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琴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文人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琴是古代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古琴音乐的悠久历史、表演风格、音乐形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

首先,古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它的音色优美动人,音调柔和而深沉,给人一种宁静、思考的感觉。

古琴音乐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士大夫、文化名流的喜爱之一,几乎成为他们文人气质、文化修养的象征。

其次,古琴音乐在表演风格上注重内敛和含蓄。

古琴表演注重的是内心的感悟和表达,追求的是“以心琴和”,即通过演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境界。

古琴演奏的技巧注重声音的变化和音符的延展,通过琴音的起伏、细腻和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古琴演奏注重的是低吟浅唱的内敛风格,而非外放的宏亮和激昂。

这种内敛和含蓄的表演风格给人一种深沉和思考的感觉,反映了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古琴音乐还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而闻名。

古琴音乐形式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琴曲和琴诗。

琴曲是古琴音乐的核心形式,被称为“琴道”的代表之一、琴曲通过琴音的起伏和音符的变化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琴曲常常带有起承转合的框架,通过迥异的曲调和音律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琴诗则是古琴音乐的配乐形式,它以诗歌为背景或基础,通过演奏旋律交错,来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琴曲和琴诗之间的紧密结合,使古琴音乐具有了更加完整和独特的表现力。

最后,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情感表达上。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其情感多为内敛、深邃和含蓄。

古琴音乐运用琴声的悠扬、音符的变化以及演奏技巧的细腻来表达情感的起伏和变化,给人一种深入人心的感受。

古琴音乐以其悠远的音色和内敛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提升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以及在琴歌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以及在琴歌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以及在琴歌中的表现作者:童雪倩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摘要:琴歌作为琴乐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在审美意识上与古琴艺术的传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思想影响了琴人的美学修养和品味,他们在琴乐艺术中追求的是意韵与含蓄之美,以及自然质朴、淡泊超脱的风格和境界。

关键词:古琴;琴歌;秋风辞一、琴歌的创作来源以及在古琴艺术中的地位及其发展(一)琴歌的创作来源中国传统乐器“琴”,或七弦琴在近代称古琴,古代则直称为“琴”。

而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先秦时代弦乐器很少,所以琴、瑟就成了当时主要的弦乐器,人们常用它们来为歌唱伴奏。

这种形式又称为“弦歌”。

其历史悠久,而且广为流传。

总体上说中国琴歌的创作来源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琴歌来源于民间音乐中国古诗词中吸收了大量的民歌,西汉司马迁曾说:“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当时人们歌唱这些诗歌,多用琴、瑟伴奏。

《旧唐书·礼乐志》提到:“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氏五弄、楚调四声,谓之九弄,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

”这说明古代的一些民歌或民间音乐,曾被琴家作为琴歌形式随着琴的音乐而流传下来,长期保存在古琴音乐艺术之中。

其次,文人的创作这部分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从民间吸取营养,进行加工和提高的,并不局限于民歌原始素材,而是保持与人民的思想、语言、音调、感情的血肉联系。

因此,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历代人们所赞赏。

如《满江红》,是清代琴家王善所作。

还有一类出于某些对歌唱音乐艺术不甚了了的文人之手,他们只知按字求声,或依声填词,没有按照歌唱艺术规律和特点进行创作。

这类琴歌很难演唱,有的即使勉强歌唱,也缺乏美感。

不仅无助于琴歌的发展,反而会起阻碍作用。

(二)琴歌在古琴艺术中的发展在宋代以前,琴歌与琴曲并茂,宋以后的琴谱,或有词,或无词,但琴人们多重视琴曲的弹奏,不重视琴歌,甚至于否定它。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琴乐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文人音乐,是由我国历代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

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

它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方面。

这里我们着重从琴乐中谈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指古琴音乐。

它包括琴歌和琴曲。

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它一直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

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

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

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

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

人格美的文人音乐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音乐是一种人格美的追求。

出现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儒道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儒家主张,音乐必须给耳目之官以道德规范,防止出现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为地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丧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现象。

可见,儒家赋予了各种音乐以人化的美善性格。

在古琴作品中,对道家而言,强调的是大音希声。

表现在音乐上,则是虚与实之间的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道家把音乐看做“大乐与天地同和”,强调写意的境界。

