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 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 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5.(6分)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中华文化的传 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在北京合作翻译了欧
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崇祯二年(1629年)朝廷任
命徐光启督修历法,他聘请耶稣会士龙华民、汤若望
等参加,最终以《崇祯历书》为总题目,编译了46
2.[2023甘肃改编](6分)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 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 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 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 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荷]乔治·范·德瑞姆著《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茶叶贸易对世界的影响。(2分) 【答案】 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消费品;有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密切 了世界联系,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欧洲借此扩大在亚洲的殖民扩张。 (2分,任答两点即可)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1分) 【答案】 主题线索:茶叶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载体;商品交流推动全球化 进程;小小茶叶,撬动大大地球。(1分,言之有理即可)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 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 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 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的基 本内容。(1分) 【答案】 内容: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消除文明隔阂 和冲突。(1分,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也可)

古代 文明互鉴 原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 文明互鉴 原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文明互鉴原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古以来,不同的文明之间一直存在着交流与互动。

无论是古代的中国、埃及、希腊,还是印度、罗马等古代文明,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文明的互鉴。

文明互鉴可以理解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和融合,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众多辉煌的成就和灿烂的文化。

在古代,文明的互鉴主要通过交流和互动实现。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通道,许多文明之间进行了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仅是商品和知识的流动,更是各种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古代文明互鉴对于科技与知识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的科学、数学、医学、农业等知识被传播到其他地区,为各个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比如,古代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被传播到西方,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文化与艺术的交流也是古代文明互鉴的重要方面。

古代文明之间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的相互传播,使得各文明在艺术领域得以相互启发和借鉴。

例如,古希腊的文化艺术为古罗马所吸收,并在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罗马艺术风格。

总而言之,古代文明互鉴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各个文明的内涵,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古代文明互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未来文明互鉴的思考与展望。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进行介绍,下面是一个可能的编写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下面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引言部分旨在引入文章的主题,并介绍古代文明互鉴的背景和意义。

在1.1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古代文明互鉴的概念和定义,以及该主题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1.2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安排。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主要子部分。

2.1古代文明的互鉴部分将回顾文明的定义与发展,并探讨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专题测试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专题测试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专题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年华。

”你知道诗中的“夷岛”指哪里吗?()A 海外B 沿海岛屿C 日本D 葡萄牙2.630年至834年的二百余年问,日本19次派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为1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强两国间的友谊D 求取佛教经义3.嘉兴乍浦有座海红亭。

它是一座纪念《红楼梦》首次流传海外的建筑。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带有九部《红楼梦》的一艘南京船从乍浦港出发,抵达日本长崎港。

下列为这一事件所拟标题,最恰当的是()A 闭关锁国下的《红楼梦》出海B 中日传统友谊的首次见证C 受各国人民热捧的《红楼梦》D 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与碰撞4.“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 玄奘B 鉴真C 忽必烈D 郑和5.“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A 张骞B 鉴真C 郑和D 戚继光6.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

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7..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千年之间,它让瓷器和茶叶成为了永久的中国名片。

这段材料强调了“它”()A 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B 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C 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D 使中国经济领先世界8.“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B 明朝国力强盛C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D 郑和传播了和平与友谊9.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影响与意义

古代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影响与意义

古代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影响与意义作者:崔乃文来源:《人民论坛》2023年第20期【关键词】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中国史【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中国自古便积极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交往。

《史记》中称汉武帝时期“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魏晋时期,外来宗教沿丝绸之路逐渐进入中国。

隋唐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交流空前繁荣,长安街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僧侣、商客,以及三万多名留学生。

两宋虽受政治、战争影响,官方出使减少,但民间交流因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愈发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非洲的联系增多。

