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

合集下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传播,易在鸭群中迅速传播。

以下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流行病学鉴别
1. 国内流行情况:鸭传染性浆膜炎在中国广泛分布,尤其是在湖南、江西、江苏、福建等地,疫情较为严重。

2. 发病季节:该病在春秋季节易发生流行,气温及鸭群密度是影响其流行的关键因素。

3. 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鸭屎、鸭粪、鸭环境等进行传播,还可能通过空气传播、交配和母婴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4. 主要临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喙面周围浆液样分泌物、眼睛周围浆液样分泌物、喉部浆液样分泌物等。

防治措施
1. 清洁卫生:定期清理鸭圈及周边环境,清除鸭屎、鸭粪等污物,并进行消毒处理。

2. 疫苗接种:采用合适的疫苗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有效减少其发病率。

3. 隔离传染源: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鸭,避免病毒传播,同时针对患病鸭进行治疗。

4. 合理营养:给鸭提供合理、充足的饮食与营养素,增强其体质,提高抵抗力。

5. 尽量减少鸭群密度:适度减少鸭群密度,避免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

总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十分重要,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及控制其疫情,确保鸭群的健康及养殖效益。

论兽医辨证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

论兽医辨证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

论兽医辨证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鸭传染性浆膜炎(duck viral pericarditis,简称DVP)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肉鸭和肉形鸭,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该病在鸭的养殖业中广泛传播,对鸭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每年因鸭传染性浆膜炎而导致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学特征是一种非包膜的双链RNA病毒,属于打孔病毒科,是一种大小约为28-34nm的病毒颗粒。

研究表明,病毒主要通过接触、飞沫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的方式传播,其潜伏期一般为2-6天,发病后鸭会出现严重的心包炎和心脏肿大症状,严重影响了鸭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鸭传染性浆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呼吸急促、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其中最明显的症状是心包炎,患病的鸭会出现心包腔积液和纤维素渗出,导致心脏肿大、心包膜增厚等症状。

严重的时候,患病鸭还会出现心肌水肿和肺水肿等症状,病死率非常高。

针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工作,兽医辨证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在诊断疾病时,兽医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等多种手段,全面进行辨证。

在防治过程中,兽医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感染范围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包括病毒灭活、免疫增强和症状舒缓等措施。

兽医需要对患病的鸭进行隔离,防止病毒继续传播,并且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病毒在养殖场内传播。

兽医可以采取适当的抗病毒药物,如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来控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兽医还可以进行免疫增强,通过疫苗接种等方式来提高鸭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感染和复发。

在兽医的治疗中,辨证施治也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患病鸭的临床表现、病程和鸭群的免疫力状况,兽医需要进行不同的辨证施治。

对于有心包腔积液和纤维素渗出症状的鸭,兽医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中药治疗,如清热解毒、疏风透瘀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帮助鸭排出体内积液和恢复心脏功能。

兽医还需要对患病鸭进行膳食调整,增加营养和维生素的摄入,帮助鸭增强免疫力,加快恢复。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
在鸭群产蛋前完成疫苗接种,以保 障产蛋期内的安全。
接种方法
按照疫苗说明书要求,采用肌肉注 射或饮水免疫等方法进行接种。
药物预防和治疗
预防用药
在鸭群中发现疫情时,及时使用 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治疗用药
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如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
用药方法
根据药物使用说明,采用口服、 注射等途径进行给药。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分离
从病死鸭的脑组织、肝、脾等病变组织中提取病毒,并进行 分离培养。
鉴定方法
通过电镜观察、免疫学检测、基因测序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 病毒进行鉴定。
03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观察鸭群状态
感染浆膜炎的鸭通常会出 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 翅膀下垂、眼鼻分泌物增 多等症状。
观察鸭群生长情况
对未来防治工作的建议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保持鸭舍清洁卫生、减少应激因素等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
探索新的防治方法
针对耐药性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如开发新型抗生素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等。
加强疫苗研究
针对疫苗接种的局限性,需要加强疫苗研究,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 疫苗,提高免疫效果和保护率。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鸭表现为精神沉 郁、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羽毛松乱 等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典型症状为纤维素 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 等。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急性病例会出现突 然死亡,而慢性病例则表现为生长缓 慢、消瘦、瘫痪和产蛋量下降等。
02
病原学
病原学特征
01
02
03
革兰染色阴性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菌 通常具有革兰染色阴性的 特征。

