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指标解释及内容
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方案

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方案摘要精准扶贫是当前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推进精准扶贫,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扶贫成效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扶贫工作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推动扶贫工作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脱贫。
方案设计评价指标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要求,建立的扶贫成效评价体系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生态文明和党建工作。
对于每个维度,我们确定以下指标来评估扶贫成效:•经济发展:贫困人口年收入、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就业率等;•社会保障:参保率、医疗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教育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等;•生态文明: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率等;•党建工作: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情况、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等。
我们将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和描述性评价,然后将其综合加权,得出每个维度和总体扶贫成效评价的得分。
具体方法如下:定量评价对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生态文明这三个维度,我们将采用可信数据来量化评价。
具体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扶贫工作监测中心提供的贫困地区数据、还有各扶贫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数据。
评价时,我们会对每个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统计值,并且根据外在标准将该值进行转化和比较,并给予成就值。
定性评价对于党建工作这一维度,由于数据难以量化,我们将采用专家评价、考察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定性评价。
评价时,我们将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特邀嘉宾、学者等有影响力的人物组成一个专家评审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研究题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协助设计调查问卷、评价工具和内容,指导实施与数据采集、加工与分析,组织撰写本文档等工作。
我们将对每个维度和总体进行评价,得出对应的维度和总体评价得分。
对于不同的得分情况,我们将给予相应的结果反馈和处置,以期帮助扶贫工作不断完善。
思考与展望本方案旨在对精准扶贫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及时发现问题,开展科学扶贫。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难点和挑战,如专家资源总量和时间安排不足、数据缺乏和难以获得、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制定存在异质性等等。
精准扶贫知识点解读

精准扶贫知识点解读
精准扶贫是指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具体情况,通过科学调查、精准评估、精准施
策的方式,将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帮扶资源和扶贫对象精确地对接起来,确保减贫
工作针对性强、实效明显。
以下是精准扶贫的主要知识点解读:
1. 科学调查和精准评估: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了解其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和脱贫需求,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提供依据。
2. 精准施策和扶贫对象确定:根据科学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
明确扶贫目标和工作重点。
同时,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将帮扶资源和政策精准地投入
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身上。
3. 帮扶措施多元化:根据不同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帮扶。
包括资金支持、产业扶持、技术培训、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全
面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
4. 监测评估和效果验证: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对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
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确保贫困群众真正从扶贫政策中受益。
5. 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精准扶贫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贫困问题,更重要的是实
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贫困地区和
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他们的脱贫动力,确保扶贫成果的巩固和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的知识点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和实施方式,帮助提高扶贫
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020年请问精准扶贫的标准

请问精准扶贫的标准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
精准扶贫的标准是: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
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
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二、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三、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施策一、进一步被纳入国家 ___大局,并重点推进。
《中共中央、 ___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下的贫困残疾人脱贫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二、贫困残疾人数量逐年减少。
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贫困残疾人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较好落实。
三、助推了保障贫困残疾人脱贫制度的建立。
___制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下称“两项补贴”)制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其中“两项补贴”制度已在全国所有行政区划内建立,2100万人次残疾人从中受益,“两项补贴”已成为当前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的重大制度支撑。
参考:百度百科-精准扶贫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方案

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方案1. 背景在中国,精准扶贫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贫困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扶贫政策,旨在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得到实际帮助,实现脱贫致富。
然而,只有制定出了扶贫政策,还需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精准扶贫的成效评价,是指对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及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众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必须通过科学、客观的方式来完成。
2. 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为了评价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我们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以科学的方式来衡量其成效。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制定出以下指标:2.1. 食品安全指标评价绩效的首要基础为生计发展,而保证粮食和农产品安全为基础。
其中,评价指标包括食品安全、耕地质量、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等。
2.2. 教育卫生指标主要包括在校生比例、学前教育比例、基本医疗卫生比例等。
2.3. 安全居住指标这里指的是贫困地区人民的户籍和自有住房比例、卫生厕所普及率、供水、供电和沼气使用等情况。
2.4. 经济发展指标评价指标包括人均收入增长、农村人口转移就业比例、产业规模等。
3. 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方法除了评价指标之外,我们还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以衡量各项指标的实际效果。
3.1.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居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和评价,以及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等。
3.2. 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可以更加直观地查看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比如家庭收入、生活环境、医疗设施等。
3.3. 数据分析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地获取多方面的数据,并实行数据分析、统计和对比,得出实际情况。
4. 结语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客观、实际的原则来进行。
希望我们的成效评价方案,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村贫困地区得到实际改善。
精准扶贫的评价