元朝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与各文明间的交往更为广泛、密切。

如遣使团前往罗马教廷,扫马、汪大渊等旅行家向西、向南的游历。

明朝有郑和七下西洋的文明交流实践。

明末清初朝廷任职的外国人来源国愈发多元,既有具有宗教背景的西方传教士,也有通过科举进入中国官场的交趾(越南)人与朝鲜人等。

自汉朝以降,我国历朝历代皆有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官方记载。

其中,在大一统王朝时期,官方与民间的交流都较为兴盛;在分裂时期,官方交流受限,但民间交流并未因政治与战乱的原因中断。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影响和促进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当今的形态,也影响和促进其他文明以及人类文明发展。

经由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其他文明的动植物、宗教、技艺、科学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明,在与中华文明原有物质与文化的交流中形成了相互交融的独特样态。

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朝贡与贸易,外国的动植物进入中国,推动我国文化生活、中医药、军事等发展。

马匹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热门的动物。

在张骞通过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发现了大宛国以及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后,汉武帝便频繁派遣使节前往大宛国以求宝马。

随着使团带去罗马教廷的元顺帝谕旨中提到,“朕使人归时,仰尔教皇,为朕购求西方良马”。

除了马匹等动物外,外国的植物、矿石等物产也通过朝贡、贸易等方式大量进入中国。

在明代《本草纲目》中就记录了大量来自中东、印度洋沿岸以及东南亚的植物与矿石,如马脑(玛瑙)、石榴、胡黄连、茉莉等。

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解析版)

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中考历史考点专题一 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考历史考点专题一 文明的交流互鉴

2. 结合古代丝绸之路、近代新航路开辟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说明 “一带一路”倡议的合理性。 (1)古代丝绸之路曾是东西方之间联系的桥梁,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 展和文明交流; (2)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地区带 来深重的灾难; (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给各国带来机遇,也加剧了贫富分化。“一 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共同发展的契机,有利于缓解世界各国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顺应了时代要求。
角度二:做法类 3. 对于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在新时代我们该如何做? (1)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 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2)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 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度设问
角度一:认识启示类 1. 从中国古代的文明交流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1)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2)对外开放能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3)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不甘落后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应发扬光大。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解析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解析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标要求】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2.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自主预习】一、西欧封建社会1、建立:5 世纪,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⑴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⑵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⑶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各种权力。

⑷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封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4、庄园⑴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⑵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农民份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

[问题思考]“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

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

”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欧庄园怎样的特点?提示自给自足5、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问题思考]“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

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

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思考:农奴制有什么特点?提示: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受到农奴主的压迫。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1、王权⑴封君封臣制度造成西欧王权的衰落,但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解析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解析版)

专题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梳理一、张骞通西域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19年(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3)商品:中国的丝绸、漆器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各国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还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输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路线: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3、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置:(1)时间:公元前60年(2)职责: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2)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小专题3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真题再现】1.(2019·北京高考·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A【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4.(2014·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答案】D【解析】中国的瓷器大规模远销海外始于唐朝,晚于题目中的“秦(朝)”,故A项错误;广泛调查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均带有主观武断的成份,故B、C项错误;China是不是“秦”的音变?关键看最早使用该称呼的外国人是先了解秦朝还是先了解中国的瓷器,故D项正确。

5.(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 青花瓷”。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

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

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选C。

6.(2012·海南单科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7.(2012·上海单科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答案】A【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8.(2018·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题干问及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1840年即已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状态,故A项错误;1861年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戊戌变法时期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期间也的确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但不是小说翻译少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推知外国其他类的作品翻译多,结合1840—1899年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故C项正确;题干分析的是的翻译作品中未大量翻译外国小说,未提及古典小说与其竞争问题,故D项错误。

9.(2017年天津卷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可知变化主要反映清代史籍著述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A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只是一个方面,故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而且说法绝对,故排除。

10.(2014·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1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共在十年对峙中探索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围绕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展开,欧美社会制度不是讨论的中心问题,并不一定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这场争论有利于人们认清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进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通过这场争论知识分子达成了共识,而且材料中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至少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方式,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