区;C:东坪石塔河森林探险区;D:朝阳山宗教文化区。

第七章旅游产品规划第二十七条总体规划思路以“四大国宝”为品牌,依托秦岭山水风光、森林生态景观、傥骆古道等资源载体,开发国宝寻踪、科普考察、森林体验系列旅游产品,组织精品旅游线路,扩大对外宣传促销,树立生态旅游区旅游品牌知名度,实现产品开发的多形式、多档次、多层次,满足游客旅游需求。

第二十八条旅游产品体系1、“绿色长青”——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主要景点:珍稀植物园、森林氧吧、黑龙潭、东坪春色、东坪飞瀑等;2、“国宝长青”——科普科考类旅游产品主要景点:国宝家园、国宝寻踪、观鸟苑、西河揽胜、漆树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