论兽医辨证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

论兽医辨证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

论兽医辨证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鸭群中,是导致鸭群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对鸭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兽医在辨证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诊断和及时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保障鸭的健康与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鸭朝圆盘状凹陷,呈现出呼吸困难或短促,严重时可出现鼻腔、口腔和喉咙粘膜出现浅表性糜烂、红肿、水肿和浆液性膜。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春秋季。

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症状复杂多变,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辨证诊断至关重要。

兽医辨证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药学和中医医疗法治疗疾病的方法。

根据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情的不同,可采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生津止渴等中药治疗,以恢复鸭体内的阴阳平衡。

同时也可采用针灸、艾灸等传统中医疗法对患鸭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有效地缓解了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症状,提高了鸭的免疫力,减少了疫情的发生。

二、西医诊断与治疗西医诊断是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对病鸭进行细致的检查和病因分析,以确定其发病原因。

西医治疗则是采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毒繁殖和减轻病鸭的症状。

西医诊断与治疗在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控制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疫苗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可以预防的传染病,破伤风和白喉混合疫苗对其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鸭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是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上,应加强饲料卫生、健康饲养和良种繁育,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抗生素、抗炎等药物,保持鸭舍清洁卫生,及时清除排泄物,加强饲料和水的消毒等,以减少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传播。

针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辨证防治工作,在日常养殖中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鸭舍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鸭的健康状况,养殖户应定期清理鸭舍,做好饲料和水的消毒工作,保持鸭舍干燥,避免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传播。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鸭传染性浆膜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鸭子群体中,对鸭子的生产和养殖造成了严重危害。

该病病死率高,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疫情会对农民的经济产生不小的损失。

了解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有效防治措施对于做好鸭子养殖至关重要。

一、流行病学鉴别1. 病原体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为RNA病毒,属于拟黏蛋白病毒科(Adenoviridae)禽病毒科(Aviadenovirus)亚科。

该病毒在外界能够存活较长时间,对温度和pH值的适应能力强,容易在鸭场中传播。

2. 传播途径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播和经消化道传播。

在鸭场环境中,一旦有患病鸭子存在,病毒会通过粪便、分泌物、呼吸气体和污染的饮水、饲料等途径传播。

3. 发病特点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发生在3至8周龄的鸭子中,特征为快速发病、高死亡率。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病鸭停食、倦怠、呼吸急促、浆膜高度充血、不规则颜色的粪便等。

4. 流行季节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主要在春夏季发病流行,空气湿度较大、气温适宜时发病率更高。

5. 临床鉴别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其他鸭群中的传染病如禽流感、新城病等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进行鉴别。

二、防治措施1. 提高免疫力免疫是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重要手段,饲养中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生疫苗和灭活疫苗,饲养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加强环境卫生鸭场的环境卫生对于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至关重要。

定期清理鸭舍、更换饲料和水源、保持鸭场通风干燥以及进行消毒工作都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3. 饲料管理饲养过程中应注意饲料的卫生质量,避免大量使用未经卫生处理的饲料,减少饲养密度,避免饲料、水源受到交叉感染。

4.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现鸭子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进行观察和隔离,对疑似病例要立即进行治疗。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摘要】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家禽传染病,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

本文介绍了该疾病的定义和流行情况,以及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

针对该疾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加强,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提高养殖者和兽医的预防意识。

控制疫情传播对于减少损失和维护家禽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工作,加强合作,共同为防止疫情传播做出努力。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病学、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防治措施、疫情控制、防治工作、监测、管理、预防意识1. 引言1.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定义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家禽疾病。

该病主要影响鸭群,尤其是年幼的鸭隻更容易感染。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传染性非常强,病死率较高,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对鸭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体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是一种病毒颗粒,主要通过飞沫、气溶胶传播。

病毒一旦侵入鸭体内,可在呼吸道黏膜内繁殖,引起呼吸道黏膜炎症和浆膜渗出,表现为黏液性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水源传播等。

加强鸭舍卫生、定期消毒、增强鸭的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今后我们需要重视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工作,提高养殖者和兽医的预防意识,加强监测和管理工作,控制疫情传播,保障鸭的健康和生产。

1.2 疾病流行情况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鸭群中。

该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东南亚地区和欧洲国家较为常见。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鸭传染性浆膜炎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禽类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鸭群的密集化养殖,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情况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一些养鸭数量庞大、管理松懈的地区,疫情易发易传播。