表现在音乐特征上即是古、雅、逸。

文人音乐的标题,也大多表现出这种审美特征。

从乐曲的标题和内容上看,一方面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标题、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标题所体现的又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静、淡、远等特点。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中国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下将从音色、音律、琴身、演奏技巧等方面探讨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音色给人以深沉、悠远、宁静的感觉。

古琴的音色柔和而富有穿透力,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它不同于其他乐器的响亮和高亢,而是更注重表现出内敛和含蓄的性格。

这种音色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表达情感、抒发心境的理想乐器。

中国古琴的音律体系独特而精妙。

古琴音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强调音律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在古琴音乐中,各种音律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旋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音律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为演奏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给听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听觉享受。

古琴的琴身造型简洁而典雅,给人以高雅、典雅的审美感受。

琴身通常由檀木或竹木制成,外观简洁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雕刻,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琴身通常呈长方形,两端略微弯曲,整体造型流线型美观大方。

琴身的简约设计既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雅特点,也为演奏提供了舒适的手感和灵活的演奏技巧。

古琴的演奏技巧独特而精湛,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演奏古琴需要细腻的手指技巧和对音乐节奏的灵敏把握,同时需要演奏者对音色和音律的准确把握。

演奏古琴不仅仅是简单的按弦发声,更需要通过手指的轻拨和按压来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

演奏古琴的技巧要求高,但也正是这种技巧的要求使得古琴的演奏更加丰富多样,表现力更强,给人以更加深入的艺术享受。

总结起来,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音律、琴身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古琴音色深沉宁静,音律精妙多样,琴身简约典雅,演奏技巧独特精湛。

这些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够通过古琴的音乐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的结晶。

高中音乐鉴赏课 文人情致——古琴

高中音乐鉴赏课    文人情致——古琴
文人情致
—— 古琴
《尚书》“昔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 诗,而天下治” [唐诗] “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 朝会、典礼等雅乐外, 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 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 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 周 南· 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 小 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 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 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古琴在我 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 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 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 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 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 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 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 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 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 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 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 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 五(约120—125公分), 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一说象周天365度)。一 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 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 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 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 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 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 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 应),有头、颈、肩、腰、 尾、足。
最早的古琴:湖北曾侯乙 墓出土。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 录的,也就是文字谱。文 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 奏指发、弦序和音位的一 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 的文字谱是《碣石调· 幽 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 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 的卷子。由于文字谱过于 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 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 减字谱 。

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从历史中看琴歌艺术

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从历史中看琴歌艺术

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从历史中看琴歌艺术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从历史中看琴歌艺术琴歌是指以古琴为伴奏,以人声演唱的艺术形式。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珍品之一,琴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将古琴与人声的和谐结合,通过音乐的力量展现出深远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古琴演奏技巧、歌曲主题和表演风格等方面。

首先,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古琴演奏技巧上。

古琴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乐器,其演奏技巧独特而精妙,能够表现出琴音的独特韵味。

在琴歌中,古琴的演奏往往是以表现情感和意境为中心。

演奏者通过左手的按弦和右手的拨弦,使琴音在空间中产生变化,呈现出绵延悠远的音色,给人以静谧、悠扬的感觉。

而在琴歌演唱时,演唱者通常以轻柔的嗓音和悠扬的音程来配合古琴的演奏。

这种独特的演奏技巧使古琴琴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歌曲主题上。

古琴琴歌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哲理、自然美景以及历史典故等。

在古代,琴歌往往作为一种表达情感、抒发心声的手段而存在。

它通过音乐和文字的结合,将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

例如,《阳关三叠》是一首表达抗击外敌的民族气节的歌曲,《阳春白雪》则是一首描述春天美景的歌曲。

这些琴歌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音乐上的享受,更带给人们一种情感上的震撼和启迪。

最后,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表演风格上。

古琴琴歌的表演风格以典雅、含蓄为主,擅长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表演者通常以自然、悠然的姿态进行演唱和琴奏,注重表达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

他们通过凝练、细腻的表现方式和含蓄的身体语言,将琴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展现出来。

从表演角度来看,古琴琴歌的演唱者应注重对情感的把握和表达,通过音乐的力量来感染听众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综上所述,古琴琴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特征体现在古琴演奏技巧、歌曲主题和表演风格等方面。

它通过古琴与人声的和谐结合,以及琴音、歌声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深远的情感和意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思考。