精准扶贫的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成效,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最好成绩。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然而,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在主观评价方面,1关注老百姓脱贫的实际需求与感受,以及群众对于脱贫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等主观指标2结合专家学者观点和党政一把手、驻村支书等精准扶贫一线工作者的工作体会与感受,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点3汇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真抓实干、成效显着、群众认可、社会公认的典型做法和创新经验,建立较为全面的精准扶贫评价指标体系在客观评价方面,(一)必须完善帮扶对象动态识别管理机制。
在农村低收入户建档立卡二次确认的基础上,坚持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和实行动态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适时退出及纳入机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细致“盘点”,摸准搞实帮扶对象。
通过上级农村低收入户管理系统纳入到建档立卡范畴给予帮扶,为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必须完善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机制。
为切实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帮扶成效,按照上级“三落实”工作要求和“分类指导、重点帮扶”的工作思路,对低收入户实行帮扶包保责任制,一户一策、分类帮扶,重点落实三级帮扶联系人责任制,加大项目、资金等帮扶措施落实力度,做到“一对一”结对帮扶,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间周期长,按计划半年才能传到省一级,到村到户时间更长,缩短了资金实际使用时间。
该指标主要通过计算财政扶贫资金的用于扶贫对象的比例以及具体投向,来考察其用途是否合理,是否高效瞄准贫困对象,是否符合扶贫对象的需求。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扶贫资金的到村比例”、“财政扶贫资金的到户比例”。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到村到户比例”主要考察财政扶贫资金对于贫困对象的睡准和侧重比例。
(2)扶贫资金利用率资金利用率指实际用于扶贫的资金占全部扶资金的比重。
精准扶贫考核指标详解

村“两委”(帮扶单位)考核指标详解1、贫困地区脱贫人口1、提供2016年全村脱贫名单和相对贫困户退出验收表,考核全村2016年脱贫率是否达到30%、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有劳动力户考核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达到6433元,及三保障落实情况,无劳动力户考核社会政策兜底及三保障落实情况),是否全部落实脱贫验收表中的“八有”。
2、提供2017年全村计划脱贫名单(计划脱贫人数需达到全村贫困户总人数的40%),计划脱贫户是否有相关稳定增收脱贫措施,预计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达到6883元,纳入2017年危房改造计划的,是否已动工。
3、从2016年脱贫户中抽取2户,2017年计划脱贫户中抽取8户进行入户核实。
2、贫困人口识别1、截至9月份终止帮扶人数/9月末贫困人口数≦2%;2、是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帮扶范围,①经核实,当年并没有需要新增贫困户的;②有农户符合贫困户条件,但没有及时走新增程序,没有将农户纳入帮扶范围的;③在考核过程中发现识别不精准的。
3、扶贫数据管理1、村、户项目的录入完成比例,[完成数(含结转数,下同)÷项目计划总数×4];2、贫困户一户一档资料齐全,帮扶记录簿、帮扶联系卡、干部帮扶联系手册等资料完整,同时,对帮扶项目、资金台帐、相关机制和制度等,按年度、类别进行归档保存;3、要完成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包括大数据平台硬件建设及做好村户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确保信息平台中的村户信息正确、完整、及时更新。
4、产业帮扶1、建立长效机制;2、以抽查减贫成效中的10户贫困户为样本(其中有劳动力贫困户最多为8户),核实有劳动力贫困户是否参与产业帮扶项目;3、参与长效稳定的产业帮扶项目,提供贫困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凭证,是否有入股分红方案,入股协议书,入股名单,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营业执照等资料。
5、转移就业扶贫1、建立长效机制;2、全村至少一个有劳动力贫困户转移就业;3、全村至少一名有劳动力贫困户参与公益性岗位。
精准扶贫指标解释及内容

附件4:指标解释及内容主要致贫原因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一定要分析准确,找准导致家庭贫困最主要的原因。
因病:因家庭成员看病、治疗等,医疗费用占家庭支出比例大、医疗费用负担重,导致家庭贫困的。
因残:家庭主要劳动力因身患残疾,无法发展生产和劳动,导致家庭贫困的。
因学:因教育支出费用较大,家庭无法承担,导致家庭贫困的。
因灾:家庭因遭遇自然灾害的损失,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土地:家庭有劳动力,但没有土地无法发展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水:一年内家庭饮用水、生活用水缺失达到3个月以上,无法满足家庭正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
缺技术:家庭有劳动力,有土地等资源,但缺失相应的适用技能,无法发展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劳动力: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年纪大等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或家庭成员在16岁以下无劳动力,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资金:家庭有劳动力、有土地等资源,但缺发展资金无法发展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的。
- 1 -交通条件落后:家庭因交通闭塞、交通不便等造成家庭发展生产、经营困难,导致家庭贫困的。
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家庭主要劳动力思想懒惰,不愿发展生产和劳动,导致家庭贫困的。
建议分类:两因户(因学、因病致贫):因学、因病。
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低保户、五保户。
两有户(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缺资金、缺技术。
两缺户(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缺劳动力、缺土地、缺水、交通条件落后。
帮扶路径(16项措施)分类医疗救助、能力素质提高山地高效农业、城镇化带动、旅游业带动、建筑建材业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工业化带动、产业园区、交通运输业小城镇(生态移民)、产业园区(生态移民)、县域及县城规划(生态移民)、就地就近搬迁(生态移民)、重点景区(生态移民)低保保障兜底在校生状况非在校生、学前教育、小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高职一年级、高职二年级、高职三年级、大专及以上劳动能力(以年龄为主,男性16-65岁,女性16-60岁,在校生在劳动年龄内,身体健康,视为劳动力)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丧失劳动力、无劳动力普通劳动力:指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精准扶贫重要名词及指标解释

