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
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
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
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
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
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
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
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
试论音乐美的特性

试论音乐美的特性摘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一切的表现是以运动的形式在进行的,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延续,逐步将作品各个部分陆续显示出来,并发展到结束,决定了它是以动态美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这一特性。
关键词音乐音乐美特性音乐美即音乐所具有的美的品味。
这种美的品味是主客体结合的产物,即它是音乐家富于个性的能动创造,把客观世界以及人的思想感情的美加以集中、提炼和升华,并运用富于独创性的音乐形式予以体现的结晶。
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莎说:“构成音乐特殊性的一切其他因素,其根源都在于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其物质材料的”。
正是由于音乐所使用物质材料的这些性质,才形成了下面这些音乐美的特性。
一、音乐美蕴含在现实的艺术生活中音乐美存在于乐音及乐音的艺术生活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别于其他艺术。
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设计,颜色表现它的美,文学通过概念符号——文字表现它的美,而唯有音乐是通过流动的音符之间的巧妙关系,协调对抗,追逐和谐,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或呈现在主体的心灵面前,使之感到美的愉悦。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人们通过声音有组织地塑造音乐形象,并表现一定的主题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这是音乐美的一个显著特性。
它区别于自然性质的日常音响,也不同于人的语言音调,但是一般经过了某种程度上的艺术加工,并且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结合在音乐作品当中。
音乐的美包括声音的美和形式的美两种,声音具有模拟和描绘的表征意义。
世界在不停息的运动,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丰富的音响。
通过客观事实使得作曲家可以利用各种特殊的音响手段作为媒介,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音乐生活艺术,描写客观世界。
声音的美比较感性,同时又是形式美的组合要素,但它并不是真正的音乐美,因为它还不具备构成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这一音乐美的基本特性。
而形式美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美,除了必备声音美,还要通过约定俗成的种种手段而得以体现的。
人们可以根据刻画音乐形象的需要,有效地把握力度、音色、节奏、速度、组织起旋律音列,设计好调式调性,运用好和声、复调,选择好乐队,造成富有表现力的音响建筑。
浅谈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教育功能

作者: 吕宁[1]
作者机构: [1]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142-14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2期
主题词: 音乐教育;艺术审美特点;素质教育功能
摘要: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活动来展示音乐存在的价值,用音乐表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通过创新音乐教育思路,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核心理念,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内在修养等,通过音乐艺术来表达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一、什么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而专业音乐创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纪初期),因此除了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外,我国音乐中还有一个“传统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
传统音乐中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
具体到民间音乐来说,传统音乐中包括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不包括新兴的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
首先,许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亲源关系。
它们或者发源、取材于民间音乐,在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上的种种变化;或者并未经过许多加工改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音乐的印记。
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式,还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的种种特征。
例如在书面乐谱的基础上,保留着作较大即兴变化的余地,地域性流派的产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
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琴师为之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从传谱、师承到演奏风格都各成体系的琴派,并有专用乐谱,这乐谱叫“减字谱”,唐代即已创立,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与古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艺一同发展的,还有古琴音乐的理论。
汉代蔡邕的《琴操》一书,是关于琴曲题解的著作。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的艺术特征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并积极影响人们心理的一种艺术。
音乐即能够具体的表达人们的情感状态,也能够表现与感情有关的概括性思想。
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意识现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人际间精神交流的手段。
每件音乐作品都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与诉求,但是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独特方面,如它以单纯的乐音作为物质手段惟以直接体现概念、判断、推论等抽象的概念性内容来直接诉说人类的理性世界,但是它却可以体现感性的、具体的感情内容来诉诸人的感情世界。
所以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但在中外音乐美学史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则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十九世纪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音乐运动的形式。
”俄罗斯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认为:“音乐无力表达任何东西,我的音乐不表现任何现实。