刍议古琴艺术中的文人音乐特征

刍议古琴艺术中的文人音乐特征

古琴作为源于华夏本土,有着三千年左右历史的乐器,大量古代乐器实物与琴谱留存至今,其中不少仍能复而绝响。

能有这样的发展,得益于历代文人的推崇,古琴正是文人音乐的代表。

我们对古琴的认知更多的是来源于诗词与论著,那么在音乐中又是怎样体现出文人音乐特征的呢?文人音乐,究其源头是周代的礼乐文化。

“乐者,通于伦理者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可以看出,古人将音乐与道德、治国并论。

孔子曾谓周代乐舞的《大武》与舜的《韶乐》相比“尽美而未尽善”。

武王伐纣,体现的是杀伐与征服,而舜帝的《韶乐》体现的是道德与教化,因而“尽善尽美”。

这对后世文人音乐中的价值判断影响深远。

礼乐文化更体现在《碣石调·幽兰》《文王操》《获麟操》《南风歌》《神人畅》等以著名典故为名的琴曲中。

据传《文王操》为师襄所作,《南风歌》为舜所作,《神人畅》为尧所作,虽然都是传说,但通过这种“托古”现象可以看出后世文人对礼乐教化的推崇和对那个以德治国时代的追思。

自两汉魏晋以来,佛、道兴盛,文人的信仰开始从最初的儒家礼乐向儒、释、道三位一体悄然转变,文人音乐也不再限于修身治国,更多的是怡情养性。

古琴的文人音乐形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关于古琴的文人音乐特征,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知。

其一,在音乐形式上,有大量的琴歌传世。

古人喜爱“歌以咏志”。

历史上孔子善于弹琴,“诗三百,弦而歌之”。

即把《诗经》以琴歌的形式弹唱出来,我们所熟知的《阳关三叠》便是一首琴歌。

其实,古代诗词都能以吟唱的形式展现,只不过很多方法早已失传,古琴音乐中依稀能看到一些留存。

这种“弦而歌之”的形式,使得古琴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更高的格调。

除此之外,作为文人自娱修身的雅趣,传统的古琴几乎以独奏为主。

其二,从乐器属性上看:古琴体积较小,琴身狭长,便于携带,这对于文人交游、雅集来说也是必要的优势。

在音响上,其音区低、音量小,但音色浑厚有力,符合“中庸”的理念。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首先,古琴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古琴被誉为“无言之琴”,它没有歌词,也没有明确的节奏,只有一些基本的音高和弹奏技巧。

因此,古琴音乐更注重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演奏时,演奏者通常会表达内心的思考和情感,力图在音乐中传递出自己的心声。

古琴音乐常常通过音调的起承转合、音乐的构思和演奏的技巧,使人产生一种内心深沉、宁静悠远的情感体验。

其次,古琴音乐注重意境的描绘。

古琴音乐擅长描绘山水、孤寂和思考等意境。

演奏者通过独特的琴音和演奏技巧,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古琴音乐常常运用抒发情感的技巧,如“映水而弹、山歌琴韵”等,使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色,融入到安静、宁谧的意境中。

再次,古琴音乐具有古朴和高雅的审美。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音乐在演奏技巧、音乐结构和曲目选择上都体现出古朴和高雅的特点。

古琴音乐追求自然简约,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的炫耀,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气质的独特。

古琴演奏中,演奏者往往注重打造出一种淡泊宁静、超脱尘世的气质,给人一种思考人生、追求境界的高尚情感。

最后,古琴音乐注重自由和即兴创作。

古琴音乐的演奏形式主要有套曲和即兴创作两种。

套曲是指演奏者按照特定的曲目和结构进行演奏,即按照传统的曲谱和规则进行演奏。

而即兴创作则是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感,随意创作出曲调和曲目。

即兴创作是古琴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突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给演奏者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

演奏者在即兴创作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音乐更加个性化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音乐具有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古朴高雅和自由创作等审美特征。

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方式,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美丽和情感。

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深思和美好的艺术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古琴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主体阶层是一个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由早期的贵族文化推进到后来的文人文化,直至一直延续至今的大众文化。

同理,中国传统音乐也是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文人这个阶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绵延了数千年,在社会文化平均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自然而然由他们领导和完成,这时他们占据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为代表的文人团体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儒家思想开始影响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阶层。