精准扶贫重要名词及指标解释一、贫困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缺乏经济安全和社会资源,丧失正常的生活能力。
贫困通常由收入、教育、健康和住房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
二、扶贫扶贫是指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社会资源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强调针对性和精确性,在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精确评估和精确帮扶,以确保扶贫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效果。
四、“一户一策”“一户一策”是指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扶贫计划和帮扶措施,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五、贫困户贫困户是指其收入低于贫困线、或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的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家庭。
六、贫困线贫困线是指用于判断贫困程度的最低收入标准,即贫困人口需要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最低经济收入。
七、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搬迁到较为发达或适宜居住的地方,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
八、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收入水平,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
九、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环境,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实现脱贫。
十、健康扶贫健康扶贫是指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和医疗援助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居民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十一、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地区的土地通过出租、抵押、合作社经营等方式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或个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民收入增加。
十二、脱贫指标脱贫指标是评估贫困户是否真正实现脱贫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贫困户收入增长、教育水平提高、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指标。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人口和地区的具体需求,通过科学评估和精确帮扶,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
指标解释及内容
主要致贫原因
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一定要分析准确,找准导致家庭贫困最主要的原因。
因病:因家庭成员看病、治疗等,医疗费用占家庭支出比例大、医疗费用负担重,导致家庭贫困的。
因残:家庭主要劳动力因身患残疾,无法发展生产和劳动,导致家庭贫困的。
因学:因教育支出费用较大,家庭无法承担,导致家庭贫困的。
因灾:家庭因遭遇自然灾害的损失,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土地:家庭有劳动力,但没有土地无法发展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水:一年内家庭饮用水、生活用水缺失达到3个月以上,无法满足家庭正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
缺技术:家庭有劳动力,有土地等资源,但缺失相应的适用技能,无法发展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劳动力: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年纪大等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或家庭成员在16岁以下无劳动力,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资金:家庭有劳动力、有土地等资源,但缺发展资金无法发展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的。
- 1 -
交通条件落后:家庭因交通闭塞、交通不便等造成家庭发展生产、经营困难,导致家庭贫困的。
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家庭主要劳动力思想懒惰,不愿发展生产和劳动,导致家庭贫困的。
建议分类:两因户(因学、因病致贫):因学、因病。
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低保户、五保户。
两有户(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缺资金、缺技术。
两缺户(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缺劳动力、缺土地、缺水、交通条件落后。
帮扶路径(16项措施)分类
医疗救助、能力素质提高
山地高效农业、城镇化带动、旅游业带动、建筑建材业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工业化带动、产业园区、交通运输业小城镇(生态移民)、产业园区(生态移民)、县域及县城规划(生态移民)、就地就近搬迁(生态移民)、重点景区(生态移民)
低保保障兜底
在校生状况
非在校生、学前教育、小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高职一年级、高职二年级、高职三年级、大专及以上
劳动能力(以年龄为主,男性16-65岁,女性16-60岁,在校生在劳动年龄内,身体健康,视为劳动力)
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丧失劳动力、无劳动力
普通劳动力:指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 2 -
技能劳动力:经过技术等级考试合格后,获得人社部统一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可划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丧失劳动力:在劳动年龄内(男性16-65岁,女性16-60岁),由于疾病、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无劳动力:指16岁以下未成年人和超过劳动年龄已经无劳动能力的人。
务工状况
乡镇内务工、乡镇外县内务工、县外省内务工、省外务工、未务工。
健康状况
健康、残疾、长期慢性病、患有大病
患有大病分两类:
1、特殊病种(白血病、脑出血及脑梗塞恢复期、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Ⅱ、Ⅲ期)、重症肌无力、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精神障碍、糖尿病、器官移植抗排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结核病、帕金森氏病、恶性肿瘤放化疗、癫痫、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脏病并发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后遗症、慢性中、重度病毒性肝炎)
2、重大疾病(脑梗死、甲亢、急性心肌梗塞、儿童苯丙痛尿症、老年性白内障、直肠癌、胃癌、儿童两病(先心病、急性白血病)、血友病、终末期肾病、地中海贫血、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唇腭裂、I型糖尿病、肺癌、儿童先天性尿道下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食道癌、重型精神病、耐多药肺结核)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