传染源的广泛性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使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鸭传染性浆膜炎(Duck infectious serositis, DIS)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全身性疾病,又称鸭感染性浆膜炎、鸭急性浆膜炎等。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滴播、直接接触、共同饮水或食物感染而传播,目前已成为全世界鸭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特点、病原学鉴别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对鸭传染性浆膜炎进行全面介绍。

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原学特点: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DHSV)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属于牛痘病毒属。

该病毒核糖核酸(RNA)含量约为2.3×10^6分子/100μl,能够在零下70度的条件下存活1年以上,因此易在环境中存活。

2. 发病季节:鸭传染性浆膜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湿度大的环境会对该病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3. 传播途径: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气溶胶进行传播。

被污染的水和饲料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4. 主要宿主:主要感染对象为鸭类,尤其是家禽鸭,卫生条件较差的鸭群易受感染。

5. 地理分布: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特点。

二、病原学鉴别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但在临床表现上与其他鸭传染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需要进行鉴别。

1. 与鸭病毒性肝炎的鉴别: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病毒性肝炎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二者临床表现不同。

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腹部肿胀,而鸭病毒性肝炎则主要表现为黄疸和肝脏病变。

通过对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其他鸭传染病的鉴别,有助于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防止疾病的扩散。

三、防治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鸭舍和饮水器、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

2.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饮水污染,保持饲料卫生,减少鸭之间的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3. 疫苗接种:采用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鸭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率。