孔子曾云:“乐者通伦理者也”,其中深意已经对文人下了定义、也对文人的身份提出了要求,文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素养与品行,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音乐成为了最能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标准,音乐的熏陶在这个时代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素养乃至于影响整个国家天下。

一、古琴音乐的发展与《胡笳十八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据文献记载,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外,还盛行于民间,深受民众的喜爱。

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宴席之间,杯盏交错,宾客宴饮辅以琴乐,可见古琴至少在周朝时期就已盛行于民间。

古琴音乐发展至两汉时期繁盛起来,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著名的古琴曲目《胡笳十八拍》即在这一时期诞生,相传为蔡邕之女蔡琰所作。

《胡笳十八拍》所描述的主题为“文姬归汉”,蔡文姬即蔡琰,汉末战乱,匈奴入侵时被俘,与匈奴左贤王育有两子,困于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

相传《胡笳十八拍》即是其在归汉后所做,其中描述了对自我命运坎坷的悲叹、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以及归汉后又与子女的分别之苦。

也许痛苦就是文人们的创作源泉,就像悲剧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影像一样,正是这些旁人没有过的经历致使蔡琰做出了这传世名作。

二、文人音乐与古琴审美基础
古琴音乐在中国古代代表着文人阶层的音乐,文人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意识。

正如《乐记》中所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人因外物有所感而产生的情绪都付诸于音乐当中,文人不仅仅对事物有情,他们在生活中还非常的多情,丰富的知识储备使他们更善于传情,在感情丰富且细腻的境况下就会发出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感叹。

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与古琴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文人音乐,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的总体,虽然文人音乐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却是精华所在。

古琴音乐作为其中代表更是不逊色于其他任何音乐,古琴乐声悠远崆岭,常能使人陷入沉思、忘我状态。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琴声的音调与音韵,这种内心的平静与深思冥想状态就是历来文人墨客进行创作时所追求的状态。

深思天地、山水、人自身,不就是探知自然反省人自身的精神活动吗?从古琴的外形也可以体现这点,琴身上圆下方,体现的就是古人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古琴音乐的表现内容以及歌词意境中也都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三、文人音乐的审美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绵长且深远的,且体现在方方面面。

儒家将“中正”、“平和”视为人生目标,这一目标会体现在文人的内在精神以及创作中,“礼乐”乐制则是强调社会道德的秩序化。

儒家的圣人们在“说话”能够影响人的认知中进一步推演出乐音对人的影响更大,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奏琴退千军万马。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代表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的“六艺”更是影响着后世文人注重自我修养以入世作为人生最高理想追求。

古琴音乐在悠久历史的演进中,除了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还很大部分的受到中国“土生土长”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从中可得出道家圣人心中的乐是清新自然之乐,即反对“为作乐而乐”。

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在老子心中,真正的音乐是无声的,这就是乐的最高境界。

道家强调音乐的自然朴实之美,反对人受礼教的束缚,更加注重人本身的价值,所倡导的是“出世观”。

这点与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入世观”相矛盾,两者却又实实在在的处于这一体之中。

四、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个人以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音”、“情”与“韵”。

音在这里特指音调、音色、音律,古琴音乐的特殊演奏手法使音色更加悠远流长、余音不绝,音调常给人一种似虚若实、似有若无的感觉,这都体现出古琴音乐的音律特色与气质。

古琴音乐的创作多取材于“山水自然”和“社会生活”,不论是“借景抒情”的《潇湘水云》还是“寄情于物”的《高山流水》都是文人饱含感情的表现方法,寄情于山水诗歌总是要比直抒胸臆要更浓厚,给予观赏者广阔的思想空间。

古琴的“韵”被更多人解释为“余音”,人们常常感到古琴的韵味十足、回味无穷主要是因为古琴弹奏时的余音长,古琴经典曲目《胡笳十八拍》便是代表,余音绕梁、韵味十足,即拨弦时,琴弦振动发声,但琴弦不会立马静止下来,而是振动的幅度随着时间慢慢衰减,所以余音长,给人以无穷想象。

但仅仅用余音来解释“韵”又会显得较为空乏不够丰富,古琴的“韵”之所在还存在于各种弹奏技法中,如:“自然音”、“走手音”、“腔化音”和“震吟音”。

这些的总和构成了古琴之“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