”我国古代音乐家稽康则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等。
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
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
它不像绘画、雕塑、小说、戏剧等那样直接、具体的描绘生活。
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
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
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有些描写生活本身的音乐,其目的还是为了通过生活本身去表现由此引起的情感,因此以情动人是音乐的特征之一。
因为它通过音响传达了音乐创造者的情感。
这种情感同样通过音乐感染听众,在听众的头脑中发生了共鸣,产生了和音乐家体验过而且予以表现的情感。
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试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所谓审美特征也就是对象符合人感性需要的知觉特征。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也就是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人感受性需要的知觉特征。
所以,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知觉体味和情感想象都成为了音乐显著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感觉知觉想象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具有鲜明的特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审美特点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
音乐属听觉艺术,由于它的特殊性,它不像绘画、雕塑、舞蹈等可视艺术那样对客体对象有着形象鲜明的确定性,所以,也很少受到反映对象的具体约束。
它是在音响的不断起伏、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审美情感的。
我们感受音乐时一定要对音乐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有所反映才能够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它所具有的审美特征都将是我们在了解和理解音乐时会影响到我们思维的条件。
一听觉赋予的审美感觉我们将欣赏音乐称为“听”音乐,是因为音乐是一种通过声响来传递情感的艺术,它主要以乐音作为基本素材,配合多种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段从而形成旋律声响来揭示音乐内容。
“听”是我们接触音乐所必须的第一步骤,同时,我们也通过“听”在心中对所接触的音乐产生第一印象。
这里所说的“听”,是包括听觉里的全部过程的。
所以,要了解音乐的特性,我们首先要了解听觉所带给我们的所有表象和内涵的东西,这样才能由最浅的审美层次进入到高级审美体验中去。
1 听觉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等其他人类实践活动的区别在于,想要得到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就必须由参与者亲身去体验。
我们需要直观地去感受艺术才能够获得审美快感,任何间接的经验都不能使我们对艺术产生真正的美感。
所以,我们要与艺术亲密地接触才能感受到艺术魅力之所在。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听”是我们与它最直接的接触。
音乐旋律就是音乐的语言符号,在听到音乐响起的一刹那,我们的大脑都会自然地做出反应。
当然,音乐声响在我们耳中听来并不是分解的符号,它通过不同的音高、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和声和节奏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条流畅完整的旋律线条,从而给我们带来音乐的感受。
审美体验音乐分析

审美体验音乐分析一、音乐审美的特点音乐审美区别于其他艺术审美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是音乐审美不是以模仿为主的艺术形式。
但是它与文学和绘画一样,在艺术特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某一主题,为欣赏者构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可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可以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进行主题勾画,使整个作品组合成一个结构统一的有机整体。
其次,在主题层次构建中,它也是有层次结构,有开头、有冲突、有高潮。
再次,音乐与文学和绘画在主题上可以相同相通相近。
许多歌曲和歌剧,都可以取材于文学作品、绘画作品。
如以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为蓝本,威尔第编创了歌剧《茶花女》,用音乐成功表达了对错失爱情的男女主人公的同情和悲伤。
同样,音乐与绘画的关联,也是非常紧密的,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而宋词《风入松》古琴曲《风入松》相得益彰的词与乐,使其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得到同时提升,让欣赏者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忧伤之思。
不过,即便如此,音乐与文学和绘画艺术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都无法取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审美体验与音乐的关系(一)音乐是审美体验的结果关于音乐的起源,《礼记.乐记》是这样说的:所有音乐的产生,都是人类心动心生的后果:人心因物变动而动情,形成声,声相应,故生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谓之乐。
从中可知,心是乐之源,个体通过外物发声来表达心情,这是人心底最真实的感动,所以,可以说,音乐的形成也是人类对美追求和领悟的结果,其源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体验。
因此,有人说,在音乐诞生之初,音乐审美就已经存在的,不过是它缺乏一个具体的概念和定义而已,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音乐审美是难以用文字来解释清楚的,人们可以对音乐作品结构、织体语言特色、创作背景、创作意图、音响效果等进行深度解析,但是,音乐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1、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的是声音。
音乐里的声音,不是自然界里存在的未经过加工的和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
音乐里的声音是一个超脱了自然和生活原形的特殊音响。
这种音响是经过长期实践,经过反复选择而留存下来的,为人们掌握的有效控制起来的一些特殊声音。
(2)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
音乐稍纵即逝,这是它的弱点,但处理好,会使弱点在特殊手法的作用下表现出独有的特点。
音乐只能在时间中展现与消失,没有时间的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存在,就没有音乐的展现。
如果欣赏一部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需要你在作品前长久伫立,而音乐在作品展现过程中,需要你与音乐一同感受。
音乐表达运动着的事物、活动着的人、这一点比不少其他艺术在深化思想感情方面有优越性。
比如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投入进去、想象,但当二人感情受到阻碍时,他们的相见,其如泣如诉、恋恋不舍、生离死别的过程,只能使读者自己去想象、感受,而音乐则可以感受过程,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一同去“经历”、“体验”。
听一段“楼台会”(此时爱情已受到封建势力阻挠),感受感情深化过程。
多个乐器在呼应,大提琴象征着恶势力,小提琴象征梁祝,二人如泣如诉,缠缠绵绵,生离死别;当速度变化,进入了"哭坟"段落后,音乐发展越来越激动,达到高潮有,这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
反抗的意愿、内心世界的刻划:哭腔--悲愤--呐喊、呼唤着,最后投进……,这样的展现过程,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牵动着你的心一起在涌动。