鸭(鹅)传染性浆膜炎诊治要点

鸭(鹅)传染性浆膜炎诊治要点

发病鸭纤维素性心包炎病变
发病鸭脾脏肿大,表面斑驳呈大理石状
发病鹅纤维素性气囊炎病变
发病鹅纤维素性气囊炎病变
发病鹅肺部发炎、水肿
发病鹅输尿管发炎,有白色纤维素性阻塞物
发病鸭输尿管发炎,有白色纤维素性阻塞物
发病鸭脑膜充血、出血病变
发病鹅胰腺发炎、充血、出血
(1)、10%氟苯尼考,加料饲喂,连用5~7天。 (2)、10%盐酸洛美沙星,加料饲喂,连用5~7天。
(3)、地美硝唑,加料饲喂,连用5~7天。
(4)、10%硫酸安普霉素,加料饲喂,连用5~7天。
(5)、严重病禽可肌注10%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2天。或肌注头孢曲松钠,按 每千克体重20mg,每天1次,连用2天。
鸭(鹅)传染性浆膜炎诊治要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本 病常常导致大批幼鸭发病、死亡以及生长迟缓、饲料报酬下降,且本病较难扑灭,可在发病鸭场持 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因此,被认为是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一、流行特点:
发病鹅运动失调,两腿无力
发病鸭有运动失调,两腿无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周龄以上鸭发生本病有特征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病变
发病鸭肝脏表面有一层白色纤维素性半透明膜
发病鹅肝脏表面有一层白色纤维素性半透明膜
发病鸭纤维素性肝周炎
发病鹅纤维素性肝周炎
发病鹅纤维素性心包炎病变
发病鹅纤维素性心包炎病变
四、防制:
1、改善饲养条件: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调整饲养密度,地面育雏要勤换垫料。采用全进全 出制度,便于消毒和防止交叉感染。
2、免疫接种:由于本病血清型较多,高的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
生化反应:不恒定。 生化反应:不恒定。多数菌株不发酵碳水化合 但少数菌株对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物,但少数菌株对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肌 醇发酵,产酸不产气;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 醇发酵,产酸不产气;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 不还原硝酸盐;不能利用柠檬酸盐; 不还原硝酸盐;不能利用柠檬酸盐;M.R和V和 P试验阴性;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 试验阴性; 试验阴性
病原
病原: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病原 RA),以前称为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1993年Segers等根据其特性, 建议将其另设一个里氏杆菌属(Riemerella)得 到认同。鸭疫里氏杆菌,属巴氏杆菌科,里氏 杆菌属。G-,无芽孢,不能运动,有荚膜。瑞 氏染色呈两极浓染。
诊断
疫苗接种:效果较好,我国研制出油佐剂灭活 菌苗和氢氧化铝灭活菌苗,7~10日龄一次注 射即可。由于本菌血清型较多,且易发生变异, 所以制苗时最好针对流行菌株的血清型制成自 家灭活菌苗。 药物防治:控制发病与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 氟苯尼考为首选药物,也可使用喹诺酮类、氨 苄青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噻呋、利福平等。 本菌易产生耐药性,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 药物进行治疗。
病理变化
急性型:主要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 急性型 气囊炎和脑膜炎。有时可见脾脏肿大,表面有灰 白色的坏死点,呈斑驳状。少数日龄较大的鸭见 有输卵管炎,即输卵管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蓄积。 慢性型:局灶性感染常见于皮肤,偶尔也出现在 慢性型 关节。皮肤病变多发生在背下部或肛门周围,表 现为坏死性皮炎,皮肤或脂肪呈黄色,切面呈海 绵状,似蜂窝织炎变化。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 动感,关节液增多,呈乳白色黏稠状。
病原
血清型:血清型复杂,国际上已确认有21个 血清型 (1~21),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5型例外, 它与2型和9型有微弱交叉反应)。我国有13个 血清型,即1、2、3、4、5、6、7、8、10、11、 13、14和15型。 抵抗力:不强。室温下,大多数菌株在固体培 抵抗力 养基上存活3~4d;4℃时,肉汤培养物可存活 2~3周;55℃作用12~16h细菌全部失活。保 存菌种,需冻干保存。
病原
分离培养:将病料(脑、心包液、肝)接种于巧 分离培养 克力琼脂平板或胰蛋白胨大豆琼脂,烛罐或含 5%~10%CO2 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形成 圆形、表面光滑、稍突起、边缘整齐、有光泽、 奶油状菌落,具有黏性,直径约1~1.5mm。普 通琼脂与麦康凯琼脂不生长。血液琼脂平板上 生长,不溶血。
诊断
• 荧光抗体法检查 取肝或脑组织触片,火焰固 定,用鸭疫里氏杆菌特异的荧光抗体染色,在 荧光显微镜下检查,鸭疫里氏杆菌呈黄绿色环 状结构,多为单个散在。其他细菌不着染。
诊断Βιβλιοθήκη 鉴别诊断:与鸭瘟、鸭霍乱的鉴别 与鸭大肠杆菌病的鉴别
防治
消除诱因:避免饲养密度过大,注意通风和防 寒,使用柔软干燥的垫料,并勤换垫料。实行 “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出栏后彻底消 毒,并空舍2~4周。 药物预防:经常发病的鸭场,可在易感日龄使 用敏感药物预防。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诊断
初诊 确诊 实验室诊断 • 涂片镜检 取脑、心包液或肝脏涂片,瑞氏染 色,镜检,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 细菌的分离鉴定 无菌取脑、心包液或肝脏等 病料,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 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48h, 观察结果。取纯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通过玻 片凝集或琼扩反应进行血清型的鉴定。
临床症状
急性型:2~4周龄的小鸭。倦怠,缩颈,不食或少食; 急性型 眼、鼻有分泌物,眼周围羽毛被粘湿形成“眼圈”; 腹泻,排黄白色、黄绿色、绿色稀便;病鸭两腿无力, 不愿走动或行动跟不上群,运动失调。濒死前,病鸭 不停点头或左右摇摆,转圈、头颈震颤、前仰后翻, 有的两腿伸直、头颈向背侧扭曲呈角弓反张姿势,不 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3d,幸存者生长缓慢。 亚急性或慢性型:4~7周龄的鸭,病程1周以上。精 亚急性或慢性型 神沉郁,不食或少食,腿软,卧地不起,羽毛粗乱, 进行性消瘦,或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出现脑膜炎的症 状,表现斜颈、转圈或倒退,但仍能采食并存活。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1~8周龄的鸭,2~4周龄的雏鸭最易 易感动物 感。1周龄以下或8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雏鹅 亦可感染发病。本病的感染率有时可达90%以上, 死亡率5%~75%不等。 感染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特别是脚部 感染途径 皮肤)感染而发病。地面育雏也可因垫料粗硬、潮 湿使雏鸭脚掌损伤而引起感染。 诱发因素:恶劣的饲养环境,如育雏密度过大、 诱发因素 空气不流通、潮湿、过冷过热、饲料中缺乏维生 素或微量元素、蛋白水平过低等。本病常继发于 鸭传染性窦炎和鸭大肠杆菌病。
鸭传染性浆膜炎 (Infectious serositis of duck)
提金凤
概述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 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鸭、鹅、火鸡 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常引起小鸭大批死亡和生长发育迟缓。
概述
本病的临床症状: 倦怠,眼和鼻有分泌物,绿色下痢, 共济失调,抽搐等。 本病的病变: 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