音乐的特点就是引人界入,文学作品可以冷静地品味,而好的音乐作品,引人投入,不以主观意志转移,音乐的律动诱发你身体运动机制与音乐相协调。
(3)音乐是表现的艺术。
“音乐形象”是经过联想而形成于人们头脑中的艺术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表现性与再现性的互补。
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并非排斥,任何再现艺术最终还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音乐艺术是作家对生活、自然景色有一种感悟,将感悟变成心灵的声音,表现出来,使你得到相应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同时又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
音乐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音乐艺术在给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既有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标签: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想象性情感性时间性流动性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
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
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
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
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
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
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
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
例如喜怒哀乐等。
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
例如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雨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雨过天晴”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心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在联想某些具体景象时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特有的属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
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出各种鸟鸣声、泉水声、疾驰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头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画面形象。
象征手法化的感情色彩音调,总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
如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中“楼台会”一段,小提琴独奏象征了女性祝英台,大提琴独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时柔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音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中的情感性审美与人类主体内的审美情感韵味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
情感是音乐的内在本质,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
情感美是它的一个审美特征。
情感中的主观因素在审美过程中又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
通过主观的情感,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
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者,使听众产生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借情”“移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在里面。
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给人一种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
例如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讲述的就是于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与音乐共生死的动人故事。
再如民乐《百鸟朝凤》中,运用唢呐来模拟大自然界中的各种鸟类鸣叫,表现出热闹欢快的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这里音乐表现出的只是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音状态,只有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溶入其中,才能使审美意识与音乐的声音状态相融合,音乐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作为欣赏者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完成音乐情感的传达和接受。
三、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和流动性
音乐艺术可以直接表达整个情感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人们常说它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生命的艺术。
音乐的物质传达媒介是音响,音响的时间性和流动性,使音乐艺术在反映主体对生活的复杂情感变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对象的具体制约,与造型艺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
所以,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无形的情感,这种情感不能够用一般实际的外在事物来表现,而是要用一旦出现了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
因此,形成音乐内容意义的是外在的直接对立统一中的精神主体,即人的心灵,亦单纯的情感。
”孔子也曾说韶“尽善尽美’,因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音乐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时间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动性,应当说是它的一大长处。
同时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又受到空间形式的间接影响,在这一点上它与造型艺术恰恰相反。
正因为如此,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能根据相应的旋律和节奏来想象出特定空间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乐形象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朦胧性和模糊性。
总而言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既是丰富多样,又是独特鲜明,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孔智光.文艺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页.
[2]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14页.
[3]洛秦.音乐的构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98页.
[4]曾繁仁.文艺美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